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数据 > 年度分析
2005年山东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

发布日期:2006-02-06 10:35:1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山东省统计局 字体:[ ]
山东省统计局 年度分析 2005年山东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

    2005年,全省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落实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快发展,推动协调发展,促进高效发展,全年经济实现了高起点开局、高速度增长、高水平运行,呈现出速度比较快、质量比较好、收益比较高、变化比较大的鲜明特点。

    根据经济普查数据并按照新的核算方法,全省2004年GDP总量为15021.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1778.4亿元,第二产业为8478.7亿元(工业为7576.1亿元,建筑业为902.6亿元),第三产业为4764.7亿元。在这个基础上,初步核算并经国家统计局审定,2005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846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27.6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0620.3亿元,增长17.9%,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9562.9亿元,增长18.6%,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920.4亿元,增长14.5%。人均生产总值(GDP)突破2万元,达到20044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2447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5%。

    1、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协调性增强。2005年,全省经济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发展的协调性得到较大改善和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增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季度GDP增幅波动小。全年四个季度GDP依次增长15.2%、15.5%、15.3%和15.0%,总体处于较高水平,季度增幅差距缩小到0.5个百分点以内。这表明全省经济增长的基础较以往更加巩固。二是价格保持小幅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1.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5.9%,工业品出厂价格上升3.7%。全年各类价格涨幅逐步回落,涨势趋于平稳。三是就业再就业稳定增加。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6.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含"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均较上年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降低到3.35%。四是金融运行较为平稳。年末全省中外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17103.5亿元,比年初增加2454.1亿元。企业和居民新增定期存款大幅增加,银行资金来源约束有所缓解。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3381.7亿元,比年初增加2005.4亿元。新增贷款量首次突破2000亿元。新增贷款重点支持了有市场、效益好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及符合产业政策、具有发展前景项目的发展,特别是缓解了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状况,有力地支持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协同提高。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1.8%,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二是经济增长与财税增长相一致。全年实现境内财政总收入3342.2亿元,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17.3%上升到18.1%。实现地方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达1072.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29.5%。其中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由上年的75.7%上升到77.0%。三是投资与消费趋于协调发展。全年投资在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消费需求明显转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差距比上年缩小0.7个百分点。四是工业内部结构趋于协调。轻工业发展加快,全年增长30.8%,比重工业快2.8个百分点。扭转了多年来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的局面,轻重工业增长渐趋协调。制造业发展显著增快,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6.6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3.6%,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4.1%,比年初提高2.2个百分点。五是房地产开始回归到理性增长阶段。全年房地产投资增速由上年的32.0%回落到27.4%,但房地产开发能力增强,完成土地开发面积占本年购置土地面积的比重和商品房竣工面积占施工面积的比重分别由上年的44.8%和28.9%上升到49.8%和30.5%。商品房建销和谐增长,销售面积较竣工面积增多,销售增速达41.3%,比竣工增速快9.4个百分点。六是经济增长与电力生产消费相协调。全省电力的发展快于经济的发展,电力生产增速与GDP增速之比达到1.18,保证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生产能耗有所下降,全省每创造万元GDP所需的电力消耗下降5.3%。

    2、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投向优化重点突出。2005年,全省注重以增量投入来调整存量结构,陆续开工建设了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大项目,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541.5亿元,成为全国首个投资总量突破1万亿的省份,比上年增长38.9%。其中城镇规模以上投资7274.8亿元,增长34.7%,占总投资额的69.0%。资金到位情况良好,增长41.7%,快于同期投资完成额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率为57.1%,比上年提高8.1个百分点,投资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改善基础设施状况的投资力度加大。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道路及水上运输业的投资增多,分别比上年增长44.6%和85.9%。提升优势支柱产业的投资继续增大。轻工、纺织、服装、化工、机械等传统优势支柱产业投资增速在32.1-69.3%,投资完成额合计占全省总投资的39.1%。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投资增速加快。装备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住宿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等行业投资大幅增加,增速在53.2-93.9%。增强经济持久发展动力的亿元项目投资大幅增加。亿元以上的施工项目3554个,增长45.0%;投资完成额增长37.0%,占全部在建投资项目投资额的44.4%。其中新开工的亿元以上大项目2039个,增长49.3%;投资完成额增长47.2%,占亿元以上施工项目投资额的53.7%。

    3、城乡居民消费倾向趋好,消费市场活跃旺销。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增长11.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14.5%,分别比上年提高1.7和2.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加快,有效地激活了全省消费市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26.4亿元,增长15.8%,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为1997年来的最高增速。城乡市场共同繁荣。县及县以上城镇市场零售额4548.6亿元,增长16.3%;县以下农村市场零售额1577.8亿元,增长14.3%。私人购房势头不减。个人住宅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33.3%和58.6%,依次占商品房销售的80.4%和79.1%。旅游市场充满活力。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43亿人次,比上年增长20.1%;实现旅游总收入1039.7亿元,增长27.6%。其中接待入境游客增长30.0%,实现入境旅游收入增长39.8%。

    4、工农业生产形势良好,有效供给不断增加。2005年,全省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农业生产保持了较好发展势头。粮食生产大获丰收。实现种植面积、亩产和总产的全面增长,粮食种植面积10067.6万亩,增长6.3%;亩产389.1公斤,增长4.8%;总产3917.4万吨,增长11.4%。粮食总产已连续三年保持增产,增幅达到1985年以来的最高点。畜牧、渔业产品产量均保持稳定增长。工业产销两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411.9亿元,增长28.4%,增幅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重化工业水平不断提高,由上年的63.9%提高到65.1%。重点监测的120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同比增长的有103种,占85.8%。其中增幅超过30%的达1/3。工业品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提高,产品销售率由年初的97.3%提高到98.2%。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实现利润2138.1亿元,实现利税3396.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6.6%和50.6%。

    5、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外经贸发展跃上新台阶。2005年,全省实现进出口总值768.9亿美元,增长26.5%。其中出口462.5亿美元,增长28.9%;进口306.4亿美元,增长23.0%。出口和进口总值已连续三年大规模增加。实现贸易顺差156.1亿美元,是上年的1.4倍。对外贸易依存度由上年的32.5%提高到34.1%。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大,全年累计新批合同外商投资288.4亿美元,增长34.5%;实际利用外商投资110.1亿美元,增长12.2%。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9.7亿美元,增长3.1%。外资项目的平均规模由上年的364万美元扩大到4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6%。

    6、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水平明显上升。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达10744.8元,比上年增加1303.0元,为历年来增加额最多的年份;增长13.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为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近4千元,达3930.6元,比上年增加423.1元;增长12.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增加额和增幅均为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9035.1亿元,增长17.0%,人均储蓄存款9770元,增长16.1%。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食品支出占消费的比重下降,分别由上年的34.6%和41.9%下降到33.7%和39.8%,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居住等支出比重上升,住房面积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1.9平方米和29.6平方米,比上年分别增长8.4%和10.0%。

    2005年是"十五"的最后一年,山东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圆满完成"十五"目标。盘点"十五",山东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效益明显改善,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实现了跨越发展,为"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同时也应看到,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较为艰巨,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依然较重,等等。

影响2006年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山东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全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关键。展望2006年,山东经济发展仍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宏观经济运行环境继续向好。从国际看,大国经济趋向稳定,新兴市场潜力巨大,经贸交流活跃,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和运行态势总体向好,为山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搞好"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了有利的广阔发展空间。从国内看,经济仍处于平稳增长期,宏观经济政策总体上保持连续性、稳定性,改革将会深入推进,体制的活力将会进一步显现,体制和政策环境将更有利于经济协调较快发展。从省内看,全省已逐步形成了奋发有为、干事创业、开拓进取、万众一心、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经济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协调性比较好,呈现出速度快、效益好、后劲足的良好态势,综合经济实力、科学发展理念、对外开放水平等各方面都在不断提高。"十五"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形成了新的平台,踏上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起点。2006年全省经济社会将会在较为良好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谋求更大发展。二是经济内在增长动力增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运行质量效益的提升,经济内生力的持续增强为经济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稳中求进、以质取胜、又快又好将成为2006年山东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三是经济仍处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延展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服务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大对农业和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努力扩大内需,优化投资结构,加强外经外贸,都将有力推动山东经济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快速协调健康的发展。

2006年全省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2006年,山东经济要开好头,起好步,不仅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于长远,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保持全省经济的快速稳定高效运转,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要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历史性任务,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富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要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确保社会发展的重心向农村倾斜,经济发展的重心向农业倾斜,利益分配的重心向农民倾斜,建立有利于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新机制。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按照存量优化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推动农村扶贫开发,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村庄建设和村容整治,改善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村产业支撑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第二,要更好地启动消费。从国内外经验来看,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决定力量是最终消费需求。为此,必须积极推进就业、养老、医疗和住房及教育等改革,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规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更多的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得到救助,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同时,要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努力缩小收入差距,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各阶层的收入水平;要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娱乐休闲、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注重拓展新的消费领域,坚决取缔限制消费的各种政策和规定,不断扩大消费的容量和空间,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提高居民消费倾向,使居民即期消费欲望和消费潜能得以释放,增强经济增长的持久力量。

    第三,要把投资结构调整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突破口和总抓手。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密切相关,有什么样的投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增长方式。现在全省经济总量和投资总量都已经很大,结构问题上升到突出位置,必须实行更加清晰有力的投资产业政策和投资结构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一是要大幅度地提高服务业投资比重,放开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引导社会资本向第三产业投资兴业,改变目前相当数量的第三产业由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二是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体系投资,着力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三是要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加强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构筑有山东特色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产业层次。四是要逐步加大社会事业投入,走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相结合的路子,提高公共服务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和谐山东的建设。

    第四,要大力优化调整工业结构。从目前全省的工业发展来看,之所以生产与销售比较同步,效益水平高居全国首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省工业资源型、初加工型的基础行业和原料行业比重较大,适应了这一轮经济增长上升期对能源类、投资类产品所释放的大量需求。当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工业经济结构调整要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科技进步原则、规模效益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以推动产业升级、组织结构合理和产品更新换代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面向国内外市场,培植先进核心产业。同时,结合我国对境内外资企业提出的有关技术转让的强制性规定,对外来产业的承接重心要逐渐从产业链的较低端向中、高端移动,既要抓好产业、技术的引进,更要重视消化、创新,不仅要成为"制造"强省,更要成为处于产业链高端的"创新"强省,争取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中争得先机,实现发展格局的重大突破。

    第五,要努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为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促进全省经济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必须要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一是要提高对外经济的综合持续能力。以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为突破口,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大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研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培育自主品牌,进一步延长特色产业链,禁止和限制高污染、高耗能、资源性、增值率低及易引起贸易摩擦、海关无法实行保税监管的"低端产品"加工贸易项目,提高出口产品的加工增值率、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高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二是要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优化利用外资结构。要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利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抓住国际技术贸易转移的机遇,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研发领域,提升全省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省内产业升级,以增强全省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三是要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建立海外生产制造基地,带动出口持续发展。四是要充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积极应对并妥善处理国际贸易争端,减少贸易摩擦,创造一个和谐的贸易环境,有力地推动全省产业的长远发展。

    第六,要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能源、原材料和资金等主要生产要素的抑制作用在逐步增大。因此,要按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模式来谋划和促进发展,把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增强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