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第二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山东省统计局
2008年4月21日
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我省开展了第二次农业普查。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6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06年度。普查对象为我国境内的农村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普查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业土地利用、农村劳动力及就业、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服务、农村居民生活,以及乡镇、村民委员会和社区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农业普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对所有普查对象由普查员进行逐个查点和填报。我省共组织动员了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各级普查机构的工作人员近60多万人,填报普查表近4500万张。通过普查,掌握了全省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基本情况。
按照国务院第二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山东省农普办组织了数据质量抽查,评估了普查数据质量:一是采用分层两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省抽选了3371个住户进行再次访问,并与普查登记结果进行比较核实;二是随机从每个市抽选100个普查区的基础数据,对普查表的抄录、填报、识别等方面的差错进行全面检查。综合抽查结果显示,农业普查应登记户的净漏报率为0.11%,原始数据差错率0.098%。数据质量达到设计标准。
根据《全国农业普查条例》有关规定,山东省农普办和山东省统计局现向社会公布普查的主要结果。
一、普查对象基本情况
山东省第二次农业普查共调查了1827个乡级行政单位,其中乡277个,镇1192个;84142个村级组织,其中81354个村;2109.0万个住户,其中在农村居住1年以上的家庭户2101.1万个。
二、农业基本状况和生产条件
(一)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
2006年末,全省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1888.6万户,比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时增长3.6%。在农业生产经营户中,以农业收入为主的户占62.9%。全省共有农业生产经营单位25539个。
表1 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数量及构成
|
农业生产经营户 |
农业生产经营单位 |
数量
(万户) |
比重
(%) |
数量
(个) |
比重
(%) |
合 计 |
1888.6 |
100.0 |
25539 |
100.0 |
按行业分 |
|
|
|
|
农作物种植业 |
1754.0
|
92.8
|
3874 |
15.2 |
林 业 |
11.2
|
0.6
|
8386 |
32.8 |
畜牧业 |
101.2
|
5.4
|
1981 |
7.8 |
渔 业 |
12.7
|
0.7
|
1968 |
7.7 |
农林牧渔服务业 |
9.5
|
0.5
|
9330 |
36.5 |
按区域分
|
|
|
|
|
平 原 |
1228.5
|
65.1 |
12225
|
47.9 |
丘 陵 |
479.8
|
25.4 |
10063
|
39.4 |
山 区 |
180.3
|
9.5 |
3251
|
12.7 |
(二)农业机械及使用情况
全省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较第一次农业普查时有了显著提高。2006年末,全省大中型拖拉机17.2万台,比1996年末增长63.8%;小型拖拉机377.3万台,增长163.4%;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7.0万台,增长101.7%;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251.6万台,增长212.9%;联合收割机8.6万台,增长742.2%。
表2 主要农业机械数量
单位:万台
|
全 省 |
平 原 |
丘 陵 |
山 区 |
大中型拖拉机 |
17.2 |
13.0 |
3.4 |
0.8 |
小型拖拉机 |
377.3 |
221.6 |
134.2 |
21.5 |
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 |
17.0 |
14.3 |
2.3 |
0.4 |
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 |
251.6 |
140.3 |
99.7 |
11.6 |
联合收割机 |
8.6 |
7.6 |
0.9 |
0.1 |
2006年,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88.6%,比1996年提高19.2个百分点;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66.4%,比1996年提高0.5个百分点;喷灌面积和滴灌渗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6.8%
和0.1%。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49.1%,比1996年提高了29.3个百分点;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36.4%,比1996年提高了16.6个百分点。
表3 农业机械使用情况
单位:%
|
全 省 |
平 原 |
丘 陵 |
山 区 |
占耕地面积的比重 |
|
|
|
|
机耕面积 |
88.6 |
95.7 |
77.9 |
47.4 |
机电灌溉面积 |
66.4 |
83.4 |
26.3 |
16.8 |
喷灌面积 |
6.8 |
5.5 |
10.7 |
7.6 |
滴灌渗灌面积 |
0.1 |
0.0 |
0.1 |
0.1 |
占播种面积的比重 |
|
|
|
|
机播面积 |
49.1 |
57.4 |
30.4 |
13.1 |
机收面积 |
36.4 |
42.3 |
23.4 |
9.6 |
(三)设施农业
2006年末,全省温室面积2.4千公顷,大棚面积105.6千公顷,中小棚面积42.1千公顷。2006年度,在温室和大棚中,种植蔬菜156.9千公顷,食用菌1.4千公顷,水果34.5千公顷,园艺苗木4.1千公顷。
表4 设施农业情况
单位:千公顷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温室面积 |
2.4 |
1.8 |
0.5 |
0.1 |
大棚面积 |
105.6 |
88.3 |
14.8 |
2.5 |
中小棚面积 |
42.1 |
31.6 |
9.0 |
1.5 |
温室和大棚中主要作物种植面积 |
|
|
|
|
蔬菜 |
156.9 |
132.4 |
21.5 |
3.0 |
食用菌 |
1.4 |
1.1 |
0.2 |
0.1 |
水果 |
34.5 |
29.3 |
4.8 |
0.4 |
园艺苗木 |
4.1 |
3.2 |
0.8 |
0.1 |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社会服务
(一)交通
2006年末,在乡镇地域内有火车站的乡镇占全部乡镇的8.2%,有码头的占5.3%,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的占73.5%。乡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在一小时车程内的占90.7%,距一级公路或高速公路出入口在50公里之内的占98.6%。
表5 有交通设施的乡镇比重
单位:%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有火车站的乡镇 |
8.2 |
7.0 |
11.2 |
7.4 |
有码头的乡镇 |
5.3 |
5.4 |
7.0 |
0.0 |
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的乡镇 |
73.5 |
74.2 |
75.7 |
62.8 |
距一级公路或高速公路出入口在50公里之内的乡镇 |
90.7 |
90.4 |
93.0 |
86.5 |
能在一小时内到达县政府的乡镇 |
98.6 |
99.0 |
98.2 |
96.6 |
2006年末,99.5%的村和99.0%的自然村通公路,26.8%的村地域内有车站或码头。50.1%的村进村公路路面以柏油路面为主,31.6%的村村内道路路面以柏油路面为主。
表6 有交通设施的村比重
单位:%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通公路的村 |
99.5 |
99.4 |
99.7 |
99.6 |
通公路的自然村 |
99.0 |
99.0 |
99.5 |
99.0 |
按村到最近的车站、码头的距离分 |
|
|
|
|
村内有车站、码头 |
26.8 |
24.2 |
31.7 |
33.1 |
1-3公里 |
57.9 |
60.0 |
55.4 |
48.5 |
4-5公里 |
8.8 |
9.1 |
7.6 |
10.6 |
6-10公里 |
5.2 |
5.4 |
4.2 |
6.5 |
11-20公里 |
1.1 |
1.2 |
0.8 |
1.2 |
21公里及以上 |
0.2 |
0.1 |
0.3 |
0.1 |
按进村公路路面类型分 |
|
|
|
|
水泥路面 |
30.3 |
20.1 |
48.5 |
56.2 |
柏油路面 |
50.1 |
63.4 |
22.6 |
24.9 |
沙石路面 |
15.3 |
11.7 |
24.7 |
15.9 |
砖、石板路面 |
0.3 |
0.5 |
0.0 |
0.2 |
其他路面 |
4.0 |
4.3 |
3.7 |
2.8 |
按村内主要道路路面类型分 |
|
|
|
|
水泥路面 |
27.9 |
21.4 |
38.6 |
48.1 |
柏油路面 |
31.6 |
43.7 |
7.5 |
6.1 |
沙石路面 |
25.9 |
18.4 |
43.5 |
34.0 |
砖、石板路面 |
1.2 |
1.6 |
0.2 |
0.6 |
其他路面 |
13.4 |
14.9 |
10.2 |
11.2 |
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的村 |
45.1 |
46.4 |
47.8 |
28.7 |
(二)电力、通讯
2006年末,99.7%的乡镇已经完成农村电网改造,100%的村通电,100%的自然村通电;100%的村和99.9%的自然村通电话;99.3%的乡镇有邮电所。
表7 有电力、通讯设施的乡镇或村比重
单位:%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已经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乡镇
|
99.7 |
99.9 |
99.7 |
100.0 |
有邮电所的乡镇 |
99.3 |
99.0 |
99.5 |
100.0 |
通电的村 |
100.0 |
100.0 |
100.0 |
100.0 |
通电话的村 |
100.0 |
99.9 |
100.0 |
100.0 |
通电的自然村 |
100.0 |
100.0 |
100.0 |
99.9 |
通电话的自然村 |
99.9 |
99.9 |
99.9 |
99.9 |
(三)文化教育
2006年末,15.0%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20.8%的乡镇有公园。77.2%的乡镇有广播、电视站。
92.9%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80.7%的村在5公里范围内有中学。99.9%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80.5%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35.1%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9.3%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10.5%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12.9%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
表8 有文化教育设施的乡镇或村比重
单位:%
|
全 省 |
平 原 |
丘 陵 |
山 区 |
有职业技术学校的乡镇 |
15.0 |
14.3 |
19.6 |
8.1 |
有公园的乡镇 |
20.8 |
17.7 |
28.5 |
20.9 |
有广播、电视站的乡镇 |
77.2 |
68.3 |
93.7 |
90.5 |
按村离小学的距离分 |
|
|
|
|
村内有小学 |
17.9 |
19.4 |
14.0 |
17.1 |
1-3公里 |
75.0 |
76.3 |
73.2 |
70.6 |
4-5公里 |
5.4 |
3.4 |
9.0 |
9.3 |
6-10公里 |
1.6 |
0.8 |
3.5 |
2.9 |
11-20公里 |
0.1 |
0.1 |
0.3 |
0.1 |
21公里及以上 |
0.0 |
0.0 |
0.0 |
0.0 |
按村离中学的距离分 |
|
|
|
|
村内有中学 |
3.3 |
3.5 |
2.9 |
2.7 |
1-3公里 |
51.9 |
57.1 |
44.8 |
32.3 |
4-5公里 |
25.5 |
24.0 |
28.8 |
27.3 |
6-10公里 |
17.0 |
13.5 |
21.5 |
31.4 |
11-20公里 |
2.1 |
1.7 |
1.9 |
5.8 |
21公里及以上 |
0.2 |
0.2 |
0.1 |
0.5 |
能接收电视节目的村 |
99.9 |
99.9 |
99.9 |
99.7 |
安装了有线电视的村 |
80.5 |
78.3 |
87.4 |
78.5 |
有幼儿园、托儿所的村 |
35.1 |
36.1 |
33.6 |
32.0 |
有体育健身场所的村 |
9.3 |
9.5 |
9.6 |
7.4 |
有图书室、文化站的村 |
10.5 |
10.3 |
11.4 |
9.2 |
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村 |
12.9 |
13.0 |
13.7 |
10.1 |
能接收电视节目的自然村 |
99.9 |
99.9 |
99.8 |
99.7 |
安装了有线电视的自然村 |
75.4 |
72.1 |
85.1 |
74.6 |
(四)环境卫生
在本次普查的1469个乡镇中,67.2%的乡镇实施集中供水,18.5%的乡镇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31.5%的乡镇有垃圾处理站。
52.4%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18.8%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14.1%的村有沼气池,11.2%的村完成改厕。
表9 有卫生处理设施的乡镇或村比重
单位:%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实施集中供水的乡镇 |
67.2 |
64.8 |
72.6 |
65.5 |
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的乡镇 |
18.5 |
18.7 |
19.5 |
13.6 |
有垃圾处理站的乡镇 |
31.5 |
29.9 |
36.2 |
27.3 |
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的村 |
52.4 |
46.1 |
68.6 |
55.2 |
实施垃圾集中处理的村 |
18.8 |
16.5 |
26.5 |
14.4 |
有沼气池的村 |
14.1 |
13.8 |
13.8 |
17.7 |
完成改厕的村 |
11.2 |
10.6 |
13.8 |
9.3 |
(五)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
2006年末,99.6%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94.6%的乡镇有敬老院。
54.2%的村距离医院、卫生院在3公里以内,72.7%的村有卫生室。73.7%的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4.4%的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
表10 有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及人员的乡镇或村比重
单位:%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有医院、卫生院的乡镇 |
99.6 |
99.9 |
98.7 |
100.0 |
有敬老院的乡镇 |
94.6 |
95.1 |
93.7 |
93.9 |
按村到医院、卫生院的距离分 |
|
|
|
|
村内有医院、卫生院 |
4.7 |
4.9 |
4.1 |
4.4 |
1-3公里 |
49.5 |
54.2 |
43.2 |
31.5 |
4-5公里 |
25.7 |
24.8 |
28.3 |
24.7 |
6-10公里 |
18.3 |
14.8 |
22.4 |
32.3 |
11-20公里 |
1.8 |
1.3 |
2.0 |
6.8 |
21公里及以上 |
0.0 |
0.0 |
0.0 |
0.3 |
有卫生室的村 |
72.7 |
74.2 |
69.3 |
70.0 |
有行医资格证书医生的村 |
73.7 |
74.0 |
72.8 |
74.1 |
有行医资格证书接生员的村 |
4.4 |
4.8 |
3.8 |
3.3 |
(六)市场建设
2006年末,78.6%的乡镇有综合市场,46.4%的乡镇有专业市场,38.8%的乡镇有农产品专业市场,20.1%的乡镇有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市场。99.3%的乡镇有储蓄所。
39.0%的村地域内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8.0%的村在村内可以买到化肥,4.6%的村在村内可以买到彩电。
表11 有市场的乡镇或村比重
单位:%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有综合市场的乡镇 |
78.6 |
76.1 |
83.6 |
81.8 |
其中: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综合市场的乡镇 |
43.6 |
43.5 |
43.1 |
45.3 |
有专业市场的乡镇 |
46.4 |
51.6 |
36.6 |
39.2 |
其中: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专业市场的乡镇 |
25.9 |
30.0 |
18.5 |
19.6 |
有农产品专业市场的乡镇 |
38.8 |
42.8 |
30.0 |
36.5 |
其中: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农产品专业市场的乡镇 |
20.1 |
22.9 |
14.1 |
17.6 |
有储蓄所的乡镇 |
99.3 |
99.4 |
99.5 |
98.6 |
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的村 |
39.0 |
39.8 |
38.1 |
35.4 |
在村内就可以买到化肥的村 |
58.0 |
54.8 |
64.4 |
63.8 |
按村到可以买到彩电的商店的距离分 |
|
|
|
|
在村内可以买到彩电 |
4.6 |
5.0 |
3.6 |
3.9 |
1-3公里 |
48.4 |
53.2 |
41.3 |
32.5 |
4-5公里 |
24.9 |
23.9 |
27.6 |
25.0 |
6-10公里 |
18.0 |
15.0 |
22.2 |
28.8 |
11-20公里 |
3.8 |
2.7 |
4.8 |
8.8 |
21公里及以上 |
0.3 |
0.2 |
0.5 |
1.0 |
四、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一)住宅
2006年末,农村居民平均每户拥有住宅面积119.2平方米。99.8%的住户拥有自己的住宅,其中,拥有1处住宅的1891.1万户,占90.0%;拥有2处住宅的194.8万户,占9.3%;拥有3处及以上住宅的10.4万户,占0.5%。
居住平房的1980.5万户,占94.3
%;居住楼房的98.6万户,占4.7%;居住其他类型住房的22.0万户,占1.0%。
砖木结构的1228.8万户,占58.5%;砖混结构的744.8万户,占35.4%;钢筋混凝土结构的32.4万户,占1.5%;竹草土坯结构的91.9万户,占4.4%;其他结构的3.3万户,占0.2%。
表12 住宅面积与构成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户均拥有住房面积(平方米) |
119.2 |
128.9 |
100.2 |
102.4 |
按拥有住房数量分的住户构成(%) |
|
|
|
|
拥有1处住宅 |
90.0 |
89.1 |
90.9 |
92.5 |
拥有2处住宅 |
9.3 |
10.1 |
8.2 |
7.1 |
拥有3处及以上住宅 |
0.5 |
0.6 |
0.5 |
0.3 |
没有住宅 |
0.2 |
0.2 |
0.4 |
0.1 |
按住房类型分的住户构成(%) |
|
|
|
|
楼房 |
4.7 |
5.1 |
4.2 |
3.4 |
平房 |
94.3 |
93.6 |
95.1 |
95.2 |
其他 |
1.0 |
1.3 |
0.6 |
1.4 |
按住房结构分的住户构成(%) |
|
|
|
|
钢筋混凝土 |
1.5 |
1.6 |
1.6 |
1.0 |
砖混 |
35.4 |
40.0 |
26.9 |
26.7 |
砖木 |
58.5 |
53.0 |
68.5 |
68.0 |
竹草土坯 |
4.4 |
5.2 |
2.6 |
4.0 |
其他 |
0.2 |
0.2 |
0.1 |
0.3 |
(二)饮用水
全省有19.6万个住户反映获取饮用水困难[注1],占0.9%。使用管道水的住户1320.0万户,占62.8%;761.5万户的饮用水经过净化处理,占36.1%;1098.8万户的饮用水为深井水,占52.3%;226.6万户的饮用水为浅井水,占10.8%;3.3万户的饮用水来源于江河湖水,占0.2%;6.1万户的饮用水为池塘水,占0.3%;1.0万户的饮用水来源于雨水,占0.1%;3.8万户的饮用水来源于其他水源,占0.2%。
表13 饮用水情况
单位:%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获取饮用水困难住户的比重 |
0.9 |
0.3 |
1.4 |
4.2 |
使用管道水住户的比重 |
62.8 |
61.8 |
65.1 |
62.4 |
按饮用水水源分的住户构成 |
|
|
|
|
净化处理过的饮用水 |
36.1 |
35.1 |
40.7 |
31.6 |
深井水 |
52.3 |
58.6 |
41.7 |
36.7 |
浅井水 |
10.8 |
5.8 |
16.9 |
29.0 |
江河湖水 |
0.2 |
0.1 |
0.2 |
0.5 |
池塘水 |
0.3 |
0.3 |
0.2 |
0.8 |
雨水 |
0.1 |
0.0 |
0.1 |
0.4 |
其他水源 |
0.2 |
0.1 |
0.2 |
1.0 |
(三)炊事用能源
农村居民炊事使用的能源中,主要使用柴草的1364.4万户,占64.9%;主要使用煤的511.5万户,占24.4%;主要使用煤气或天然气的210.2万户,占10.0%;主要使用沼气的3.6万户,占0.2%;主要使用电的10.8万户,占0.5%;使用其他能源的0.6万户,占0.03%。
表14 按主要使用的炊事能源类型分的住户构成
单位:%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柴草 |
64.9 |
60.7 |
70.6 |
78.3 |
煤 |
24.4 |
27.4 |
19.2 |
16.6 |
煤气、天然气 |
10.0 |
11.0 |
9.5 |
4.5 |
沼气 |
0.2 |
0.2 |
0.2 |
0.3 |
电 |
0.5 |
0.6 |
0.4 |
0.2 |
其他 |
0.0 |
0.0 |
0.0 |
0.0 |
(四)卫生设施
使用水冲式厕所的74.8万户,占3.6
%;使用旱厕的896.9万户,占42.7%;使用简易厕所或无厕所的1129.4万户,占53.7%。
表15 按家庭卫生设施类型分的住户构成
单位:%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水冲式厕所 |
3.6 |
3.7 |
3.8 |
1.8 |
旱厕 |
42.7 |
36.7 |
57.2 |
43.0 |
简易厕所或无厕所 |
53.7 |
59.4 |
38.8 |
55.1 |
(五)耐用消费品
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88.0台,固定电话66.3部,手机62.5部,电脑1.8台,摩托车49.3辆,生活用汽车4.4辆。
表16 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
单位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彩电 |
台/百户 |
88.0 |
89.0 |
87.6 |
80.8 |
固定电话 |
部/百户 |
66.3 |
66.6 |
66.8 |
61.8 |
手机 |
部/百户 |
62.5 |
67.0 |
56.2 |
46.9 |
电脑 |
台/百户 |
1.8 |
1.9 |
1.7 |
1.0 |
摩托车 |
辆/百户 |
49.3 |
49.8 |
48.5 |
47.8 |
生活用汽车 |
辆/百户 |
4.4 |
4.7 |
4.0 |
3.2 |
五、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与结构
2006年末,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4862.0万人。其中,男劳动力2461.4万人,占50.6%;女劳动力2400.6万人,占49.4%。
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0岁及以下61.3万人,占12.6
%;21-30岁806.8万人,占16.6%;31-40岁1113.4万人,占22.9%;41-50岁1068.3万人,占22.0%;51岁及以上1260.7万人,占25.9%。
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07.5万人,占6.3%;小学文化程度1324.8万人,占27.2%;初中文化程度2669.5万人,占54.9%;高中文化程度509.6万人,占10.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50.7万人,占1.1%。
表17 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及构成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万人) |
4862.0 |
3290.7 |
1160.6 |
410.7 |
农村劳动力性别构成(%) |
|
|
|
|
男性 |
50.6 |
50.5 |
51.1 |
50.6 |
女性 |
49.4 |
49.5 |
48.9 |
49.4 |
农村劳动力年龄构成(%) |
|
|
|
|
20岁及以下
|
12.6 |
13.2 |
11.2 |
11.5 |
21-30岁 |
16.6 |
17.9 |
14.1 |
13.3 |
31-40岁 |
22.9 |
23.5 |
21.9 |
21.8 |
41-50岁 |
22.0 |
20.8 |
24.4 |
24.1 |
51岁及以上 |
25.9 |
24.6 |
28.4 |
29.3 |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 |
|
|
|
|
文盲 |
6.3 |
6.3 |
5.5 |
8.7 |
小学 |
27.2 |
26.8 |
26.9 |
32.7 |
初中 |
54.9 |
55.6 |
55.2 |
48.5 |
高中 |
10.5 |
10.3 |
11.3 |
9.3 |
大专及以上 |
1.1 |
1.0 |
1.1 |
0.8 |
农村从业人员4419.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9%。其中,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占67.2%;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占17.6%;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占15.2%。
表18 农村从业人员总量及构成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农村从业人员总量(万人) |
4419.6 |
2990.0 |
1051.6 |
378.0 |
第一产业(%) |
67.2 |
66.8 |
65.3 |
75.1 |
第二产业(%) |
17.6 |
17.6 |
18.9 |
14.7 |
第三产业(%) |
15.2 |
15.6 |
15.8 |
10.2 |
(二)农业从业人员
2006年末,全省农业从业人员2992.5万人,其中,男性占44.9%,女性占55.1%。按年龄分,20岁及以下占4.4%,21-30岁占14.1%,31-40岁占23.2%,41-50岁占24.4%,51岁及以上占34%;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9.2%,小学占35.4%,初中占50.6%,高中占4.6%,大专及以上占0.2%。
表19 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及构成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万人) |
2992.5 |
2011.7 |
695.5 |
285.3 |
农业从业人员性别构成(%) |
|
|
|
|
男 |
44.9 |
45.0 |
45.4 |
44.7 |
女 |
55.1 |
55.0 |
54.6 |
55.3 |
农业从业人员年龄构成(%) |
|
|
|
|
20岁及以下 |
4.4 |
4.9 |
3.1 |
4.1 |
21-30岁 |
14.1 |
15.8 |
10.2 |
11.3 |
31-40岁 |
23.2 |
24.1 |
21.2 |
22.0 |
41-50岁 |
24.4 |
23.1 |
27.4 |
26.1 |
51岁及以上 |
34.0 |
32.2 |
38.2 |
36.5 |
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构成(%) |
|
|
|
|
文盲 |
9.2 |
9.2 |
8.1 |
11.6 |
小学 |
35.4 |
34.5 |
35.9 |
40.4 |
初中 |
50.6 |
51.6 |
50.8 |
43.6 |
高中 |
4.6 |
4.5 |
5.0 |
4.1 |
大专及以上 |
0.2 |
0.2 |
0.2 |
0.2 |
(三)农业技术人员
2006年末,全省共有农业技术人员12.7万人,其中,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的5.4万人。按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0.8万人、3.1万人和8.8万人。
表20 农业技术人员数量
单位:万人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合 计 |
12.7 |
7.9 |
3.5 |
1.3 |
初 级 |
8.8 |
5.5 |
2.4 |
0.9 |
中 级 |
3.1 |
1.9 |
0.9 |
0.3 |
高 级 |
0.8 |
0.5 |
0.2 |
0.1 |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
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注2]760.9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516.7万人,占67.9%;女性劳动力244.2万人,占32.1%。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及以下占19.3%,21-30岁占35.7%,31-40岁占24.0%,41-50岁占14.1%,51岁及以上占6.9%。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1.4
%,小学文化程度占12.8%,初中文化程度占74.9%,高中文化程度占9.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
表21 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及构成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万人) |
760.9 |
503.9 |
183.1 |
73.9 |
外出从业劳动力性别构成(%) |
|
|
|
|
男性 |
67.9 |
67.6 |
67.9 |
69.9 |
女性 |
32.1 |
32.4 |
32.1 |
30.1 |
外出从业劳动力年龄构成(%) |
|
|
|
|
20岁及以下
|
19.3 |
19.2 |
19.0 |
20.8 |
21-30岁 |
35.7 |
36.4 |
35.0 |
32.9 |
31-40岁 |
24.0 |
24.3 |
23.4 |
23.3 |
41-50岁 |
14.1 |
13.4 |
15.3 |
16.0 |
51岁及以上 |
6.9 |
6.7 |
7.3 |
7.0 |
外出从业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 |
|
|
|
|
文盲 |
1.4 |
1.3 |
1.6 |
1.4 |
小学 |
12.8 |
13.0 |
11.5 |
14.5 |
初中 |
74.9 |
75.0 |
75.0 |
74.0 |
高中 |
9.7 |
9.4 |
10.7 |
9.1 |
大专及以上 |
1.2 |
1.3 |
1.2 |
1.0 |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乡外县内从业的劳动力占38.0%,在县外市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9.1%,在市外省内从业的劳动力占25.9%,去省外从业的劳动力占17.0%。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2.4%,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56.6%,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41.0%。
表22 农村外出劳动力流向及从业情况
单位:%
|
全省 |
平原 |
丘陵 |
山区 |
外出从业劳动力从业地区构成 |
|
|
|
|
乡外县内 |
38.0 |
38.0 |
40.9 |
32.0 |
县外市内 |
19.1 |
16.7 |
23.2 |
25.7 |
市外省内 |
25.9 |
24.6 |
27.5 |
31.8 |
省外 |
17.0 |
20.7 |
8.4 |
10.5 |
外出从业劳动力产业构成 |
|
|
|
|
第一产业 |
2.4 |
2.4 |
2.7 |
2.0 |
第二产业 |
56.6 |
56.3 |
56.8 |
58.4 |
第三产业 |
41.0 |
41.3 |
40.5 |
39.6 |
注:1.获取饮用水困难:主要指到取水点的水平距离大于1公里或垂直高差超过100米、正常年份连续缺水70天以上,或单次取水时间超过半小时。也包括村干部或农户反映的水质混浊、水质超标等现象。
2.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是指农村住户户籍从业人员中,2006年到本乡镇行政管辖区域以外从业1个月及以上的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