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之一:适应引领新常态 转型升级谱新篇 | ||||
| ||||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抢抓新机遇,应对新挑战,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大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主动把握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以改革促内需,以开放稳外需,科学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经济保持平稳增长。2016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7008.2亿元,稳居全国第3位,是2012年的1.4倍,年均实际增长8.5%,增速比全国高1.3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67706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0193美元),达到世界中高收入国家人均水平,年均实际增长7.8%,增速比全国高1.2个百分点。公共财力稳步提升,2016年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60.2亿元,按同口径比是2012年的1.5倍,年均增长10.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8.1%提高至8.8%;固定资产投资52364.5亿元,是2012年的1.7倍,年均增长1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645.8亿元,是2012年的1.6倍,年均增长11.7%。交通、水利、能源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日趋完善。 二、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升级。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方案,经济发展实现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重大转变。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到47.3%,比2012年提高7.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8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实现“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工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动能保持较好增长势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升到33.75%,比2012年提高4.6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6个百分点。重大技术装备和装备制造业实现新突破,轨道交通、高档数控机床、核电风电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大功率发动机等产业已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2013-2016年,装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速1.0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的25.3%提高到2016年的29.4%,年均提高1.0个百分点。农业“新六产”带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截至2016年,建成京东县级服务站99个、阿里淘宝县62个、村淘服务站2800个。扎实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粮食总产达到940.14亿斤。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深化,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9300多家,各类社会化组织20万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获证企业3439家,产品7402个;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明显提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0%。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能力增强。2016年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34%,比全国高0.23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0.3个百分点;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8.8万项和1.9万项,分别为2012年的2.2倍和2.6倍;首届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上,全国获金奖作品9件,其中我省4件;山东企业在全国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中数量最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形成,海洋经济、主体功能区等一批国家级试点进展顺利。 三、区域城乡协调融合发展。“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格局优化完善。山东半岛正式纳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成为全国第9个国家级新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集聚度提升,四大临港产业区累计落户各类重点企业1300余家,总产值超过3200亿元,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为全国第2个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协同发展步伐加快,济南莱芜两市协作区建设加快推进。《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确定的40项支持政策已落实36项。聊城、菏泽纳入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德州、聊城、东营、滨州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沂蒙革命老区获批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有关政策。2013-2016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西部经济隆起带生产总值分别年均增长8.8%、8.7%和9.1%,分别高于全省0.3、0.2和0.6个百分点,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全面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2016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02%,比2012年提高6.5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65个百分点。县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16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过3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52个,超过三分之一。新生中小城市试点培育和特色小镇创建进展顺利。住房建设、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交通管理等政府服务和监督延伸到乡镇。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更加关注民生建设,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16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4012元和13954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38.8%和46.7%,年均分别增长8.6%和10.1%;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58缩小为2.44。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新增城镇就业每年超过1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4%左右。物价涨势温和,2013-2016年,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1.9%。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建立了“全省统一、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养老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大中型企业基本实现同工同酬,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趋于合理。居民基础养老金、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得到明显提高。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城市低保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实现应保尽保,生活保障水平逐年提高。脱贫攻坚取得积极成效,脱贫人口连年过百万,2016年减少省标以下贫困人口142.4万人。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全面推进,惠及广大群众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五、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不断加快全面深化改革步伐,各领域改革取得显著成就,为我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营造了更加优越的环境。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40%以上,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全国领先。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营商环境建设成效显著。财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规范透明的预算制度基本建立,预算公开规范、转移支付调整和政府债务管理得到加强,税收制度不断健全,顺利全面实施“营改增”,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金融改革成果显著,投资基金和财富管理稳步发展,银行类机构进一步规范,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步伐加快,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数量大幅增长,直接融资规模成倍增长,民间金融阳光化成效明显。国企国资改革迈出新步伐,省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基本完成,省属一级企业全部实现股权多元化,各类企业上市和挂牌数量大幅增加。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基本建立。公用产品价格改革深化,要素市场体系持续完善。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扎实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养老、医疗、司法等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和去行政化改革全面推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开始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顺利启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并轨,率先建立覆盖全省的大病保险制度;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取消药品加成,实行新的编制、人事、薪酬管理办法;律师制度改革、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和社区矫正标准化试点稳步推进。 六、文化软实力持续得到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大力弘扬,思想理论教育有效性和宣传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扎实开展,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高。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领域开放度进一步扩大,文艺创作更加繁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2016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98%和98.62%,分别比2012年末提高0.65和0.59个百分点;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99.3%,行政村(社区)文化大院(文化活动室)覆盖率为95.6%。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16年电影票房收入达到17.5亿元,是2012年的3倍,年均增长31.7%;2016年末,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分别达到17个和163个,分别比2012年末增加5个和59个;201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17%,比2012年高1.17个百分点。 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节能降耗工作不断加强,大力推进“工业绿动力”计划,成效显著。2013-2016年,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6%,圆满完成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空气质量第三方监测、定期公布、责任追究和财政补偿制度,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行动计划,城际联防联控机制初步建立,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逐步下降。淮河、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连续取得好成绩;森林、湿地与生态修复工作不断强化。2016年省控重点河流化学需氧量(COD)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7%,氨氮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0.8%,水环境质量连续14年改善。2016年末,有国家级森林公园51处,省级森林公园65处,市级森林公园130处,国家级湿地公园65处,省级湿地公园126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3处。全省82%的建制镇、98.8%的农村新型社区建有污水处理设施。 八、基础设施保障服务水平持续提高。各地不断加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力度,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设施服务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运输能力大幅提升。2016年末,公路通车里程为26.6万公里,比2012年末增加2.1万公里,增长8.6%,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710公里,增加735公里,增长14.8%;铁路通车里程4882公里,增加576公里,增长13.4%;2016年新开通5条洲际直航航线,实现零突破。通信设施建设快速发展,通信水平明显提高。2016年末,光缆线路总长度174.3万公里,是2012年末的3倍,年均增长31.4%;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网民数分别达到2366.5万户和5207万人,分别比2012年末增长73.5%和34.7%。城乡环卫一体化稳步提升。农村垃圾及时清运率、存量垃圾清理率、群众满意度分别达到96.0%、91.5%和95.5%。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稳步推进。 回首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历程,山东紧盯“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按照“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要求,思路上与时俱进,举措上务实创新,转方式调结构迈出了可喜步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协同提高,民生保障、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赢得了发展主动权,增创了发展新优势,经济社会发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谱写了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新篇章。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