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数据 > 年度分析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推进生态山东建设——2016年生态山东建设情况简析

发布日期:2017-03-21 15:58:36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能源处 字体:[ ]

  2016年,我省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各项改革,生态山东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一、生态山东建设成效明显

  (一)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2016年我省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循环清洁生产,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加大燃煤机组改造,工业绿动力工程效果明显。建立省会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济南、淄博、泰安、莱芜、德州、聊城、滨州7市联防联控。空气质量得到改善,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平均浓度分别比上年下降13.2%8.4%22.2%7.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同比增加8.4个百分点,达到56.9%

  2016年全省“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能见度≥10公里)天数平均为248.9天,比2015年增加了34.2天,增长15.9%。全省17市蓝天白云天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增加最多的是济宁、淄博、济南三市,分别增加65天、60天、59天。重污染天数为23.1天,比2015年减少6.8天,下降22.8%。重污染天数出现最少的是威海市,为3;最多的是德州市,为45天。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最多的是济南和淄博市,为16天;同比增加最多的是日照市,为8天。

2015-2016年各市蓝天白云天数对比情况

  (二)水资源质量持续改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2016年我省突出重点,抓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开展南水北调沿线突出环境问题大排查,深入实施小清河流域和入海河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深化工业水污染防治, 全力保障饮用水水质。水环境质量连续14年改善,省控重点河流化学需氧量(COD)平均浓度下降2.7%,氨氮平均浓度下降10.8%

  全省工业企业初步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2016年我省规上工业重复用水率达90.3%,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重复用水率为92.2%,轻工业重复用水率为74.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5个行业重复用水率超过90%

2016年各市规上工业重复用水率

 

  (三)生态保护取得积极成效,森林湿地公园增多。划定533个陆域生态保护红线区块,成为全国第四个完成陆域红线划定的省;新建国家生态市()3个,省级生态县市8个、省级生态乡镇50个,完成2038个村庄的综合整治任务和57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含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规范化建设,建立了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截至2016年底,全省国家级森林公园51处,省级森林公园65处,市级森林公园130处。国家级湿地公园65处,省级湿地公园126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3处,分别比上年增加6处、13处和6处。

  (四)经济转型助力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按照“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要求,我省围绕发展壮大新经济,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服务业跨越发展,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7.9∶46.845.3调整为7.345.447.3,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蓬勃发展,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更高,2016年我省万元GDP能耗下降5.15%,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空气质量亟待进一步改善。2016年通过采取对电力、钢铁等重点行业企业季节性限产、停产、改燃等措施,空气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但空气污染依然十分严峻,特别是冬天雾霾仍然十分普遍。去年我省仅有威海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排名中,济南市列倒数第8名。比济南市污染程度还重的城市有3个,分别为聊城市、德州市和淄博市,按国家有关方面排名,三市空气质量排名列倒数8名之内。

  (二)个别企业散乱排污问题仍时有发生。经济新常态模式下,传统行业利润率降低,个别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不愿投入过多资金用于排污治污,注重眼前或局部利益,偷排偷放、破坏环境的问题时有发生。

  三、几点建议

  (一)牢固树立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理念。树立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共赢、环保事业优先考虑的新发展思路,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纳入决策、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加快山东重点生态环境功能区建设,实现产业布局和城乡发展的和谐共存,严把环保准入关,积极推进重污染企业减排和产业置换升级。

  (二)打好蓝天白云保卫战。加快推进“工业绿动力”计划实施,突出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逐步淘汰燃煤小锅炉。加强环保执法落实落地,对违法“小散乱污”企业坚决予以取缔。加强机动车船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控制,加快油品换代升级。健全省会城市群及周边重点城市联防联控机制,多措并举减少重污染天气。

  (三)加强全链条水污染防治。深入落实“水十条”实施方案。巩固流域治污成果,加大对违规排放严重污染水环境企业的处罚力度,提高企业违法排污成本。推进工业集聚区污染集中治理,推进湿地净化水体保护与利用,推进农村集中和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着力解决影响水环境突出问题。

  (四)加快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以煤炭减量替代为抓手,倒逼风能、太阳能、核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建立相关补贴政策鼓励城乡住户开发使用太阳能。推进农村住户燃煤改天然气工程,减少燃煤排放。倡导绿色出行,鼓励使用自行车、公共汽车、电动汽车出行。加快淘汰落后小发电机组,提升设备技术水平,促进能源利用更加节能高效。

  (五)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彻底整治农村垃圾随处丢弃、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力度。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丰富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素质。充分发挥街镇和村居基层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人人爱护家园、建设家园的氛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