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目录 > 统计数据 > 统计数据解读
索引号: 11370000004502016L/2018-0094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山东省统计局 组配分类: 统计数据解读
改革开放40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结构调整显成效 转型发展谱新篇

发布日期:2018-12-24 13:51:17 浏览次数: 字体:[ ]

改革开放40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 

 

结构调整显成效 转型发展谱新篇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山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抢抓机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动能转换为抓手,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求结构日趋协调,非公有经济快速壮大,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开启了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新篇章。

  一、三次产业结构实现历史性突破

  四十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狠抓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三次产业在改革开放中得到长足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突破,实现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再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步入服务业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时代。1978-2017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5.1%、13.3%和12.3%。三次产业结构也由1978年的33.3:52.9:13.8演变为2017年的6.7:45.3:48.0,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26.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7.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4.2个百分点。我省三次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变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3年),农业迅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呈现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中比重迅速上升,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的特点。1978年,第一产业比重为33.3%,第二产业比重达52.9%。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的推进,多年积累的农业生产力得以爆发式释放,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到1983年,我省第一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变为40.3:38.9:20.8。

  第二阶段(1984-1992年),非农产业迅速发展时期。主要特征是第二、三产业占比上升,第一产业占比下降。八十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扩展到城市,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极大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1984年的38.2:41.1:20.7调整为1990年的28.1:42.1:29.8,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实现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重要转变。1992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为24.3:45.5:30.2,第三产业比重首次突破30%。

  第三阶段(1993-2006年),工业高速发展时期。显著特点是能源、交通、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发展迅速,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工业化特征明显。1992年以来,我省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快速发展,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初步建立。1993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为21.5:49.0:29.5,2006年演变为9.7:57.6:32.7,第一产业比重首次跌破10%,为建国以来最低水平;第二产业比重高达57.6%,其中工业比重达52.2%,均为建国以来最高水平,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第四阶段(2007-2017年),服务业快速发展时期。主要特点是第一、第二产业占比逐年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突破。2007年以来,我省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出台一系列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新举措,完善相关政策体系,服务业有了长足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9.6:57.1:33.3调整为2016年的7.1:46.1:46.8,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重大历史性转变,我省产业结构实现新突破,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为6.7:45.3:48.0,与2007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提升1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7年的32.7%提高到2017年的56.1%,提升23.4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动能实现了由主要以第二产业拉动向二三次产业协同拉动转换,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二、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

  农林牧渔业结构发生积极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内部结构由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逐步向种植业、林牧渔业并驾齐驱、多种经营均衡发展转变,农业比重逐年下降,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逐年上升。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的比重由1978年的82.9%降至2017年的48.2%,林牧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由17.1%上升至51.8%。

  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资源整合、管理创新和产品结构调整,特别是近几年通过加快推进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省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快,比重提升,成为引领工业动能转换的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2132.7亿元,比2003年增长16.3倍,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0%,比2003年提高15.4个百分点。坚持制造业强省战略,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经过四十年的努力,已形成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随着《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的深入落实和培育提升制造业品牌,山东制造逐步向“双中高”迈进,制造业所占比重和贡献率不断提高。2017年,全省实现制造业增加值25632.23亿元,比2004年增长4.6倍,年均增长13.1%,快于全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0.6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9.3%,比2004年提高8.2个百分点。制造业对全部工业的贡献率为69.3%,比2011年提高3.0个百分点。2017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0%,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6.9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8.6%,比2012年提高3.3个百分点。

  服务业新动力加快孕育。改革开放初期,我省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以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现代和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服务业由传统行业为主逐步向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为主转变。一是现代服务业比重上升。2017年全省实现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7203.16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49.4%,比1978年提高18.3个百分点。二是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近几年来,以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等为代表的营利性服务业发展较快。2017年,全省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2%,比服务业增速高2.1个百分点;占服务业的比重达14.8%,比2004年提高2.3个百分点。三是商贸、流通等传统行业比重进一步下降。2017年全省交通运输、批零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为40.8%,比2004年下降6.8个百分点。

  三、三大需求结构日趋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三大需求(消费、投资、净流出)结构持续优化,三大需求构成由1978年的63.7:34.2:2.1调整为2017年的48.5:50.1:1.4,消费率与投资率的差距由1978年的29.5个百分点缩小为1.6个百分点。需求变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1992年,消费所占比重一直高于投资,1992年三大需求结构为49.1:47.6:3.3;第二个阶段是1993-2003年,消费、投资所占比重处于此升彼降的胶着状态,变化不大,2003年三大需求结构为46.5:46.9:6.6;第三个阶段是2004-2017年,消费所占比重一直低于投资。2004年,消费率低于投资率6.4个百分点,2010年扩大为16.6个百分点,从2011年开始,消费率与投资率的差距逐年缩小,2017年缩小为1.6个百分点,三大需求结构趋于协调。

  随着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政策的实施和消费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消费、投资和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日益巩固。2017年,全省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分别为35185.9亿元、36412.6亿元、1035.7亿元,与1993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5.6倍、17.3倍和6.9倍,年均增长11.9%、12.3%和8.6%。消费对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17年消费、投资、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0.3%、49.4%和 0.3%,与1993年相比,消费贡献率提高16个百分点,投资贡献率下降18.3个百分点,净流出贡献率提高2.3个百分点,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四、非公有经济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全省非公有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繁荣市场、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截至2017年底,全省实有民营经济市场主体790.7万户,占市场主体的98%,注册资本(金)12万亿元。其中,私营企业突破200万户,为209.7万户,占企业总量的92.8%,成为全省企业快速发展的绝对主力;个体工商户561.8万户,户数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位;农民专业合作社19.2万户,继续保持全国首位。2017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省内共有57家民营企业入围,上榜数仅次于浙江、江苏,居全国第3位。

  在非公有经济市场主体数量扩张的同时,经济实力也不断壮大,已撑起我省经济的半壁江山。2017年,我省非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42141.1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58.0%,比2005年提高9.6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6%。其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6896.0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占GDP比重达50.8%,比2005年提高14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8%。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贯彻落实支持非公经济发展36条、民间投资36条意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十条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营造和完善市场环境,为非公有经济再次腾飞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五、区域经济融合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实施了“一个龙头、三个突破、东西联动、城乡统筹、促强扶弱、协调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致力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水平,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速崛起、西部跨越式赶上的格局进一步稳固,东中西发展差距缩小。2017年,我省东部7市(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中部6市(日照、枣庄、济宁、莱芜、泰安、临沂)、西部4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 实现GDP占17市GDP合计数的比重分别为59.7%、24.2%和16.1% ,增速分别为7.3%、7.4%和7.3%。与2012年相比,东部和西部占比均提高0.1个百分点,中部下降0.2个百分点。各区域实现均衡发展,经济增速最大差距由2012年的1.8个百分点缩小为2017年的0.1个百分点。2017年人均GDP最高市是最低市的5.46倍,倍差比2012年降低1.38。

  四大区域经济融合健康发展。我省不断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区域战略全域覆盖,开展“两区一圈一带”提升行动,区域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17年,我省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分别增长7.2%和6.0%;省会城市圈和西部隆起带经济发展并驾齐驱,生产总值增速均为7.4%。四大区域齐头并进,融合联动,动能加速转换,为全省经济升级再续新动力。

  六、城乡统筹发展迈出新步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我省城镇化水平、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2017年城镇化率达到60.58%,比1978年提高42.7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1万元/人,是1978年的137.5倍;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2.54平方米,是1978年的4.3倍。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市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均持续缩小。2017年,我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2.43,比1978年降低0.97。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继续巩固扩大,2017年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530.6万人、7282.6万人,职工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为75%以上,居民报销比例为70%。城乡居民年人均保障标准倍差由2010年的2.43缩小到2017年的1.46。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全省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为迈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当前,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系列转型重大战略,努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更大进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