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发布与解读
改革开放40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五:改革释放文化活力 开放绽现齐鲁芳华

发布日期:2018-12-24 14:05:43 浏览次数: 字体:[ ]

改革开放40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五 

 

改革释放文化活力  开放绽现齐鲁芳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山东开启了加快经济文化发展建设的新纪元。时序更替,华章日新。40年来,全省以科教兴鲁、文化强省建设为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各领域建设日新月异,文化事业蒸蒸日上,文化产业欣欣向荣,文化资源大省正向文化强省的战略性转变迈进。

  一、文化体制改革走向深化

  4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山东健全基本文化体系,完善基本文化制度,全面推进文化建设,有力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壮大。

  (一)全面消除文革影响,文化建设重新驶入发展轨道。改革开放初期,全省上下贯彻落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努力消除“文革”造成的文化思想混乱和“左”倾影响,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恢复健全各级文化机构,推动文化事业在百废待兴中重新起步,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在改革中发展,文化事业进入兴盛期,文化产业奠定发展基础。上世纪80年代后,全省文化建设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为推进山东文化建设动员令,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大力推进体制建设,提供体制保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事业全面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实施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劳动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艺术表演团体调整精简,文化系统职称改革普遍展开,部分文化单位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向企业化管理转轨进程中创造了成功的经验,文化建设领域市场体制取得诸多重大历史性突破,山东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艺术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初步奠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三)体制改革走向深化,确立经济文化强省战略,文化事业产业齐头并推,建设热情空前高涨。进入21世纪以来,全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并取得重大突破。2003年9月,成立山东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设立了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2006年9月,下发《山东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重在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培育发展文化市场主体,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激发文化发展活力。2008年7月,山东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大幕正式展开,文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后,文化建设纳入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将文化进一步上升到“四个自信”的战略高度。全省上下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上,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探索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国有文艺院团内部改革,创新文化领域运行机制,率先在全国出台深入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提高公共文化供给水平,着力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全面形成。

  二、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40年来,全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多个领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城乡公益性文化设施基本全覆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门类齐全,服务功能全面拓展。

  (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位居全国前列。2006年,全省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454.3亿元,是1979年的56.8倍。2017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中的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41.9亿元,比2012年增长24.2%。财政大幅投入为加快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和更新换代提供了重要支撑。积极推行《山东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基本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重点工程为抓手、以文化惠民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山东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山东美术馆新馆等一大批场馆建成使用,公共文化服务硬件水平居全国前列。

  (二)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2015年,山东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一村一月一场电影、一村一年一场戏等文化惠民工程在全省各地蓬勃开展,“15—20分钟文化圈”逐渐形成。2017年,全省建有剧院(场)100个,比1978年增加25个;拥有图书馆154个,增加74个;拥有博物馆485个,增加475个。建成省级“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居)2261个,乡村学校少年宫624所。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数字科技馆、数字农家书屋在探索中建设,在发展中逐步走入大众生活,用最新数字技术实践山东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三)积极推进文化创建活动和文化资源共享。1991年,山东在全国率先开展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先进乡镇活动,一大批县(市、区)、乡镇在历届评选中受到全国和全省表彰,推动了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学校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的开展。自2013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县创建考评工作,作为统筹推动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抓手,以创建促提升、以考评促落实,进一步激发了全省文化建设的干劲和热情,带动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连年攀升。

  加快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促进城乡均等、人群均等、区域均等,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引入第三方评估方式对各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进行考核评价,2017年全省68311个村(社区)中有60100个达到建设服务标准,达标率为87.98%。突出抓好文化精准扶贫,面向58个财政困难县和沂蒙革命老区县给予重点补助,目前8542个省定贫困村完成综合性文化活动室建设任务,建成率98.71%。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展开,2016-2017年举办冬春文化惠民季5.5万余场(次)活动,惠及群众2253.9万人次。

  三、文化艺术成果繁花似锦

  40年来,山东坚持以党的先进文化理念为指导,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发展方向,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方针,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着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和优质高效服务,为全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一)文化活动精彩纷呈。40年来,全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从挖掘历史优秀传统项目中汲取营养,推出了一大批具有齐鲁文化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在国内外深具影响力的文艺精品力作,一大批优秀文艺工作者脱颖而出,文化软实力、影响力显著增强。1981、1983、1985年连续举办三届“泉城之秋”音乐会,创作演出音乐舞蹈节目804个。1982、1984、1986年连续举办三届全省“戏剧演出月”活动,共演出105个剧目,获奖剧目60多个。从1987年开始,已成功举办了十届山东艺术节,成为集中展示全省文化艺术改革创新成果的大舞台;11次参加中国艺术节均获佳绩。2013年济南承办的第10届中国艺术节大获成功,形成以济南、青岛等五市为重点,其他各市联动呼应,被广泛评价为 “更具特色、更加成功”的艺术节。2017年,成功举办“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全省优秀剧节目展演”、第八届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首届山东国际小剧场话剧演出季。

  (二)艺术创作硕果累累。40年的辛勤耕耘,在山东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茁壮成长出文化艺术的棵棵参天大树。创作队伍发展壮大,一大批富有才华的名编剧、名导演、名演员脱颖而出,国内外知名作家江山辈出,老中青人才结构优化、素质提升。山东作家作品获全国重大文学奖为数众多。刘玉民的《骚动之秋》、张炜的《你在高原》分获第四、八届茅盾文学奖;李贯通、王光明、姜良纲、吴义勤、铁流、徐锦庚、郭保林、张宏森、张海迪等分获鲁迅文学奖和“五个一”工程奖。卡通剧《三毛从军记》成为全国少儿剧目精品。歌曲《中国娃》、《常回家看看》、《咱老百姓》、舞蹈《狗娃闹春》等先后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京剧《瑞蚨祥》、吕剧《百姓书记》、舞剧《红高粱》三台剧目摘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京剧《项羽》获文华大奖特别奖。2017年,全省艺术创作投入资金1.32亿元,新创作大型剧目50余部、小型作品100余部,话剧《家事》被推荐申报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艺术创作呈现持续繁荣态势。

  (三)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齐鲁大地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历史演进中发挥了重要影响。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之际,对山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殷切期望: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近年来,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主动作为,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2014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启动“乡村记忆”工程以来,已建成第一批56个乡村(社区)博物馆,让村民“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2015年启动“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推出105个重点项目,研究成果领先全国。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儒学和传统文化方面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获“优秀”的占30%以上,远超全国10%左右的优秀率。2017年,省内中小学全面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成为全国首个在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全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省份。全省105个县(市、区)、807个乡镇(街道)、1.3万个村(社区)建成历史文化展示场所。进一步完善“图书馆+书院”模式,加快城乡儒学讲堂建设,建成尼山书院150个,乡村(社区)儒学讲堂 1.6万个,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四、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蓬勃发展

  新闻出版广电事业作为山东舆论宣传和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始终坚持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舆论导向和创作导向,大力实施精品创作生产、全民阅读、惠民服务“三大工程”,推进电影产业发展、版权开发与保护、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三大突破”,打造精品出版、影视制作“两大高地”,构建现代传播、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精品创作、行业治理“五大体系”,新闻媒体主渠道建设扎实推进。

  (一)新闻出版事业迅猛拓展。40年来,山东新闻出版在职能定位上推进由“办”到“管”转变,在发展理念上实现由“量”到“质”转变,在工作重心上促进由传统媒体为主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转变,新闻出版事业迎来了改革创新发展高潮,进入体制明晰、管办分离、主体多元的新阶段。2016年山东新闻出版系统在全国新闻出版产业经济规模综合评价排名上升至第2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传统图书出版规模大增,2017年全省图书出版单位18家,比1978年增加17家;出版图书17108种,增加16638种;报纸136种,增加128种;期刊264种,增加248种;出版物发行单位6528家,增加6395家;有200余种图书先后荣获国家级大奖,齐鲁晚报连续10年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新兴出版行业快速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零基础起步,2017年出版电子出版物345种,出版音像出版物173种。国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做优,2017年山东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世纪天鸿文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A股主板挂牌上市。

  (二)广播影视事业开创全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广播影视建设日新月异,专业化、规模化、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信息传播方式更加丰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拓展。2000年“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张网,广播电视并举,卫星地面结合,有线无线互补”遍布城乡的现代广播电视传输格局基本形成。2012年农村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实现了城乡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全覆盖。2016年推出《山东省推进三网融合实施方案》,全面推进有线、无线、卫星融合的广电数据网发展,数字化工程、村村通工程走在全国前列。2017年全省在播公共广播节目套数161套,广播综合覆盖率达99.1%,比1978年提高26.1个百分点。拥有在播公共电视节目套数224套,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9%,比1978年提高55.2个百分点。城市电影产业展现良好发展态势,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服务标准化全面落实,全省新增影院71家,银幕400块,建设运营的数字影院477家、银幕2712块。广播影视制作硕果累累,《暖流》、《张海迪》等荣获“中国广播奖”和“中国新闻奖”;《武松》、《高山下的花环》、《今夜有暴风雪》荣获全国电视剧评奖“三连冠”。电视剧《孔子》以及电影和电视剧《孔繁森》等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进入新世纪以来,“鲁剧”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扩大,电视剧《大染坊》、《闯关东》及电影《沂蒙六姐妹》等一批精品力作不断呈现。山东影视传媒集团与横店影视等多家机构联合出品的3D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创造了单日票房最高、总票房最高、衍生品单日销量最高等国产动画电影多项纪录,开启了中国动画电影新时代。

  五、文化产业快速成长

  自2002年中央提出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目标要求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山东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作为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内容,积极培育发展文化市场主体,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调整优化文化领域结构,文化产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一)规模迅速扩张,总量居全国前列,地位作用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为山东文化产业的起步和发展打开了大门、拓宽了路径、创造了有利条件,2002年后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催活了文化市场潜力。比如2006年举办了首届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出台《山东省关于实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的意见》。2007年6月山东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奋斗目标”。2008年1月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文化建设工作会议。2011年出台《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意见》,指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紧密结合我省实际,加快文化强省建设。2017年山东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深入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等目标要求,文化市场日趋活跃,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18.04亿元,比2004年增长10.5倍,年均增速19.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到4.16%,比2004年提高2.25个百分点。13年来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占GDP比重分别保持在全国前列。文化产业正朝着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对提升经济增长“含金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投资力度逐年加大,投资规模全国居首,产业集聚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水平全面提升。扩大投资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引导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山东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迅猛增长态势,2017年达到3325.2亿元,规模居全国首位;比2012年增长63.9%,年均增长10.5%,持续的高投资为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强重点文化企业、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重点文化产业园区“三大载体”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全省已建成3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168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文化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聚化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六、文化消费全面升级

  改革开放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激活文化消费行为、培育文化市场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消费观念产生重大变化,消费层次得到巨大提升,消费品供给更加繁荣,消费体系建设更加完善,消费方式更加多样化。

  (一)文化消费能力逐年攀升,消费潜力加快释放。随着居民生活富裕水平提高,消费从吃、穿、用为主逐渐向追求精神生活富足延伸,文化娱乐消费呈现明显跃升。201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由1981年的41元增加到2622元,占人均消费总支出比重为11.4%,提高2.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由1981年的4元增加到1141元,占人均消费总支出比重为11.0%,提高8.7个百分点。假日经济、旅游经济、惠民消费季等多种文化消费新形式,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激活文化市场的新力量、新手段。

  (二)文化日用消费品全面升级,消费新模式不断涌现。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文化产品持续升级,文化市场加快转型,消费能力呈现阶梯型提升。文化日用品消费发生根本性变化,2017年全省城镇、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分别达到107台、110台,城镇、农村家庭家用电脑分别达到81台、40台,手机分别达到226台和225台,彩电、电脑、手机已从发展初期的奢侈品、财富的象征转化为居民家庭一般日用品,单反照相机、家庭影院、中高档乐器逐渐走进寻常居民家庭。文化消费模式多元个性化发展,从80年代的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转为90年代的唱卡拉OK、看影碟,再到新世纪以来的旅游、健身、互联网电视、看大片、看巨幕成为常态,尤其是近几年,线上与线下一体、室内与户外结合、传统与新兴相融等多种文化新业态加速呈现,开发个性化、体验式、沉浸式等多种文化消费新模式更加广泛,基于互联网产生的动漫、手游、直播等新兴业态成为文化消费新内容。

  七、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

  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在对内对外交流活动中影响深远。改革开放40年来,山东面向境内境外文化市场,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多个领域、多个行业开放实现新突破,齐鲁文化国内外传播力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全面增强。

  (一)对外及港澳台文化艺术交流日益广泛。随着全省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全面深化,齐鲁文化对外交流活动显著增多。2007年6月,山东省第九次党代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实施孔子文化品牌带动和文化‘走出去’战略”思想;2018年2月出台《山东省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库工程实施方案》,山东“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组织各类文化艺术团(组)分赴五大洲和港澳台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访问演出或举办各种艺术展览。2016年,成功举办“2016韩国·中国山东文化周”、“2016新加坡·中国山东文化年”、“万世师表—孔子文化展”等活动。2017年,稳步推进与文化部合作共建的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项目,派出10批131人次,分赴蒙古、泰国、瑞典、坦桑尼亚、赤道几内亚以及台湾、香港等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文化部海外“欢乐春节”系列演出、展览等活动。日益扩大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对弘扬和传播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打响和塑造山东文化品牌,汲取国外艺术精华,增进山东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对外文化贸易大幅增长。2001年我国加入WTO,2015年推出《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方案,为山东扩大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文化融通提供了契机。山东抢抓文化“走出去”重要机遇,相继制定出台《山东省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以及山东“融入‘一带一路’齐鲁文化丝路行”实施意见等,积极探索建立合作机制,整合对外文化交流资源,逐渐形成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多方式、多层次的文化交流格局,为山东加强国际经济文化合作、文化产品走出国门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加快制定完善文化贸易政策,深耕海外市场,加大对外向型文化企业扶持力度,培育重点文化贸易企业,山东文化产品外贸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国际市场全面拓展,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业务往来。近年来,全省融入“一带一路”效果显著,2013-2017年文化产品进出口增势迅猛,累计增长228.8%,年均增长26.9%,其中出口增长238.7%,年均增长27.6%。

  回顾既往,山东文化建设从封闭中开放,在发展中走向繁荣,历经40载风雨兼程,实现伟大沧桑巨变,在探索、建设、发展前行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创造新奇迹、刷新新高度,全省上下同沐改革春风,共享开放硕果。展望未来,站在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新起点上,全省人民坚定发展信心,凝聚发展共识,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走在前列、由大到强、全面求强”,山东文化领域将续写强省建设新篇章,在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中创造新的辉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