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发布与解读
改革开放40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跨越雄关漫道 铸就时代华章

发布日期:2018-12-24 13:46:57 浏览次数: 字体:[ ]

改革开放40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

 

跨越雄关漫道铸就时代华章

 

  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带领全省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锐意创新,走过了一段开放图强、奋进崛起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具有齐鲁特色的发展之路,铸造了一系列功标青史、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全省实现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由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经济综合实力大为增强,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人民生活实现由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山东发展史上最好最快的黄金时期,踏上了新时代全面开创现代化强省、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新征程。

  一、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辉历程

  四十年峥嵘岁月,四十年光辉历程。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上下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发展不断跨越,大体经历了五个主要阶段。

  (一)破冰调整,改革开放开始起步阶段。1978年底至1984年,改革以农村为先导,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城市改革展开试点,对外贸易开始起步。

  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农民自给自足局面初步形成。六年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7%;粮食总产年均增长4.9%,1984年达3040万吨,比1978年增长32.9%;棉花年均增长49.6%,总产创下172.5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油料总产达182万吨,比1978年增长89.9%。生产的发展,带动农民收入迅速提高,198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5元,比1978年增长2.4倍,全省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1%,远高于1952-1978年年均6.1%的增长速度。1984年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0%,比1981年提高15.8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9元,为1978年的1.6倍。

  这一时期山东大门向世界敞开,全省对外经济和贸易开始起步。1984年,全省进出口总额35.2亿美元,出口20.8亿美元,分别比1978年扩大3.0倍和1.5倍;实际利用外资1642万美元,为1979年的1.3倍。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为主,主要出口花生油、粉丝、冻肉、棉布、动物皮毛、煤炭、石墨、矾土等农副及矿产资源型产品。

  (二)整顿提高,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探索阶段。从1985年到1992年,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经济秩序得到有效治理整顿,多年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

  这一时期全省生产总值虽有波动,且总体增速略低于第一时期,但仍保持了年均10.5%的增长。工业、消费和投资蓬勃发展,八年间全省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0%、16.8%和20.0%,规模依次比1984年扩大2.3倍、2.5倍和3.3倍;经济发展为城镇居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5.2%,是年均增长最快的时期。

  对外开放步伐更快、领域更宽。八年间全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4%,1992年达到77.8亿美元,比1984年增长1.2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达到165%,由1984年仅40万美元扩大到97335万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年均增长24.7%,1992年达到3882万美元。

  (三)重点突破,改革开放进入纵深推进阶段。从1993年到2002年,现代企业制度、分税制、金融体制、住房、医疗卫生等各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迈出决定性步伐。

  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加快,10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年均增长12.6%,高于第一、二阶段。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3%。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0%,是仅次于第一阶段的第二个快速增长期。乡镇企业发展潜力加快释放,城乡居民收入进入快速增长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5%;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3000元,达到2954元,比1992年增长2.7倍。

  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十年间,全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9%,2002年达到339.4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3.4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9.1%,2002年达到55.9亿美元,为1992年的5.7倍;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年均增长35.9%,2002年达到8.3亿美元,为1992年的21.4倍。

  (四)完善协调,改革开放迈向快速推进阶段。从2003年到2010年,改革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经济增长速度在五个阶段中最快,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的健康轨道。

  这一时期经济增速最快,2004年达到新世纪以来的最高点15.3%,至2007年始终保持14%以上的高速增长。自2008年起,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速出现一定程度回落,但仍保持12%以上的高位增长,年均增速达到13.7%,分别比前三个阶段高2.6、3.2和1.1个百分点。人民生活富裕程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946元和6990元,年均分别增长12.8%和11.4%,比全国年均增速分别高3.4和3.7个百分点。

  对外开放取得辉煌成就。外贸依存度于2007年达到35.9%的历史最高点,比2002年提高8.6个百分点。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全省合同项目2.9万个,占改革开放以来的38.6%;实际利用外资711.6亿美元,占改革开放以来的34.6%。对外投资增势强劲,至2010年底,核准境外企业遍及126个国家和地区。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累计243亿美元,为2002年以前累计额的5.9倍,年均增长28.1%。

  (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从2011年到2017年,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演化。

  经济增长实现了从高速向中高速的平稳过渡,2011年至2017年全省生产总值分别增长10.9%、9.9%、9.6%、8.7%、8.0%、7.6%和7.4%,年均增长8.9%。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升至47.3%,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789元、15118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1年的2.73缩小到2017年的2.43。供给侧结构改革深入推进,2015-2017年间,累计完成564.4万吨生铁、1262万吨粗钢、2311万吨煤炭去产能任务。商品房库存由2015年的4276.8万平方米降至2017年的3257.3万平方米。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25.5%。

  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自2012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在动荡中缓慢复苏,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省坚持扩大内需、创新开放新模式,外贸依存度由2011年的33.2%下降到2017年的24.4%,全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8%。外贸结构更加优化,2017年加工贸易占比为18.3%,比2011年下降5.3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占比由27.4%提高到35.8%。利用外资结构优化,2011年至2017年实际到账外资年均增长10.0%,比上一时期(2003-2010年)快3.6个百分点;服务业引资比重持续提高,由2011年的34.3%提高到2017年的38.6%。境外投资步伐加快,2011-2017年累计设立境外企业和机构3303个,完成投资额超过700亿美元。

  二、山东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

  四十年励精图治,四十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40年,是山东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农村到城市,从微观到宏观,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山东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经济总量持续扩张,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连续跨越几个大的标志性台阶,四十年实现百倍增长。1988年GDP迈上千亿元台阶,2002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06年达到两万亿元之后,经济总量攀升速度明显加快,2006-2014年平均每两年上一个万亿元台阶,2014年接近6万亿元,2017年达到72678.2亿元,是1978年的322倍,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6.2%提高到2017年的8.8%。

  人均GDP达到世界中高收入国家水平。1978年全省人均GDP为188美元,处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起步阶段;1999年达到1025美元,提前实现到20世纪末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目标,跃升至世界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008年达到4742美元,跃升至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015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达到世界中高收入国家人均水平;2017年达到10790美元,是1978年的57.4倍,在全国的位次,由改革开放之初的后15位跃升至2017年的第9位。

  (二)转型发展不断推进,结构调整实现突破。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2016年全省产业结构实现了“二三一”向“三二一”的重大转变,成为继广东、江苏、浙江和湖南之后,第五个实现这一转变的省份。2017年三次产业之比为6.7:45.3:48.0,相比1978年的33.3:52.9:13.8,第一产业比重回落26.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回落7.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34.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80年的21.0%大幅提升至56.4%,比第二产业提高15.6个百分点,逐渐形成服务主导型经济。

  所有制结构多元演进。1978年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逐步被打破,各种经济类型蓬勃发展,尤其是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2017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8%,民营经济在工业、投资、房地产开发、市场销售的份额迅速增大,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63.7%,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到59.5%,占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提高到60.3%,占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提高到63.4%。

  工业结构加快调整。2017年,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到28.6%,高技术产业发展持续加快,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近年来持续提升,2017年达到9.2%。工业机器人、城市轨道车辆、服务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60.7%、80.2%、16.3%、3.0倍,山东正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迈进。

  (三)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供给能力大幅提高。

  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城镇化率以每年1.3个百分点的速度加快提升,2017年城镇化率为60.6%,与2000年的38.2%相比,上升22.4个百分点。区域经济发展渐趋协调。山东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三个突破”到“一体两翼”到“一区三带”再到“两区一圈一带”的不断探索和实践。重点区域发展有效拓展了全省经济发展空间。2017年两区一圈一带生产总值分别增长7.2%、6.0%、7.4%和7.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增长7.6%、4.8%、7.1%和3.8%。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30亿元、50亿元、70亿元、100亿元的县(市、区)分别达到55个、29个、20个和8个。

  社会供给能力大幅提高。从农业生产到工业制造到服务供给,全省产品已由普遍短缺转为充足丰富。山东用占全国7.2%的人口,占全国1.6%的土地面积,生产出占全国7.6%的粮食,创造出占全国7.6%的农业增加值,发挥了农业大省的重要作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自1980年以来稳居全国第一位,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三位,棉花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产量以及农产品出口创汇额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工业加工制造能力不断提升。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经发展到40270个,占全国的比重为10.5%;部分重要工业产品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发电量、原盐、啤酒、纱、机制纸、烧碱、纯碱产量位居全国首位,水泥、布、化肥、化学农药原药、生铁、金属切削机床、大中型拖拉机产量居全国第二位,平板玻璃、粗钢、钢材、家用电冰箱、彩色电视机产量居全国第三位。服务业开始崛起并保持较快发展势头。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34876.3亿元,交通运输邮政、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发展良好,信息传输、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与商务居民服务、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成为新发展亮点。

  (四)投资消费动力增强,内需潜力加速释放。

  投资总量日益增大。改革开放初期,山东坚持“经济要发展,投资要先行”的发展理念,把增加投入作为改革开放之初以及较长一段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41.9亿元,先后于1984年超过百亿元、1994年超过千亿元、2005年超过万亿元、2010年过2万亿元,2010-2016年期间,总量增加速度明显加快,每两年递增1万亿元的投资,到2016年超过5万亿元,2017年达到55202.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自2004年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占近四分之一,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消费需求提档升级。在市场供应充足、消费环境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社会保障逐步完善等积极因素强力推动下,消费需求稳步扩大,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迅猛递增,2017年达到33649.0亿元,为1978年的422倍,自2002年连续15年列广东之后居全国第2位。以汽车、住房、通讯产品以及文教娱乐、旅游、家政等“新兴消费品”为特征的娱乐型、享受型消费,成为近20年推动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和经济总量结构加快提升的重要动力。消费热点面扩量增,无论是粮油类、肉禽蛋类消费,还是汽车类、纺织服装类、金银珠宝类、家具类、机电产品及设备类消费,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五)对外开放成果丰硕,外经外贸迅速增长。

  对外贸易发展明显加快。至2017年底,全省进出口总额达到2630.6亿美元,为改革开放之初的74.7倍,其中出口1471.0亿美元,进口1159.5亿美元,分别为改革开放之初的70.7倍和80.4倍。市场格局日趋多元化。全省贸易涉及的国家和地区由1978年的50余个增加到230余个;对美国、东盟、欧盟、韩国和日本5大贸易市场进出口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55.8%;拉丁美洲和非洲等新兴出口市场形势向好,进出口分别增长20.7%和52.1%;“一带一路”合作成效明显,对沿线国家进出口的占比达到27.0%。出口产品结构得到优化,机电产品是全省第一大出口产品,2017年机电、高新技术和农副产品出口比重调整优化为38.9:9.9:11.6。

  实际利用外资取得积极成效。1981年,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落户青岛,掀开了全省招商引资第一页。至2017年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2万个,合同外资金额3123.2亿美元,实际利用直接外资2053.9亿美元。外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平均规模1207.4万美元,是十年前项目平均规模的4.9倍。外资领域由占八成左右的制造业开始转向服务业,从房地产、交通运输、仓储邮政到旅游开发、研发中心、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均有外资进驻,服务业直接外资额占全省的比重上升到38.6%。

  对外投资合作快速发展。至2017年底,全省累计境外投资项目5689个,累计中方投资758.2亿美元,其中累计境外贸易性企业2329家,非贸易性企业2739家,累计投资额分别占中方投资总额的12.9%和87.1%。累计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1315.9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011.7亿美元,业务涉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六)绿色发展硕果累累,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节能降耗扭转了连续多年持续上升势头,迈出实质性步伐。全省万元GDP能耗自2006年上半年开始出现向下的拐点,下降1.5%,2006年下降3.46%,2007年、2008年下降幅度逐年扩大,分别为4.54%、6.47%,“十一五”期间累计下降22.1%,圆满完成规划目标。“十二五”继续保持良好下降势头,2011年至2015年分别下降3.77%、4.55%、4.48%、5.00%、3.72%,五年累计下降19.8%,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十三五”前两年下降幅度持续扩大,2016年下降5.15%,2017年下降6.94%,创下历史最大降幅。

  环境治理与保护成效显著。工业“三废”排放增量逐步减少,污染排放连年下降。清洁能源生产规模快速扩大,2017年清洁能源发电量231.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5.2%;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为4.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风力发电132.9亿千瓦时,增长13.2%;生物质发电60亿千瓦时,增长8.8%;太阳能发电32.5亿千瓦时,增长1.2倍。

  发展质量与效益不断提升。政府收入持续增加,2017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6098.5亿元,为1978年的95.1倍。增收量于2003年、2005年、2007年连续跨过100亿元、200亿元和300亿元台阶,到2011年增收量达到最高的700亿元,2012-2017年增收量接近2010年全年的财政收入总量。工业企业利润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仅为42亿元,1994年迈上百亿元台阶,2004年迈上千亿元台阶,2017年达到8128.2亿元,全省实现利润自2001年以来稳居全国前三位。

  (七)富民战略有效落实,民生保障持续加力。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就业人数以每年2%以上的速度增加。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128.3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58.1万人,困难群体再就业8.8万人。登记失业率连续多年低于4%的全年调控目标。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明显优化,由1978年的79.2:12.3:8.5转变为28.3:35.6:36.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二、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

  居民收入显著提高。1978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391元,在1988年超过千元、2005年迈上万元台阶、2011年过2万元、2015年过3万元之后,2017年达到36789元,为1978年的94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3年迈上万元台阶后,2017年达到15118元,为1978年的131.5倍。居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2017年,全省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7.7%,拉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2个百分点,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人均经营净收入5893元,增长7.7%,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21.9%;人均财产净收入1831元,增长12.2%;人均转移净收入3674元,增长10.6%。

  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逐年增加,2017年分别达到23072元和10342元,分别为1978年的67.8倍和110倍;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78年的61.3%和61.5%降至26.8%和28.6%;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享受型消费明显增加,医教娱住行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3.5%和27.2%大幅提升至54.5%和57.6%;城乡人均住房面积分别扩大6倍和3.3倍。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2017年末,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530.6万人和7282.6万人,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100元,基本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490元。全省17市432家医院实现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职工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为75%以上,居民报销比例约为70%。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继续提高,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3.8万人,年人均保障标准6192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1.7万人,年人均保障标准4248元。

  (八)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更加协调。

  创新能力大幅提高。2017年全省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20.5万件和10.1万件,分别是1985年的470倍和12565倍;重要科技成果2537项,是1978年的3.9倍。

  教育事业成效卓著。2017年末,新建、改建、扩建中小学1146所,幼儿园1834所,“大班额”问题明显缓解。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202万人,为1978年的52.5倍,年均增长10.7%。

  文化产业百花齐放。文化产业领域拓宽,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信息联网,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9.1%和99%。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分别达到154个和497个,分别为1978年的1.9倍和49.7倍。互联网信息服务、旅游文化服务、娱乐文化服务等新兴产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17%。

  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卫生医疗保障能力逐步改善,形成覆盖全省的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救治和紧急救援指挥体系,每万人拥有的床位数、医生数分别达到59.2张和26.5人,分别是1978年的3.5和3.3倍。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55元。

  铿锵奋进四十载,悠悠岁月铸丰碑。经过40年的不断发展和积累,山东已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多项指标走在前列,确立了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重要位置,为今后长期稳定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条件,更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全省上下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根本要求,继续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推进全省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