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创新驱动促发展 蓄力扬帆新时代 | ||||
| ||||
改革开放40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
创新驱动促发展 蓄力扬帆新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念的指导下,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营造崇尚竞争、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环境,着力构建广泛受益、高效协同的创新支持政策体系,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铸就强大创新引擎。 一、发展历程 (一)科技事业的复苏(1978-1986年)。1978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会议制定《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澄清了长期束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打开了“文化大革命”以来长期禁锢知识分子的桎梏,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 同年5月,规模空前的山东省科学大会在济南召开。大会提出了山东省科学技术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及10项措施,并根据当时全省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科技人员匮乏的实际情况,提出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认真整顿现有科研机构,建立一批新的科研机构,成立山东省科学院。到1985年,基本形成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研体系,为快速发展的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二)“科教兴鲁”战略的实施(1987-2004年)。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定我国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的战略任务,并指出实现这一目标就是“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在同年底召开的山东省委四届十次全会上,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科教兴鲁”战略,对全省科技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至此,山东拉开了实施“科教兴鲁”战略序幕,同时颁布《山东省科技进步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把“科教兴鲁”战略纳入法制轨道。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经科教一体化发展,把科技教育发展纳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等优势力量,组织实施重大工程和专项计划,攻克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关键技术,促进“科教兴鲁”战略的全面落实。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实践,“科教兴鲁”战略在山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创新型省份的建设(2005-2011年)。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这是第一次将“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到国家战略高度。 2006年2月,山东省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全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全面实施《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配套推进人才、专利、技术标准“三大战略”;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大幅度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能力”,积极构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创新服务“三个体系”,推动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提供有力支撑。 (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2012-2017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山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印发《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知识产权工作、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二、发展特点 (一)科技创新环境日益优化。 1.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升。1995年5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确立了坚持教育为本,提高全民族科技文化素质的方针。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反映山东人口文化素质的重要指标——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呈现持续提升的发展态势。2017年末,全省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10.6%,比2005年末提高6.2个百分点。分时间阶段看,2006-2010年是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快速增长期,5年年均增长16.7%,远高于2011-2017年2.5%的年均增速。分学历人口看,研究生学历人口增速明显快于大学本科和专科。2017年末,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研究生学历人口是2005年的8.1倍,远高于大学本科(3.6倍)和大学专科(2.4倍)。分地区看,济南和青岛凭借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区位优势,人口文化素质领跑全省。2017年末,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比分别为23.4%和19.9%,分别比全省高12.8个和9.3个百分点。 2.创新政策受益面进一步扩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是一项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税收优惠政策。为充分发挥政策效用,2015年和2017年国家有关部门两次对该项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地修订,修订后政策的普惠性和精准性显著提高。据税务部门资料显示,2017年全省享受该项政策企业数是2015年的4.2倍。 3.研发人员收入水平稳步提高。2009年以来,全省以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为目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涉及科技奖励、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着力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的创新环境。2017年研发人员年人均收入达到13.0万元,居全国第8位;是2009年的2.1倍,年均增长9.8%。 4.企业创新活力充分释放。2015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要求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创新发展格局。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国发〔2017〕37号),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再深入、再抓实,一些制约企业创新发展的瓶颈逐步破解,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创新热潮正在齐鲁大地涌动。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开展研发活动企业占23.4%,比2009年提高18.3个百分点;占比由2009年全国第27位升至第12位,前移15位。分时间阶段看,2014-2017年开展研发活动企业占比年均提高3.5个百分点,高于2010-2013年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的水平。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设立研发机构企业占比达到10.0%,比2009年提高5.9个百分点;占比居全国第12位,比2009年前移13位。 (二)研发人才队伍建设量质齐升。 1.研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是第一资源。改革开放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推动人才培养、评价、流动、引进、使用、分配、激励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重点破解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对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40年来,全省研发人才队伍建设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恢复和发展阶段(1978-1992年),凸显人才重要性,实现人才的流动性,逐步实现人才管理的科学性。二是全面人才观确立(1993-2003年),人才地位得到不断提升。三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4-2017年),人才政策总体呈现出党管人才、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才,不断创新管理体制的特点。在人才政策持续激励下,全省研发人员队伍不断壮大。2017年R&D人员达到50.0万人,由2009年全国第5位升至第4位;是2009年的2.1倍,年均增长10.0%。每万人拥有R&D人员50人,由2009年全国第9位升至第8位;比2009年增加25人,是2009年的2倍。 2.研发人员素质明显提高。近年来,针对由于研发人才队伍大而不强、高端领军人才稀缺而造成的研发人才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大了对高端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2017年,全省R&D人员中博士和硕士毕业人员占17.2%,比2009年提高3.1个百分点。分时间阶段看,2013-2017年R&D人员中博士和硕士毕业人员占比年均提高0.6个百分点,比2010-2012年年均提高幅度高0.5个百分点,研发人员素质提升步伐明显加快。 (三)创新经费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1.研发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企业投入主体地位凸显。科技创新活动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长期以来,山东把增加科研经费保障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研发投入体系,有效破解研发经费瓶颈难题。经过40年的发展完善,创新政策实现三个方面转变:一是从注重政策优惠向消除制度障碍、营造健康环境转变。二是政策制定更加民主科学,企业话语权扩大。三是政策手段更加多样化,激励性手段和规制性手段并用。随着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呈大幅提升态势,2017年为2.41%,由2003年全国的第12位升至第7位;比2004年提高1.48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28个百分点。从变动趋势看,随着研发经费投入力度的持续加大,山东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领先全国优势愈加明显,由2003年低于全国0.26个百分点转为2010年反超全国0.01个百分点,2017年高出全国0.28个百分点。从资金来源看,实施一系列创新支持政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企业资金占比超过九成。2017年R&D经费内部支出中企业资金占91.1%,比2009年提高2.0个百分点,居全国首位。从活动类型看,全省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工作,不断加大对基础研究工作的经费保障力度,基础研究经费增速最快。2017年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40.5亿元,是2001年的35.8倍,年均增长25.1%,年均增速高于应用研究(20.3%)和试验发展(23.8%)。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1.9%升至2.3%,提高0.4个百分点,原始创新经费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2.整合利用全球优质科技资源,推进我省科技强省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优质科技资源,积极开展科技交流合作,带动了研发合作支出的较快增长。2017年实现R&D经费外部支出72.2亿元,是2001年的11.7倍,年均增长16.6%。从合作伙伴看,R&D经费外部支出以境内企业和研究机构为主,2017年分别占32.7%和29.3%,合计占比达到62.0%。从发展动向看,R&D经费外部支出对境内企业和境外机构支出占比上升趋势明显,2017年分别达到32.7%和17.3%,分别比2009年提高16.1个和3.7个百分点。境内企业由2009年第3位合作伙伴跃升至第1位。 三、发展成效 (一)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大幅增长,专利质量显著提高。发明专利是技术含量最高、创新价值最大、核心竞争力最强、保护期最长的专利类型。发明专利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科研产出质量和市场应用水平的综合指标,是一个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集中反映。2017年全省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为19090件,由1987年全国第16位升至第6位;是1987年的3818.0倍,年均增长31.6%。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占专利申请授权量的比重为19.0%,比1987年提高17.9个百分点。 (二)技术合同成交额创历史新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改革开放以来,全省不断优化技术市场政策环境,持续完善技术市场体系,加强网上网下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培育和发展技术转移服务新业态,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以市场主导、需求牵引、开放共享、机制创新、系统推进的技术转移新格局,带动全省技术交易实现持续稳定增长。2017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创历史新高,达到541.6亿元,是2004年的7.2倍,年均增长16.4%。 (三)科技助力产品更新换代,新产品收益水平稳步提高。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技术创新有助于推动产品更新换代,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使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8126.4亿元,居全国第4位;是2008年的3.2倍,年均增长14.0%。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2.9%,比2008年提高3.9个百分点。分规模看,大型企业新产品收益水平最高,实现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4.7%,远高于中型企业(9.6%)、小型企业(3.0%)和微型企业(4.1%)。分行业看,装备制造业新产品收益水平较高,实现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9.3%,比规模以上工业高6.4个百分点。 (四)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产业发展技术支撑日趋强劲。高技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行业中R&D投入强度相对较高的制造业行业。加快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有利于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12207.0亿元,是2009年的2.7倍,年均增长13.2%;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8.7%,比2009年提高2.4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7.8%,比2009年提高1.7个百分点。 见证成就,展望未来。进入新时代,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基础上,继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提升研发人员素质,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加强国内外研发合作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自主创新产出水平,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进程,为新时代山东高质量发展积蓄创新动能。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