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五:“三农”发展成果丰硕 乡村振兴基础稳固 | ||||
| ||||
改革开放40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五
“三农”发展成果丰硕 乡村振兴基础稳固
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山东改革发轫于农村,经过40年发展,农村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生活水平得到质的提升。纵观全省农业农村改革40年历程,每一阶段发展既紧跟中央决策,又突出创新引领,勇于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农业农村改革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级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快速提高,农业产业集聚融合趋势明显,新旧动能有序转化,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农林牧渔业实现跨越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全省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农业农村经济政策,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内部结构明显优化,呈现健康快速发展态势。 (一)经济总量持续增长。2017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140.4亿元,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比1978年增加9038.2亿元,是1978年的89.4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6.0%。分行业看,种植业产值4403.2亿元,林业165.1亿元,牧业2501.4亿元,渔业1476.0亿元,1979-2017年年均分别增长5.2%、5.6%、7.5%和 7.0%。农林牧渔服务业达到594.7亿元,比2003年增加546.7亿元,年均增长10.7%。 (二)生产结构明显优化。农林牧渔业经济结构由种植业一统天下优化为林、牧、渔及服务业全面发展。农、林、牧、渔构成由1978年的82.9:1.8:11.9:3.4优化为2002年的56.2:1.9:27.7:14.2。2003年农林牧渔服务业纳入农业核算以来,各业结构由2003年的54.8:1.7:29.6:12.3:1.6优化为2017年的48.2:1.8:27.4:16.1:6.5。林牧渔业比重快速提高,进一步优化了整个农业生产格局。从种植业看,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78年的82.0%下降到2017年的76.1%,蔬菜、瓜类等经济作物的比重上升9.7个百分点。水产品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比重由1978年的37.1%上升到2017年的73.9%,提高36.8个百分点。农业平稳健康发展不仅为全省经济快速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也为实现经济由大到强、全面求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全省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深入实施家庭联产承包,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农林牧渔业生产水平全面提高。 (一)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始终把稳定粮食生产,增加供给作为关系社会民生的重大战略来抓,试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了粮食购销体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近年来,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生产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全省粮食总产仅有2288万吨,单产仅2598公斤/公顷。1984年,粮食总产量突破3000万吨,1993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突破4000万吨大关。2002年,受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气候不利等因素影响,粮食产量下降到3292.7万吨,为1990年以来最低水平。为保证粮食供给,2004年全面推开粮食直补,确定最低保护价,农民种粮积极性极大提高,粮食产量稳步提高。2017年,粮食产量5374.3万吨,比1978年增长134.9%;单产达到6356公斤/公顷,比1978年增加3758公斤/公顷,增长144.6%。 (二)经济作物保持优势。山东是棉花、油料、蔬菜和水果等经济作物生产大省,对保障居民生活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从棉花生产看,改革开放以来,受供求关系影响,棉花生产呈现倒V字型态势。改革开放初期,全省对棉花采取提价、奖励销售,技术推广等一系列鼓励措施,棉花生产快速发展。1984年,棉花产量达到172.5万吨,占全国27.6%,位居全国第一。随后受政策、价格、效益等因素影响,棉花生产开始萎缩。2017年,棉花总产量20.7万吨,比1978年增加5.3万吨,增长34.4%,位居全国第三。从油料生产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省纠正了“以粮为纲”的“单打一”做法,鼓励油料作物生产。1990年,全省花生总产量210.7万吨,占全国33.1%,居全国第一。随着种植技术和良种不断更新,油料生产继续高速发展。到2001年,油料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377.3万吨。随后,受市场供求影响,播种面积持续下降,2017年油料产量减至318.3万吨,居全国第三位,仍是1978年的3.3倍。从蔬菜水果生产看,1978年以后,各地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将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生产作为结构调整主要抓手,推动了蔬菜水果迅猛发展。2017年,全省蔬菜产量8133.8万吨,园林水果产量1647.6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11.4倍和10.9倍,分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三位。 (三)林业建设成绩显著。大力推进义务植树造林,加快实施荒山荒滩造林、农田林网、封山育林,沿海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建设,林业生产取得显著成绩。2017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17.51%;造林146.8千公顷,是1978年的1.9倍;育苗面积192.2千公顷,是1978年的3.4倍。拥有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119处,比1999年增加61处。 (四)牧业规模化水平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畜牧养殖先后经历了农村副业、恢复发展、快速发展和稳定发展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养殖方式也由农户散养为主发展到规模化养殖,2001年起又开始实施标准化生产,畜禽养殖数量、质量和效益协同增长,养殖环境明显改善。尤其近十年来,高效生态养殖普及率明显提高,畜牧业已由依靠数量增长驱动迈向依靠质量效益提升驱动,进入了更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17年,全省肉类总产量866.0万吨,是1978年的14.2倍,年均增长7.0%。禽蛋总产量445.1万吨,是1978年的19.8倍;奶产品产量231.3万吨,是1978年的33.9倍。畜禽标准养殖规模化率达到71%,生猪、家禽、奶牛养殖小散户加速退出,大型龙头企业加快布局,奶牛平均群体规模达到220头,增长46.6%。 (五)渔业生产发展迅速。山东海岸线占全国六分之一,海域辽阔,渔业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实施“海上山东”“海上粮仓”战略,渔业发展迅速。2017年,全省水产品产量868.0万吨,是1978年的11.7倍,年均增长6.5%。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年均增长9.2%,高于捕捞年均增速5.4个百分点。现代设施渔业加速发展,渔业工厂化养殖、标准生态化池塘产量分别达到14.0万吨和47.2万吨。 三、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和标准化生产,农业生产由单纯依靠人力畜力向机械化、智能化发展,生产效率明显提高。 (一)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更加注重用现代化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农业机器换人成效显著,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3.0%。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0.4万台,是1978年的7.8倍;联合收获机从几乎没有发展到30.5万台,小麦、玉米从完全依靠人力发展到98.8%和93.7%的机收率。智能温室扩展到1655个,是2011年的3.4倍;种植面积11338.6亩,是2011年的6.1倍。2017年末,全省除险加固大中型水库21座、小型水库249座,治理中小河流210条,开工建设雨洪资源利用项目22个,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20平方公里。 (二)科技成果应用成效突出。启动实施农业科技展翅十大行动,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至2017年省市县乡四级农技推广机构达到4771个,农技人员2.9万人,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超过7万人。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3%,高于全国5.0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5.3个百分点。2017年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62个,“烟农1212”高产攻关田实打亩产828.5公斤,创我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登海种业种子生产销售超过8.5亿公斤,总市值近120亿元。“花生机械化播种与收获关键技术及装备”和“抗广适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山农20及其选育技术”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农科院有21个品种、35项技术被列为国家或省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 (三)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科技成果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2017年,全省亩均产值达到3856元,是1978年的50倍。从亩均用工看,生产小麦、玉米、棉花用工数分别为4.5天、4.6天和22.6天,比1978年分别减少83.9%、81.0%、50.4%。规模化养殖使生猪平均用工数由1980年的33.1天降低到1.8天,减少94.6%。 四、农业产业化实现新突破 山东是农业产业化发源地,改革开放以来,先后经历了80年代中期的探索起步、90年代全面推进,21世纪的深化提高阶段。2011年在全国率先实现“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突破万亿元,企业原料基地面积突破6000万亩,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的农户数量占全省比率突破70%”三大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产业集聚、提升、融合发展不断加快,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水平日益提高。 (一)土地规模经营适度。山东是全国最早试点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省份,也是最早进行“三权分置”改革的省份。通过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办证,确保各类经营主体安心承包经营土地。2017年,全省流转土地124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09千公顷,增长9.6%。用于种植业959千公顷、林业138千公顷、牧业38千公顷、渔业6千公顷,分别占77.2%、11.1%、3.1%、0.5%。土地向新型经营主体流传更加明显,面积达到578千公顷,占流转面积的46.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省建立110多个县级以上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累计实现交易额超过200亿元。 (二)产业化组织质量高。按照数量和质量并重、诚信和效益并举的原则,严把质量关,重点培育了一批示范带动强、群众信誉好、市场前景广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充分发挥其产业桥梁和纽带作用,带动农业经营体系全面现代化。2017年,全省农业产业化组织8673个,其中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达到6069个,销售收入达到16944.5亿元,出口创汇170亿美元。分行业看,种植业产业化组织达到5428个、林业510个、畜牧业1549个、水产320个。2013年,全省制定了《家庭农场登记办法》,促进了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2014年一年时间就登记了3.7万家。2017年,登记家庭农场扩大到 4.1万家,比2014年增加0.4万家,增长10.8%。 (三)农业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培育现代农业服务组织,积极发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农机承包作业、养殖废物专业化处理等社会服务,支持开展粮食烘干、农机场棚库、仓储物流等配套设施服务,鼓励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生产模式,推动服务规模化带动生产规模化。2017年,全省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达到594.7亿元,比2003年增加546.6亿元,年均增长10.7%,年均增速比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快4.1个百分点。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3年的1.7%提高到6.5%,提高4.8个百分点。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20万个。 (四)农产品出口优势明显。依托名特优农产品出口优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主动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加快农产品跨境电商等新型贸易业态发展,拓展农产品出口企业销售渠道,确保优质农产品、农业生产模式、领军龙头企业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带动优质农产品全产业链升级。2017年,全省农产品出口总值突破1100亿元大关,占全国的22.7%,连续19年居全国首位。其中,对日本出口农产品291.6亿元,增长8.6%;对欧盟出口183.1亿元,增长8.1%;对东盟出口169.0亿元,增长6.9%;3市场合计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值的55.9%。冷库规模容量、冷链运输车数量、运输能力均居全国首位。特色农产品出口优势明显,蔬菜、水果、肉类和水产品出口额占全部农产品超过80%。 五、农业“新六产”催生新业态 近年来,全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基础优势,坚持“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建设多业态打造、多主体参与、多机制联结、多要素发力、多模式推进的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一)品牌农业蓬勃发展。近年来,通过抓基地促标准,抓文化促提升,抓创新提品质,逐步转变了农民一家一户自产自销的小生产模式,奠定了发展品牌农业坚实基础。2016年,率先在全国发布省级农产品整体品牌,推出了“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山东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首批认定11个区域公用品牌、100个企业品牌和20家品牌产品专营体验店。2017年,全省遴选32个省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超过300个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0个农业企业产品品牌。烟台苹果、滕州马铃薯、章丘大葱、金乡大蒜、威海刺参等5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进入“2017年度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排行榜”百强,上榜数量居全国首位。 (二)农村电商快速壮大。近年来,各地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政府购买服务、依托电商服务企业等方式建立起一批县级电商综合服务中心和镇、村级服务站点,县域电子商务园区建设迅速,集聚态势初显,农村电子商务全面、健康、快速发展。2014年,全省农村电商交易额达到300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超过60亿元。2016年,全省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00亿元,比上年增长超过25%。2017年,农村网络零售额541.9亿元,占全部网络零售额的12.9%。邮政充分利用线下网点渠道优势,搭建联通生产者、经销商、零售商、种植户的“买卖惠”农村电商平台。目前已扩展到全省17个市122个县,发展零售商户5.5万家,实现行政村基本覆盖。 (三)乡村旅游提档升级。近年来,全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先后下发《山东省乡村旅游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山东省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工作方案》,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2017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4.45亿人次,超过全省旅游接待总数的1/2,是2009年接待人数的近5倍;乡村旅游收入2549亿元,超过全省旅游收入的1/4,是2009年乡村旅游收入的6.9倍。全省规模化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超过3200个、经营户6.4万户,吸纳安置就业33万人。61个村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居全国第一。2017年,新增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最美休闲乡村5个;新增省级示范县10个、示范点20个、示范园区22个。 (四)生态农业方兴未艾。近年来,全省大力发展节约型农业,普及农村清洁能源,发展循环农业,开发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发展成效显著。2017年,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获证企业3561家,比上年增加122家;产品7508个,增加106个;产地总面积3751千公顷,增长30.7%。2008-2012年化肥施用量基本实现零增长;2013-2017年连续4年平稳下降,由472.7万吨下降到440.0万吨,年均下降8.2万吨。2017年,农药、地膜使用量分别为14.1万吨、11.4万吨,分别比2013年减少1.7万吨和20.5万吨,分别减少10.8%和64.3%;配方肥应用面积8250千公顷、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260千公顷、商品有机肥用量300万吨,分别比2014年增加1500千公顷、150千公顷和125万吨。 六、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坚持把农民的钱袋鼓不鼓、吃的好不好、住的暖不暖、生活美不美作为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重要尺度,聚焦产能提升、产业带动、产品升级,聚力城乡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全方位多渠道推动人居环境优化、社会服务延伸。 (一)脱贫攻坚战果辉煌。在扶贫攻坚中坚持实行政府主导、分级负责,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科学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初步形成,贫困人口减少速度加快、收入大幅增加,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条件显著改善。2014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以来,全省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超过500万人,年均减贫1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从7.2%下降到0.3%以下,扶贫工作重点村“五通十有”建设成效明显,贫困群众出行难、灌溉难、吃水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得到切实解决。菏泽鄄城县完善“扶贫车间”就地就近就业模式,被列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12个典型案例之一。 (二)农民增收速度快渠道多。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15元提高到2017年的15118元,增长130.5倍,年均增长13.3%,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年均实际增长8.4%。改革开放以前,农业收入是农民收入主体,1978年农民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分别是77.8%和22.2%。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劳动力转移加快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日趋多元化,2017年人均经营净收入从1983年的286元,增加到6730元,年均增长9.7%;人均工资性收入由1983年的55元增加到6069元,年均增长14.9%;人均财产净收入达到391元,是1983年的49.8倍,年均增长10.6%;人均转移净收入由1983年的13元增加到1928元,年均增长13.7%。 (三)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2017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94元提高到10342元,恩格尔系数由61.6%下降到28.6%,下降33.0个百分点。2017年,农村文教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支出分别达到1141元、1129元和1710元,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分别比1990年提高2.9、5.8和14.9个百分点。1978年,农村居民家庭几乎没有任何电器。2016年全省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电冰箱和空调等耐用消费品分别达到107.4台、90.2台和52.9台,每百户拥有手机、计算机、汽车分别达到215.5部、46.4台和32.7辆。 (四)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工程,不断提高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努力打造环境优美、设施完善、服务便捷、各具特色的农村人居环境。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99.9%的农户拥有自己的住房,高于全国0.4个百分点。1009.2万农户饮用水为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占全部农户的51.4%,比2006年提高15.3个百分点。全省100%的乡镇实现垃圾集中处理、99.3%的村垃圾集中处理,分别高于全国9.2和25.4个百分点。通村道路和村内主要道路水泥路面占比分别达到65.2%和75.4%,分别比2006年提高34.9和47.5个百分点;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的村占比达到90.5%,安装有线电视的村占比为99.5%,分别比2006年提高45.4和18.8个百分点。99%的村通宽带互联网。 改革开放40年,山东“三农”发展硕果累累,成就斐然,农业农村“稳定器”“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下一步,应牢固树立并践行新发展理念,把牢抓实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着力挖掘和培育农业产业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全省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城乡服务均等化,破解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