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发布与解读
改革开放40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六:工业规模跨越发展 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发布日期:2018-12-24 13:57:33 浏览次数: 字体:[ ]

改革开放40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六 

 

工业规模跨越发展 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山东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积极推动制造业由追赶型向引领型、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由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转变,开启了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跨越的新阶段。

  一、改革开放40年山东工业发展基本历程

  阶段一(1978-1991年):放权让利激发企业活力,市场调节为主的格局逐步形成。1978年开始,全国逐步在企业中开展以“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改革,通过扩大企业对新增收益部分的支配权,调动企业职工和管理者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增强企业活力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此阶段,全省认真贯彻执行了国家的政策方针,工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初步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格局。在国企改革方面,以大中型企业为重点,推进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润递增包干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试点,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权责利关系,明确了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企业在用工、生产、销售等方面自主权得以进一步扩大。在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出台《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使全省乡镇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结构调整方面,为了扭转“过分强调积累抑制消费”弊端,弥补供给能力不足造成的人民群众生活物资的严重缺乏,采取压缩基本建设规模、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方针。这些政策措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工业规模明显扩大,内部结构有所优化。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08亿元攀升到1991年的663.9亿元。轻重工业比例由1978年的48.6:51.4调整至1991年的51.1:48.9,顺利完成轻工业化的华丽转型。

  阶段二(1992-200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从此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在此阶段,全省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在国企改革方面,通过实施债转股、技改贴息、政策性关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减轻企业负担,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促进国有企业优胜劣汰。多元化发展方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通知》等文件,为非公企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非公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全省加强以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生产,重工业再次进入加快发展阶段,比重明显上升。轻重工业比例调整为39.8:60.2。

  阶段三(2001-2011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工业发展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经济开始深度融入国际化。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并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此阶段,全省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工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国有企业改革方面,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向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转变。全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改组,通过兼并、租赁、出售等方式,进一步放开搞活。多种所有制发展方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等政策文件,民营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更加注重质的提高。实施拉长七大产业链、振兴装备制造业等一系列重大结构调整活动,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外贸易方面,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全省工业实现由出口农副产品为主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由一般加工工业品出口向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出口转变,大大增强了工业经济整体实力。2004年工业实现利润跃升全国第1位并保持长达10年,2006年工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轻重工业比例调整为34.1:65.9,全面进入重工业化阶段。

  阶段四(2012年至今):全面深化经济体制各项改革,工业转型升级由重“量”向重“质”转变。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2013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制度设计。全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经济领域改革围绕转型发展、提质增效展开。国有企业改革方面,出台《关于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结构调整方面,出台《关于推进工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等文件,全面推进工业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助推工业提质增效。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出台《关于加快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等政策,通过鼓励、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升级。2017年4月,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启动工作会议召开。2018年1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2018年2月,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隆重召开,标志着我省工业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二、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一)总量规模大幅跃升。40年来,全省针对不同时期的发展重点,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措施,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规模明显提升。分阶段看,改革开放初期,工业经济实力相对薄弱,1978年实现增加值仅为108.5亿元。进入80年代,随着各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有力促进工业快速发展,1990年工业增加值增至568.3亿元,比1978年增长4.2倍。1991-2000年非公经济高速发展,带动全省工业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200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3723.4亿元,比1990年增长5.6倍,年均增长20.7%。2001-2010年,全省紧抓国际产业转移以及国内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工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06年工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2010年达到19256.8亿元,10年年均增长18.0%。2011年以来,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提质效,2017年工业增加值升至28705.7亿元,居全国第3位;比1978年增长263.6倍,年均增长15.4%。

  (二)市场主体跨越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非公经济逐步恢复发展,工业企业队伍迅速壮大,数量实现倍增,户均实力明显提高。1978-1997年,全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由15345家增至23494家,增长5成。1998-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11402家增至40270家,增长2.5倍。在企业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大量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不断进入工业领域,为全省工业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企业实力明显提高。1979-1997年,全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户均主营业务收入由168.1万元增至2421.9万元,年均增长15.1%。1998-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主营业务收入由0.5亿元增至3.5亿元,年均增长10.2%。

  (三)主要产品产量明显增加。伴随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省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迅速。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发电量、钢材、氧化铝等重要基础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17年,全省发电量达到4979.6亿千瓦时,比1978年增长30.9倍;钢材9209.8万吨,增长144.3倍;氧化铝2113.0万吨,增长61.1倍。金属切削机床、矿山设备、发电设备等机械装备产品均呈迅猛增长态势。2017年,全省金属切削机床产量达到10.0万台,比1978年增长5.3倍;矿山专用设备110.7万吨,增长109.7倍;发电设备530.0万千瓦,增长22.1倍。日用消费品极大丰富。2017年,精制食用植物油产量697.0万吨,比1978年增长45.8倍;饮料酒767.7万千升,增长26.9倍;合成洗涤剂104.9万吨,增长60.7倍。

  (四)企业质效显著提高。改革开放40年来,全省工业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不断提高产业定位、提升产品档次、提增产出效益,实现了做大规模与质效提升的有机结合,工业主要效益指标大幅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高。1979-1997年,全省乡及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265.8亿元增至5689.9亿元,年均增长17.5%;1998-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5923.3亿元增至142660.2亿元,年均增长17.2%。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贡献率为13.8%,比2001年提高1.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4.7次,比2001年加快1.2倍。

  三、工业结构调整迈出实质步伐

  (一)所有制结构更加多元。1978年,全省工业经济还处于国有和集体二分天下阶段,二者产值之比为69.8:30.2。改革开放,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非公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17年,全省公有工业经济与非公经济之比由1978年94.1:5.9调整为22.4:77.6,私营、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比重分别为41.4%和14.4%,非公有经济已成为我省工业经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产业层次优化提升。改革开放初期至2000年,全省工业结构是以农副食品、纺织等轻工产品的生产以及钢铁、建材等原材料加工行业为主。2000年以后,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制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2017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为12494家,比1978年增加1058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2513.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8.5%,比重比1978年提高6.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0%,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1个百分点,是驱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首要力量;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0个百分点。

  (三)绿色发展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以来,全省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工作,80年代初,就成立了政府节能降耗工作机构,在“九五”时期,对部分行业采取控制总量、限产压库政策,关闭了一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质量低劣、污染环境、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2005年,全省万元GDP能耗由1978年的4.19吨标准煤降至1.28吨标准煤。近年来,全省又进一步加大对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调控力度,工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17年,高耗能行业增加值仅增长3.6%,低于规模以上工业3.3个百分点,发展步伐明显放缓。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9.4%,电解铝等部分重点产品单耗达到国际水平。

  (四)产业链条不断延伸。1978年以来,全省认真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等方针,在逐步调整产业结构的基础上,改单体企业膨胀发展为上下游企业关联发展,围绕“产品、产业链、支柱产业、制造强省”这条主线,推动产业连不断延伸。比如纺织服装业,服装业是纺织业的下游产业,90年代以前,服装业产值仅为纺织业的10%,2017年升至35.7%。深加工、高端制造产品产量大幅增加。2017年生产汽车140.3万辆,比1978年增长199.4倍;民用钢质船舶274.6万载重吨,增长100.7倍。一些高档耐用消费品,如家用轿车、微型电子计算机、手机、彩电、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均实现了从无到有、从量到质的飞跃。

  (五)创新能力快速提高。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省在充分发展优势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新动能的培育和支持,工业新动能发展经历了由技术引进到模仿创新到自主研发的艰辛过程,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陆续出台《关于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意见》、《山东省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工程的意见》等政策文件,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较强的重大成果,对企业自身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仅为471.4亿元,2017年增至18441.8亿元,20年间增长38.1倍,年均增长20.1%。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2132.7亿元,比2006年增长4.1倍,年均增长14.5%。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城市轨道车辆等新产品产量增速分别达到300.0%、60.7%和80.2%。

  四、工业改革转型蹄疾步稳

  (一)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开放之初,为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全省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方向,以大中型企业为重点,开展了以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改造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放开搞活,使产权单一的纯国有企业比重下降,全省国有企业比重由1978年的67.6%下降到2017年的2.0%。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地位、作用日益突出。201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674.8亿元,比1998年增长6.9倍。

  (二)企业管理理念加速革新。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全省工业企业以走向市场、适应市场、提高市场竞争力为中心,把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贯穿于改革、改组、改造的始终,管理创新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并举,在实践中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科学管理体系,实现了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管理转变。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三项费用占主营收入的比重仅为5.9%,比1998年下降6.2个百分点。其中,管理费用占比仅为2.6%,比1998年下降3.4个百分点。

  (三)骨干企业成长壮大。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着力培育、发展重点企业,支持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及关联行业开展市场化兼并重组,推动企业做优做强做大。1978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只有192家,1990年达到1111家,2000年达到2740家,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进入新世纪以后,全省把培植大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作为工业加快发展的战略之一,大企业集团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到2007年,大中型工业企业达3414个,其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3.6%、59.7%、64.1%。通过改制重组,全省涌现出了海尔集团、莱芜钢铁集团、海信集团等527家工业企业集团。截止2017年,大中型企业发展到5009家,比1978年增长25.1倍;实现工业总产值8.1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54.3%,比1978年提高17.4个百分点。

  (四)出口竞争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始终坚持开放发展理念,逐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合作,努力带动产品、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特别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依托完备产业基础和综合成本优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工业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1998年,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仅为877.6亿元,2000年突破千亿,达到1137.9亿元。2017年升至7999.6亿元,比1998年增长8.1倍,20年年均增长11.7%。其中,装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3210.3亿元,比1998年增长17.3倍,年均增长15.6%。

  改革开放40年,山东工业经济迈上了一个个新台阶,谱写了一篇篇新华章,铸就了一系列新辉煌,总量稳居全国前列,结构调整成效明显,运行质效显著提升、新旧动能加速转换、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实践再次证明,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应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推动工业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历史性转变。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