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发布与解读
改革开放40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七:建筑业砥砺开拓 行业突破屡创佳绩

发布日期:2018-12-24 13:58:23 浏览次数: 字体:[ ]

改革开放40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七

 

 建筑业砥砺开拓 行业突破屡创佳绩

 

  改革开放40年来,山东建筑业快速发展,建造能力日新月异,产业规模突飞猛进,吸纳了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取得了辉煌成绩。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建筑行业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积极参与新旧动能转换建设,发挥了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作用,行业发展不断再上新台阶。

  一、建筑业规模快速扩张,对经济支撑作用增强

  企业数量逐年增长,多种所有制竞相发展。1978年改革开放初始,全省建筑企业191家,均为国有企业。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在“坚持改革、稳定队伍、控制发展、整顿提高”方针指导下,招标投标制、百元产值工资含量包干制、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建筑行业逐步推开,到1988年建筑企业发展到288家。随后10年,进入高速发展期,在数量扩张同时注重提高企业素质,在队伍壮大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和技术装备提高。1998年,随着国家建设部加强对日益扩大和兴旺发展的建筑企业管理,规范建筑市场行为,实施资质管理,年末建筑企业达到4662家,新增4374个。2007年6月,国家建设部重新修订《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年末重新认定的建筑业资质企业5632家。其中,特级企业11家,总承包一级企业186家,专业承包一级企业105家。截至2017年,全省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6944家,是1978年36.4倍。其中,特级企业39家,总承包一级企业414家,专业承包一级企业239家,企业资质再上新台阶。

  从登记注册类型看,2017年全省建筑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523家,股份制企业321家,有限责任公司2515家,私营企业3557家,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28家。形成了多种经济类型并存格局,企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已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成为现在的机械化、装配化、集成化、网络化的高附加值产业。

  规模总量迭创新高,经济支柱作用巩固。1978年,全省建筑业总产值仅为24.9亿元,1993年过百亿,为141.1亿元,2002年超过千亿,达到1151.1亿元,2016年突破万亿,2017年达到11477.8亿元,是1978年461倍。1979-1988年改革开放前10年,经济建设起步阶段,建筑业总产值年均保持8.3%的增速,自1988年开始以10年为周期看,后30年年均增速保持在18%左右。1978-2017年,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0%,年均增量达294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要通过60%左右的工程建设活动来实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村镇、住宅等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全省建筑业增加值4277.0亿元,总量是1978年的396倍;占GDP的比重达到5.9%,比1978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二、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就业贡献十分突出

  优化重组步伐加快,市场适应能力全面提升。40年来,全省建筑业致力于做大做强、优化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断提高建设能力、优化建设队伍,努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行业集中度和区域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的工作部署,打破地区、所有制的界限,采取联合、兼并、重组等形式,涌现了一批如天元、青建、冠鲁、兴润、烟建、天齐、昌大、三箭等老国企改制形成的行业龙头股份集团公司。通过改革重组,国有建筑企业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综合竞争力,拓展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业人员大幅增加,吸纳就业成效明显。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其就业弹性远高于国民经济全行业平均水平。40年来,随着全省建筑业持续健康平稳发展,不断为社会提供新增就业岗位,在解决地区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城乡协调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伊始,百废待兴,各地都在大兴土木搞建设,建筑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加,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建筑业用工制度改革,建筑施工队伍规模迅速扩大。1978年建筑业从业人员仅为2.5万人,改革开放前20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1979-1998年均增长23.5%,1999-2008年是建筑业从业规模膨胀最快的10年,2008年达到300.2万人,较1998年增加131.1万人,施工队伍再次呈现井喷式壮大。2009-2017年,建筑业进入平稳发展期,从业人员保持稳定增长,年均增长0.9%,2017年末建筑业从业人员382.7万人,是1978年末的131.5倍。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建筑业从业人员仅低于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居第四位。

  从企业盈利和税收贡献看,1988年全省建筑企业完成利税1.5亿元,2004年超过百亿,达到125.4亿元,2012年超过500亿,达到548.9亿元,2017年增至818.0亿元,是改革开放前10年的545倍,年均增速保持在23%以上。建筑业在相当一些地区成为财政支柱性财源,税收贡献突出,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建设能力不断增强,参与基建成绩斐然

  40年来,建筑业累计建成各类工厂、矿山、交通、邮电、农林、水利、文教、科技、军工、住宅等项目数万个。从改善民生看,建筑行业加强住宅开发,建设规模快速跃上历史新台阶,住宅人居环境改善明显。1990年房地产行业新兴伊始全省商品房施工面积472.0万平方米,2017年扩大到63563.2万平方米,是1990年的134.7倍,年均增长13.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由1978年的605.7万平方米,增至2017年的23344.4万平方米,年均增长9.8%;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978年的5.4平方米扩大到2017年的39.9平方米,年均增长5.3%。

  交通建设走在前列。40年来,建筑业突破以房屋建筑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建设领域不断拓宽。山东作为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1996-2005年高速公路里程均列全国第一,省内高速公路里程数占全国比重最高时达到12.3%。作为“十一五”重点工程的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于2011年通车,项目总投资为90.8亿,全长41.6公里,为世界第一跨海长桥。同期兴建的全长7.8公里青岛胶州湾隧道,是当前国内最长的海底隧道,总体投资近40亿元,与青岛胶州湾大桥、环胶州湾高速公路构成环胶州湾路网,对促进青(岛)黄(岛)两地经济协调发展、优化城市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十三五”时期全省高速公路规划新增里程约2252公里,为“十二五”新增里程的2.1倍,投资额超过2200亿元,年均产值可达440亿元。

  积极投身国家资源战略性工程建设和汶川援建工作。为解决我国南涝北旱和北方水资源匮乏问题,国家实施南水北调民生战略重大工程,工程总投资5000亿元,是建国以来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分为东、中和西三条调水线路,将汉江水源调往华北和西北地区,有效缓解了北方干旱情况。山东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全长1191公里,累计调入长江水量30.7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达3000多万人。自2013年通水五年来,基本实现由建设向运用的平稳过渡,供水目标全部实现,未来还要进一步完善全省南水北调工程线路、优化省内水网结构。

  2008年汶川地震后,山东建筑行业积极投身灾后历时4年的援建工作,援建和承建北川新县城项目103个,房屋类项目建筑面积160.5万平方米,道桥总长度44.33公里,治理河道17.8公里,绿化景观134.5万平方米,支援建设人员1.5万人次,机械设备近千台套,估算总投资超60亿元。

  四、建筑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国际化步伐加快

  “十三五”时期,全省建筑业发展进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注重绿色环保的重要时期,也是提升建筑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市场信誉关键转型期。为此相继出台《山东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建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建筑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条例,从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质量标准化监督管理、保证工程质量、促进技术进步,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证建筑施工安全等方面,制定了详实有效的管理办法,对规范建筑市场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2013年,“一带一路”建设政策的推出,使建筑企业海外业务范围迅速扩大。山东建筑企业用低调务实的合作态度和海外工程项目的优异口碑,成为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建设的亮丽品牌,承建的一批重大项目成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标志性工程。如,山东正太集团承建的博茨瓦纳大学教学医院工程,获得2015年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潍坊昌大集团按照“由建筑系统服务提供商到建设领域投资商,再到城市综合运营商”发展思路,形成了较强的工程总承包能力,先后到新西兰、卡塔尔、阿联酋、以色列、几内亚比绍、泰国、圭亚那、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承建工程。山东电建一公司自2010年开始,在巴西承建马托格洛索、戈亚斯、美丽山等10多个供电项目,累计创汇超100亿美元。山东建筑企业还积极参与印度、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印尼、墨西哥、肯尼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港口、铁路、电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承建项目投产后有效激活了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潜力。

  改革开放40年,山东建筑业砥砺奋进,发展成为全国建筑业大省。立足新时代,全省建筑业应拓展新思路,展现新作为,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技术手段创新,促进行业朝着精细化以及数字化等方向发展,全面提升建筑业竞争力,更好地助推全省实现高质量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