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发布与解读
改革开放40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八:服务业突飞猛进 主引擎作用凸显

发布日期:2018-12-24 14:00:44 浏览次数: 字体:[ ]

改革开放40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八 

 

服务业突飞猛进 主引擎作用凸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行改革开放,将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1978-2017年,山东服务业年均增速12.3%,比GDP年均增速高0.9个百分点;服务业现价增加值翻了10番多,实现跨越式发展,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迭代升级。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伴随着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向“二三一”,再向“三二一”转变,山东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历程实现了工业向服务业的成功转轨。

  一、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发展历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是当时的迫切任务和客观需要,服务业主要以保障基本生产生活为主,规模较小。1977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为32.7亿元,占全省GDP的15.8%。改革开放40年来,服务业进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不仅总量规模实现历史性跨越,在体制机制、内部结构、发展质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发展进程看,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1978-1990年的恢复性增长阶段。改革开放初期,全省服务业发展基础较弱,相对第一、第二产业增长偏慢,1978-1980年服务业基本上处于原地踏步状况,增加值在40亿元以下,占GDP的比重停滞不前。之后10年间,服务业发展开始步入快车道,发展速度逐步加快,1990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49.9亿元,增速有7年超过GDP,年均增长11.7%,比GDP高1.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1977年的38.2:46.0:15.8转变为1990的28.1:42.1:29.8,服务业所占比重提高14.0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1990年超过第一产业,实现了“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

  1981-1985年(“六五”时期),党中央和国务院密切关注服务业发展,明确提出适当加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教育事业,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努力增加出口,保证人民生活稳定等一系列具体要求。这一时期服务业发展加快,1984年实现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大关,1985年达到151.4亿元,年均增速18.4%,比GDP高6.5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2.3%,五年提高8.7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1985年,国务院转发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联合颁发国家标准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初步划分三次产业,为第三产业统计工作奠定了基础。同年,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通过第七个五年计划,特别强调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领域,明确提出“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达是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必然趋势,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体征”,将“加快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逐步改变第三产业同第一、第二产业比例不协调的状况”列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战略布局,主张“大力发展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特别要大力开展咨询服务,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等事业”,为今后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条件。1986-1990年(“七五”时期),经历了针对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全省服务业发展趋缓,增加值年均增长7.6%,比GDP低0.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9.8%,五年提高7.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

  (二)1991-2000年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最快的阶段,也是服务业发展最快的阶段,全国经济发展处于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水平迈进,人民生活从温饱向小康过渡阶段,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对建立健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日益迫切。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八五”规划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资金积累、活跃城乡经济、适应消费结构变化、促进产业结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山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和《山东省第三产业“八五”及十年发展规划》。在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下,服务业经济地位明显提升,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交通、商贸等传统行业快速增长,信息、咨询、旅游、房地产等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已基本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对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起到重要作用。10年间,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在1994年、1997年突破1000亿元、2000亿元大关,2000年达到2904.5亿元;增速有7年超过GDP,比1991年翻两番多;年均增长14.7%,比GDP年均增速高1.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1990年的28.1:42.1:29.8转变为2000年的15.2:50.0:34.8,服务业占比提高5.0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三)2001-2010年的平稳调整阶段。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全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4343.1亿元,比2001年翻两番多,10年间增速有4年超过GDP增速,年均增长12.8%,比GDP低0.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15.2:50.0:34.8转变为9.2:54.2:36.6,服务业占比提高1.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18个百分点,总体发展较为平稳。

  2001-2005年(“十五”时期),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意见》,提出“加快发展服务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有力措施”,要求“真正把服务业作为产业对待”。“十五”时期,全省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但旺盛的市场需求带动了工业的更快发展,服务业占比相对降低。五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0%,比GDP低1.1个百分点,低于第二产业3.9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34.8%转为2005年的32.3%,降低2.5个百分点。

  2006-2010年(“十一五”时期),2006年全省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服务业发展历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意见》强调“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极端重要性,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了服务业的发展定位;要求“各级政府成立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构建全省各级服务业发展领导机构;决定“自2006年起,把服务业发展纳入对地方政府考核的内容”,对服务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一时期,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3.5%,比GDP高0.4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6.6%,提高4.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86个百分点。

  (四)2011年至今的跨越发展阶段。7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在2013年、2016年突破2万亿元、3万亿元大关,增速有5年超过GDP增速,年均增速9.6%,比GDP高0.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9.2:54.2:36.6转变为2017年的6.7:45.3:48.0,服务业提高11.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服务业比重2016年超过第二产业,实现“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2011-2015年(“十二五”时期),全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2012年,国务院印发《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强调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2013年,省政府制定《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全省“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这一时期,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8%,比GDP高0.4个百分点;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5.3%,提高8.7个百分点。

  进入“十三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印发《服务业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和供给创新。山东制定《山东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全面推动服务业转型发展,2017年底印发《山东省服务业创新发展行动纲要(2017—2025年)》,推动服务业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2016年、2017年服务增加值分别增长9.3%和9.1%,增速均比GDP高1.7个百分点,成为全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二、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把国家政策与山东服务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省服务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一)主导地位逐步明确。改革开放前,包括改革开放中前期,我国对于服务业发展存在认识偏差,认为服务部门是不创造社会财富的非生产部门。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初步扭转了这一认识,明确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战略意义,但对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仍较低,服务业发展长期缺少相应的政策支持。2006年山东《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改变了这一现状,《意见》提出的实施税费优惠、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服务业与工业用水用气同价、制定服务业发展规划、成立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将服务业发展纳入考核等措施,有力推动了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步增强,成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主引擎。全省服务业占GDP比重相继在1990年和2016年超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4876.3亿元,比1978年翻十番多,年均增长12.3%,比GDP高0.9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48.0%,比1978年提高34.2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4%,比1980年提高35.4个百分点。

  (二)改革进程持续深化。1978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遵循了先易后难、渐次推进的基本原则,首先在舆论导向上、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上为服务业发展创造基础性条件;其次是逐步放宽相关服务行业价格的管制,在一些领域放宽了市场准入,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市场竞争;进而实施市场结构改革政策,允许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定行业,引入了不同所有制的竞争主体。1992年《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提出“依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步伐”,服务业改革迈出关键一步。近年来,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文化体育等领域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服务业税收、价格、收费等改革深入推进,特别是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工作,进一步激发了服务业发展活力。山东服务业紧跟国家改革步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发出服务业改革的“山东声音”。如金融领域,2010年以来先后成立了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山东金融资产交易中心、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有效推进了区域资本市场和全国性更高层次资本市场的衔接。2016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地方金融立法文件《山东省地方金融条例》,加快了山东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步伐。

  (三)开放水平不断提高。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设立经济特区为服务业吸引外资提供了样本,拉开了服务业对外开放的序幕。1984年,开放了包括山东青岛、烟台在内的14个大中港口城市,成为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结合部,也成为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1988年,中央决定将山东半岛全部对外开放,青岛、烟台与大连、秦皇岛、天津等形成环渤海开放区,山东服务业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内陆城市延伸,逐步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服务业管制政策进行全面改革,服务业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进入新时代,山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推进文化、教育、科技等服务业行业对外开放,服务业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截至2017年,全省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累计项目数15563个,合同外资981.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577.0亿美元。

  (四)发展后劲明显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服务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不断提升,到2000年达到50.7%。进入“十五”时期,受工业投资快速增长挤占影响,服务业投资占比有所回落,2005年为34.0%,比2000年下降16.7个百分点。2006年,山东《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突破性地提出,自2006年至2010年省财政按上年度GDP的万分之零点五安排引导资金,财政资金对服务业投资的引导作用明显加强,服务业投资占比稳步提升。近年来,全省相继设立服务业引导资金、文化产业资金、旅游发展资金等,国家和省为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服务业的发展又安排了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城区、园区、企业、项目“四大载体”建设,对服务业的跨越发展与转型升级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17年,全省服务业投资26330.1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8.5%,比2005年提高14.5个百分点。

  (五)内部结构调整优化。改革开放以来,全省服务业在规模总量扩大同时,其内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展,传统服务业主导作用趋于下降、新兴服务行业加快崛起。改革开放前期,传统服务业快速发展,占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提升。2007年,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29.6%,比1978年提高19.0个百分点。进入21世纪,在国际化背景下,全国开始加大对金融、文化、电信等现代服务业的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党的十九大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有效推动了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升级和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2014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作出“敲开核桃、一业一策”,全面推动服务业加快转型发展的总体部署,制定《山东省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优化提升传统服务业”,全省服务业迈入转型与跨越发展的新阶段。2017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为6.7%,比2005年提高4.2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为10.5%,比2005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六)就业吸纳能力增强。伴随着改革开放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全省服务业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特别是居民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逐步增强。进入21世纪,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数与工业基本持平。工业、服务业就业人数分别在2012年、2013年超过第一产业,实现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两次重要转换。2017年末,服务业就业人员达到2368.4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36.1%,比1978年末提高27.6个百分点,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主渠道的趋势日益明显。

  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服务业发展取得伟大成就。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释放服务业发展新动力和新活力,加快迈向服务经济新时代,为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提供强力支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