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一 :交通运输服务升级 邮政电信飞跃发展 | ||||
| ||||
改革开放40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一
交通运输服务升级 邮政电信飞跃发展
改革开放40年,全省交通运输邮电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连续取得新突破,以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为主的相互贯通的综合运输网络业已形成。邮政业向现代化转型发展,服务形式日趋多样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电信业实现了由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向依靠政策筹集建设资金的转变,从无到有地构建起了全方位、多层次、多方式的电信网络体系。40年来,交通运输邮电业增加值由8.3亿元增加到3298.5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翻了8番多,在稳定经济增长、推动改革开放、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铁路建设成就斐然,运营机制不断规范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改革开放初期,铁路运输发展的落后状态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铁路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先行”地位日益显现,基础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山东铁路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铁路运输行业通过扩权让利、两权分离,规范国有企业出资关系,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增强企业活力,提质增效,加快发展。 (一)铁路投资力度逐步加大,铁路网络遍布全省。 1978-1985年,随着国家对铁路投资的不断增加,济南铁路枢纽、津浦铁路(山东境内)复线和胶济铁路复线相继建成投产,新(乡)兖(州)石(所)铁路建成通车,形成了连接鲁豫两省和横穿京沪、京广铁路的东西大干线,省内铁路营业里程由1385公里增至1572公里。 1986-1998年,铁路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从3.4亿元提高到16.0亿元,增长3.7倍;更新改造投资总额从0.6亿元提高到7.3亿元,增长11.2倍;省内铁路营业里程增至2658公里。 1999-2007年,全省铁路运输基础建设投资大幅度增加,由22.9亿元增至74.7亿元,是1980年的76.2倍,省内铁路营业里程增至3379公里。 2008年以来,全省稳步推进“四纵四横”的铁路运输格局,以扩大路网规模,完善路网结构为重点,构建客货分线运输、点线能力配套、高效便捷的高速运输网络。重点建设青岛济南至太原、京沪山东段客运专线和青岛至荣成城际铁路、青日连等铁路。改造黄骅至大家洼、德龙烟铁路和邯济铁路、菏兖日铁路。推动京沪高铁、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德大、龙烟、枣临、邯济复线等建设。2017年铁路营业里程为5114.6公里,比1978年增长1.5倍。配属客车2884辆,增长2.3倍,动车组从无到有,达到1288辆。 (二)服务发展能力加快显现,客货运量大幅上升。 随着铁路投资的增加和铁路营业里程的增长,铁路运力明显增强。2017年,全省铁路运输业客运量13388万人,比1978年增长2.8倍;旅客周转量733.7亿人公里,增长12.3倍;完成货运量17853万吨,增长2.0倍,货运周转量1213.6亿吨公里,增长3.7倍。 1986-1998年,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货运量处于快速增长期。全省铁路客运周转量由139亿人公里增加到183亿人公里,增长31.7%;货运周转量由446亿吨公里增加到659亿吨公里,增长47.8%。 1999-2007年,铁路运量再次实现历史性突破。2007年,全省铁路运输客运量5127.0万人,比1999年增长39.7%;旅客周转量340.4亿人公里,比1999年增长65.5%;货运量19923万吨,比1999年增长88.8%;货运周转量1311.2亿吨公里,比1999年增长78.2%。 2008年至今,铁路部门落实市场主体责任,优化经营管理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坚持客运扩能上量,改造了较大客运站服务设施,实施了互联网售票、电话订票,投入运营的动车以其舒适快捷的特点吸引了大量旅客。2017年,全省铁路运输客运量13388万人,旅客周转量733.7亿人公里,分别是2007年的2.6和2.2倍。 二、公路改革大刀阔斧,市场机制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40年,全省加快推进公路交通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打破市场垄断,激发社会办交通的积极性。特别是近年来,公路运输领域形成了以市场价格为主的运行机制和竞争机制,改变了公路建设步伐慢、车辆老化陈旧、运输紧张的局面,翻开了公路运输发展的新篇章。 (一)公路建设抢抓改革机遇,基础建设成效显著。 1979年,全省解放思想,科学规划,抢抓机遇,首次对公路运输市场管理与体制进行改革,公路建设不断跃上新台阶,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到80年代末,公路建设规模和等级都已名列全国前茅。1988年,公路总里程达到40500公里,高、次级路面23000公里,99.5%的乡镇和75.6%的行政村通上了公路;15个贫困县通车里程达到5385.4公里,353个乡镇中有348个已通公路。1992年6月,全省确定“立足山东,面向国内外,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交通发展思想,90年代公路通车里程更以每年3000公里的速度迅猛增长,至1998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14公里,跃居全国第1位。2008年,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2.1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285公里。2009年1月1日,国务院决定正式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对交通运输行业带来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山东以改革为契机,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事业转型发展。至2017年,枣庄至鱼台、鱼台至菏泽、枣木高速东延、济南至泰安、巨野至单县、宁阳至梁山、京沪高速莱芜枢纽至鲁苏界改扩建等7条、730公里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在建高速公路项目达到20个、1962公里,成为全国在建高速公路规模最大的省份之一。 (二)道路运输活力不断增强,运输结构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4年9月,全省开放道路运输市场,打破部门专营,支持个体和联户发展运输。公路运力迅猛增加,运输生产空前繁荣,“乘车难、运货难”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2007年底,营业性汽车达到63.1万辆,其中营业性载客汽车11.0万辆,营业性载货汽车52.1万辆,比1978年分别增长32倍和22倍,实现了由运力供给不足到运力基本满足需求的转变。到2017年,营业性汽车达到109.1万辆,其中货车106.7万辆,比2007年分别增长72.9%和104.8%;运营客车降至2.4万辆,私人载客汽车飞速增长,达到1603.0万辆。 公路客货运输保持较快增长。1998年,全省公路运输业客、货运量达到4.6亿人和6.5亿吨,比1978年分别增长6.9倍和3.0倍;客、货周转量分别为246.0亿人公里、343.2亿吨公里,比1978年均增长7.5倍,分别占社会总运量的90%和80%以上。至2017年,公路运输业客、货运量达到4.9亿人、28.8亿吨;旅客、货物周转量分别为481.0亿人公里、6650.2亿吨公里。 三、发挥沿海近水优势,助力对外贸易发展 山东海岸线全长3024公里,大陆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其中三分之二岸线属基岩湾海岸,岬湾相同,具有优越的港航条件,深水岸线多达228千米。改革开放40年以来,全省港航运输业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而跨越发展,港航综合实力居全国第4位,95%以上的外贸进出口货物通过海上运输完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特别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港航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港口生产大幅增加。 改革开放初期,全省沿海只有港口15个、生产性泊位88个,万吨级以上泊位12个,设施设备简陋、靠泊能力差。改革开放后,为了满足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需要,全省掀起了一轮建港高潮。到2017年底,沿海港口总泊位数达到55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65个,总通过能力达到6.7亿吨,初步形成了以青岛、日照、烟台港为国家主要港口,以威海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以潍坊、东营、滨州等港为补充的现代化港口群。港航生产大幅度跃升。改革开放初期,沿海港口吞吐量只有3194万吨。经过多年努力,1995年突破亿吨大关,其后港口生产飞速前进,从1亿吨到突破2亿吨用了7年,从2亿吨到突破3亿吨用了2年,从3亿吨到突破5亿吨平均仅用1年。到2017年底,沿海港口年吞吐量达到15.2亿吨,居全国第2位,成为唯一拥有3个超4亿吨大港的省份。 (二)京杭运河成为黄金水道,内河港口江海互通。 改革开放初期,全省仅有793公里的内河通航里程。京杭运河山东段只能通航50吨以下的驳船、木帆船。各级各部门和沿河各市积极实施“以河兴市”战略,全力加快内河水运发展。经过40年的改造和疏浚,逐步构建成以京杭运河、小清河、黄河、徒骇河为基础的“一纵三横”和以京杭运河主通道及其主要支线航道为基础的“一干多支”的高等级航道网,形成以济宁港为主要港口,枣庄港、泰安港、菏泽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其他一般港口为补充的内河港口布局。到2017年底,全省内河通航里程达到1150公里,其中三级航道272公里,内河重要支线航道及进港航道都升级为高等级航道,1000吨级船舶可由济宁区域南下达江入海。内河港口通过能力达到6994万吨,内河港口吞吐量完成6548万吨。 四、民用航空从无到有,服务逐渐贴近大众 改革开放初期,民用航空仍隶属空军。根据“民航一定要走企业化道路”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向市场,经过1980-1986年的军转民改革、1987-2001年的政企分离、以及2002年至今的行业重组,全省民航运输业旅客吞吐量由1978年的13297人次、货邮量624吨,增至2017年的年旅客吞吐量5023.6万人次、货邮量41.0万吨,分别增长3863.3倍和656.1倍。 (一)机场建设步伐逐步加快,航空布局更加优化。 机场是城市的标志、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是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集聚地。全省民航业运用“筑巢引凤”战略,注重机场建设工作。1944年建成的青岛流亭国际机场于1987年率先扩建为国家二级机场,2005年升格为国际机场。2017年,青岛流亭国际机场拥有两座航站楼,机位70个。烟台机场于1987年6月扩建成国家二级机场,目前稳定运营仁川航空和韩亚航空的烟台至首尔全货机。1992年7月,具有国家一级机场水准的济南遥墙机场通航,结束了山东没有专用民用机场的历史,现已成为4E级民用国际机场。威海、潍坊、临沂、东营机场也先后扩建为国家二级机场。2017年,山东9个运输机场拥有航线450条,其中国际及地区航线40多条,每周进出港航班8000多架次。 (二)发展壮大民用航空公司,增加航空市场活力。 机场是民航的基础,航空公司则是联系地空的纽带和桥梁。我省民航运用多种方式发展航空公司,1991年成立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山东分公司,1994成立山东航空公司,2013年成立青岛航空公司。到2017年底,全省通用航空公司扩充到14家,极大地增强了机场活力。 山东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山东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由山东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浪潮集团有限公司等发起重组而成,主要从事航空运输相关产业经营,总部在济南。1994年仅有两条航线:济南-青岛、济南-烟台,拥有济青烟三个通航点,每周仅有6个航班。至2017年,拥有波音B737系列飞机116架,在济南、青岛、烟台、厦门、重庆、北京、乌鲁木齐、贵阳等地设有分公司和飞行基地。经营国内、国际、地区航线共200多条,每周3700多个航班飞往全国80多个大中城市,并开通中国台湾地区航线和韩国、日本、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国际航线。2013年初成立的青岛航空,至2017年拥有A320-200型飞机12架,拥有青岛至北京、成都、哈尔滨、海拉尔、长沙、南京、银川、贵阳、南宁、西安、兰州、敦煌、乌鲁木齐、泉州、昆明、天津等20余条航线,开设烟台外站基地,航线网络涉及东北、西南、华南、西北等地区。 五、邮政快递快速发展,服务类型不断升级 改革开放40年,全省邮政行业为满足迅速增长的社会需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行业发展,拓展服务范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在网络规模、业务发展和服务水平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邮政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投递能力大幅提高。 改革开放初期,全省邮政网络规模较小、网点少,收寄投递工作大都依靠人工完成,投递班期不固定,速度慢,效率低,服务水平不高。1978年,拥有邮电局(所)2349处,邮政运输路线总长度22.4万公里,邮递函件1.5亿件,报刊期发数542万份。1984年11月,国务院提出邮电通信发展要坚持“三个依靠”,即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进步,三靠各方面的支持,邮电通信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至1987年,拥有邮电局(所)2540处,邮政运输路线总长度5.2万公里;邮电业务总量2.1亿元,比1978年增长10.5%;函件2.7亿件,比1978年增长80%;报刊期发数1888万份,比1978年增长2.5倍。随着邮区中心局体制全面实施,邮件运输能力特别是自有运输能力明显增强,邮政行业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至1995年,全省邮电局所达到4080处,比1987年增长60.6%;邮路单程总长度10.5万公里,比1987年增长1.0倍;报刊期发数1180万份。 自2000年以“邮电分营、电信重组、政企分开”为目的的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后,邮政、电信市场开始形成不同业务、不同层次的竞争格局。邮政行业特快专递等速递物流业务迅速普及,邮政储蓄、汇兑业务已成为银行金融业务有利的补充。2017年全省邮政收入规模突破百亿,达到103.9亿元,居全国第4位。邮政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购建改造网点165处,建设市、县、镇级仓储65处;完成青岛、济宁、临沂邮件处理中心工艺设备改造,实施6处市处理中心、53处县处理中心流水化升级改造;建设便民服务站8.1万个,村级鸿雁合作社2100处、示范田1725万亩。 (二)快递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各类企业多元共存。 改革开放后,邮政快递行业在巩固和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不断开拓新业务,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中国邮政从1980年开办邮政特快专递(EMS)业务以来,已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业务联系,在国内所有城市都开办了特快专递业务。上世纪80年代后期,快递业市场逐步放开,民营和外资的快递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国有、外资和民营快递企业多元共存、相互竞争的市场格局。至2017年,全省具有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达2000多家,山东邮政和邮政速递、顺丰、圆通、中通、百世快递、韵达、联邦快递(FedEx)等多种所有制并存、多元主体竞合、多层次服务共生的市场主体竞相发展。快递业务量为15.2亿件,较2010年翻了三番多,占全国快递业务量3.8%;快递业务收入170.5亿元,占全国快递业务收入3.4%。快递最高日处理量突破1000万件。全省快递营业网点超过1万个,骨干快递企业县级网点实现全覆盖,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97.0%,日均服务用户243万人次。高铁快递、航空快递进一步提升了寄递服务品质,有13市实现“快件上高铁”。邮政航空、顺丰航空相继落户我省,快递企业通过包仓、租赁、自营货机等多种形式加快快件航运布局。 六、电信行业改革创新,推动信息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全省通信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网络、技术、服务水平低下,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电信企业从无到有,电信行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 (一)电信行业发展脱胎换骨,服务人群迅速扩大。 改革开放40年,全省通信业的发展经过了四个重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7年。1987年,全省市、地、县全部实现自动转报,长话电路总数达到3341条。各市县全部开通直达电路,济南、青岛、烟台开通4万门程控电话和2000路端长途程控交换机设备,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60950门,通信能力比1978年翻2番。第二阶段,1988-1997年。固定电话交换由人工向程控、长途传输由模拟向数字的转变,1991年开通模拟移动电话,1995年第二代GSM数字移动电话系统开通。第三阶段,1998-2007年。邮电分营、移动剥离、政企分开,2002年电信重组,电信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全省通信业初步形成了以网通、移动、联通、电信、铁通、卫通六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和500多家增值电信企业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竞争新格局,骨干电信运营企业相继成功上市。期间,行政村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宽带、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电话。移动通信进入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时代,全面启动信息化“5+1”提升工程,信息化应用能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10月底,全省移动电话用户数首次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移动网业务收入占全省电信比重达53.5%,标志着通信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第四阶段,2008年至今。作为信息时代的关键基础设施,宽带网络和服务逐步渗入到经济、社会和群众生活的各个领域。至2017年,全省电话总数达10827.8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9943.9万户,4G移动电话用户6242.6万户,渗透率达62.8%。 (二)牢牢站稳数字经济潮头,网络经济蓬勃发展。 随着传统电话和话音业务面临市场饱和以及OTT业务带来的异质替代竞争逐渐显著,基础电信业务收入速度明显趋缓,传统电信业份额下降,传统语音转向数据流量业务,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业态份额不断上升,通信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17年,全省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207.3万公里,互联网出口带宽超过9000G,所有城区、行政村实现100%光纤覆盖,城乡家庭互联网接入能力基本达到100M,最高达到1000M,FTTH覆盖家庭达4699.5万户。4G网络不断完善,基站总数达17.8万个,基本实现行政村4G网络的全覆盖。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大,三网融合、移动转售、宽带接入网业务开放试点稳步推进。鼓励基础电信企业参与IPTV、手机电视等业务营运,坚决落实“取消手机国内长途费和漫游费”的要求,为客户让利约10.1亿元,移动互联网用户月均流量达到2.1GB,为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宽带强政”、“宽带富企”、“宽带便民”为目标,推动全社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升,在政务、农业、工业、民生、社会管理等领域涌现出“泉城行+”交警公众服务平台、青岛胶州“智慧党建”项目、海尔“互联网+生产销售服务”体系、济宁民生综治平台、菏泽曹县亿元“淘宝村”等一大批“互联网+”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典型应用项目,在互联网技术、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优先开展电商进农村,增加贫困人群就业和增收渠道。 改革开放40年,是全省交通运输邮电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40年,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展望未来,交通运输邮电行业将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坚定不移落实各项改革开放措施,为全省繁荣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