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壮阔七十载 辉煌发展迎巨变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菏泽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勤劳朴实的菏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把菏泽从一个自然经济落后地区建设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迈向小康的欣欣向荣地区,谱写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篇章。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改革的春风唤醒了鲁西南千里沃野,菏泽以在全省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菏泽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断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艰苦创业,开拓前进,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各项社会事业取得辉煌成就。
一、70年的奋进历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菏泽人民积极探索,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全市不断改革,不断前进,走出了一条探索、实践、改革、调整、开放、发展的成功之路。
(一)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伊始,全市生产萎缩、经济凋敝,社会经济濒于崩溃的境地。194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6亿元,人均占有37元。农业生产基础脆弱,工业更是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时期,土地改革把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的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农民生产热情,解放了生产力,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5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已达2.4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提高到60元。生产建设的恢复和发展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迅速兴起。社会就业大量增加,从业人员比1949年增加了29万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商品零售额大幅度上升,比1949年年均递增16.9%。从1953年全市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时期,菏泽开始实行直接和间接计划相结合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注重地方工业的发展。从1953年到1956年的4年间,全市工业企业增加了240家,工业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在农业方面,开展了筑坝疏河、修路砌涵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1956年全市粮食总产创历史纪录达134万吨,比1952年增产13.6%。1957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O.4亿元,为1952年的3.9倍。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7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68.8%。其中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4%,比1949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
(二)“大跃进”调整时期(1958-1965年)
这一时期,菏泽地区的经济发展同全国一样出现了较大波折。从1961年开始,经济下降的趋势逐渐扭转,经过两年的调整到1965年全市国民经济摆脱了被动局面,开始走向正常发展阶段。196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3.7亿元,比1962年增长了68.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9元,比1962年增加了33元。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2亿元,为1962年的1.8倍;粮食总产达到99万吨,比1962年增产36万吨;棉花总产达3.7万吨,比1962年增加了3.1万吨,生产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
(三)“文化大革命”曲折发展时期(1966-1977年)
受“文革”的冲击,全市经济遭到重大挫折和损失。得益于大批忠于职守的干部群众对“文革”错误路线的自觉抵制,全市经济在十年动乱中有一定程度的发展。197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2亿元,为1965年的2.5倍,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也由1965年的6.5%,提高到11.O%。
(四)“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菏泽对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蓬勃发展。改革开放至今的40余年,从最初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市场机制的逐步确立,菏泽走出了一条史无前例的改革之路。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以农村改革为先导,各项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展开的阶段。菏泽农村改革走在了全省的前列。1979年初,菏泽率先在全省推行“大包干”,继而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内容的生产责任制。1980年,以印发《中共菏泽地委关于农村全面推行生产责任制的决定》为标志,全市农村全部实行了多种形式的责任制,从而改变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体制,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确立了农民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使农民获得经营土地的自主权。城市改革主要以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扩大地方及企业自主权为基本特征,以盈亏包干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在1979—1984年的五年间,改革的兴起与展开为长期封闭的经济注入了活力。1984年同1978年相比,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4.6%。其中第一产业年均递增17.O%,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生产迅速发展,农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1984年全市粮食产量达239万吨,比1978年增长56.2%,是1949年粮食总产量的3.2倍;生产的发展带动了农民收入的迅速提高,198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7元,分别是1978年、1962年的7.2倍和12.9倍。
第二阶段(1985—1988年),全市经济改革进入全面推动阶段,即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阶段。在农村改革方面,迅速放开农副产品购销价格,改革了农村流通体制。在城市改革方面,进入以改革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第二轮企业改革,推行完善了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并对计划、财税、金融、价格、劳动工资、外贸、物资等体制进行了初步改革,突破了过去以产品分配代替市场交换的产品经济模式,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得到确立。1988年与1984年相比,全市第二产业年均递增19.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递增10.3%。第二、三产业已成为促进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2.2个百分点,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第三阶段(1989—1991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全面治理整顿经济秩序、继续深化改革阶段。在农业、企业、外贸以及金融、财税、社会保险、住房、医疗等方面深化改革,尤其是企业改革进入“转换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为主题的第三轮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国民经济得到均衡发展。199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88.8亿元,比1988年年均增长8.8%。其中:第一、二产业分别年均增长10.7%、13.O%。
第四阶段(1992—2002年),各项改革全面展开,全市进入一个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阶段,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全市深入开展了国有企业、财税金融、外贸、流通体制、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的改革。在企业改革方面,开展了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第四轮企业改革,加强了企业的管理工作,开展了“双增双节”、“管理效益”和“学习邯钢经验”等活动。特别是1997年以来,菏泽实行了联合、租赁、出售、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改革措施,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内部的建立。在农村改革方面,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走贸工农、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2002年同1991年相比,全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5.9%、13.1%和15.8%;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和人均储蓄额分别年均增长13.9%、12.3%和17.7%。
第五阶段(2003—2011年),全市的各项工作全面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04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实施“突破菏泽”发展战略,为菏泽经济腾飞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全市上下迅速掀起“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浪潮,全市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菏泽经济发展速度跃居全省前4位,2007—2011年均保持在第1位,发展速度领跑全省。
第六阶段(2012年至今),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标志,菏泽市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规划和部署后,菏泽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及菏泽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系列部署。2018年,菏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079亿元,增长7.9%,增速居全省各市第1位,经济总量首次突破三千亿元大关;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6亿元,首次突破两百亿元大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升至50.25%,首次突破五十大关。
二、辉煌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菏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提高发展水平,形成了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繁荣局面,全市由落后的农业时代阔步迈入工业化大发展的新时代,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由不足温饱跨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国民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菏泽经济总量逐步攀升,实现跨越式发展。2018年,菏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78.9亿元,是1949年的1924倍。其间,199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2010年突破千亿元,2013年突破两千亿元,2018年突破三千亿关口。全市生产总值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6亿元至突破百亿元用了45年,从百亿元至突破千亿元用了16年,从一千亿至跨越三千亿元仅用了8年时间。
经济发展跑出了“菏泽速度”。1953—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年均10.4%的增长速度。分阶段看,1953—1978年全市经济年均增长5.0%,1979-2000年全市GDP年均增长8.6%;进入21世纪后,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领跑全省,2001-2018年GDP年均增长12.6%。在2007-2018年的12年间,菏泽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除2017年居全省第2位外,其他11年均保持全省第1位,成为菏泽历史上最快的发展时期。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向中等收入水平迈进。1949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有37元,197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2元,1991年突破千元,2008年突破万元,2012年突破两万元,2017年突破三万元,2018年全市人均GDP达到35184元,是1949年的951倍,是1978年的158倍。按2018年平均汇率计算,全市人均GDP达到5317美元。
(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增长方式发生重大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产业以农业为主导。改革开放初期,菏泽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且比重逐年上升,1984年达到64.1%,后逐年回落。1992年,二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2004年,第二产业首次取代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居主导地位,三次产业构成为36.9:39.8:23.3,呈现出第二产业占主导,第一产业比重仍然偏高,第三产业滞后的“二一三”格局。2008年,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完成了由“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升级演进,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8:51.0:39.2,第二、三产业蓬勃发展,第一产业占比首次调整为个位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调整。从农业内部看,农林牧渔业经济结构由种植业一统天下优化为林牧渔及服务业全面发展。传统种植业占比由1949年的82.5%优化为2018年的62.7%,下降了19.8个百分点,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占比分别调整为2.3%、27.8%、3.1%和4.1%,农业生产格局进一步优化。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全市形成了以高端化工、生物医药、机电设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五大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工业体系,拥有了生产石墨烯有机太阳能电池、高铁减震器、高端软体屏蔽材料等一批技术含量高、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新兴企业,有力支撑了工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6%。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商业、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产业繁荣兴旺,金融保险、房地产、电子商务、教育文化娱乐等新兴行业也得到蓬勃发展,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占比逐步提高,内部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菏泽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9%,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3个百分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52年的8.9%提高至39.2%,提高了30.3个百分点。
(三)三次产业规模逐步壮大,供给能力大幅提升
70年来,菏泽农业综合产能稳步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增强。全市农机总动力由1957年的0.15万千瓦,提高到2018年的939.75万千瓦,年均增长15.4%;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1.93千公顷,增加到2018年的701.87千公顷,年均增长8.9%。2018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现代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全市农村电商蓬勃发展,山药、牡丹等特色农产品销售突破区域局限,传统农业大市正向现代农业强市大步迈进。全市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76.59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746.17万吨,亩产水平由1949年的47公斤增长到2018年的418公斤,年均分别增长3.4%和3.2%。畜牧总存栏量由1952年的534.34万头,提高到2018年的8205.41万头,肉蛋奶总量由1978年的7.24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157.60万吨,年均分别增长4.2%和8.0%,农业生产保障水平日益提高。
工业规模迅速壮大。新中国成立初期,菏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仅为0.4%。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工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化进程持续推进。目前,全市建立了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34个大类,具有相当规模和区域特色的工业体系。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454家,比1978年全部工业企业还要多2327家。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1379.5亿元,是1978年的985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6.4%,利润增长7.6%。分行业看,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5%,医药制造业增长10.1%,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7.3%,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6.0%。工业产品的种类与产量与日俱增。2018年底,全市纳入统计监测的主要工业产品已达105种。其中,变压器2015.4万千伏安,是1978年的576倍;棉纱92.8万吨,是1978年的113倍;食用植物油25.8万吨,是1978年的37倍。中成药、化学药品原药、光纤等工业产品实现从无到有。
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带动下,菏泽服务业得以全面较快发展,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8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207.4亿元,是1978年的286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9.2%,比1978年提高7.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增加值344.2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增加值59.5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71.9亿元,金融业增加值148.6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144.9亿元。全市922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1.18亿元,实现营业利润32.43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不断扩大,拉动作用持续增强
新中国成立以来,菏泽不断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投入,优化投资结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快投资改革步伐,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形成了投资多元化格局,基础设施及重点项目投资得到加强。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能源、商业等得到长足发展,为菏泽的经济腾飞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2018年,菏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0%;三次产业投资构成为1.8:47:51.2。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4.6%,民间投资增长4.5%,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8.3%。
立体综合交通网建设全面推进。1978年,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2964公里,无高速公路。2018年,全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6254公里,是1978年8.9倍。其中,省级及其以上公路通车里程167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17.4公里。全市公路货、客周转量达到324.6亿吨公里和37.5亿人公里,分别是1978年的117.7倍和21.9倍。铁路、水上、空中交通蓬勃发展。1980年、1996年,新兖铁路、京九铁路菏泽段先后建成通车,铁路总长度达到327公里。京九铁路客运专线、鲁南高铁、菏泽至徐州铁路建成后,菏泽将成为重要铁路枢纽城市。航运方面,菏泽港进入施工建设阶段,将形成“一港四港区十一作业区”的发展格局,内河航运将实现“通江达海”,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空运方面,菏泽牡丹机场建设加快推进,预计2019年底通航,建成后菏泽将成为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区重要的航空港,区位优势更加明显。
邮电通信业飞速发展。2018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32.5亿元,是1978年的1479倍。快递业务迅猛增长,全市累计完成业务量6146.1万件,实现业务收入6.7亿元。1978年全市共有城乡电话4951部,2018年全市固定电话发展到25万户,固定交换机容量1143万门,移动电话803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85万户。
城市面貌日新月异。70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菏泽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源源不断向城镇集聚,城镇化步伐加快。1978年,全市非农业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重为3.8%,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0.25%,比2000年提高29.39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63个百分点。市区建成区面积达167平方公里,建成道路长度达334公里,公交车发展到1065部,常规公交线路42条,定制公交182条。市区建成世界重量最大的转体斜拉大桥——丹阳路立交桥及多座跨河大桥。全市建成运行热电联产热源11处,实现市区和7县县城全覆盖,可保障供热能力达到2亿平方米。全市管道燃气企业达到34家,敷设高中低压燃气管网2450余公里,CNG、LNG加气站和液化石油气场站达到137家。
(五)国内贸易迅速拓展,对外开放成绩卓著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全市不断整顿、改革市场流通机制,市场建设稳步发展,商品供应日益繁荣。改革开放以来,菏泽大力发展内外贸易,商贸流通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了从“保障供给”到“扩大内需”的转变,功能不断强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1978年,全市仅有集贸市场388处,专业批发市场仅有2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4.28亿元。201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1.4亿元,是1978年的423倍,53个过亿元专业批发市场实现交易额201亿元。近年来,菏泽围绕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目标,商贸流通行业取得较快发展,各类物流园区、商业综合体等新产业模式蓬勃发展,建成了直通青岛港的菏泽口岸、康庄服装市场、鲁西南建材市场、花都商埠等年成交额超过10亿元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成了菏泽银座商城、万达广场、三信连锁超市等一批现代新型商业综合体。
电子商务异军突起。菏泽抢抓“互联网+”机遇,通过行政推动、培训促动、平台驱动等措施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取得显著成绩。菏泽市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被认定为“全省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第五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成功举办,打响了菏泽电商品牌。2018年,全市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3090亿元,同比增长50.7%,培育形成淘宝村267个,淘宝镇35个,淘宝村镇数量均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建成电商产业园区51个,入驻电商及配套服务企业3600多家,并催生出天荣创意家居小镇等一批新实体经济。
对外贸易迅速拓展。1978年,菏泽出口商品收购总值仅0.43亿元。2018年,全市进出口总值达到514.6亿元,有进出口实绩企业729家,贸易对象由改革开放之初的港澳等少数地区和国家发展到以欧洲、美洲、日韩为重点的200多个地区和国家。出口商品形成了木草柳制品及家具、化工产品、干鲜果蔬及其制品、发制品、纺织服装五大门类,共八万多个品种。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全市木草柳制品出口基地、人发制品出口基地、家具出口基地成功获批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性示范基地。2018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加,同比分别增长24.4%和78.8%。
(六)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居民生活明显改善
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可用财力快速增加,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不断增强。1978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仅为0.61亿元,2000年接近10亿元,2011年突破百亿元,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两百亿元,达到206亿元,是1978年的338倍。
居民收入显著提高。197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1元;198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9元。2018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6176元和12848元。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60527元,是1978年的122倍。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显著增加。2018年末,城乡居民住户存款余额2870.1亿元,是1978年的2775倍,人均储蓄存款2.8万元,是1978年的1686倍。
居民生活明显改善。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787元,是1986年的28.3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241元,是1984年的39.7倍。居住条件极大改善。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0.9平方米,比1986年增加27.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0.7平方米,比1984年增加26平方米。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更加协调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2018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学校4172所,招生56.9万人,在校生211.1万人,教职工12.6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1万人。与1978年相比,招生数增加17.1万人,在校生增加80.8万人,教职工增加6.6万人,专任教师增加5.6万人。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覆盖全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传染病救治体系基本建成,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改革顺利实施,医联体建设取得初步成效。2018年,菏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54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5623个,卫生技术人员5.67万人,床位4.99万张,分别是1978年的48.9倍、5.9倍和7.4倍。万人拥有病床56.95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4.66人,分别是1978年的5.2倍和4.2倍。
体育事业成就非凡。2018年,全市11所体校共有在校生350人。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共获金牌56枚、银牌26枚、铜牌50枚。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形成了人人热爱健身、参与健身的良好氛围。全市实现了市、县、乡、村四级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全覆盖,体育组织建设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2018年举办省市级以上规模的全民群众性比赛、全民健身活动400余项(次),联赛开展了2000余场(次),带动近300万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改革开放以来,菏泽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文化事业实现长足发展。2018年, 全市拥有博物馆16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1个,艺术馆1处,文化馆9处;公共图书馆10处,藏书总量344.68万册,其中电子图书191万册。艺术表演团体12个,乡镇文化站169处。全市拥有无线广播电台10座,电视台10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0座,调频发射和转播台10座,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99%。
三、展望未来,菏泽明天会更好
回顾70年发展历程,菏泽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就辉煌令人欢欣鼓舞。展望未来,菏泽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条件,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持续扩大为经济加速提供了广阔空间,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将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菏泽千万人民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不断深化改革,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加速经济发展,努力把菏泽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区域中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