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关漫道七十载 魅力水城焕新颜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聊城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砥砺奋进,团结一致,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聊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生产力逐步得到解放和发展,经济建设欣欣向荣,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谱写出波澜壮阔的发展诗篇。聊城先后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温泉之乡、中国十大休闲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行列。
一、奋进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聊城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断探索和实践,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建设历程,既有一帆风顺,也有激流险滩。70年来,聊城人民经受住了重重严峻考验,在探索与变革中不断前进,取得了经济和社会建设事业的巨大进步。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30年
这一时期,聊城人民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
1949-1957年:经济恢复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国民经济在全面恢复和按计划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根本性转变,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1957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48亿元,比1949年增长58.1%;农业总产值3.23亿元,比1949年增长49.3%;工业总产值2.33亿元,比1949年增长2.77倍。
1958-1965年:经济起伏、调整时期
聊城和全国、全省一样,在所有制变革上急于过渡、在生产建设上急于求成,“大跃进”“公社化”不但没有实现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而且导致了连年下降,加上当时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连续三年减产,国民经济遇到严重挫折,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遇到特大困难。1962年,地区生产总值降到2.95亿元,比1957年减少35.8%,年均递减8.5%,特别是第一产业损失最大,增加值从1957年的2.69亿元降为2.27亿元,降低38.4%。粮食总产从1957年的74.84万吨减产到1962年的41.72万吨。为了克服困难,从1961年起,聊城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及山东省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先导”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1963-1965年,全区经济形势全面好转,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4%,粮食总产年均增长14.7%。
1966-1977年:经济曲折、徘徊时期
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我们党、国家、人民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政治挫折和经济损失,刚刚走上发展轨道的聊城经济又拐进了曲折徘徊之路。由于从外地迁入一批工业企业,工业生产规模扩大,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1%。在“以粮为纲”的方针指导下,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业实现一定增长,但农村多种经营被扼杀。1975年,粮食总产达116.37万吨,比1965年增长84.7%。农民收入长期徘徊,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极左的经济政策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0元,比1965年仅增加3元。纵使生产力发展受限,聊城经济在曲折中仍有一定发展。十年间,全区生产总值实现年均增长5.1%。
(二)改革开放至今的40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后的40年,对于聊城来说,是思想不断解放、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发展不断跨越的40年。
1979-1992年:改革起步探索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为聊城经济飞速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聊城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工作重点也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传统农业得到大力发展。聊城在全国率先实行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1984年,全区农民在“要发家,种棉花”的口号引导下踊跃种植棉花,粮棉面积种植面积比达到0.62:1,棉花总产量3.75万吨,占全省产量的五分之一,占全国产量的十分之一,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棉和出口棉基地。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6.55亿元提升到1992年的26.92亿元,年均增长5.7%;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74元提高到1992年的517元,年均增长13.8%。这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远高于1952-1978年年均2.7%的增长速度。
1993-2002年:经济发展突破时期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一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企改革、对外开放继续深化,思想解放带来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聊城改革开放进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攻坚阶段。农业市场开始起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开始逐步建立,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开始向多元化转移;狠抓中小企业的改制,加大了资产重组、资本运营、股份制改造力度,工业企业活力进一步提高;基础建设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形成了东西南北贯通的“黄金大十字”,聊城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资本市场开始起步,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孕育。1998年,随着撤地设市和京九铁路的开通,聊城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按照聊城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指导方针,深入实施“借路兴聊、工业带动、科教兴聊、外向带动”四大战略,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全市生产总值由1993年的83.57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365.10亿元,实现年均增长13.7%;二三产业比重由57.9%提高到73.4%,九年提高了15.5个百分点。
2003-2012年:经济发展跨越时期
到“十一五”时期,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积淀之后,聊城步入了一个经济总量高速增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发展阶段。虽受到了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但只是经济阵痛,并未影响到经济攀升态势。这一时期,各项经济指标取得优异的成绩单:GDP总量2007年突破千亿大关,2012年突破两千亿元大关,达到2146.7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012年突破百亿,达到104.49亿元;粮食总产量在2010年首次超过了五百万吨,达到519.9万吨;工业总产值2005年突破千亿元大关,到2012年达到66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41.1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3年突破百亿元,2012年达到724.34亿元。这一时期,农业科技示范园、工业园区初步建成,设施农业初具规模,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居民收入大幅提升,消费市场需求旺盛,全市经济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期,经济总量大幅扩张。
2013-2018年: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时期
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时期,聊城经济进入由高速转向中高速、转向高质量发展时期。从近十年经济发展状况看,2013年是一个分水岭,主要表现在:2013年以前的一段时期,GDP长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2007-2012年增速分别为16.4%、12.9%、13.3%、13.2%、12.3%、12.7%,到2013年换挡至10%,2014-2017年增速分别为9.4%、8.8%、7.3%、7.5%,2018年增长5.4%,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第三产业发展速度逐步快于一二产业,三产比重持续上升。与此同时,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全市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1293.73亿元,占GDP比重为41.0%,比2013年提高6.7个百分点,五年间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3年的21.5%提高到2018年的31.7%,提高10.2个百分点。
二、辉煌的成就
经过70年的建设,特别是40年改革开放,聊城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经济总量不断跨越,产业结构显著优化
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实现重大跨越。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152.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216倍,实现年均增长8.1%;是1978年的71.5倍,实现年均增长11.3%。经济总量不断攀升新台阶,1978年超过十亿元,1994年超过百亿元,2007年超过千亿元,2012年超过两千亿元,2017年超过三千亿元。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72元增加到2018年的51935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7848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了145倍,年均增长7.5%。财政实力不断增强。2018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94.27亿元,1949年仅为0.15亿元,实现年均增长10.9%。财力年均两位数增长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经济结构逐步发生积极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产业结构为89.0:5.7:5.3,农业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工业基础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初步形成,聊城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1997年,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为38.5:40.7:20.8。随着一批重点工业项目的陆续投产,一批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成,工业生产发展迅猛,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逐渐形成。2002年,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为26.6:45.2:28.2,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结构由“二一三”调整为“二三一”,逐渐形成一产稳固、二产主导、三产加快发展的新格局。2018年,三次产业占比为9.9:49.1:41.0,与1949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79.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4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5.7个百分点。
(二)农业生产能力增强,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新中国成立前,农业生产条件极其落后,生产模式单一,农产品产量极低。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实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使农村生产力逐步解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渐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实现了农业连年丰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86.10亿元,是1949年的271倍,年均增长8.46%。其中农业总产值359.42亿元,年均增长7.8%;林业总产值4.73亿元,年均增长6.4%;牧业总产值167.29亿元,年均增长10.8%;渔业总产值16.97亿元,年均增长13.5%。
70年来,聊城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农林牧渔业得到全面发展,精品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发展。2018年,全市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优质小麦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实现粮食总产量520.84万吨,是1949年的8.3倍,1949—2018年年均增长3.1%;是1978年的4.1倍,1978—2018年年均增长3.6%。粮食单位面积产量6449.25公斤/公顷,是1949年的8.9倍,是1978年的3.2倍。水果产量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8年为48.76万吨,是1949年的15.9倍,年均增长4.1%。禽蛋产量43.58万吨,是1949年的44.5倍,年均增长5.7%;肉类总产量64.4万吨,是1978年的20.9倍,年均增长4.5%。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步伐加快。茌平县耿店村“棚二代”创业实践得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7个乡镇入选齐鲁样板示范乡镇。建设“新六产”示范项目30个,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17处。东阿、茌平、高唐成功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成功推出“聊·胜一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叫响了“放心吃吧,聊城产的”宣传口号,并开通京沪高铁“聊·胜一筹!”专列,优质农产品品牌进一步打响,每天直供京沪可追溯蔬菜达到200万斤,荣获2018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第五名。
(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效益逐步提升
70年的时间,聊城工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变强、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逐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现代化工业产业体系。201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443.92亿元,1949-2018年实现年均增长12.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8%,比1949年提高了40.5个百分点。随着工业基础建设的不断加强,工业生产能力扩张提升,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工业产品的品种结构和技术性能向高科技含量、精细化加工方向发展。2018年,生产布6.96亿米,是1970年的42.5倍;生产纱34.47万吨,是1978年的21.7倍;生产汽车3.59万辆,而1975年仅生产69辆;生产机制纸112.16万吨,而1962年仅生产461吨。工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生产技术迭代更新,涌现出信发集团、东阿阿胶、时风集团、鲁西集团、祥光铜业、中通客车等一批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的大企业和知名品牌,形成了有色金属、纺织服装、化工、汽车、食品等多个支柱产业,成为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工业效益大幅提高。工业发展逐步从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方向转变。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是1978年的45.3倍,实现年均增长10.0%;利润总额是1978年的48.7倍,实现年均增长10.2%。
(四)内需动力支撑强劲,新的发展空间快速拓展
投资规模不断扩张。聊城各级大力推进项目招商、产业招商、精准招商,在全市上下掀起了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的热潮,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规模、质量、结构的新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累计完成投资额1.90万亿元,实现年均增长20.9%。进入新时期,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聊城积极引导和调控投资方向,对抑制经济下行、推动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投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18年,服务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47.8%,比2012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善。充分发挥冀鲁豫三省交界区位优势,全力打造区域性综合立体交通枢纽城市。交通运输业高速发展,高速公路、铁路从无到有。京九铁路的建成通车,打通了聊城南北的大动脉,与邯济铁路相交形成了黄金十字架。济郑高铁、京九高铁(雄安-聊城-商丘段)、聊泰铁路、聊城机场等前期工作均取得重大进展。德上高速、莘南高速建成通车,青兰高速加快建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09公里,国省县乡四级公里通车里程5881公里。交通运输能力增强,2018年,公路客运量达2023万人,公路货运量2.26亿吨。邮电业发展迅猛,建成了通达全国、联结世界的综合公用电信网和业务齐全、网点密布的公用邮政网。四十年的大幅投入,基础设施、能源、交通、通信等“瓶颈”制约大幅度缓解,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得到改善,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不断增强。
商贸市场繁荣兴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集体、私营、个体商业和城乡集市贸易快速兴起,商业网点大量增加,商品流通体系不断完善,商品市场从物资短缺走向个性化选择。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34.35亿元,而1949年仅0.65亿元,1978年为3.92亿元,1949-2018年实现年均增长11.7%。其中批发零售业引领全市消费市场,2018年,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152.59亿元,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86.4%。
新的发展空间快速拓展。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形成了更新更大的发展空间。工业化进程加快,2018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9.1%,比1949年上升43.8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51935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7848美元,达到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的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标准;城镇化水平发展加快,2018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1.77%。市场化程度增强,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转变。目前全市所有制结构基本形成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比翼齐飞”,国资、民资、外资“三足鼎立”,混合所有制经济充分发展的格局,这对提高全市经济整体效率、增添发展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开放程度全面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聊城开放型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进入九十年代尤其是新世纪,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市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空间,已逐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国际市场日益扩大。201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489.56亿元,是1997年的72倍,实现年均增长22.6%。外贸依存度达到15.5%,比1997年提高11.6个百分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聊城逐渐培育出纺织服装、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农产品、轻工工艺、钢铁板材等六大类重点出口产品,2018年六大类重点产品实现进出口总额212.69亿元,占全部进出口总额的43.4%。基本形成了外贸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生产自营企业三路大军并进的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格局,与六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
利用外资规模日益扩大,利用外资方式不断创新。2018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5.25亿元,是1997年的3倍。外商投资领域不断扩大,涉及到农业、医药、机电、轻纺和重化等领域。利用外资方式不断创新,外资并购及项目增资成为主流。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迈出坚实步伐。境外投资水平不断提升,境外投资领域不断拓展,由境外设立办事处发展到境外加工贸易、境外资源开发、参股并股等多种方式,投资领域和国家越来越广泛。
(六)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276元,是2005年的3.0倍,年均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92元,1949年仅为59元,实现年均增长8.2%。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65436元,1949-2018年实现年均增长8.6%。城乡居民储蓄不断跃增,1978年仅为1990万元,1987年突破十亿元,1995年突破百亿元,2012年突破千亿元,2018年达到2340.11亿元,呈现几何式跨越增长。
城乡居民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从追求温饱到追求精神生活的飞跃。从衣着方面看,统一、单调衣着到如今色彩斑斓,样式“不拘一格”,高档化、时装化、品牌化、个性化、多元化成为服装消费的一种潮流。从饮食方面看,人们不再局限于解决温饱,逐渐开始追求营养、健康,绿色食品备受青睐,食品消费占比不断下降,居民消费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富裕型转变。从住的方面看,人们的居住向着高大、宽敞、环保发展,舒适成了人们选择住房时的第一需求。从出行方面看,全市公交线路不断扩展延伸,公共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出租汽车的昼夜服务,加之网约车行业的迅速兴起,私家车普及率的逐年提高,无一不为全市居民的方便快捷出行提供了保障。从用的方面看,居民日常耐用消费品由“实用型”向“享受型”方向发展。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被彩电、冰箱、洗衣机、数码影像产品、微波炉、空调、电脑、小汽车所取代。
(七)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经济发展大力推进的同时,社会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繁荣兴旺。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58家,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31.69%。科技队伍发展壮大,素质提高。科技经费渠道由单一的国家投资转向以企业投资为主,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资体系。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文化信息联网,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100%,努力提供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文化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聊城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广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提高,为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卫生医疗保障能力逐步改善,形成覆盖全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救治体系。2018年全市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3.3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3.58万人。医养结合工作全面推进,纳入居家养老医养结合健康管理的老年人67万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养老机构66家。
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近年来,聊城坚持以铁腕抓好生态环保,狠抓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被成功列入国家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2018年,全市空气优良天数176天。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逐年改善。4个省控以上地表水考核断面均消除劣V类水体,8处饮用水水源地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要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成为全国平原城市“创森”典型。
七十年时移势迁,七十年砥砺奋进。回首过去,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上下不忘初心、栉风沐雨、迎难而上,聊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途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展望未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加快孕育,为聊城加快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等多重战略叠加效应的加速释放,都将为聊城加快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聊城已站上新台阶,必将迎来新跨越!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继续谱写聊城发展更加辉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