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活动
图片新闻
统计分析
媒体报道
庆祝活动
统计知识
 
统计分析
当前位置:
>> 中国统计开放日2019 >> 统计分析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信息发布时间:2019-9-12 信息浏览次数: 字体:【 小】

砥砺奋进七十载  厚德之州铸辉煌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德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德州市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的西北部,是山东省的北大门。辖两区两市七县和两个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0358平方公里,人口581万。德州之名源于安德县,安德县之名源于德水,秦更黄河名为德水,因德水流经县内,故以为名。明洪武九年设德州卫,1946年解放后设立县级德州市,1950年建德州地区,1964年更名为德州专区,1994年撤专区设立德州市。

新中国成立后,德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历经坎坷,奋发图强,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德州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议、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古老的天衢之地呈现出政治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新面貌。

一、新中国成立70年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德州同全国一样,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建设也经历了曲折、不平凡的历程,既有一帆风顺,也经历过重大挫折。

(一)经济恢复和健康发展时期(1949-1957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德州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工农业生产比较落后,农业作为全市的经济主体,生产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粮棉产量低而不稳,自给不足。工业只有极少数的手工作坊,生产力很低。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3.02亿元(农业总产值2.77亿元,工业总产值0.25亿元)。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的恢复建设,1952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20亿元,比1949年增长1.18亿元,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91.6:7.5:0.9调整为86.7:10.1:3.2。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翻了一番。重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270万元增至1324万元,增长了近4倍;棉花产量增长1.19倍,德州作为全省种棉大区的优势开始显现。基建投资快速增长,1952年投资额比1949年增长2.62倍;1952年职工平均工资比1949年增长59%;社会消费持续活跃,消费品零售额年平均增长10.1%;金融、邮电业务呈现繁荣,银行储蓄存款余额1952年比1949年增长24.2倍,贷款余额增长66.1倍;邮电业务总量年平均增长22.3%。德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初显繁荣景象。

1952—1957年,德州相应全国号召,农村在完成土地改革的基础上,实行了互助合作,在市区没收了官僚资本,对私营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改建了一批老企业,进一步扩大了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力,开展了农工合作化运动,国民经济稳定发展。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33%。五年中,基建投资总额达 1696万元,相当于恢复时期投资总额的 8.5倍,工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7.9%,其中,重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19.6%,轻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17.3%,全民所有制职工平均工资年增长7.2%,商业、交通、文教卫生等事业也均得到较快发展,1952年至1957年,社会商品零售额年平均增长10.7%,中学由1952年的11所增加到41所,卫生机构增加了287所,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基本协调。

(二)曲折恢复时期(1958-1965年)

1958-1965年,由于国家指导上的失误,德州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的“左倾”错误,造成了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加上当时的自然灾害,德州经济建设遭受了重大损失。1958-1962年,德州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下降15%;基建投资大幅度缩减,1962年投资额1078万元,比1958年减少3585万元。国民经济出现下滑,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负增长。1962年农业总产值降低到2.1亿元,比1957年减少1.1亿元,粮食产量只有42.57万吨,人均130公斤。工业关、停、转,生产大幅下降,总产值0.8亿元,比1957年减少33.7%,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又面临困难局面。1963年至1965年,通过认真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经过三年的经济调整,德州经济得到新的发展。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上升到5.72亿元,接近1957年的水平,比1962年增长76%。农业、工业所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58年的73.1:26.9调整为70.1:29.9。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1966年开始,德州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重大灾难,工厂关门、学校停课、商业萧条、武斗迭起,刚刚恢复生机的国民经济陷入艰难境地。自1966年到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6.2%,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也受到一定影响,197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元,比1965年还少4元,德州连续多年吃国家返销粮,是全国十个最贫困地区之一。

(四)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施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摆在重要位置。从此,德州同全国各地一样,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意义最深远的历史转折。40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上下,砥砺奋进,攻坚克难,锐意推进改革,坚持不懈开放,全市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回顾40年来的奋斗历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起步探索(1978-1991年)。这一时期,德州人民紧跟党中央的号召,彻底摆脱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及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按照“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征程。首先,在农村较早地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1981年首次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1984年棉花产量达到36.23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花外调区。1984年,农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了2.1倍,年均增长25.4%。农民收入大幅增加,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9元,解决了温饱问题。在农村经济获得巨大成就的同时,1984年开始了以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改革,挖掘自身资源优势新上了一批如棉纺企业等重点项目,华能电厂、德州11万吨尿素、刨花板厂、齐河箱板纸厂、临邑炼油等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初步形成了以轻纺工业为主体,机械建材等为辅,加工工业、原材料工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以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为重点的企业改革逐步深化,长期以来存留的“大锅饭”、“铁饭碗”的打破,使企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1991年德州工业总产值达到115.25亿元,比1978年增长30.5倍。

第二阶段,市场经济框架初步建立(1992-2002年)。在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决议的指引下,全市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断扩大。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引下,开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国有企业经营机制逐步转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逐步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开始逐步建立,国民经济步入健康运行轨道。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于1995年和1999年,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二三一”两次质的飞跃。到2002年,德州GDP达到460.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9.37亿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4.9倍和4.3倍。各类市场总数达到772处,民营经济总户数达到10.6万户,上缴税金13.5亿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为69.7%,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的半壁江山,财政收入的主体来源。

第三阶段,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完善(2003-2012年)。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十七大的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德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发展机遇,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经济总量9年内连续迈过2个千亿级台阶。2006年GDP总量突破1000亿大关,2012年突破2000亿,达到2230.56亿元,是2002年的4.8倍。2003-2012年,德州GDP年均实际增长14.5%,其中有5年实现了15%以上的增长速度。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2013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扭住改革开放路线不动摇,改革脚步更加坚实,开放领域更加深入。德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系列会议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五大发展理念”总体要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努力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型升级,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和结构调整取得了长足进展。2017年全市GDP突破三千亿元大关,达到3141.66亿元。2013-2018年GDP、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分别增长8.3%、9.5%、9.1%、13.2%和9.8%。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13年的10.4:52.0:37.6调整为2018年的9.5:47.7:42.8,第三产业比重较2013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市场主体快速增长,2018年末市场主体40.01万户,注册资金5799.78亿元,分别增长9.8%和32.7%。

二、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奋发图强,团结实干,德州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经济总量跨越式发展,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49年全市生产总值仅为3.4亿元,1994年跃上百亿台阶,2006年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01亿元,2012年突破两千亿大关,达到2246亿元,2017年突破三千亿大关,达到3142亿元。2018年全市GDP达到3380.3亿元,是1949年的994倍。伴随着总量的扩张,人均占有水平迅速上升,1978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90元,1988年突破千元,2003年突破万元,2018年达到58252元,是1978年的307倍。财政实力快速发展壮大。1978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仅1.04亿元,1998年跨上10亿元台阶,2012年跨上100亿台阶,2018年跨上200亿台阶,达到202.52亿元,是1978年的195倍。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1978年,德州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57.2:16.9:25.9,第一产业占据半壁江山;1995年,第二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呈现出“二一三”的产业结构;此后,第一产业占比逐年下调,二、三产业比重持续提升,1999年第三产业比例超过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格局。2003年至2014年,第二产业占比超过半数,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2018年产业结构调整为9.5:47.7:42.8,第一产业比重比1978年回落47.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3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6.9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力地保证和满足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要。

(二)各产业充分发展,供给能力实现大提升

农业生产能力不断释放。194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仅4.6亿元,粮食产量76.71万吨,棉花总产量1.5万吨,水果产量2.1万吨。1978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以及国家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等政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迎来了一个发展机遇期,粮食连年丰收,1984年粮食总产量199.7万吨,2018年粮食总产量达到730.0万吨,比1949年增长8.5倍。粮经作物结构持续调整,2018年水果产量32.62万吨,比1949年增长14.5倍,瓜菜产量663.49万吨,比1981年增长65.4倍。传统农业转型提升,2018年新评选认定“放心农场”44家,新增设施蔬菜6.2万亩、青贮玉米18.1万亩,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258处,“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到453个、面积762万亩,农产品抽检合格率98%以上。现代农业加快培育,农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至861家,土地流转面积占比达到45%,发展农民合作社1.6万家、家庭农场3044家,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扎实推进,供销为农服务中心等各类新型农业服务组织快速发展,凯盛浩丰、水发集团、新希望六和等124家田园综合体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正在成为德州农业开放合作、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为0.24亿元,轻重工业比例为87:13。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不断深化企业改革,通过引进市场机制,从承包、租赁向企业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企业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并激发出强大的活力。“十五”以来,德州立足“工业强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加大重点工业项目投资力度,培植和壮大了一批具有发展优势的产业集群,推动了全市工业经济从工业化初期迈入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1980年-2018年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6.5%。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技术、医养健康、现代农业4个产业纳入全省首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7家、科技创新平台61家,转化科技成果220项,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

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改革开放前,德州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偏低,发展相对滞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大量服务职能开始从政府、企业和事业机构内部逐步分离出来,扩展了社会服务需求。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务业的需求不断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各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服务业应运而生,快速发展。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447.38亿元,比1980年增长470倍,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46.8%。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在交通运输、邮电、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得到巩固和提升的同时,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崛起。2018年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24.0%,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和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30.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11.6%,房地产增加值占服务业的14.1%。

(三)投资和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扩大内需成效显著

投资关键性作用持续发挥。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全市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投融资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样化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德州投资建设规模持续扩大,投资结构明显优化,重点项目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为基础建设、经济主体发展等注入了新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1978年-2017年固定资产年均增长24.1%。在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投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民间投资主体地位凸显。1978年固定资产投资基本由国有投资构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相继改制推向市场,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快速发展起来,乡镇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个体户先后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的大舞台,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00年民营投资仅占18.1%,2010年以来全市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保持在80%左右,2018年全市民间投资占比为73.6%。改革开放40年来,从国有投资“一枝独秀”到各种经济成分投资“百花齐放”,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

消费贡献明显增强。改革开放前,德州市场供应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许多商品特别是生活消费品,处于卖方市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体系的完善,德州市消费品市场蓬勃发展,供求关系、市场主体和经营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各种经济类型商贸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的市场体系和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市场格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消费水平日益提高,消费品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反映消费品市场发展水平与规模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先后于1983年、1998年、2005年、2009年、2014年分别跨过10亿元、100亿元、200亿元、500亿元、1000亿元大关。1978-2018年零售额年均增长16.2%。随着大数据、移动支付的兴起,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引领支付系统革命的同时,也大大活跃了消费市场,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增长点不断涌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强,2017年全市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9%,比2005年提高18.4个百分点,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四)对外开放实现历史性飞跃

德州外向型经济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之初,外向型经济寥寥无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做出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向世界宣布了对外实行开放的战略决策,从此德州走上了对外开放之路。40年来,全市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生态良好等综合优势,积极实施大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空间,主动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梯度转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96年的0.86亿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44.61亿美元,增长51倍。目前德州已同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经贸合作关系。出口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占比不断提高。全市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到1988年,全市利用外资还是一片空白,1990年实际利用外资164万美元,到2018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已达2.1亿美元,39年来实际利用外资累计32.26亿美元,年均增长13.6%。

(五)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消费热点不断涌现,生活消费呈现新的特点。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562元,比1978年增长92.6倍,年均增长12.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64元,比1965年增长322倍,年均增长11.5%。城乡居民储蓄不断跃增。1949年全市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仅为3万元,1978年为3791万元,1995年超过百亿元,2012年超过千亿元,2018年人民币住户存款余额为2269.51亿元,为1949年的756.5万倍,年均增长25.8%。城乡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986年的717元增加到2018年的16272元,年均增长10.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80年的129元增加到2018年的11681元,年均增长15.1%。食品消费占消费支出的比重逐步降低,2018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2%,比1991年回落27.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7%,比1991年回落28.6个百分点。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解决温饱,到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再到中期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直至新世纪的“手机、计算机、汽车”,娱乐享受型消费明显增加。1999年每百户汽车、电脑、移动电话拥有量均为零,2018年城镇家庭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47.7辆,计算机72.4台,移动电话225.9部。

(六)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公共服务迈向均等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全面实施教育优先战略,不断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18年,全市拥有普通高等学校4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0所,普通高中26所,初中171所,小学706所,幼儿园1201所,特殊教育学校13所,形成各类教育相互促进、全面发展的办学格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高校在校学生由1980年的679人扩大到2018年的7.4万人,增长108.6倍。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1989年全市普及六年义务教育,1997年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2018年,全市小学、初中在校生达到62.68万人,比1949年增长2.8倍。教育投入大幅增加。2018年全市教育支出达到72.99亿元,比1991年增长62.2倍,年均增长16.6%。

卫生事业蓬勃向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医疗卫生水平很低,且大部分医院集中在城镇。上世纪50—70年代,经过努力,全市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1978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445个,床位数6195张,卫生技术人员8434人,但医疗卫生事业总体水平依然不高。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卫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医疗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医疗卫生体系建立健全。2018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5351处,卫生机构床位数27021张,卫生技术人员33155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11.0倍、4.4倍和2.9倍。

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2018年,全市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场所8处,各类艺术表演团体6家;群众艺术馆1家,文化馆12家,文化站134个;公共图书馆12处,藏书187万卷(册);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05处,文物行政管理部门14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9处,博物馆、纪念馆15处。广播电视台11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认真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截止2018年连续举办了八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十五届全民健身节,基本实现农村社区健身场地设施全覆盖。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亚运会金牌实现零的突破。

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巩固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社会保障尚属空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18年,全市职工基本养老、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8.97万人、73.28万人、40.46万人、60.80万人和43.22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04.70万人、454.13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实现“十四连涨”,居民基础养老金实现“六连增”。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7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的大发展,德州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立足新时代,展望新征程,全市人民在德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拼搏奋进,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为德州实现全面振兴谱写更加灿烂辉煌的新篇章!

文章链接: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