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活动
图片新闻
统计分析
媒体报道
庆祝活动
统计知识
 
统计分析
当前位置:
>> 中国统计开放日2019 >> 统计分析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临沂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信息发布时间:2019-9-12 信息浏览次数: 字体:【 小】


峥嵘岁月七十载  昂首阔步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临沂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临沂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之一,位于山东省东南部、长三角经济圈与环渤海经济圈结合点,因临沂河而得名,古称琅琊、沂州,1994年改置临沂地区为地级临沂市。现辖三区九县及三个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7191.2平方公里,人口1179万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临沂历届党委、政府带领沂蒙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临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结构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70年发展历程披荆斩棘

(一)经济恢复和顺利发展时期(1949—1957年)

由于新中国成立前“三座大山”的反动统治以及战争的破坏,临沂生产处于停滞状态,1949年全地区粮食产量115.7万吨,农业总产值仅5.7亿元,全地区仅有19个工业企业,全年工业总产值仅有0.1亿元。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土改复查、没收官僚资本、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到1952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37.5万吨,比1949年增长20%,农业总产值达到7.1亿元,比1949年增长25.1%,工业总产值达0.17亿元,比1949年增长55.4%,工农业基本达到或超过新中国成立以前历史最高水平,胜利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1953—1957年,第一个宏伟的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胜利完成,临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12亿元,比1952年增长12%。五年时间里,农业合作化运动有了较大发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已基本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顺利发展。

(二)曲折前进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

1958—1962年,临沂经济发展和全国一样,经历了一次重大曲折,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国民经济主要比例严重失调,再加上特大自然灾害,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1962年,临沂地区人口死亡率达到12%,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历史最高水平,国有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仅有451元,比1957年减少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40.7元,比1957年减少6.3元。1963年至1965年,临沂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恢复农业生产,压缩钢铁、机械生产,发展轻工业,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保障了人民生活,经济迅速恢复并取得新的进展。1965年,全地区工农业总产值为10.4亿元,比1957年增长28.6%,农轻重结构比例也由1959年的80:10:10调整到91:6:3。

(三)十年动乱及其余波影响时期(1966—1978年)

1966年开始,临沂地区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重大灾难,工厂关门、学校停课、商业萧条、武斗迭起,使刚刚起步并走向正轨的经济建设又遭到严重破坏。但是,由于广大沂蒙人民对极“左”路线的抵制和反对,经济工作仍然在曲折起伏中得到一定的发展。工业方面,小电力、小煤炭、小机械、小化肥、小水泥等五小工业的蓬勃兴起,对发展工业生产、壮大工业力量方面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1978年临沂地区工业总产值9.98亿元,比1965年增长9.9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亿元,比1965年增长6.3倍。

(四)改革开放起步时期(1978—1991年)

继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1978年12月,我党又召开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各项经济改革逐步开启,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到1984年,临沂地区农业总产值达到37.5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2.3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99.5%和92.2%,GDP增速也从1980年的1.3%快速攀升至1983年的19.5%。随着改革成效显现,改革进程由农村向城市以及所有经济领域全面延伸,单一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转变,以产品分配代替市场交换的经济模式逐渐打破。1991年临沂地区GDP达到121.8亿元,农业总产值达到73.7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7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6.9倍、4.7倍、2.3倍和6.2倍。

(五)市场经济理论探索时期(1992—2002年)

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整体配套、重点突破和全面攻坚的新阶段,解决了长期以来的思想束缚,发展大潮激昂澎湃。临沂各级抢抓机遇,大力兴办乡镇企业,加快推进多种经营,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局面初步打开。1992年临沂市(县级)进入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行列,名列山东省26个经济强县第2位;1993年,全市个体户发展到17.3万户,从业人员45万人,专业批发市场总成交额64.8亿元。以1994年“辙地设市”为契机,临沂经济完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1995年乡镇企业总数达到29.6万家,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的47.4%,临沂在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到2002年,临沂GDP达到702.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6.3亿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2.9倍和3.6倍;各类市场总数达到999处,市场成交额423.2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52%,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六)市场经济逐步完善时期(2003—2012年)

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十七大的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临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抢抓发展机遇,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经济总量9年内连续迈过3个千亿级台阶。2011年以全国地级市第一名成绩跻身全国文明城市行列,2012年临沂GDP达到3012.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7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48.9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2.6倍、4.3倍和2.3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超过77%,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七)全面深化改革时期(2013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扭住改革开放路线不动摇,改革脚步更加坚实,开放领域更加深入。沂蒙儿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的嘱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系列会议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2013年至2018年,临沂GDP、地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增长8.5%、10%、13%、11%和11.7%,增速虽有所放缓,但质量效益却不断提高,连续四年上榜全国百强城市,GDP在全国排名由1984年的132位跃升至2018年的第47位,遥居全国革命老区之首。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2018年末市场主体67.7万户,注册资本(金)10780.3亿元,分别增长19.8%和23.7%。

二、70年发展成就天翻地覆

(一)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综合实力跨越式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临沂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经济实力十分弱小。经过沂蒙人民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艰苦努力,临沂的社会经济面貌有了巨大变化。

经济总量显著提升。1949年临沂地区生产总值仅有1.7亿元,1978年增长到15.5亿元,30年间增长了9倍。改革开放以后,临沂经济进入腾飞阶段,GDP总量分别于1987年、1991年跨过50亿元和百亿元关口,虽然日照、沂源、莒县3县市相继划走(区划面积约5600平方公里),仍分别于2004年、2009年、2012年、2016年跨过1000亿元、2000亿元、3000亿元和4000亿元4个台阶,40年内总量翻了8番多。2018年,临沂GDP达到4717.8亿元,是1949年的2775倍,临沂经济社会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财政收入大幅提高。1949年临沂财政收入仅有2362万元,1978年增长到1.4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6倍。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90年代中后期,初步建立和完善了财政管理制度框架,财政收入进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快增长区间,“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30.7%、21%、16.8%、18.7%和17.7%。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于2010年、2013年、2018年迈出100亿元、200亿元和300亿元三大步,2018年财政收入总量比1978年翻了7番多。

人均GDP跃升至中等偏上收入行列。1949年人均GDP仅40元,经过30年的发展,1978年时也仅有200元。改革开放后临沂经济进入快车道,1995年人均GDP达到3232元,在全国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实现整体脱贫;2004年达到10468元,成为首个人均过万元的革命老区城市;2018年人均GDP达到44534元,为1978年的223倍、1949年的1113倍;以当年年均汇率计算,1978年人均GDP为116美元,2004年人均超过1000美元,2011年人均超过4000美元,2018年人均达到673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划分标准,已从低收入水平跨过中等偏下收入,跃升至中等偏上收入行列。

(二)从单一农业到百业兴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临沂是经济结构单一的农业地区,农业处于经济的支配地位。虽然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三产占比由1949年的82.4:2.3:15.3发展为1978年的59.4:18.5:22.1,仍没有改变农业占绝对比重的结构状况。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市场对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逐渐增强,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服务业所占比重越来越高,2018年三产结构调整为7.8:43:49.2。

农业从传统迈向现代高效。新中国成立前,受土地制度、战争破坏、生产力低下等因素影响,1949年临沂农业总产值仅有2.4亿元,其中种植业比重就达到86.7%。经过土地制度改革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以粮为纲”思想的破除,全市农业发展的步伐开始加快。进入新世纪之后,在党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下,临沂市积极落实党的各项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逐步从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农业迈进。2018年,临沂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已经达到689.3亿元,是1949年的287倍;粮食产量409.2万吨,是1949年的4.5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70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达到20616家,家庭农场达到7611家,均位居全省前列。

工业从结构单一发展成体系完善。解放初期,临沂工业基本上是一片空白,1949年全市仅有10多处手工作坊,年产值不足千万元,工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比重仅为1.8%。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展开,临沂工业逐步发展起来,到1978年建立起以“五小”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产业结构仍然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后,临沂地委、行署提出“重工强农”的指导思想,依托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优势,工业门类逐步完善,体系不断健全,逐步形成了以食品、化工、冶金、木业、纺织、建材等八大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从工业化初期迈入中期加速阶段。

服务业从弱小失衡成长为经济增长新引擎。解放初期临沂第三产业十分薄弱,严重影响人们生活水平,1949年全市运输、邮电业和商业占社会总产值比重仅为4.1%。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由于观念和体制原因,第三产业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状态,至1978年运输、邮电业和商业占社会总产值比重为9.4%,仅比1949年提高了5.3个百分点。改革开放特别是1985年中央出台《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后,在理论上解决了对第三产业的错误认识,第三产业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5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二产和一产,呈现出“三二一”的历史性积极变化,成为省内继济南、青岛之后第3个实现这一转变的地级市。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319.4亿元,比1978年增长682倍,占GDP比重达49.2%,分别高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41.4个和6.2个百分点,已成为拉动临沂经济增长主引擎。

(三)从国家引导到民间主导,投资成为经济腾飞基石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促进经济发展,临沂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临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注重投资结构的调整和效益的提高,使投资成为支撑临沂经济腾飞的基石,保障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投资规模不断加大,有力支撑经济增长。1949年临沂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仅有36万元,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国家持续加大投入,但受特殊时期影响,1949年—1978年累计投资仅有11.4亿元。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基本建设投资体制进行了较大改革,投资活力得到释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78年—2017年的40年间累计投资达3万亿元,比前30年翻了11番多,70年来年均增长17.7%。投资总量呈现跨越式发展,分别于1997年、2009年、2015年突破百亿、千亿和三千亿大关。

投资结构不断调整,助推产业优化升级。改革开放以来,临沂在不断扩大投资规模、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力调整投资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1978年的3.8:74.4:21.8调整为2018年的1.6:48:50.4。1978年以来,全市第一产业累计投资459.7亿元,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做出了巨大贡献;工业投资累计完成1.52万亿元,占同期全市投资总量的50.7%,实现全市工业由“五小”到“八大”、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发展;服务业投资累计完成1.33万亿元,占同期全市投资总量的44.3%,2018年服务业投资占比更是首次超过50%,成为临沂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投资体制深刻变革,民间投资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全部由国家无偿拨款。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依靠国家财政的单一投资渠道,扩大了企业自主权,调动了社会各方投资的积极性。1995年国有经济投资占全市投资的70.2%,其他所有制经济投资占比不足3成。2017年,全市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投资仅占15.8%,比1995年回落了54.4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占比达46.7%,成为投资的主要力量。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民间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民间投资进入快速发展期,2012年以来临沂民间投资累计完成10233.7亿元,占同期全部投资的88.3%。2018年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84.1%,比1995年提高了60.7个百分点,对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101%,成为临沂投资的主导力量。

(四)从凋敝紧缺到蓬勃发展,商贸物流成为城市名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战争破坏的影响,临沂商业凋敝、物资紧缺,市场供应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商品供应缺口很大。改革开放以后,临沂坚持“商贸兴市、物流活市”的发展策略,发挥地处京津冀和长三角中间地带的区位优势,形成了繁荣发达的商贸物流业态,成为全国重要的商贸流通中心。

市场规模迅速扩张。1949年,临沂社会消费品总额仅有0.6亿元,全部市场成交额仅0.8亿元。经过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集体、私营、个体商业和城乡集市贸易快速兴起,商业网点大量增加,商品流通体系不断完善,商品市场从物资短缺走向个性化选择,发育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临沂商贸城。当前临沂商城拥有专业批发市场133处,商铺和摊位6.5万个,经营业户5万余户,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辐射全国30多个省区市,产品远销147个国家和地区,年成交额达5056.3亿元。商贸产业带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于1996年、2010年、2014年突破百亿、千亿和二千亿大关,2018年达到2482.2亿元,比1949年翻了11番多,年均增长12.8%。

消费升级贡献增强。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特别是近年来网络技术持续发展更新,消费新业态发展迅速,电子商务蓬勃兴起。2018年临沂实现网络零售额268.5亿元,增长22.7%,临沂商城实现网络交易额2288.01 亿元,增长27.6%。与此同时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引领的移动支付系统革命也大大活跃了消费市场,居民消费从单一的食品、服装消费向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发展。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中,食品支出占比达到50%以上,到2018年衣着、居住和教育文化娱乐的支出占比达40.3%,高于食品烟酒支出14.1个百分点。

商贸物流伴生共荣。随着专业市场和商品贸易的快速发展,其巨大的货物运输需求催生了货物联运的兴起。临沂物流产业从最初的客车托运,到后来的三轮摩托联运、货车配载,再发展到现在的物流园区和物流企业集群,物流产业已成为临沂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目前,已形成以立晨、华派克、荣庆等物流企业为龙头,天源、金兰等10多处物流货运基地为主体,40余家第三方物流公司、2000多配载业户为支撑的物流服务体系。拥有公路物流配载线路2000多条,几乎覆盖全国所有县级以上中心城市,通达全国所有港口和口岸,日均发送货物20余万吨,货物配送价比全省平均价格水平约低20%,比全国低27%,形成了辐射全国、周转快捷、方式灵活的庞大物流体系。临沂因此成为“中国物流之都”和“中国市场名城”。

(五)从起步缓慢到高速发展,对外开放日新月异

临沂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可上溯到1868年,但当时由于是民间自发组织的贸易活动,所以时断时续、发展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总方针后,临沂对外贸易得到快速发展,规模持续扩大。进入新世纪以后,临沂更是牢牢抓住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机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外开放的格局进一步打开,开放程度日新月异。

对外贸易高速发展。1951年临沂首次由政府组织本地产品出口,1952年出口收购额首次突破千万元,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出口商品单一,直到1972年,出口收购额仍然在千万元以下徘徊,起步发展极为缓慢。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临沂对外贸易开始了新的起点,当年完成出口收购额7030万元,1979年即突破亿元大关,1980年全地区出口收购完成14720万元,三年翻了一番,临沂对外贸易从此进入快车道。1993年至2003年,进出口总额从6350美元增加到11.4亿美元,10年内增长了17倍;2004年到2018年,进出口总额从15.8亿美元增加到680.7亿元,其中出口额从2004年的11.3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539.2亿元,外贸依存度由2004年的10%左右提高到2018年的14.4%。

外贸结构持续优化。改革开放以前,临沂出口商品一直以原料性商品为主,产品单一、档次较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临沂抢抓历史机遇,加强对生产企业的技术改造,使出口商品逐步由原料性初级产品为主向产成品为主转变,由粗加工品为主向精加工、深加工品为主转变。同时,为摆脱生产盲目性,尽快适应国际市场需求,1978年起临沂相继成立多个出口商品生产综合基地,有步骤的建立起创汇型农业、工业、乡镇企业三大产业结构,进一步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2018年胶合板、轮胎、纺织服装、柳编等20大类商品出口占全市出口额的89%,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货物出口额的18.2%。

对外合作格局不断提升。努力改善外商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建厂。自1984年成立全市首家中外合资企业以来,共批准设立外资企业1800余家,沃尔沃、华润、光大、希杰等世界500强纷纷来临沂投资或建立机构,2012年以来累计备案外资项目210多个,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9.4亿美元。积极创造条件助力优势企业和产能走出去投资建厂或兼并重组,自1994年以来,全市累计在境外设立企业(机构)超过200多个,对外协议投资额超过24亿美元。大力发展跨境电商、跨境仓储、跨国物流, 沿线“一带一路”节点国家和地区布局瓜达尔等12处海外商城,建成一批公共海外仓、边境仓,开通临沂至俄罗斯莫斯科、白俄罗斯明斯克等13条国际国内货运班列,落地通关一体化监管模式,临沂航空口岸获批对中外籍货运飞机开放。2018年对“一带一路”沿线65 个国家进出口259亿元,增长11.2%,占全市进出口的38.4%。

(五)从百废待兴到通都大邑,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初期,临沂百废待兴,基础设施建设几乎从零起步。70年来,全市不断改革投资体制、拓展投资渠道、扩大投资规模,在能源、交通、邮电、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上建成了一大批优势项目,临沂城乡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面貌脱胎换骨。新中国成立初期临沂城区道路狭窄,凹凸不平,建筑陈旧,规划混乱,整个城镇缩在方圆不足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毫无生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临沂城区开启了建设新篇章,1982年编制临沂县城市总体规划,1983年建成新沂河大桥,到1994年城区建设面积达到40余平方公里。1995年撤地设市后,城市建设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中心城区规模迅速扩大,辐射和带动作用日趋增强,“临沂模式”被编入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0卷典型案例。到2017年底,已成为建成区面积231平方公里、人口220万人的Ⅱ型大城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前的7%提升到2018年的48.3%,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达到1688人/平方公里,比2003年增长了55.6%,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1.5%,人均绿地面积17.9平方米,分别是2005年的1.8倍和2.4倍,先后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

交通运输网络四通八达。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公路通车里程只有295公里,客货运输受到很大阻碍。到1984年,全市仍然有近一半的行政村不通路、不通车,条件极为艰苦。1985年以来,临沂市借助国家、省对老少边穷地区重点扶持的有利机遇,加大投入,全市交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目前已经形成公路、铁路、航空立体化交通体系。截至2017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7685.6公里、居全省第一,行政村通硬化路率达100%,行政村通客车率达97.6%;完成客运量4961万人,旅客周转量45.3亿人公里,实现货运量3.51亿吨,货运周转量1374亿吨公里。全市铁路营业里程为518公里,先后开通临沂至德国汉堡、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广州、乌鲁木齐等15条国际国内铁路货运班列,鲁南高铁将于2019年底建成通车;货物发送量达240.1万吨、货物到达量1222.6万吨、旅客发送563.6万人。临沂机场拥有26条国内航线、3条国际航线,完成旅客吞吐量132.8万人次,增长10.4%;货邮吞吐量6121吨,增长21%。

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新中国成立以来,临沂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1981年—2017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3718.3亿元,年均增长22.1%。特别是2009年北城新区行政中心启用后,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每年投资增量都在10亿元左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0.9平方米,比2003年增长了34%,供水排水管道分别达到1546.9公里和3564.8公里,分别比2003年增长了1.6倍和4.2倍,燃气普及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7.6%和96.2%,分别比2005年提高35.1个和46.4个百分点。市政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三河口隧道、蒙山高架路、临工大桥、陶然路沂河桥、南京路沂河桥、双岭路高架等相继建成通车,城区环路形成“三环十五射”骨架路网。大力建设城市交通线,形成了公交车、BRT、公共自行车紧密衔接的多层次公交体系。

(六)从缺衣少食到奔向小康,发展成果惠及人民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连年战争,临沂经济极度衰退,人民生活水平及其低下,绝大部分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不仅吃不饱穿不暖,教育、医疗等各项社会民生保障几近于无。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大幅度提高,各项社会福祉保障不断增强,人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居民收入连续翻番。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居民的就业方式和收入渠道比较单一,收入增长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场经济改革持续深入,居民收入在大幅提高的同时,收入来源也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一方面,工资性收入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下降,经营性收入比重持续增加;另一方面,不少农村居民放弃传统的农业种植而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越来越重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6年的742元增加到2018年的35727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31.3元增加到2018年的13638元,分别增长了48倍和436倍。特别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健全和党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减免农业税、持续增加离退休金、社会救济金以及各种农业补贴等转移性收入,使城乡居民的钱袋子更加殷实,金融机构人民币住户存款余额从1950年的1万元增加到2018的3645.6亿元,累计翻了11番多。

社会民生保障制度日趋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2018年全市共征缴各项社会保险费279.9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40万人,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24.6万人。脱贫攻坚持续推进,2018年新建扶贫项目340个、扶贫9.95万人,为28万人购买扶贫特惠保险,先行标准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贫困村全部摘帽。民生保障更加有力,发放城镇低保资金3806.9万元、农村低保资金49154.8万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连续14年提高,19.3万名职工享受失业稳岗补贴,9.6万名残疾人得到康复救助,在中国城市慈善指数排名中位列第13位,居全省首位。

科教文卫各项事业方兴未艾。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临沂仅有小学1586所、在校学生5.7万名,学龄儿童入学率不足9%;全市仅有自然科技人员480人,卫生技术人员不到400人,各项社会事业基础极为薄弱。临沂历届党委、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社会事业投入,1980年—2017年,全市用于文教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投资1032.2亿元,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8%,年均增长23.2%,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各项事业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2018年,全市专利申请量10957件,是1998年的53倍,其中有效发明专利2234件,临沂市首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全市现有幼儿园3818处,比1978年增加2130所,在园幼儿45.7万人,比1978年增加39万人,入园率87%,比1978年提高80个百分点;中小学校1696处,在校学生167.9万人,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巩固率98%;各级各类中职学校42所,在校生11.33万人,分别是1978年的10倍和60倍。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达到98%,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1%,分别比1998年提高13.2和15.7个百分点。全市现有医疗卫生机构7512个,是1978年的11倍,床位数6万张,是1978年的5倍,卫生技术人员5.9万人,是1978年的4倍。

抚今追昔,意在登高望远;知往鉴今,重在开辟未来。70年披荆斩棘,70年沐风栉雨,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临沂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可歌可泣的巨大成就,这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励精图治、锐意进取的结果,是沂蒙人民用勤劳和汗水、智慧和勇气、改革和创新奋斗而来的结果。展望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沂蒙人民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作为、砥砺前进,奋力谱写新时代大美新临沂建设新篇章!


文章链接: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