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七十载 “钢城”奋发谱新篇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莱芜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莱芜,地处山东省中部,面积2246.2平方公里,古称“嬴、牟”,因钢而建,伴钢而兴,别名钢城。1992年11月,莱芜市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辖莱城、钢城两个区;2018年12月,济南、莱芜行政区域调整,撤销地级莱芜市。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勤劳、勇敢、智慧的莱芜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攻坚克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谱写了一曲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一、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总量跨越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莱芜百废待兴,经济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生产总值仅0.2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只有52.6元。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莱芜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67年生产总值突破1亿元。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后,莱芜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将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广泛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增强了企业活力,并对计划、财税、金融、价格、劳动工资、外贸、物资等体制进行了初步改革,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从而促进了经济的较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于1987年突破10亿元。1992年,地级市的建立为莱芜迎来了又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全市改革开始进入一个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新阶段,现代企业制度开始逐步建立,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开始向多元化转移,非公有制经济开始活跃发展,财政、金融体制同步改革,招商引资、扩大开放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1993年、1994年迎来了49.4%、36.8%的高速增长期,2000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进入新世纪后,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00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66.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7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比1949年增长358倍,年均增长8.9%,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13.0%,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18年全市人均GDP达到73005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143倍,年均增长7.5%,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12.2%。
财政收支保障有力。1949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只有183万元,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地方财政收入逐年增加。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我国税收改制后,莱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培养税源,加强税收管理,进一步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2018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2.6亿元,是1949年的3419倍,年均增长12.5%,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13.7%;地方财政支出超过百亿,达到100.4亿元,是1949年的5484倍,年均增长13.3%。全市税收总收入也由1994年的3.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90.0亿元,年均增长14.9%。
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转型发展有序推进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主导地位,二、三产业非常落后,194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81.5︰7.4︰11.1。随着第二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到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发展为40.2︰49.6︰10.2,实现了由“一三二”向“二一三”发展的重大转变。改革开放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二、三产业发展速度继续加快,到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发展为6.0︰56.3︰37.7。与1949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75.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48.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6.6个百分点。
所有制结构发生转变。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全市经济在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结构较为单一。改革开放后,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壮大,已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截止2018年末,市场主体达10.91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8.01万户,私营企业2.90万家。个体私营注册资金1686.9亿元,从业人员达到42.49万人。2018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468.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6.6%,其中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38.5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3.6%。民营经济实现税收33.5亿元,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37.2%。
三、农业生产稳步提升,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4.4%,种植业以粮食为主,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在85%以上。改革开放以后,全市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逐步形成以“三辣一麻”(生姜、大蒜、鸡腿葱、花椒)、“三黑一花”(黑猪、黑山羊、黑鸡、花脸长毛兔)为主的特色农业。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0.2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6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3.6%。农业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3%,比1949年提高了17.1个百分点;生姜、大蒜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蔬菜面积的比重达到63.8%,比1949年提高了52.4个百分点。 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粮食产量由1949年的7.1万吨增加到1991年的50.9万吨,其后由于种植结构调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产量逐步回落,2018年粮食总产25.5万吨,是1949年的3.6倍;花生总产2.8万吨,是1949年的3.9倍;蔬菜总产131.8万吨,是1949年的29.7倍。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2018年,有效灌溉面积40.2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88.5万千瓦,是1956年的9029倍,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6%。
四、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经济支柱日益突出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工业基础极为薄弱,1949年工业增加值仅为0.02亿元,且个体手工业占七成以上。全市工业从一穷二白逐步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工业立市”战略,通过稳步推进国企改革,全面实施结构优化战略,不断加快技术创新改造步伐,工业经济蓬勃发展,产品竞争力日益增强,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和支柱。201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525.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49年的26256倍,年均增长12.7%,快于GDP年均增速3.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2.2%,比1949年提高44.8个百分点。经过70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冶金、能源、化工、建材、机械、纺织、食品等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成为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山东省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全市钢材产量由1972年的1.4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2026.2万吨,增长1416倍,年均增长17.1%,非钢产业占比也逐步提升到42%。以新材料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并逐步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2018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14.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1.2%。
五、第三产业长足发展,新兴行业快速崛起
1949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只有0.03亿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发育,全市第三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大幅提高。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2011年突破200亿元,2017年突破300亿元,2018年达到37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6.3%。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7.7%,比1949年提高26.6个百分点。在交通运输、邮电、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得到巩固和提升的同时,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崛起。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持续增强,消费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日趋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1949年的939.8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373.2亿元,增长3970倍,年均增长12.8%。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由以追求数量为主转变为以提高消费质量为主,由以满足生存需要为主转变为以满足享受和发展需要为主。
交通邮电业快速发展。全市货运周转量由1958年的918.9万吨公里增加到2017年的98.19亿吨公里,增长1069倍,年均增长10.8%;邮电业务收入由1949年的1.42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27540万元,是1949年的19394倍,年均增长15.4%。
金融保险业迅猛发展。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由1949年的10万元、4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1028.2亿元、815.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2.2%、23.4%。保险业从无到有,2018年全市保险公司增至31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30.52亿元,赔款与给付支出9.3亿元。
房地产业快速崛起。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实行的是行政划拨和无偿使用土地,以及福利性住房制度,全市房地产业发展十分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全市房地产业发展势头明显加快,已初步形成一个具有巨大活力和潜力的新兴产业。2018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8.2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112.8万平方米,分别是1991年的974倍和45倍,分别年均增长29%和15.1%。
旅游业突破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地级市建立以来,全市旅游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7年莱芜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截至2018年底,全市拥有房干生态景区、莱芜战役纪念馆和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3个国家4A级景区,全国、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5处,省级旅游度假区1处。2018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230.4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6.2亿元,分别是2002年的7.6倍和19倍,分别年均增长13.5%和20.2%。
六、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194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只有0.2万元,1988年突破1亿元, 2004年突破100亿元,2008年达到207.5亿元,2017年达到668.1亿元,年均增长29%。在投资强有力的支撑下,城乡建设迅猛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18年境内公路总里程390公里,其中高速路里程88.6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26.8平方米。建成了覆盖全市的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宽带互联网从无到有,2018年用户分别达到29.6万户、223.1万户和75.7万户。电力、电网建设步伐加快,电力生产和供应能力不断提高,2018年,全市发电量223.7亿千瓦时,用电量118.42亿千瓦时。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七、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市场日趋多元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全市的对外开放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提高,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对外贸易快速增长,逐步形成了钢铁、农产品、纺织服装三大主导出口产业,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995年的3445万美元增加到2018年的111.4亿元,折算美元年均增长18.4%,其中出口由3445万美元增加到72.4亿元,折算美元年均增长16.2%。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2018年产品出口到167个国家和地区,比2001年增加127个。
八、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城乡居民生活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发生了质的变化,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莱芜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1961年的482元增加到2017年的59740元,年均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6年的4439元增加到2018年的37401元,年均增长10.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94元增加到2018年的17468元,年均增长14%。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迅速增长,2018年末达到630.3亿元,是1951年的314.5万倍,年均增长25%。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96年的3624元增加到2018年的21304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985年的363元增加到2018年的12263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97年的40.6%下降到2018年的2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5年的49.6%降至2018年的30.4%。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总建筑面积由1996年的11.6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38.7平方米,2018年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64辆;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85年的13.9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47.5平方米,2018年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8.2辆。
九、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经济发展质量提升
节能降耗成效明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节能降耗工作扎实推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扭转了连续多年的持续上升势头,并逐步实现了明显的节能效果。全市万元GDP能耗从2006年开始下降,截止2018年,比2005年累计下降51.4%。其中,“十一五”累计下降25%、“十二五”累计下降23.1%,2016年、2017年、2018年分别下降4.5%、7.7%、4.3%。
环境保护进展顺利。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环保宣传教育的不断加强及环保法律法规的逐渐完善,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全市的环境治理能力、投资规模及治理力度显著增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基本控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环保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先后荣获“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卫生城”等称号。2018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千公顷,人工造林2852公顷,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9%,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100%, 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97.5%,拥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3座,无害化处理量29.7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年末细微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58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0.8%;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110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6%,空气质量良好率49.9%。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70年来,全市从业人员数以平均每年2.3%的速度递增,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2018年,城镇登记失业715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城乡“双零家庭”保持动态消零。
十、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新中国成立初期,莱芜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总人口中97%是农村人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的地位,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城乡建设发展缓慢。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地级市建立以来,综合经济实力日益增强,城乡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搭起了现代化城市的骨架,从一个农业县发展成为设施完善,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2018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3.7%,比2000年提高了24.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20平方公里,先后建设了红石公园、西海公园、南湖公园、莲河公园、汉江公园等一批重点工程,全部免费向市民开放。到2018年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6%,公园绿地面积145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0.1平方米。2003年,莱芜市荣获“山东省园林城市”称号,2008年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城市生活用气从无到有,经历了由罐装液化气到管道煤气,再到管道天然气的变迁,城区供暖也由单位燃煤锅炉和土暖炉为主转变为集中供热为主。2018年,供气总量16095.5万立方米,燃气普及率达到100%,供热面积达到2683万平方米。供水和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高,城区供水日综合生产能力20.5万立方米,污水日处理能力10万立方米。城市公交从无到有,2018年末拥有营运车辆1543辆,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1.2辆。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沥青路、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程控电话、通电、通宽带,自来水普及率95%,道路绿化率达到100%,农村垃圾实现集中处理。
十一、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精神文明成果丰硕。70年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生活需求,促进了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五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2017年入选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2018年入选中国城市全面小康指数前100名。
科技事业迅速发展。科技成果层出不穷,自1986年以来累计承担实施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083项,累计获省以上科技奖励161项。高新技术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89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平台发展到44家。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6%。2018年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636件,发明专利授权量238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9.1件。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基础很薄弱,1949年,全市有195所小学,在校生只有1.21万人。随着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强化基础教育,加快普及高中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以基础教育、中等教育等学历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为主体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51所。其中,高等学校3所,普通中学51所,小学116所,幼儿园37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18.9万人。高等教育从无到有,2018年本专科在校生达到10024人。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70年来,全市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逐步建立了市区乡村四级文化网络,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日趋完善。2018年末全市拥有公共图书馆2个,博物馆17个(含14个民办博物馆),文化馆2个,艺术表演团体 138 个(含民营剧团),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个,乡镇文化站20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17个,村史展室10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国家级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6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3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示范基地5个,入选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1项,入选省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3项。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经过70年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卫生机构建设不断加强,已形成覆盖全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救治和紧急救援指挥体系,创新实施市民大病补偿制度,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全部纳入全国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平台,人民群众的就医环境明显改善。2018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313个,其中医院33个;拥有病床床位7351张,是1953年282.7倍,千人拥有床位数5.3张;卫生技术人员8832人,是1949年28.7倍,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509人,注册护士3706人。
社保体系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一直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中,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率先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货币直补制度,让百姓感受到了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逐年提高,截至2018年底,全市城镇职工养老、城乡居民养老、城镇职工医疗、城乡居民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5.9万人、50.1万人、27.9万人、92.8万人、26.9万人、21.9万人和19.3万人。
七十载的不懈奋斗,取得了累累硕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济南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全面深化改革,坚持高质量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谱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