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非凡七十载 现代港城展新颜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日照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黄海滩头千年睡,日照东岸巨港出”。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日照这个普通的县级城镇发展成为一个现辖东港区、岚山区、莒县、五莲县和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的现代化地级城市,拥有两个国家一类对外开放港口。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70年砥砺奋进,70年沧桑巨变。日照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踏着改革开放的节拍,国民经济突飞猛进,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整个日照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日照市深入推进“一、三、五”总体发展战略,坚持“创新、落实”工作主旋律,聚焦落地落实,聚力真抓实干,取得了建设现代化海滨城市的新成就。
一、经济总量连续跨越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70年来,日照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锐意推进改革,全力扩大开放,抓住1980年国家批复建设石臼港(日照港前身)的历史性机遇,坚持城以港兴,港城共荣,经济实力接连迈上新台阶。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8年,全市现价地区生产总值是1978年的2718.7倍,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75.2倍,年均增长9.6%,平均每8年翻一番,快于全国、全省平均增速。70年间,日照经济总量实现了多次跨越。1949年日照地区生产总值仅0.81亿元,1952年达到1亿元,1978年达到5.8亿元,1983年突破10亿元,1995年突破100亿元,2006年突破500亿元,2010年突破1000亿元,2013年突破1500亿元,2017年跨入2000亿元阵营,攀升的步伐逐步加快,2018年达到2202.17亿元。1949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0.03亿元,197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0.33亿元,1988年突破1亿元,1999年突破10亿元,2013年迈上100亿元新台阶,2018年达到160亿元,是1949年的5325.7倍,年均增长14.0%。1952年金融机构存款、贷款余额分别为169万元、109万元,2018年壮大至2530.60亿元和2355.72亿元,分别是1952年的14.97万倍、21.61万倍。财政金融实力的增强对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改善民生、调整经济结构、有效防范风险提供了坚实保障。
人均水平不断提高。1949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7元,1978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256元,1988年突破1000元,2003年突破1万元,2007年突破2万元,2011年突破4万元,2018年达到75329元,人均突破1万美元。扣除价格因素,是1949年290.2倍,年均实际增长8.6%。
“日照加速度”逐渐形成。回顾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日照经济呈现4个周期。第一个周期为1949-1977年,该时期以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主,经济发展总体相对平缓。第二个周期为1978-1989年,该时期为传统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经济波动比较明显,1989年经济增速回落至3.8%的谷底,22年年均增长9.8%。第三个周期为1990-1999年,市场经济初步发展,1989年地级日照市建立,1992年12月设区带县,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机遇,1993年经济增速达到18.6%的峰值,10年年均增长13.5%。第四个周期为2000至今,该时期为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全面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重要时期,港口下放,“工业强市”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6%,2018年达到2202.17亿元,经济发展跑出了“日照加速度”。
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全市立足自身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手段,引导各产业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了一产地位稳固、二产主导、三产加快发展的格局。2018年,全市产业结构调整为7.6:48.3:44.1,与1949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79.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升45.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升33.9个百分点。
农村改革深入推进,特色农业加快发展。1949年粮食产量37.06万吨,人均粮食产量261千克。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户提出“包产到户”,从此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日照与全国改革同步,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人均粮食产量达到324千克。201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85.11万吨,油料总产量24.86万吨,肉类总产量27.5万吨,水果总产量29.38万吨,水产品总产量53.38万吨,分别是1949年的2.3倍、10.5倍、183.6倍、3.4倍、70.2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16.16亿元,是1949年的336.3倍,年均增长5.8%。特色农业转型升级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培育。“日照绿茶”入围2018中国品牌价值百强(区域品牌),绿茶行业第7位。有效期内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总数530个。瓜果茶食用菌特色产业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75家,总面积达11.79万亩。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1949年,日照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仅为1.2%。改革开放之初,日照工业布局散、规模小、经济类型单一。90年代初,日照市委、市政府实施“工业带动”战略,日照工业开始加快发展,特别是2001年“工业强市”战略实施以来,全市逐步形成了钢铁、汽车零部件、石化、浆纸、粮油食品加工等为主的临港产业集群,工业经济总量迅速膨胀。2017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891.38亿元,是1949的5.78万倍。2018年,钢铁、汽车、石化、粮油、电力、造纸等行业为代表的前六大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06.4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3.6%,比重比2013年提高34.9个百分点。精品钢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先进钢铁制造发展迅速,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高端钢材占比继续提高。新兴行业加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2%,环保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5.4%。体现消费升级的有关制造业保持快速增长,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增长24.5%。
服务业发展不断加快,引领经济转型升级。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需要的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开始崛起、发展速度逐步加快。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发展迅速,计算机软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行业异军突起,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全市各级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全市服务业发展总体趋稳,信息传输、金融和房地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2018年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71.5亿元,是1949年的1.21万倍,年均增长11.8%,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2.2个百分点。
三、三大需求不断扩大,发展潜力持续释放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日益扩大。新中国成立初期日照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很小,194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仅有百万元。改革开放之初,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加,但投资主体比较单一。随着开放的不断深入,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日照紧紧抓住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速推进的机遇,着力加大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投资结构,积极引进内外资,启动和激活民间投资,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78年仅为1.32亿元,1992年超过10亿元、2003年超过100亿元、2008年超过500亿元、2013年超过1000亿元、2017年达到1691.19亿元,2018年增长6.3%,继续保持较快增速。自改革开放以来,日照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25万亿元。
消费方式逐步转变。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市场供需发生了质的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物品极大丰富,随着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人们告别了凭票证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时代,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已成为历史。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传统消费方式逐步向现代消费转变。进入新世纪,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重大消费举措。2014年以来,日照全面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大对乡村综合超市建设,积极融入“互联网+消费”模式,众多国内著名零售企业——利群、银座、苏宁、大润发等进军日照,华润万象汇、苏宁广场城市商业综合体开业,极大繁荣了日照消费市场。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74.10亿元,为1949年的3518.6倍,年均增长12.5%,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超过40%。
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收入不断增加,居民生活质量相应提高,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日照市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等传统“四大件”逐步偏向于生活质量的改善与提高,高档汽车、数码产品、体育娱乐用品等享受商品的消费支出逐步加大,对服务性消费如餐饮、旅游、文化教育、健身等需求进一步提升。居民消费支出数据显示,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0573元,是1989年的18.2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538元,是1989年的16.0倍。2018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2%,比1989年的47.7%下降18.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32.0%,比1989年下降13.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城乡居民消费已从生存型温饱消费逐步转向享受型的理性消费。
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日照对外经济起步于改革开放后,由于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国家对外开放政策,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日照优势资源,狠抓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工作,对外贸易迅速增长。1989年,日照被列为沿海开放城市。2004年,日照市提出“接轨青岛”战略,2008年,日照市把对外开放确定为经济发展“双轮驱动”战略之一;2009年,日照市委常委会决定把对外开放列入市委“八条工作线”之一;2016年,将“开放活市”作为全市的五大战略之一,抢抓“一带一路”发展机遇。2018年,出口贸易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出口406.1亿元,其中,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出口180.4亿元。全市进出口总额于2003年迈上10亿美元台阶,2010年超过100亿美元,2011年超过200亿美元,2013年超过300亿美元,2014年实现347.69亿美元,达到历史顶峰。之后受国际贸易影响,2016年进出口总值高位回落,达到124.7亿美元。按2018年平均汇率折算,全市进出口总值达到135.31亿美元,其中出口61.37亿美元,进口73.93亿美元,分别为1989年的73.9倍和66.6倍。
四、社会事业繁荣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协调
科技事业取得长足进步。2017年,日照全社会R&D经费内部支出33.66亿元,增长35.1%,R&D经费内部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68%,提高幅度居全省第一位。2018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2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48.5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9.19%,比2003年提高16.59个百分点。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959件,是1993年的19.6倍,发明专利授权量300件,是1993年的15.2倍。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99件,电子申请率97.1%。大力实施“人才兴市”战略,人才队伍建设成果丰硕。全市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分别达24人、12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家。
教育事业迈出新步伐。高等学校从无到有,含大学科技园高校在内的普等高等院校达到8所,在校学生达到66890人,是1985年的760.1倍。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2.64万人,是1978年的48.8倍。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100%、99.95%、99.06%。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超过五分之一。大力解决“大班额”问题,积极新建、改扩建学校。全部区县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成为全省第二个整建制、一次性通过国家级评估验收的市。
文化产业成果丰硕。截至2018年,全市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文化信息联网,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55处,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有10套电视节目、5套广播节目。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3%和92%。公共文化机构达到93处,其中,影剧院2个、博物馆4个、公共图书馆5个、文化馆5个、美术馆1个。日照报社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日照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传统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加快。2017年“三上”文化产业达64家,文化产业增加值54.4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71%。
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全市拥有的卫生机构数、卫生技术人员、卫生机构开放床位数分别达到2534个、18690人、15486张,分别为1949年的194.9、105.6和309.7倍。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连续多年无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全市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不断转型升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出生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全面两孩政策平稳实施。连续十年被评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连续36年无重大传染疾病暴发流行。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7年以来,日照树立大体育理念,先后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全运会五个项目的比赛、首届中日韩国际大帆船比赛、中国水上运动会、中日韩国际帆船赛、2013年激光雷迪尔级帆船世界锦标赛、国际啦啦操精英赛、国际马拉松比赛和国际太极拳比赛、中国城市马拉松年度峰会等一系列重大赛事。2018年,“海滨山岳行”体育旅游线路荣获“中国体育旅游精品路线”,日照成功申办第25届省运会,成立2008个社区和村级体育总会,基本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健身组织网络。2008-2018年体育彩票累计发行额突破35亿元。日照市被列为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第一批试点城市和全国幼儿体育、运动处方试点市。竞技体育加快发展,2001-2018年全市共获得省级以上比赛奖牌1647.22枚,全国性比赛奖牌243.5枚。
五、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解放前经济困难,基础社会落后,解放后城市基础设施有一定发展,改革开放后迎来快速发展。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全市高度重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工业、能源、交通运输、社会民生事业投入,使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快速提升,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2009年底,日照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部行政村通硬化路的奋斗目标。目前市区高楼林立、道路宽阔、通讯发达、交通便利、城市功能完备。截至2018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233.2公里,是1949年的24.8倍,其中,国道390.12公里,省道299.25公里,农村公路7986.79公里。日照西综合客运站建成运营,青日连铁路正式通车。潍日高速、204国道绕城段、迎宾路快捷路、机场快速路等重点工程竣工通车。日照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90万人次,提前7年达到设计能力。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74个,年通过能力达2.56亿吨。2018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38亿吨,是1989年的48.7倍,年均增长14.3%。
城镇化进程加快。近年来,日照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工作,2012年,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出台《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见》。2013年,日照市建设工作以推进城镇化为主线;2014年,市委、市政府制定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城镇化的总要求、目标和任务;2015年,日照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意见》,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与2001年相比,全市城镇化率以每年1.42个百分点的速度加快推进,由36.2%上升到2018年的60.35%。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迅速增强的经济实力为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城市载体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2018年,全市建成区面积由1989年的13平方公里扩大到110.7平方公里;1989年城市铺装道路476万平方米,2018年城市道路长度912.88公里,面积1908.08万平方米;1989年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11辆,出租汽车2辆,2018年城市公共交通运营车辆1620辆,其中清洁能源公交313辆,新能源公交车786辆,出租汽车1398辆;1989年,建成区园林面积450公顷,绿地率27%,2018年城市公园绿地面积1749.47公顷,建成区绿地率41.63%。1991年之前,全市无集中供热,2018年(含五莲县、莒县)供热面积3010万平米。市区有公园、动物园33个。
六、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2018年,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12.0%。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职工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4.2万人、42.26万人、28.77万人、38.52万人和31.63万人。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39.09万人、234.14万人。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到1211元。全面开展医保单病钟付费,将151个病种纳入单病种结算范围。建筑业项目工伤保险参保率保持100%。企业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达到1730元,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550元和395元。各类养老机构54个,收留抚养人员7880人;乡镇敬老院50个,总床位数6049张。
市场物价总体稳定。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价格受国家管控。改革开放之后,价格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1979-1984年,价格改革侧重于对严重不合理价格进行有计划的调整,全国市场物价基本呈现微升趋势;1985-1989年,价格改革侧重于缩小国家统一定价范围,扩大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的范围,市场物价呈现激升趋势。1989年以来,日照CPI经历三次较大波动,分别是1994年、2008年和2011年。九十年代,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鼓舞以及降低利率货币政策影响,全市经济发展热情高涨,经济增长率由1990年的8.6%迅速增长到1993年的18.6%,在投资和需求的双拉动下,全市物价持续上涨,1994年达到最高值23.9%。2007年以来,受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影响,全市物价小幅上涨,2008年达到4.8%。总体来看,全市物价运行水平处于合理区间。
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各种经济类型从无到有,居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居民收入大幅增长。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80元,为1989年的27.1倍,年均增长12.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5元,为1949年的426.6倍,年均增长9.2%。收入构成也由传统单一的工资性收入逐步向工资性收入为主,经营净收入和财产净收入为辅的模式转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储蓄不断跃增,2018年住户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397.47亿元,为1952年的42.35万倍、年均增长21.7%。消费理念不断转变,2018年末,全市每百户城镇家庭拥有汽车67.8辆、空调119.1台、计算机96.5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37.1平方米,比1989年末的12.1平方米增加25.0平方米。2018年末农村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40.0平方米,比1989年末的18.02平方米增加 21.98平方米。
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5—2017年,全市林水会战三年累计完成投资66.3亿元,其中林业完成投资26亿元,造林31.9万亩,成功捧回了国家森林城市奖牌。2018年,新一轮林水会战实现新突破,全年完成造林超1万公顷,建设重点水利工程121项。2016日照将生态立市作为五大战略之首,召开旅游发展大会,在全省率先提出“旅游富市”战略。全市旅游业保持了中高速增长,旅游消费总额从1994年的3.86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406.66亿元,年均增长21.4%。“蓝天保卫战”全面打响,市区四项主要污染物持续下降,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打造城市名片,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日照荣获了新亚欧大陆东方桥头堡、联合国人居奖、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城市科学发展创新奖、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水上运动之都、世界清洁能源奖获得城市、东陇海核心城市、全国综治最高奖“长安杯”、全国文明城市、2018畅游中国100城等多个城市名片。
能源生产利用取得巨大成效。2006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下降2.28%,2008年下降4.92%,降幅幅度扩大,2010年下降3.47%。“十二五”以来,能耗保持良好下降势头,2011-2015年五年累计下降20.6%,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2016年下降4.87%,2017年下降4.28%,万元GDP能耗继续呈现下降势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快速增长。2018年,风力、光伏、生物质、垃圾焚烧等可再生能源合计发电11.14亿千瓦时,增长6.1%,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快4.6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比重为5.2%,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
风雨砥砺不忘初心,春华秋实继往开来。新中国成立70年来,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还是社会建设、生态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让日照人民亲历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程,并将鼓舞全市人民坚定信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满怀信心地进入新时代,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