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共筑梦 扬帆起航再出发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威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新中国成立70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奋斗的70年。70年来,勤劳智慧的威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锐意创新,走过了一段开放图强、奋发崛起的光辉历程,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威海特色的发展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开拓进取,逐梦前行,全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一、综合实力突飞猛进,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经济总量跨越式发展。70年来,威海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市综合竞争力明显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由1949年的1.22亿元、1978年的9.54亿元、1987年建市时的34.24亿元跃升至1992年(127.42亿元)的百亿级、2005年(1020.29亿元)的千亿级,2011年、2015年又分别跃上二千亿、三千亿级的新台阶,2018年达到3641.4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由1949年的80元、1978年的440元、1987年建市时的1480元,增加至2018年的128774元,按当年平均汇率计算为19460美元,多年稳居全省前三位。
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改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4%,由1953年的571万元、1978年的1.06亿元、1987年建市时的2.40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284.44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4.4%,较1987年提高1.1个百分点。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人民群众获得感也明显增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至36626元,位居全省第4位,相当于人均GDP的比例由2015年的26.2%提高至2018年的28.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的703元、1987年建市时的1013元增加至2018年的45896元,位列全省第4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3年的544元、1987年建市时的739元增加至2018年的20423元,位列全省第2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58年的466元、1978年的533元、1987年建市时的1272元提高到2018年的66733元,是1958年的143倍。
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威海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层次整体偏低,属于典型的农业社会,194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78.33:6.67:15,第一产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种产业结构一直持续了40年,直到1989年全市第二产业比重达到41.14%,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之后,威海更加注重产业层次的提升,制定了第三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以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为目标,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高水平提升传统服务业,高标准发展新兴服务业,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融合,推动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全市三次产业比重达到7.1:45.6:47.3,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实现了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重大转变。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达到7.7:44.0:48.3,第三产业比重较2016年又提高了1个百分点。
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2.9万公顷,是1949年的129倍;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516.24万千瓦,是1978年的10.5倍,是1949年的3万多倍。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达到70.5万吨,油料产量达到21.7万吨,水果产量达到119.3万吨,蔬菜产量达到94.3万吨,肉类总产量达到19.2万吨。全市实现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3亿元、1978年的7.3亿元、1987年的21.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51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5.7%。威海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环海资源,大力发展海洋渔业,渔业产品和产值实现较快增长。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272.11万吨,是1949年的103倍;渔业产值达到333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4.3%,较1949年提高12.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全市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从无到有,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达到23.98亿元,较2003年增长11倍;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6%,较2003年提高3.4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体系日趋完备。新中国成立初期,威海市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仅有39个企业,基本处于手工作业的落后阶段。1987年建市后,历届市委、市政府都深刻认识到发展工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牢牢坚持工业主体地位不动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在产业集群“3+4”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3+4+3”的发展思路,2018年又发布《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壮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碳纤维等复合材料等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通过促进重点产业做大做强,增创实体经济发展新优势,加速构建具有威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经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全市工业经济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较为完整、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目前,威海市是全国最大的医疗器械、高端轮胎、智能终端及打印设备、海洋食品、空港设备、高档渔具和地毯生产基地,被授予首个国家级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首批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国家级食品产业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2018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工业企业1206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74家,涵盖35个工业大类,147个工业中类。多年来,威海积极实施品牌战略,2018年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5件,地理标志商标48件,山东省商标品牌示范单位4个,山东名牌产品261个,工业发展实现规模质量双提升。
服务业加快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全市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消费形式多样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全市服务业也实现较快发展,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从1949年的0.18亿元、1978年的1.52亿元、1987年的5.3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759.07亿元,年均增长10.4%。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2018年全市货运周转量378.37亿吨公里,是1987年建市时的68倍,是1949年的7207倍;邮电业务总量92.72亿元,是1987年建市时的696.6倍,是1949年的5.8万倍。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等传统服务业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金融保险业、旅游服务业、会展经济等新兴服务业迅速崛起,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201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达到3682.04亿元,是1987年建市时的183倍,是1950年的37.2万倍;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518.73亿元,是1987年建市时的101倍,是1950年的93.3万倍;年末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7.19万元,是1987年建市时的125.5倍,是1950年的7.6万倍;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104.80亿元,各项赔款和给付36.26亿元。威海拥有丰富的生态和人文旅游资源,拥有刘公岛、华夏城2个国家5A级景区,5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4个4A级以上景区,31个3A级景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威海不断加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提升。2018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4751.72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682.99亿元。其中,接待入境游客50.68万人次,是1987年的60.3倍;入境游客消费2.77亿美元,是1989年的263.5倍。同时,随着国际人居节、渔博会、食博会等一批专业性经贸会展活动开展,中国-欧盟膜技术应用研讨会、机器人产业链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国际养生产业峰会等20多项国际性高端国际会议在威海召开,会展经济正在成为威海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三、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功能升级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万多亿元,年均增长27.6%。其中,累计完成房地产投资3719.4亿元,年均增长36%。
市政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新中国成立之初,威海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少之又少,194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3万元,1978年达到1.6亿元。改革开放以后,全市开始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1987年建市之后,全市大力实施“公路升级、铁路提速、机场开放、港口扩建”战略,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迅速扩大,基础设施日臻完善。2018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16.4%;全年完成发电158.87亿千瓦时;天然气供气量24796万立方米,燃气普及率100%;集中供热面积8488万平方米;通车里程7160公里,是1978年的4.5倍;公交运营线路325条,运营线路总长度9101.1公里,公交车辆2310辆,完成客运总量21449.8万人次,平均日客运量58.8万人次。
城镇化率逐年提高。随着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改善,威海市委、市政府立足区域发展实际,创新性提出并实施了“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战略,在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战略、四个“三年突破”战略推动下,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全市城镇化率逐年提高。2018年末,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291.09平方公里,非农业人口由1949年的6.67万人、1978年的11.13万人、1987年建市时的21.36万人增加至2010年的129.96万人,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到2018年全市非农业人口达到153.14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7%,较1949年提高55.4个百分点;全市常住人口达到28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1.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81%。
四、消费市场日趋活跃,居民生活不断改善
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凭票供应为特征的短缺经济一度成为消费的主要特点,1949年—1978年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19亿元,年均增长8.0%。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劳动力的释放、城市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也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被压抑的消费需求得以释放。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17002元,较1985年增长28.4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6823元,较1983年增长19.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32.69亿元,较1979年增长241倍,消费对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的引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宏观调控措施的积极作用下,消费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尤其是升级类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消费层次和结构不断提升。这期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4%,消费商品由以基本生活为主到以发展、享受型消费品为主,消费结构由衣、食消费向住、行消费转移,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12年的32.3%降低到2018年的26.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12年的34.9%降低到2018年的28.1%。
五、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对外贸易规模壮大。新中国成立初期,威海外向型经济几乎为零。1987年建市,全市外贸进出口仅为42万美元。此后,威海积极把握和利用改革开放的各项优惠政策,努力扩大对外经济活动,并立足地缘优势,全面实施“借韩兴威”战略,在中韩两国尚未建交的情况下,就开通了中韩之间的第一条海上航线。整个90年代,威海外贸进出口稳步增长,到1996年时突破15亿美元。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威海外贸经济进入全面突破的历史新时期。威海相继提出“三个大搞”“科技兴贸”等口号和战略,着力调整外贸结构,推动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市外贸进出口从2000年的约2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139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近6倍,年均增长21.7%。之后,随着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综合保税区等重大政策落户威海,全市对外贸易实现快速增长,城市发展进入国际化新阶段。2018年,全市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1391.96亿元,其中出口913.83亿元,进口478.13亿元,进出口占GDP的比重达到38.2%,较1993年提高29.2个百分点。贸易结构加快转型,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64.3%,工业品进出口占比达88.1%,初级产品比重仅占11.9%。与此同时,外贸新业态加快发展,全市跨境电商零售出口达到21.3亿元,增长56.6%,规模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
利用外资量质提升。1987年建市时,全市利用外资的合同个数仅有18个,实际利用外资仅为81万美元。建市之后,全市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出实施精准招商战略,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到2018年底,有36个国家(地区)的外商来威海投资设立企业,全市实际利用外资达到8.6亿美元,年均增长20.4%,规模居全省第4位。其中,香港地区和韩国是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实际利用港资4.6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53.6%;实际利用韩资2.4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27.9%。制造业是外资的主要投资领域,2018年全市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6.5亿美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76%,对加快全市制造业企业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1987年以前,威海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尚属空白。建市之后,威海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加快境外投资步伐,推动威海企业在全球范围优化组合配置资源,全市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已由建市之初单一的对外劳务拓展到对外工程承包、海外投资、对外借款等各行业、各领域。1988年—2018年,全市对外承包业务累计完成营业额79.91亿美元,累计派出在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人数16.7万人次。
六、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市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民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同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威海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补齐民生短板,努力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科技研究不断取得新硕果。新中国成立伊始,威海科技发展水平落后,基础薄弱。1987年建市以后,全市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重要位置,从建市初期的“科教兴威”“人才强市”等战略,到2008年提出“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的目标思路,持续开展“自主创新年”活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快速发展,先后多次被授予“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等称号。威海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围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要“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走符合实际、有威海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全市科技创新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1990年和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先后创办国家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科研引擎的横空出世为威海经济列车提供了初始的动力牵引。现在,威海市已成为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六个地市之一,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96家,大型科学仪器平台入网仪器总数达到1424台,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累计达到28家。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加,201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88.9亿元,较1999年增长44.4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3%,较1999年提高2.13个百分点。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为工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建市以来,全市累计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为8.24万件和4.08万件,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数量分别为5.7万件和2.6万件,占到全部总量的比例分别为68.8%和64%。
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教育事业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建市以来,全市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各类教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以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普通和成人高等教育等学历教育为主体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2018年,全市教育经费支出82.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2.7%;全市共有在校学生35.08万人,专任教师2.18万人。学前教育事业突飞猛进。2018年末,全市幼儿园数达317所,在园儿童数7.38万人。义务教育不断完善。2018年末,全市小学92所,在校生11.84万人。高等教育蓬勃发展。2018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1所,较1987年增加8所,在校学生9.79万人,较1987年增长400倍。
文化事业蒸蒸日上。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紧紧围绕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市文化事业日趋繁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围绕文化民生、推进文化扶贫,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2018年末,全市共有专业剧团4个,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31处,文物管理机构4个,威海大剧院1个,电影公司5个,电影院28座,广播电台4座,电视台5座,有线数字电视用户61.62万户,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拥有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798个、城市书房27个、农家书屋1233个。
卫生事业成果丰硕。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不断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卫生医疗机构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卫生机构数量、卫生机构床位数以及卫生技术人员数不断壮大。卫生机构数由1949年的27个、1978年的171个、1987年建市时的376个,增加到2018年的2291个,增长84倍;卫生机构床位数由1949年的180张、1978年的3760张、1987年的4609张,增加到2018年的19327张,增长106倍;卫生技术人员数由1949年的269人、1978年的3083人、1987年的5415人,增加到2018年的23541人,增长86.5倍。截止2018年底,全市已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镇卫生院和一体化建设的村卫生室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每千人拥有床位数7.5床,比1949年增加7.4个床位,增长74倍;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9.2人,比1949年增加9人,增长45倍。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自1987年威海建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以来,全市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迅速,社保制度建设、保障水平和经办服务水平居于全省乃至全国领先位置。2013年,在全省率先整合实施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截止2018年底,全市已建立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制度和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社会保险城乡全覆盖、市域一体化发展,全市共有214.65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253.2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2.39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有6049名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有1.06万名女职工享受生育津贴待遇。
70年沧桑巨变,70年风雨兼程,70年间威海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往昔,70年的发展辉煌成就,让我们倍感自豪;展望未来,威海这座古老而又年轻、和谐而又文明的城市,正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朝着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迈进。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上,全市上下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争当全省走在前列排头兵的目标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勇于超越的气魄、不断创新的精神、持续赶超的执着,全力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