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活动
图片新闻
统计分析
媒体报道
庆祝活动
统计知识
 
统计分析
当前位置:
>> 中国统计开放日2019 >> 统计分析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泰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信息发布时间:2019-9-12 信息浏览次数: 字体:【 小】

凝心聚力七十载  国泰民安写新篇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泰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泰山安则四海皆安”,寓“国泰民安”之意。公元前200年(西汉初)设“泰山郡”,公元1136年(金天会十四年)设“泰安郡”,泰安之名由此始。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成立泰安专区,1967年7月改称泰安地区,1985年3月撤销泰安地区,设立泰安市。2018年,全市辖泰山、岱岳两个区,宁阳、东平两个县,代省管辖新泰、肥城两个市(县级),共有乡、镇、街道88个,村(居)民委员会3571个,户籍人口573.0万人,比1949年增加307.2万人。

新中国成立后,泰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凝心聚力,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前行,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新纪元,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居民收入持续攀升,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裕文明,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一穷二白的旧泰安蝶变成现代文化旅游名城。

一、综合实力突飞猛进,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一)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

1949年泰安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亿元,1978年达到14.4亿元,1993年超过百亿元,达111.8亿元,2003年突破500亿元,2006年超过1000亿元,2010年突破2000亿元,2014年突破3000亿元,2018年为3651.5亿元,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增长12.0% 。

(二)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1949年泰安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87.0万元,1978年超过1亿元,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源日益扩大,税收收入大幅增长,拉动财政实力节节攀升。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9.5亿元,是1949年的5672倍,年均增长13.3%。“十二五”以来,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规模连续跨过两个百亿元大关,2010年达到116.9亿元,2015年达到205.3亿元,财政实力的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其中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支出累计超1000亿元。

(三)人均创造财富不断累积

新中国成立初期,泰安人均生产总值仅有38元,1978年为327元,1989年超过1000元,1997年达5278元,2003年突破万元大关,十年后突破5万元,2018年跃至64714元。2018年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储蓄存款36756元,1979年为14.5元,1949年仅有0.015元,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均储蓄存款年均增长23.8%。

(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70年来,随着全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产业结构在调整中加快升级,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服务业经济变迁。1949年,泰安产业层次很低,属典型的农业社会,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90.0∶5.0∶5.0,1989年演变为32.6∶41.8∶25.6,二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比重成为主导产业,2018年进一步演变为7.8∶44.2∶48.0,形成“三二一”模式。

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供给能力不断提升

(一)农业供给稳定增长

“泰安神州,十年九收”,泰安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农作物生长。新中国成立初期,泰安农业经济以粮食生产为主,1949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1%,1949年粮食播种面积50.3万公顷,粮食总产42.5万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通过发展立体种植、特色农业及模式化栽培,种植业结构趋向合理。特别是1990年以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畜牧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兴修水利,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2018年粮食总产247万吨,较1949年增加204.5万吨,粮食供给充分。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发展。2018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60.6万亩,茶园面积3.4万亩,果园面积38.3万亩,中药材播种面积2.2万亩。新发展有机食品1.1万亩;新增绿色食品认证19个,面积5.4万亩;新增无公害农产品51个,面积6.1万亩。

(二)工业供给体系日臻完善

新中国建立前,泰安工业落后,除少数煤矿外,多是手工作坊。新中国建立初,泰安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仅有5%。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机械、化工、造纸、印刷、纺织、食品加工等一批小型企业逐步建立,1978年后全市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工业生产开始走向健康发展轨道。至1984年,初步形成煤炭、冶金、机械、化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后逐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大力发展企业集团,新矿集团、石横特钢、泰开集团、瑞星集团等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逐步形成高端化工、高端装备、纺织服装、新材料、现代物流、医养健康、精品旅游等十强产业发展体系,工业向更高质量发展迈进。70年来,全市工业增加值从1949年的0.05亿元、1978年的5.3亿元增至2018年的132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49年的5.0%,1978年的36.9%,至2007年达到最高值49.6%,后随着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加快,调整至2018年的36.3%。进入新时代,实体经济积极转型升级,提高自主研发能力,2018年全市国家级创新平台9家,名牌总量50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9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6.9%。

(三)市场供给繁荣活跃

津浦铁路通车后,泰安商旅往来频繁,商业渐趋活跃,新中国建立初,泰安商业市场多系小商贩、小店铺经营,规模小,经营品种少,货源奇缺。1978年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体系的初步完善,市场日趋繁荣,商品供给紧张的矛盾明显缓解,1979年全市商业机构4774家,其中零售网点4227家,泰安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亿元。1987年国有企业开始第一轮承包,拉开了经营体制改革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商贸企业实行经营、价格、用工、分配“四放开”,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非公有制经济逐步成为商贸领域主体,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市场繁荣稳定,1996年突破百亿大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6.2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商贸流通领域繁荣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201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3.8亿元,是1949年的4213倍,服务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0.05亿元、1978年的3.11亿元增至2018年的1751亿元,服务业占比从5.0%、21.7%增加至48.0%。

(四)旅游业精彩纷呈

新中国建立后,泰安除对大量古迹实行保护外,重点对泰山古迹及道路、通讯、供电、供水等设施进行修复、建设。1978年后,泰安市以泰山为中心的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1987年,逐年举办泰山国际登山节,不断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泰安市坚定不移把文化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全域性谋划、一体化推进,编制完成《泰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继续大力实施旅游服务提升“四大工程”,更加注重文旅市场主体培植和壮大。把“游客为本”理念落实到旅游每一个环节和细节,营造良好旅游环境。2018年全市境内外游客7589.4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847.7亿元。A级景区达71家,5A级泰山景区接待游客562.1万人次;方特欢乐世界、花样年华、宝泰隆、天颐湖、太阳部落、刘老根大舞台、泰山温泉城、莲花山、春秋古城、水浒影视城等10家4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1106.1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9.6亿元。

三、投资建设成就巨大,基础设施功能升级

70年来,全市经济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结构不断调整,取得显著的投资效果。194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7万元,1978年达到2.4亿元,2001年突破百亿元,2009年突破千亿元,1978-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5%。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调整为3.7:41.2:55.1,与1985年相比,服务业投资占比提升31.8个百分点。

(一)形成公路、铁路、水运三位一体交通网络体系

新中国建立前夕,泰安境内公路长度约300公里,新中国成立后,公路建设加快,70年代公路总长度2590公里。1978年后,公路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1984年干线公路19条、1231公里,县乡公路178条、1695公里。“八五”期间(1991-1995年),建成省内第一条全封闭、全立交高等级公路泰莱一级汽车专用公路。2011年泰安高铁站建成通车,出行更加高效、快捷。现代物流加快发展,峰松物流、速恒物流、中国供销(宁阳)农副产品物流园等项目建成运营,峰松物流成立全国无车承运结算中心,是“互联网+物流”新模式的典型。2018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5588公里,港航建设完成投资4.1亿元,京杭运河东平湖主航道开挖12.8公里,客运量2984万人,货运量8259万吨,营运性汽车保有量达到2.9万辆,集约化客车比例达67.5%。

(二)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技术先进的通信基础网络

新中国建立后,邮电事业发展较快。1949年邮电业务总量仅有4万元。20世纪50年代,安装磁石交换机,配备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投递设备。1978年后,邮电业发生巨大变化,1984年泰安地区邮路总长度1.85万公里,长途电话电路279条,业务总量1803万元。进入90年代,现代化通讯手段日益普及,网络传输、办公自动化、特快专递等业务全面展开,2001年邮电业务总量突破10亿元。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时代、互联互通共享的到来,邮电通信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2018年邮电业务总量达76.4亿元,是1949年的19.1万倍,年均增长19.3%,年末固定电话户数59.0万户,移动电话583.1万户,上网用户261.1万户。

(三)建成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美丽泰安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大幅增长,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全面加强,城乡人居环境持续优化。中央商务区、新华片区等城市片区和万达广场、天房美郡、鲁商国际等城市综合体陆续开工建设,中心城区外环线、泰城高速外环线加速形成。2018年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完成投资56.0亿元,城市道路面积3200万平方米,公园绿地面积2550万平方米,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均达到100%。“绿满泰安”深入推进。泰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成功入选全国试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内陆城市前列,大汶河、东平湖水质达到南水北调要求,泰山、徂徕山、莲花山被确定为“中国森林氧吧”。泰安市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等荣誉称号。2018年全市城镇常住人口349.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1.9%,比2005年提高16.8个百分点。2019年泰安市开始实施《泰安市城乡一体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加快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推动城市布局由“依山而建”向“远山近水”转变,将实现城市发展由“泰山时代”迈向“泰山汶河时代”。

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外资外贸量质提升

1978年,泰安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外贸规模不断扩大

1978年,全市外贸出口供货额2396万元,进口贸易尚未开展。1985年,全市出口供货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2亿元,2018年实现出口总额127.6亿元,是1978年的532.6倍;出口结构不断优化。2018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升至28.5%、3.4%和5.2%。1987年,全市首次开展补偿贸易,进口生产设备200万美元,2018年实现进口总额33.2亿元,是1987年的251倍。

(二)利用外资水平显著提升

1986年第1家外资企业落户泰安,2017年全市外资企业达352家,2018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6.0亿元,是1980年的6951倍,年均增长26.2%。

五、人民生活发生巨变,幸福感不断增强

(一)居民收入大幅增加

新中国建立初,泰安地区城市居民年人均收入70元,农民年人均收入33.4元,城市居民收入来源单一,除工资外几乎无其他收入。2018年泰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96元,比2010年增加1827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59元,比2010年增加9806元。平均工资节节攀升,1949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42元,1978年达到1011元,1993年突破万元,达到10479元,2018年达到61508元,是1949年的254倍。居民储蓄成倍增长。1949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仅有4万元,1978年增加至6428万元,1996年过百亿元,增加至127.2亿元,2018年达到2106.1亿元,是1949年的526.5万倍,年均增长25.1%。居民生活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跨越。

(二)社会保障健全完善

新中国建立前,无社会保障制度可言。新中国建立后,泰安逐步建立起公费医疗和合作医疗制度、优抚和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养老、失业、医疗、生育和工伤保障成龙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2009年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为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户籍老年人发放养老金,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2018年全市居民养老保险参加人数278.5万人,职工养老保险138.6万人,医疗保险534.2万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5个险种9个类别的社会保险费收缴率均达95%以上。

(三)教育事业成就斐然

新中国建立后,逐步建立起从幼儿教育到成人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等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1956年,泰安地区小学发展到3996所,中学19所。三年困难时期学校数量减少。1978年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近年来,全市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教育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教育支出74.9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9.7%。全市9所普通高校招生3.6万人,专任教师6688人;14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3.8万人,专任教师2196人;196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1.8万人,专任教师25125人;520所小学在校学生29.8万人,专任教师19474人;学龄儿童入学率、成人识字率均达到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9.5%,初中升入普通高中升学率达到59.4%。

(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群众性体育活动出现热潮,竞技体育蓬勃发展,学校将体育列为学生的必修课。20世纪70年代初,泰安设立体育工作机构,相继建立田径、举重、射击、武术等协会。1995年,“泰山国际登山比赛”被国家体委列为国家全民健身正式比赛项目。2018年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1.4万余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3‰;组织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赛事项目841项、日常活动2331项,分列全省第一位;参加山东省第24届运动会决赛,取得41枚金牌、29枚银牌、41枚铜牌,位列金牌榜全省第七位;成功举办世界杯攀岩赛、山东省百万老年人打太极启动仪式、环泰山60公里徒步走、泰山国际徒步大会、中国坐标城市定向赛、泰山100公里国际越野赛等大型赛事活动。

七十年砥砺奋进,七十年辉煌成就。回首过去,我们欢欣鼓舞;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泰安人民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泰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继续弘扬“埋头苦干、勇挑重担、永不懈怠、一往无前”新时代泰山“挑山工”精神,奋力谱写泰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文章链接: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