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各地活动
图片新闻
统计分析
媒体报道
庆祝活动
统计知识
 
统计分析
当前位置:
>> 中国统计开放日2019 >> 统计分析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济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信息发布时间:2019-9-12 信息浏览次数: 字体:【 小】

砥砺奋进七十载  峥嵘岁月谱华章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济宁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新纪元。新中国成立70年来,济宁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完成了数次从无到有、由弱渐强、由贫及富的重要转变,实现了从农业为主导向工业为主导、再向服务业为主导转变,实现了从一穷二白、物质短缺到“美好生活向往”转变,取得了经济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质量效益持续攀升,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谱写了济宁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

一、综合实力拾级而上“大”跨越

(一)经济总量开创新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济宁市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经过70年的建设和发展,全市经济快速发展,基础差、底子薄的局面全面改观,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2.12亿元跃升至2018年4930.58亿元。1975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十亿达10.1亿元,1990年突破百亿达104.2亿元,2004年突破千亿达1045.5亿元,2008年、2012年、2015年均4年左右跨一个千亿台阶,分别突破2千亿、3千亿、4千亿大关,经济总量攀升速度明显加快。70年间,济宁GDP年均增长11.7%,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增长6.0%、15.3%、14.2%,均保持较快增长。

(二)财政实力日益增强

1952年,全市财政收入仅有0.25亿元,1978年增加到1.5亿元,期间年均增长7.1%。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07年首次突破100亿元。全市财政实力持续增强和税制改革顺利推进为经济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400.02亿元,是1978年的267倍,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达619.7亿元,是1978年的413倍。重点领域民生支出得到有效保障,2019年上半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62.5亿元,其中民生相关支出达284.4亿元,增长7.7%,占支出比重78.4%,节能环保、交通运输、农林水、社保就业等支出分别增长53.1%、24.4%、18.4%、14.5%。

(三)人口均量同步扩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济宁人口规模呈现扩张态势,城乡流动性明显增强,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初期,全市城镇化率只有11%,1990年达22.9%,2018年城镇化水平达58.85%。人口规模由1949年321万人扩张至超8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扩张至491万人。人口规模增长的同时人均规模同步扩大。1949年,全市人均GDP总量仅60元,1978年274元、平均每天不足1元,1988年1231元,2003年10449元,人均总量提升步伐加快,2018年达58972元,是1978年的215倍、1949年的983倍。

(四)市场主体发展良好

1979年全市个体经营户不足3500人,从业人员仅3700人。四十年市场化改革释放了巨大活力和创造力,2018年市场主体增至62.26万户。特别是近五年来,全市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实施商事制度和金融体制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市场主体注册资本金11226亿元,增长24.51%;其中,外商投资企业913户,增长14.13%;私营企业15.77万户,增长22.82%;个体工商户44万户,增长9.89%。全市规模企业盘子不断扩大,截至2019年6月末“四上”企业增至7302家。

二、经济结构转型蝶变“新”姿态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巩固加强,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三次产业协调性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1949年,全市农业占比较高,占GDP比重达87.0%,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占4.8%、8.2%,1978年,第一产业比重仍达57.7%。随着工业化建设加快推进,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升,1985年第一产业比重降至50%以下,1992年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1994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三二”调整为“二三一”格局,并稳步向“三二一”较高级产业格局迈进。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49年的87.0∶4.8∶8.2发展为1978年的57.7∶26.3∶16.0,再调整到2018年的10.0∶45.3∶44.7。

(二)动力结构加快转换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济发展新元素涌入济宁市场,全市产业不断重组和裂变,逐渐建成产业门类齐全、独立完善的新产业体系,支撑经济增长的动能结构随之变化。

从农业发展看,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基础更加巩固,农业现代化水平逐渐提高,农业产业聚集融合趋势明显。全市农业生产水平由人力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机械化为主导,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科学化生产和管理,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4.83%。2018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03万千瓦,较1962年3.5万千瓦提升258倍,农用大中型拖拉机3.65万台,联合收获机3.63万台,拖拉机配套农具21.24万台。

从工业发展看,突破单一集体所有制,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转变,非公经济活力不断激活释放,规模持续壮大,在完善市场机制、稳定经济增长、调节经济结构、吸纳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愈来愈重要作用。2018年非公有制经济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7%,拉动规模工业增长4个百分点。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仅有78家工厂,工业增加值0.1亿元。改革开放后工业生产突飞猛进,2018年规模工业企业个数达2811家,是1978年的2.3倍,主营业务收入达5873亿元,是1978年480倍。

从服务业发展看,随着国家新兴产业布局深入实施和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深入推进,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呈井喷之势,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智能经济迅猛发展,电子商务、数据消费、现代供应链、互联网金融等新技术新模式日新月异,服务业成为创新创业的热点。2018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74.48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26.1%。全市电子商务、网络零售迅速扩张,限额以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6.5亿元,增长103.6%。销售方式转变带动快递业务迅猛发展,2018年完成快递业务量9534.54万件,增长60.38%。

(三)投资结构调整优化

三次产业投资比例由1978年的10.0∶79.6∶10.4调整为2018年的1.0∶47.8∶51.2,其中第一、第二产业分别下降9.0个、31.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升40.8个百分点。持续优化投资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2018年工业投资增长5.0%,其中采矿业投资下降40.3%,制造业投资增长4.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增长19.2%。高耗能产业投资下降0.4%。基础设施投资成效明显,短板领域投资不断补齐。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投资增长65.2%,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贡献率达41.4%,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较上年增长3.1倍。“四新”投资持续发力,助推新经济向好发展。2018年全市“四新”投资项目441个、占全部投资比重达24.5%,高新技术投资项目328个、占比达14.0%,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项目603个、占比达22.8%。新动能不断积聚,支撑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有利条件增多。

三、生产力迭代创新“高”水平

(一)创新发展内涵不断丰富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上世纪70年代,全市科技基础极为薄弱、亟待改善,历程曲折。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创新驱动战略深化实施,全市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研成果日益丰硕,对经济社会发展引领性愈加凸显。科技成果层出不穷,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增加,1978—2018年济宁专利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转变,1985年专利申请量13件,突破首个专利授权,2018年全市累计专利申请量14225件,专利授权8425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2.92件。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8%提升至2018年30.37%,2018年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0.9%、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9.6%,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400家、是2008年的33倍。

(二)创新资源优势加速集聚

积极促进科技创新与发展优势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将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2008—2017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22.6%,10年累计支出506.2亿元;占GDP比重由2008年的0.74%提升至2017年的2.13%,提升1.39个百分点。研发队伍持续壮大,全市全社会研发人员增至3.12万人,其中规模工业达2.35万人。创新科技金融模式,探索设立科技成果转换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签约合作银行9家,授信企业24家,授信额度9580万元。

(三)创新载体建设提质升级

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平台,持续优化创新环境,集聚优质创新要素,促进各类成果转化。全力落实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战略,按照“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体系,高标准建设济宁市产业技术研究院,与中科院化学所、中科院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创新创业共同体项目2个,加盟专业研究所6家,达成技术和所项目8个,引进创新团队4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达78家,院士工作站达42家,进站院士达49人,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1家,其中国家级3家,均实现从无到有转变。

四、发展成果普适共享“多”元化

(一)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教育、医疗事业发展滞后,医院、学校、图书馆、广播资源严重不足。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提升社会经济发展质效,坚持新发展理念,持续强化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医疗卫生、教育事业服务配套工程扎实推进,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逐步完善,经济发展软实力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类学校在校学生由1949年的8.4万人增加至2018年的161万人,增长19倍,专任教师由1949年的2598人增加至2018年的96501人,增长37倍。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逐步缩小,“全面改薄”任务圆满完成,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得到切实保障。

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各类卫生机构床位数由1949年的166张增加至2018年的50737张,卫生技术人员由1949年153人增加至2018年60623人。2018年末,全市建成各类医联体44个,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6.08张,卫生计生监督覆盖率达100%。

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更趋完善。2018年末,全市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机构13个,艺术表演场馆9个,公共图书馆13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由1978年的28万册增加至2018年477万册。有线广播电视服务人群持续扩大。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11%和98.34%,分别比2008年底提高6.4个和3.8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成绩。济宁市文化中心、文化产业园、东方文博城、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等文化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儒学研究人才汇聚高地、干部政德教育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二)基础设施网络更趋完善

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交通网络布局大框架下,济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围绕交通干线公路联通、航运网贯通、农村公路网畅通、民航网互通、邮政网融通的“五通”目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2018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268公里,较1949年增加20198公里,济宁曲阜机场持飞航线达18条、通航城市25个,年旅客吞吐量破百万大关。2019年全市重点调度公路水路工程项目21个,年度计划投资70亿元,济宁新机场高速公路、日兰高速曲阜东互通立交桥、鲁南高铁等重大交通建设项目快速推进。深入开展“四好农村路”专项行动,全面完成任城、兖州、微山、鱼台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建设,实现农村公路网化全覆盖。

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十三五”以来建设完成地下综合管廊24.36千米、海绵城市14.96平方公里。2018年实现绿化覆盖面积2248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4%,新建续建道路绿化68条,完成城区44处公园和绿地建设。

(三)绿色发展质效提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以来,全市上下持续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协同推进发展和生态两条线,美丽济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节能降耗扭转了连续多年的持续上升势头,迈出实质性步伐。万元GDP能耗2016年下降5.53%,2017年下降4.1%,2018年下降2.22%,连续两年完成年度节能任务。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2018年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平均浓度分别下降7.1%、13.2%、25.9%、10.0%。完成344家、75万平方米的各类工业企业、煤矿、港口堆场、煤场、料场封闭式改造,颁发“绿色施工证”99张,评定错峰生产绿色环保标杆企业153家、重污染应急绿色环保标杆企业212家。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2.21%,完成造林面积16.56万亩,建成人工湿地56处、湿地修复项目30.5万亩。市级以上湿地公园35处,其中国家级6处、省级18处。

(四)民生保障持续加强

70年来,在生产和经济发展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两个同步”和“两个提高”思想,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再分配调节机制不断健全,社会结构进一步优化。

城乡居民收入同比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69元增加至2018年34796元,增长94倍;农村居民由1978年的78元增加至2018年的16055元,增长206倍,城乡收入倍差由1978年的4.73降至2018年2.17。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8.7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5.8倍,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1.6平方米,比1978年增长4.3倍。

社保覆盖面积进一步扩大。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覆盖全民、整合城乡、均衡协调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40—580元、390—420元,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为每人每月510—550元。2018年城市低保1.2万户、2.3万人,投入城市低保资金1.2亿元;农村低保9.1万户、15.5万人,投入农村低保资金5.1亿元;农村特困人员2.1万人,投入供养资金1.6亿元。投入医疗救助资金1.12亿元,救助住院困难群众31673人。

五、开放经济成就显著“活”力强

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提高,从 “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再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济宁市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商务发展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开展“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洽谈会、“千企百展”行动、“跨境电商进万企”等重大活动,支持兖矿集团、太阳纸业、如意科技等龙头企业“走出去”挖掘优质资源、建立生产基地、设立研发机构,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打造源自济宁的跨国公司,开创了全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新局面。全市进出口由1996年的1.9亿美元增加至2017年的60.8亿美元,其中出口由1996年的1.1亿美元增加至2017年的35.2亿美元。引进外资规模大幅增加。1984年以前,全市利用外资还是一片空白,1985年香港成德电讯有限公司投资10万美元与济宁第一工具厂,在济宁老运河南岸合资兴办了济宁通讯设备有限公司,这是古老的孔孟之乡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2018年全市合同外资51.3亿元,同比增长48.0%,实际使用外资50.2亿元,增长25.2%,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投资20.6亿元,增长40%。

七十载沧桑巨变,踏风雨征程未停。经过70年的奋斗创造,济宁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顽强拼搏、锐意进取,走过渴望温饱的艰苦岁月,完成工商业的破茧成蝶,迈入全面小康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勠力同心、开拓创新,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新时代济宁经济社会发展新华章!


文章链接: 〖打印〗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