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奋进展宏图 经济发展创辉煌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自1983年建市以来,乘着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东营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东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顺应时代发展,抢抓发展机遇,锐意进取、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伟大成就,走出了一条具有东营特色的发展之路。产业基础厚实稳固,社会服务功能更趋完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尤其是东营市委六届四次全会确立了“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和思路举措,明确了东营发展的前进方向、战略路径和重点任务,全市上下深入实施融合、聚焦、开放“三大战略”,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双招双引、环境打造、金融动能转换“四项重点工作”和生态环保“四减四增”、旅游富民、夯实基层基础等“五个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拉开了新时代东营发展的新格局。
一、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建市之初,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仅20.76亿元,基础差、底子薄、产业发展水平低。建市35年来,经济总量迅速壮大。199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2005年突破千亿元,2008年、2012年分别突破2000亿元、3000亿元,2018年达到4152.47亿元,经济总量连跨新台阶,扩张步伐明显加快,稳居全省第8位。按可比价计算,GDP年均增长12%,是1983年的200倍;人均GDP由1983年的1350元增长到2018年的191942元,居全国地级市首位,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5倍,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实现大跨越。
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建市之初,东营大片的荒芜盐碱地,农业生产先天不足,工业以油田开采为主,服务业规模小。1983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3.9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5.1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7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9.1:72.7:8.2。经过35年的发展,2018年,全市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46.54亿元、2583.20亿元、1422.73亿元,分别增长37倍、171.1倍、94.2倍,年均增长5.2%、12.4%、14.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5:62.2:34.3。第三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保障,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随着各项惠农支农政策的全面落实,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1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3.32亿元,是1983年的53.1倍。其中,农业产值98.12亿元,林业产值2.65亿元,牧业产值71.84亿元,渔业产值82.6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8.05亿元。粮食产量146.55万吨,是1983年的3.2倍。水果产量7.16万吨,是1983年的10.8倍。水产品产量50.40万吨,是1983年的76.4倍,肉类产量23.15万吨,是1983年的30.9倍。
四、工业经济快速崛起,产业体系逐步完善
依托胜利油田资源优势,由建市之初单一的石油开采业,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支柱产业突出的现代工业体系,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石化、橡胶轮胎、有色金属、石油装备制造业等主要产业支撑拉动作用日益显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从1983年的239家增加到2017年的987家,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1983年的19.3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2557.08亿元,增长649.3倍,年均增长21%。规模以上工业利润从1983年的7.02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57.84亿元,增长65倍,年均增长13.1%,其中2011年-2014年四年间,利润总额均在千亿元以上。201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2498.83亿元,占GDP的57.8%,依然是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柱。
五、投资建设成果丰硕,拉动作用不断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一定的规模和较快增速,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198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8.51亿元,1996年突破百亿元,2009年突破千亿元,2013年突破2000亿元,2015年突破3000亿元,投资总量达到历史顶峰,是1983年的362.5倍。2018年,全市86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00亿元。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市档案馆投用,南一路快速路竣工通车,东城商贸城综合整治、西城管道燃气等市政工程完工,京沪高铁二通道天津-东营-潍坊段预可研报告通过专家审查,东营港疏港铁路、10万吨级航道建设进展顺利,胜利机场航班达到20个、通航城市12个,中国商飞C919大飞机成功转场东营试飞。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加油站”和“助力器”,仍然是经济增长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拉动力量。
六、内贸市场繁荣稳定,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
消费市场经历了由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由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由单一化经营主体向多样化发展的重大转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83年建市之初的3.25亿元起步,逐步发展壮大。201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7.01亿元,是1983年的266.8倍,年均增长17.3%。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703.93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63.08亿元。批发业实现零售额78.59亿元,零售业694.20亿元,住宿业9.14亿元,餐饮业85.08亿元。
消费结构不断改善,旅游消费成为新热点。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居民对服务性消费的需求不断释放,休闲旅游等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利用丰富独特的黄河口湿地资源和石油文化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2018年,全市旅游消费总额195.62亿元,游客总人数1843.35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消费5144.45万美元,入境游客人数6.37万人次。
积极适应国际市场变化,依托轮胎、化工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对外贸易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8年,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627.94亿元,其中出口368.98亿元,进口1258.97亿元。从出口市场情况看,对亚洲出口155.21亿元,对北美洲出口55.12亿元,对非洲出口48.23亿元,对拉丁美洲出口36.69亿元,对大洋洲出口10.51亿元,对欧洲出口62.46亿元。从重点出口商品看,橡胶轮胎出口200.56亿元,化工产品出口41.23亿元,石油装备出口32.50亿元。
七、财政实力不断壮大,金融事业快速发展
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浪潮和财税体制不断改革创新,全市财政实力不断壮大,对全市经济发展调控能力不断增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4.59亿元,是1983年的107倍,年均增长14.3%。从收入构成看,税收收入176.70亿元,非税收入67.88亿元,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72.2%。从主要税种看,增值税67.94亿元,城镇土地使用税32.28亿元,企业所得税18.66亿元,城市维护建设税15.47亿元。政府财政保障范围不断调整,更加着重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化管理和公共服务,重点保障教育、社会、就业、医疗卫生等领域支出。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6.33亿元,是1983年的1199倍,年均增长22.5%。其中,教育支出53.16亿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7.31亿元,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2.29亿元,农林水事务支出30.77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6.13亿元,医疗卫生支出22.52亿元。
金融市场繁荣活跃,金融实力显著增强,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项目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8年,全市各项存款余额3721.44亿元,是1983年的1279.9倍,年均增长22.7%。各项贷款余额3553.14亿元,是1983年的1415.7倍,年均增长23.0%。投融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24家,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达到139家。保险事业从无到有,服务领域不断扩大。全市保费收入99.54亿元,各项赔款与给付20.25亿元。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有利地支撑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八、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东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富民惠民政策成效明显。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912元,人均消费性支出28900元。年末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38.0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85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3258元,年末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40.03平方米。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85年的60.7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983年的60.3倍。职工工资水平保持快速增长。2018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89503元,是1983年的91.4倍,年均增长13.8%。
九、人口规模平稳增长,城镇化率持续提升
城镇建设突飞猛进,道路、供水、排水、供气、供热、垃圾处理、公共交通、地下管网、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市管理、文化、娱乐、体育、休闲等服务功能明显提升,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18年,全市建成城市地下综合管廊14.6公里,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03户、农村改厕30136户。全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113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80.06万立方米/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1480吨/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达到97.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全市常住人口达到217.21万人,是1983年的1.6倍,年均增加2.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49.86万人,是1983年的7.8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9.04%,比上年末提高1.2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
回首过往,成就辉煌;展望未来,信心满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人民将继续在东营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真抓实干,奋力争先,为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不懈努力,奋力开创新时代东营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