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统计术语 | ||||
| ||||
三次产业 是对全部经济活动根据其历史发展的客观顺序和内在联系进行的分类。世界上通用的分类原则是: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但各国的具体划分不尽一致。我国的划分规定是: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为第一产业;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为第二产业;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为第三产业。 “三驾马车” 在分析经济发展状况时,必然要考虑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净出口(外部需求)的变动情况、比例关系及其各自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经济学家通常将这“三大需求”称之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统计的角度来说,完整意义上的“三驾马车”,是指支出法GDP核算中的最终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及产品和服务出口。 “四上企业” 是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资质以内的建筑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以上的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是指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或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等行业。 循环经济 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模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及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其理论基础是生态学规律。 绿色GDP 是指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保护服务费用后得出的结果,反映扣除生态成本之后形成的真实的国民财富。人类的经济活动通常产生着正反两方面的效应:一方面是为社会创造财富,另一方面又消耗或破坏资源环境等。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只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正面效应,而没有反映负面效应,因此是不完整、有局限性的。绿色GDP的提出,是为了弥补GDP的缺陷,以提醒人们在关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关注资源环境的保护。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R&D 是英文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的缩写,直译为“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等系统性、创造性活动。其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基础研究,是指为了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和科学著作为主。应用研究,是指为获得新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的目的或目标。应用研究是为了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是为了达到预定的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其成果形式以科学论文、专著、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为主。试验发展,是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现有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做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其成果形式主要是专利、专有技术、具有新产品基本特征的产品原型或具有新装置基本特征的原始样机等。例如:研究气流中的压强条件和固体颗粒的浮力,其直接目的是探索一种理论知识规律,不具有特定的目的,属于基础研究;在各种可能出现的条件下,研究流动气体中的压强条件和固体颗粒的浮力,以取得制造飞机所需要的气体动力学数据等,为生产飞机寻求可能性的理论支持,寻找方法和途径,因具有直接的应用目的,故属于应用研究;而利用已有的气体动力学知识,进行不同模型的试验研究,开发研制出飞机的机身(样机),则属于试验发展。 R&D经费支出额 是指统计年度内各执行单位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包括实际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劳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购建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支出。R&D经费支出和R&D人员投入,是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标,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强度被认为是提高国家或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现行价格 也称当年价格,简称现价,是指报告期的市场价格,如: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商品的零售价格等。用当年价格计算的一些以货币表现的总量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反映当年的实际情况,使国民经济指标互相衔接,便于考察社会经济效益及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之间进行综合平衡。因此,当需要反映当年的实际情况时就应采用当年价格。如:2010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为39416.2亿元,它反映2010年在我省经济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产品和劳务总量。 可比价格 指扣除了价格变动因素的价格,是为了进行历史数据对比或者计算一个较长时期内价值量指标的增长速度而使用的价格。其作用是消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以真实地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动态。按可比价格计算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用产品产量乘某固定时期(或时点)的价格(不变价格);一种是用价格指数换算。 发展速度 是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用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快慢,一般用百分数(以基期水平为100)表示。其计算公式为:发展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发展速度由于采用基期的不同,可分为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定基发展速度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某一固定基期发展水平(通常为最初水平)之比,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间内总的发展速度。环比发展速度是报告期发展水平与前期发展水平之比,反映社会经济现象逐期的发展速度。两种速度指标之间存在着换算关系,即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增长速度 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报告期增长量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其计算公式为:增长速度=增长量/基期水平=(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基期水平=发展速度-1(或100%)。增长速度与发展速度一样,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也可分为定基增长速度与环比增长速度。定基增长速度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总的增长程度,是累计增长量与最初(基期)水平之比,其计算公式为: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或100%)=累计增长量/最初水平。环比增长速度是逐期增长量与前期发展水平之比,表明社会经济现象逐期增长的程度,其计算公式为:环比增长速度=环比发展速度-1(或100%)=逐期增长量/前一时期水平。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积不等于定基增长速度。如果由环比增长速度求定基增长速度,须先将各个环比增长速度换算为环比发展速度后加以连乘,将所得结果再减1(或100%)。 平均速度 分为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前者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平均发展变化的程度,后者反映平均增长的程度。计算平均发展速度,通常使用几何平均法:设计算期内各单位时期数为n,则平均发展速度为计算期内各单位时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开n次方根。由于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因此,也可用期末水平与期初水平之比再开n次方根来计算。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或100%)。 外贸依存度 是反映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活动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依赖程度的经济分析指标。从最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角度看,该指标还可反映一个地区的外向程度。外贸依存度的计算方法和名称,依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而有所差别。当只观察国际市场需求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可不考虑进口对本地区市场的影响,使用“外贸出口依存度”,其计算方法是:用外贸出口额与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乘以百分之百求得。其数值越大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越高,也反映国际市场对该地区产品的认可程度提高,对该地区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例如,我国2000年外贸出口依存度为23.1%,比1980年提高15.5个百分点。表明20年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国外需求的拉动作用大大提高,但这里没有考虑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在国民经济核算综合分析中,为观察对外贸易对整体国民经济的影响,需考虑进口和出口的双向影响。计算“外贸依存度”的方法是:用净出口(对外贸易出口减进口)与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之比,乘以百分之百求得。另外,还有使用进出口总额与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之比,来计算“外贸进出口依存度”。由于以上各指标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计算方法各异,在分析使用时需加以区别。 弹性系数 是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的两个经济指标增长速度的比率,用来衡量一个经济变量的增长幅度对另一个经济变量增长幅度的依存关系。例如投资弹性系数和消费弹性系数,就是经济增长率分别与投资需求增长速度和消费需求增长速度之比,分别反映投资增长、消费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作用,表明投资、消费每增长一个百分点能带动经济增长多少个百分点。从计算方法上看,弹性系数又有名义弹性和实际弹性之分。名义弹性系数是用相关指标现行价格数值计算得到的速度之比;而实际弹性系数则考虑了物价因素,是用不变价格或扣除了物价因素以后计算的速度求得的比率。 恩格尔系数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大量统计资料,发现了消费结构变化的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这一规律被称之为恩格尔定律。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计算的比例数,是反映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为: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支出/生活消费支出×100%。如:2010年,山东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807元,其中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1804元,则恩格尔系数为37.5%。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对恩格尔系数的使用和分析不能绝对化,还应当同时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基尼系数 是国际上用来衡量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其数值在0与1之间,理论上,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人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每个人的收入完全相同。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因此,基尼系数的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联合国有关组织认为: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分配处于高度平均状态;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之间表示相对合理;0.4-0.5之间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具有引发动乱的危险。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目前,国际上用来分析和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和指标很多。基尼系数由于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基尼系数通常有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直接计算法,另一种是基于洛伦兹曲线的几何计算方法。直接计算法的公式为: 其中,G为基尼系数,xi表示第i个居民的收入,μ为所有被调查者的平均收入,n为被调查人数。 贡献率 是分析经济效益的一个指标。它是指有效或有用成果数量与资源消耗及占用量之比,即产出量与投入量之比,或所得量与所费量之比。计算公式:贡献率(%)=产出量(所得量)/投入量(消耗量,占用量)×100%。贡献率也可以用于分析经济增长中各因素的作用大小,计算方法:贡献率(%)=某因素增长量(或增长程度)/总增长量(或增长程度)×100%。例如: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各产业贡献率为: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量分别与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增量之比。 拉动力 是指在总的经济增长率中各构成要素带动的百分点数。如产业部门拉动力是指在GDP增长中各产业部门拉动的百分点数,需求拉动力是指在GDP增长中各需求构成(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净出口需求)拉动的百分点数。其计算公式为:拉动力(%)=贡献率(%)×GDP增长率(%)。 基数与基期 “基数”是指用来作为对比基础的数据。例如:以我国人口总数作基数,就可以计算出人均资源、人均可耕地面积、人均GDP等平均指标数据。再比如,某只股票从买入价10元跌到5元,损失了50%;而从5元涨回10元,则是上涨了100%。两者下跌、上涨的绝对额虽然都是5元,但跌涨幅却差了一半,关键就在于基数不同,前者的比较基数是10元,其跌幅的计算方法为:(10-5)/10×100%=50%;后者的比较基数是5元,其涨幅的计算方法为:(10-5)/5×100%=100%。“基期”是在比较动态数列变化时,被确定为比较基础的时间,基期可以是某一时点比如年末或月末等;也可以是某一时期比如某一年、某一月等。确定某个数据为基数,或确定某个时刻、某个时段为基期进行动态数据的比较,能恰当表现数据间的相互关系或变化趋势,前提是要弄清考察研究相关数据的目的和意义,正确选择基数和基期。 指数 有广义指数和狭义指数之分。广义指数指所有的相对数;狭义指数是指反映不能直接相加的复杂现象总体数量变动的相对数。狭义指数是指数分析的主要方面。指数作为一种对比性的统计指标具有相对数的形式,通常表现为百分数。它表明:若把作为对比基准的现象水平(基数)视为100,则所要考察的现象水平相当于基数的多少。譬如,已知某年全省的零售物价指数为105%,表示:若将基期年份(通常为上年)的一般价格水平看成是100%,则当年全省的价格水平就相当于上一年的105%,或者说,当年的价格比上年上涨了5%。 价格指数和价格水平 两者都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商品价格变动情况的统计指标,但前者是一个相对数,而后者是个绝对数。比如,某年8月份猪肉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7.3元,9月份猪肉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7.8元,则9月份与8月份相比,猪肉的“价格水平”上升了0.5元;而9月份比8月份猪肉的价格指数,则需要用9月份猪肉平均价格除以8月份猪肉平均价格再乘以100%求得,即:17.8/17.3×100%=102.9%。也就是说,9月份比8月份猪肉价格上涨了2.9%。 百分点 是指不同时期以百分数形式表示的相对指标(如:速度、指数、构成等)的变动幅度。例如:我省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33.3%下降到2010年的9.1%,可以说: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2010年比1978年下降了24.2个百分点(33.3-9.1=24.2);但不能说下降了24.2%。 权数 是用来描述或反映个体对总体作用大小的数值。权数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绝对数(频数)形式,一种是相对数(频率)形式。相对数形式又称为比重,用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比如,小学一年级某班40名学生中,期末数学考试成绩如下: 100分20人、95分10人、90分10人,则在计算全班平均成绩时,100、95、90分的频数分别为20、10、10,频率(比重)分别为50%(20/40×100%)、25%(10/40×100%)、25%(10/40×100%)。全班平均成绩的计算方法为:①(100×20+95×10+90×10)÷40=96.25分;②(100×50%+95×25%+90×25%)=96.25分。可见,在计算平均水平时,权数是影响指标数值的一个重要因素。权数的作用,体现在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的比重大小上。同样,在计算综合指数时,权数的作用也举足轻重,因此,权数的选取与界定须严谨科学。如工业生产指数中的权数是根据产品的重要性界定的,产品或行业占比重大的,权数就大,在指数中的作用就大;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中的权数是根据各项指标在综合经济效益中的重要程度确定的;零售物价指数除选用代表规格品计算个体物价指数外,还要采用零售额为权数,以反映个体商品物价指数在物价总指数形成中的作用。 “倍数”与“翻番” 都是描述数量增加的一种抽象化的表现形式,但二者的涵义和计算方法截然不同。倍数是由两个有联系的指标对比,将对比的基数抽象化为1而计算出来的相对数,常常用于比数(分子)远大于基数(分母)的场合。如,某城市2000年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4.8平方米,是1978年3.8平方米的3.9(14.8÷3.8)倍;再如,甲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000元,乙地3000元,甲地是乙地的2.7(8000÷3000)倍。翻番是指数量加倍。如1变为2(1×2),2变为4(2×2),3变为6(3×2)……A变为A×2,翻两番为(A×2)×2=A×22,是指原基数在翻一番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例如,党的十七大提出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也就是说2020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是2000年的4倍。翻番和倍数之间的关系是,翻n番后的水平相当于原基数的2n倍,如原基数是5,翻三番为5×23,达到的水平为40,相当于基数5的23 倍,即8倍。可见"番"是按几何级数计算的,"倍"是按算术级数计算的。 人口老化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时期内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或过程。促使人口老化的直接原因是生育率和死亡率降低,主要是生育率降低。当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儿童和少年人口所占比重也下降,而成年人和老年人的比重上升时,人口学和统计学称这种现象为人口老化。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根据山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资料,目前,我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为9.84%,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化会增加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对于应对人口老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普查 是国家为了详尽地了解某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统计调查。普查的主要特点是:比任何其它调查方式取得的资料都全面、系统、详细;一般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的社会经济现象总量。建国以来,我国组织开展的规模与影响较大的普查多达十几次。总体上看,我国的普查工作经历了从无序进行到建立制度、从单项到多项、从不定期到周期性实施的发展过程。1994年,国务院正式批转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国家普查制度改革调查体系的请示》,明确了普查在整个统计调查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并实行周期性普查制度。普查项目包括人口、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和基本单位普查。2003年,国务院决定调整国家普查项目和普查周期,建立经济普查制度。经济普查的内容包括工业普查、基本单位普查、第三产业普查和建筑业普查。经济普查每10年进行两次,分别在尾数逢3、8的年份实施。调整后,我国目前周期性的大型普查主要有3项:人口普查、经济普查、农业普查,10年内进行4次普查,分别在0、3、6、8的年份进行。 抽样调查 是按照随机的原则,从全部调查对象(总体)中,抽取一部分对象(样本)进行观察,并依据所获得的样本数据对全部调查对象的数量特征做出具有一定可靠性的估计判断,从而实现对总体的认识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所谓随机原则,是指在总体中抽取样本单位时,完全排除主观意识的作用,不能有意识地抽取哪些单位或不抽取哪些单位,要保证总体中所有单位都有被抽中的同等可能性。只有坚持随机原则,才能使样本保持和总体相同的结构和分布,计算并控制抽样误差,保证用样本指标数据推断总体指标数据时具有一定的可靠程度。与全面调查相比,抽样调查可以节省人、财、物力和时间,提高调查的经济效益和时效性;由于调查单位少、代表性强,所需调查人员少,工作误差比全面调查要小,特别是在总体包括的调查单位较多且比较分散的情况下,抽样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一般高于全面调查。而且,对于某些不可能或不适宜进行全面调查而又需要了解其全面情况的经济现象,比如工业生产中检验产品质量的破坏性实验、了解水库里的鱼苗数及森林的木材蓄积量等,就只能通过抽样调查进行推断。随着抽样理论的发展、抽样技术的进步及抽样方法的完善,抽样调查在社会经济统计中的应用必将更加普及和广泛。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