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统计开放日 > 中国统计开放日2021 > 图说“十三五” > 全省发展综述
“十三五”时期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发布日期:2021-09-19 06:32:19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综合处 字体:[ ]

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

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

——“十三五”时期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十三五”时期,是山东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特别是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决扛起时代责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八大发展战略,深入开展九大改革攻坚,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坚决果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剧烈冲击,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魄力和勇气,有力有序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问题,奋力推动经济转型、发展转轨、生态转化,经济运行平稳健康,转型跨越蹄疾步稳,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经济发展实现根本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塑造开创新局面,“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省30多个领域工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或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肯定,相关经验做法被国家部委总结推广。

一、主要指标亮点纷呈,综合实力成色更足

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深耕厚植“五大理念”,着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经济发展呈现趋势性、关键性、转折性变化,质量结构、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全面重塑,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韧性不断增强。全省生产总值连续突破6万亿元和7万亿元大关,2020年达到7.3万亿元,与2010年相比,经济总量提前一年完成翻一番目标任务。人均发展水平再上台阶,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三次产业结构自2015年实现“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由8.9∶44.9∶46.2调整为2020年的7.3∶39.1∶53.6。财政收入2017年突破6000亿元大关,2020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559.9亿元,占GDP的比重为9.0%。人口规模稳定增长,成为全国唯一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双过亿”的省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2020年为63.05%。

二、动能转换初见成效,转型跨越步伐加快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转方式、调结构,传统优势夯实塑强,新生优势加速凝聚,新旧动能转换成效初显。“十三五”时期,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保持在6成左右。新动能培育成长提速。2020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9.9%,比2015年提高1.5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产业、高端化工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5%、19.6%、9.0%和9.5%,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9.5、14.6、4.0和4.5个百分点。投资向高端领域延伸拓展,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由2015年的6.6%提高至8.3%。消费新模式发展加快,实现网上零售额4613.3亿元,年均增长25.6%。基础设施加快补短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473公里,比2015年增加2125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110公里,省内高铁成环运行。

三、聚焦聚力三大攻坚,筑牢夯实发展底板

抓重点补短板促关键,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金融风险防控有力有效,重拳治理环境污染突出问题,“天蓝水清繁星闪耀”由奢侈品变为常备品。脱贫攻坚成效显著,2018年底基本完成脱贫任务,累计减少省标以下贫困人口251.6万人,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对口支援和东西部扶贫工作在国家考核中均获最高等次。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提升。能源结构不断优化,202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省发电量的比重为14.2%,比2015年提高10.0个百分点。“十三五”时期节能降耗成效显著,我省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4%,超过“十三五”下降目标3.4个百分点。2020年有望保持稳步下降态势。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消减,2020年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46.8μg/m3,平均浓度比2015年改善37.0%,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任务。9大约束性指标全面超额完成,大气、地表水、海洋环境质量均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我省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山东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

四、大力集聚人才资源,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强化人才“引育留用”,着力构建更加系统、完备、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实施领军人才“筑峰计划”,累计遴选泰山学者1529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970人,住鲁院士达86位,国家级领军人才超过880名。30个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基本完成布局,实现全省地域全覆盖。全年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203家,比上年增加868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数量居全国第3位。深入开展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提升行动,累计培育国家级单项冠军130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1家,均居全国第2位。创新成果快速增长,自主创新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十三五”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2.5万件,比2015年末增长1.6倍,年均增长21.2%;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4件,比2015年末增加7.5件。在国家创新创效评选中获4大类11个奖项,居全国第1位。海洋科技优势更加突出,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和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为核心支撑,海洋国家实验室科研实力跻身世界海洋科研领域前五强。

五、更加突出规划引领,区域发展日趋协调

坚持龙头引领、融合互动、全面发展,着力统筹城乡发展,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推动经济圈一体互通,加快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协调发展格局。高标准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围绕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水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谋划584个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优化空间资源融合,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一体发展,完成济南、莱芜行政区划调整,突破菏泽鲁西崛起迈出坚实步伐,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三核”引领作用凸显。2020年,济南、青岛、烟台三市实现生产总值30357.9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41.5%,比2015年提高2.4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7%。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取得积极进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形成了2个特大城市、9个大城市、8个中等城市,75个中小城市、1087个建制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六、积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对外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

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大局,积极发挥“一带一路”战略节点区位优势,高质量推进“双招双引”,对外贸易“拓”“稳”并举开枝散叶,优势产品出口势头强劲,高水平对外开放蹄疾步稳。国家战略平台集聚效应明显加速,上合示范区现代贸易、区域物流、双向投资合作和商旅文交流发展“四个中心”建设已见雏形。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建设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4家,居全国首位。“齐鲁号”欧亚班列开行量跨入“千列俱乐部”,年开行量跻身全国前4。对外贸易量质齐升,2020年货物进出口22009.4亿元,比2015年增长46.5%,年均增长7.9%,一般贸易出口占比由2015年的62.8%提高到73.3%。利用外资水平大幅增长,“十三五”时期新设外资企业10685家,比“十二五”增长51.9%。“齐鲁号”欧亚班列可直达“一带一路”沿线17个国家45个城市,2017年以来累计开行3134列。其中,2020年新设外商企业3060家,比上年增长21.6%;实际使用外资176.5亿美元,增长20.1%。

七、“三生三美”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全面起势

健全完善政策体系,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探索发展路径,全力打造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三生三美”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持续扎实推进,省级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取得明显成效,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基本完成。村居环境条件持续改善。农村垃圾清理、清洁饮水、客运班车基本普及,农村改厕规范升级和后续管护长效机制建设全面启动。我省纳入国家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范围。农村产业平稳发展,农业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2020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达到10190.6亿元,成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省份。粮食安全保障巩固,连年实现稳产丰收,2020年总产量5446.8万吨,连续7年过千亿斤。在全国粮食安全责任考核中获评“优秀”等级,居全国第1位。菜、果、蛋产量稳定增长,猪牛羊禽肉和水产品生产平稳。农产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2020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257.4亿元,连续22年稳居全国农产品出口第一位。农业“新六产”培育壮大,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快速发展。累计培育家庭农场8.7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3.6万个。

八、民生保障逐年提高,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千方百计稳就业、控物价、增收入,积极扩大医疗、养老、教育等服务供给,兜牢兜实民生底线,2020年20项重点民生实事,43个具体任务全部按期完成,其中16个超额完成,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实施稳就业20条。“十三五”时期,全省每年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20万人,5年累计新增就业647.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5年均控制在3.5%以内低位。物价保持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20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886元,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任务;“十三五”时期增长44.9%,年均增长7.7%。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全民参保计划深入实施,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稳步提升。2020年末,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覆盖4560.3万人和7395.8万人。

九、均等普惠政策发力,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紧盯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进高质量教育、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社会事业繁荣发展。全省普通中小学大班额化解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地区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文化场馆供给提高,全省博物馆总数达到603家。全省博物馆总量、一二三级博物馆数量、非国有博物馆数量、新晋级革命类博物馆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全省95家县级电视台全部整合到县级融媒体中心,山东广播电视台入选全国媒体融合典型案例。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标准化建设全面达标,132家基层机构达到国家推荐标准,首批52家基层机构通过社区医院评审,建设省级示范村卫生室250个,市级1230个。在全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中,我省列第4位。卫生创建工作连续2年获得全国爱卫会通报表扬。体育事业全面推进。“十三五”时期,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35平方米,比“十二五”时期增长31.0%,推动全省超过100个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

五年光阴,弹指一挥间;五年跨越,巨变谱华章。五年来,山东以壮士断腕浴火重生的坚定决心纵深推进动能转换,以革故鼎新破除藩篱的昂扬气魄激发经济蓬勃活力,以只争朝夕锐意进取的不懈奋斗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实力跨越式提升,产业结构历史性巨变,发展动能战略性转换,产业生态系统性重塑,基础设施突破式发展,人民生活大幅度改善,交出了“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十三五”合格答卷。站在“十四五”发展新起点,山东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速集聚,叠加形成发展“黄金期”的重大机遇,准确把握时与势,敏锐洞察危与机,统筹推进稳与进,主动作为、乘势而上,聚焦聚力“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向取得突破加快迈进,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山东新篇章,描绘好新时代山东改革发展新画卷,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