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山东居民收入情况 | ||||
| ||||
居民收入节节攀升 收入结构相对稳定 ——“十三五”时期山东居民收入情况 “十三五”时期,山东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居民收入较快增长。 一、“十三五”时期居民收入节节攀升 (一)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十三五”时期,山东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持续较快增长。2020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86元,与2015年相比,年均增长7.7%,扣除价格因素后年均实际增长5.2%。其中,城镇居民收入43726元,年均实际增长4.3%;农村居民收入18753元,年均实际增长5.0%。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97元,在全国各省(区、市)中的位次上升至第8位。 (二)居民收入实现翻番目标。2011-2020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计实际增长100.1%,即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增加了一倍。 (三)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16-2019年,全省GDP年均增长6.6%,同期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6.1%,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就业市场和企业经营带来较大冲击,对居民收入增长产生不利影响,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3%,低于同期GDP增速。 (四)城乡和区域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十三五”时期,山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县域发展均衡性与协调性持续增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的2.44∶1(农村居民收入=1)缩小到2020年的2.33∶1。各市居民收入最高值与最低值之比由2015年的2.30∶1缩小至2020年的2.17∶1。 (五)中等收入人口比重扩大。“十三五”时期,山东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比重持续上升。以家庭年可支配收入10万元至50万元为标准测算,2020年全省中等收入群体超过30%,比2015年提高约12个百分点,表明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山东人民。 二、居民收入结构相对稳定 (一)就业较为充分,工资性收入是增收的重要支撑。“十三五”时期,山东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将就业置于“六稳”工作之首,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就业政策,确保劳动者工资收入不断提高。2020年,全省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8716元,与2015年相比,年均增长7.3%,对居民收入增长贡献为54.7%。 (二)营商环境改善,经营净收入是增收的重要动力。近年来,山东持续深入优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和创业动力有效激发,居民经营净收入较快增长,成为第二大收入来源。2020年,全省居民人均家庭经营净收入6964元,与2015年相比,年均增长6.5%,对居民收入增长贡献为18.5%。 (三)财富不断积累,财产净收入成为增收新亮点。山东居民家庭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一方面,居民通过房屋出租和投资理财增加收入,另一方面,村级集体经济和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集体分红收益明显,同时农村土地流转深入推进,土地租金增加。2020年,全省居民财产净收入为2357元,与2015年相比,年均增长10.1%,对居民收入增长贡献为8.9%。 (四)政策红利释放,转移净收入稳步增长。“十三五”时期,山东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居民转移净收入稳步增长。2020年,全省居民转移净收入为4848元,年均增长9.9%,对居民收入增长贡献为17.9%。 三、“十三五”时期居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山东作为传统工业大省,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经济增速放缓在发展转型阶段难以避免,居民收入增速也受到一定影响。“十三五”时期,全体、城镇和农村居民年均实际增速分别比“十二五”时期下降4.0、3.7和5.1个百分点。 (二)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分城乡看,“十三五”时期,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逐步趋缓,年均实际增速仅快于城镇居民0.7个百分点,比“十二五”时期下降1.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势头有所减弱。分区域看,东西部发展差距依然较为明显,2020年,区县居民收入水平最高的是青岛市南区64634元,已超过6万元;最低的是枣庄山亭区18204元,在2万元以下,收入倍差达到3.55倍。 (三)收入水平与先进省份差距扩大。“十三五”时期,山东居民收入平均增速低于沿海先进省份,与浙江、江苏和广东的绝对差距由2015年的12834元、6836元和5156元扩大至2020年的19512元、10505元和8143元。 四、“十四五”时期促进居民增收的建议 (一)加强技能培训,持续扩大居民就业。积极搭建优质就业平台,关注重点群体的就业状况,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结合用工市场需求特点,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二)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居民投资创业。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最大程度减轻企业负担;降低创业门槛,完善创业服务机制,鼓励引导居民投资创业。 (三)发展特色产业,挖掘农业增收潜力。侧重优势产业成群成链,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地方区域经济进入高层次增长;加快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益。 (四)增强兜底保障,持续关注困难群体就业。加大对城镇困难家庭、农村贫困户的就业帮扶力度;建立健全低收入群体长效补贴机制。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