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统计开放日 > 中国统计开放日2021 > 图说“十三五” > 全省发展综述
“十三五”时期山东工业发展情况

发布日期:2021-09-19 06:49:26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综合处 字体:[ ]

动能转换塑造新优势  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十三五”时期山东工业发展情况


“十三五”时期,是山东工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勇毅转型的五年,是“打基础、立长远”奋力蹚出高质量发展路子的五年。五年来,全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紧扣“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由大到强跨越,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工业经济实力在布局调整中进一步提升

全省上下着眼于构建强大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破立并举,加快产能过剩行业出清,大刀阔斧推动钢铁、地炼、电解铝、轮胎、焦化、化肥、氯碱等7个行业布局大调整、大优化、提质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质性推进。2018年以来,累计关闭“散乱污”企业11万户;关停化工生产企业1500多家,化工园区由2016年的199个调整到目前的84个,减少6成。资源和市场进一步向大企业集中,产业集中度提高,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更加合理,产业组织结构得以优化。2020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资产比2015年增加1.32亿元,户均实力显著增强。5家企业上榜《财富》世界500强,76家企业上榜中国制造业500强,44家企业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5个园区进入中国化工园区30强,均位居全国前列。龙头企业通过“补链强链”,在生产、市场、研发等方面聚合上下游企业,形成了一批影响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产业集聚区。济南信息技术、青岛轨道交通装备、烟台先进结构材料和生物医药、淄博新型功能材料、临沂生物医药等7个优势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数量居全国首位。

二、工业内部结构在转型升级中进一步优化

全省工业领域聚力聚焦“十强”重点产业,全力推进腾笼换鸟,产业结构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调整优化。一方面,狠抓“四减四增”,以“减法”腾出发展新空间。主动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有序推进钢铁优化布局和地炼产能整合转移,持续以安全、环保、质量等标准“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时期,全省压减粗钢产能2110万吨、生铁产能970万吨,推动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1936万吨粗钢、1716万吨生铁落实产能转移计划;焦化行业累计淘汰落后产能2800多万吨;电解铝行业关停违规产能321万吨,向省外转移合规产能241.4万吨;化肥行业压减合成氨产能98万吨,轮胎行业压减斜交胎产能1300万条(标准胎),地炼行业推动2790万吨炼油产能整合转移。“四减”腾出发展新空间,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日照精品钢铁基地、世界高端铝业基地、山东重工商用车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得以落地实施。另一方面,狠抓“四新四化四提”,以“加法”培强做大新动能。聚焦“十强”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2020年,我省新一代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产业、高端化工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4.5%、19.6%、9.0%和9.5%,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9.5、14.6、4.0和4.5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8个百分点。光电子器件、服务器、半导体分立器件、碳纤维、工业机器人等高端智能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4.8%、35.3%、15.5%、129.5%、24.9%。“十三五”时期,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30个、专精特新“小巨人”141家,数量居全国前列。以新产业、新产品为代表的工业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为全省“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由2017年的21.7%到2020年超过30%做出重大贡献。

三、工业产品供给在技术创新中进一步升级

全省紧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工业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转变。一是持续推动高水平技术改造和两化融合。“十三五”时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7万余项,完成技改投资3万亿元以上,已开通5G基站5.1万个,实现全省16市城区5G网络全覆盖,推动上云企业超过22.6万家,实施“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项目370个,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率先走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之路,智能制造指数居全国首位。二是持续加强企业创新载体建设。累计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3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4家,国家工业强基项目45项,262家企业入选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6个项目入选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数量均居全国前列。三是持续推动工业经济向中高端迈进。我省大力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品结构优化,档次提升。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8AT)等重大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墨子号”量子卫星、C919大飞机、可燃冰试采装备“蓝鲸一号”等国之重器都有山东制造的贡献,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入选国家首批十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强省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四、工业企业活力在深化改革中进一步激发

全省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实体经济发展45条”“扩内需补短板促发展42条”“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5条”“国企10条”“非公10条”等高含金量的政策,营商环境大幅改善,改革红利有效释放,市场预期企稳向好,国有企业混改加速推进,民营市场主体持续增多,多种所有制竞相发展局面进一步打开,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一方面,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取得积极进展,国有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牢牢占据主导地位。我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扎实推进省属企业混改,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十强”产业、优势产业和核心主业集结集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进一步增强。2020年,国有控股工业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24.9%和22.1%,分别比2015年提高11.3和11.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不断健全微观运行机制,在市场竞争历练中发展壮大。“十三五”时期,我省民营工业企业发展质量持续优化,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9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3家,数量均居全国首位。52家企业上榜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比2015年增加4家,数量居全国第4位。2020年,民营工业企业个数、营业收入、平均用工人数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87.2%、64.4%和69.7%,在稳定增长、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工业竞争优势在“两个统筹”中进一步凸显

我省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大省,产业体系完备,行业门类齐全,是我国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标准分类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拥有207个工业中类中的197个、666个工业小类中的526个。在常规统计的57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我省有55种产品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在20%以上,超过100种重点产品产量居全国前三。2020年,我省有14个县(市)和11个区入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和百强区。一是工业底子厚、门类全的优势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峻疫情,我省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加班加点生产,为全国疫情防控物资供应做出巨大贡献。2020年1月27日至2月15日,全省重点调度企业累计生产各类口罩5257.62万只、防护服15.39万套、防护面罩44.3万个、隔离眼罩/护目镜23.44万个、消杀产品4.66万吨。其中,供应国家调拨各类口罩1351.49万只、防护服10.45万套、防护面罩20万个、隔离眼罩/护目镜11万个、消杀产品2153吨。我省行业门类齐全,疫情初期受上下游产业链复工复产不同步造成的供需错配相对要轻,工业企业复工达产较为迅速,各类防护物资、基础原材料等重点物资供应能力迅速拉升,进而为其他地区复工达产做出贡献。二是依托强大产业供给优势,工业产品出口增势强劲。国外很多企业受疫情影响无法生产,我省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承接了大量的出口订单,医用物资、纺织服装、机电产品等出口增加强有力支撑了全省货物进出口平稳增长。2020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5.3%,高于全国5.8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保持10%以上的增速。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