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山东服务业发展情况 | ||||
| ||||
蹄疾步稳促发展 转型提质谱新篇 ——“十三五”时期山东服务业发展情况 “十三五”时期,全省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动能全面增强,质量显著提升,新业态亮点纷呈,重点领域稳中向好,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迈向新高度 (一)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省服务业整体规模明显壮大,主导地位日益稳固,有力支撑全省经济平稳增长、推动新旧动能有序转换。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39153.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15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7.9%,高于“十三五”时期全国年均增速1.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3.6%,比2015年提高7.4个百分点。“十三五”时期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7%,比“十二五”提高21.5个百分点。 (二)市场主体快速增加。全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市场活力充分释放,服务业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加,为经济增长注入不竭动力。2020年末,全省服务业市场主体达到978.7万户,为2015年的1.9倍,占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的82.5%;比2015年末净增462.0万户,占全省净增量的81.4%。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新兴服务业增长较快,分别为2015年的3.2倍和5.0倍。 (三)就业吸纳能力增强。服务业成为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领域,为缓解、释放就业压力做出较大贡献。2019年末,全省服务业就业人员2218.6万人,占全省就业人员的37.1%,占比较2015年末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就业人员占比有所上升,分别比2015年提高0.4和0.3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量质齐升。服务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三五”时期,全省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7%,快于全部投资3.5个百分点。2020年服务业投资占比为66.4%,比2015年提高19.1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分别增长47.5%和15.1%。 二、质量效益稳步提升,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 (一)行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以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比重持续下降,现代服务业占比上升。2020年,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0585.6亿元,比2015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8.1%;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52.6%,比2015年提高3.2个百分点。 (二)税收贡献持续提升。服务业对增税源、扩财源贡献突出,已成为税收的主要来源。2020年受疫情影响,政府减税降费力度较大,但在金融等行业带动下,服务业税收降幅持续收窄,全年实现税收收入4443.8亿元,为2015年1.2倍;比上年下降3.3%,降幅小于全省2.1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税收分别增长8.2%和15.9%;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50.9%,比2015年提高7.5个百分点。 (三)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日益频繁,成为稳定外资外贸的有力抓手。2020年,全省新设服务业外资企业2313家,比上年增长24.2%,实际使用外资124.4亿美元,增长26.1%。服务贸易进一步繁荣,2019年实现服务进出口2379.4亿元,增长8.9%。服务外包竞争力持续提升,2019年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878.7亿元,增长25.8%。 (四)中心城市发展持续提质。济南、青岛市强化资源整合,积极打造全省服务业发展高地,逐步成为面向全国、服务全省的服务业中心城市。2020年,济南、青岛两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服务业的比重达到35.4%,比2015年提高12.7个百分点;两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均超过6成,分别为61.6%和61.4%,分别高于全省8.0和7.8个百分点。 三、新兴行业发展提速,新动能迸发新活力 (一)信息技术产业强势崛起。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加速融合,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提速。2020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疫情冲击下逆势上扬,实现增加值1757.8亿元,比上年增长16.9%,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0%;五年年均增长14.0%,分别高于GDP、服务业增速8.0和6.1个百分点;占服务业的比重为4.5%,比2015年提高0.9个百分点。电信业务总量高速增长,全年达到7200.1亿元,为2015年的5.7倍。 (二)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线上线下深入融合,网络消费增长强劲,2020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043.4亿元,年均增长25.8%,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3.8%,比2015年提高9.8个百分点。快递业务迅猛发展,促进传统邮政行业焕发新生。全年快递业务量41.5亿件,为2015年的5.7倍,年均增长41.4%;业务收入369.6亿元,为2015年的3.8倍。 (三)幸福产业蓬勃发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文旅载体不断加强,供给持续优化,全省各类博物馆达603家,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711处,5A级景区12家;积极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影响,全省2020年接待游客5.8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19.7亿元,分别恢复到去年的61.5%和54.3%,走在全国前列。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省医疗卫生机构8.5万所,床位数64.70万张,在岗人员102.88万人,资源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42张,比2015年增加1.15张。高等教育改革成果丰硕,整合组建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先后获批国家一流专业点213个、一流本科课程204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5年的48.1%提高到2019年的56.7%,高于全国水平5.2个百分点。 四、重点领域支撑有力,行业发展呈现新气象 (一)消费升级激发市场活力。消费体制机制加快完善,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消费基础性作用有效发挥。2020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248.0亿元,基本恢复至上年水平,5年年均增长6.3%。新型消费快速发展,消费结构持续优化,限额以上体育娱乐用品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9.3%和13.4%。服务型消费快速增长,消费形态从购买产品向购买服务延伸,2017-2020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年均增长9.1%,增速快于商品性消费支出4.1个百分点。 (二)交通强省建设加快推进。交通运输健康发展,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20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553.1亿元,5年年均增长7.4%,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1%。全省以交通强省建设为目标,综合交通网络布局进一步完善。到2020年底,全省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110公里,从全国第13位跃居第3位;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473公里,跃居全国第5位,实现“县县通高速”;全省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340个,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居全国第2位;民用运输机场数量10个,居华东地区首位。 (三)金融服务能力持续提升。金融业规模持续扩大,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2020年,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567.4亿元,比上年增长7.1%,5年年均增长8.1%;占服务业的比重为11.7%,比2015年提高0.4个百分点。金融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年末全省社会融资规模余额15.2万亿元,是2015年末的1.8倍;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1.8万亿元、9.8万亿元,分别为2015年末的1.5倍和1.7倍。资本市场发展步伐持续加快,年末辖区境内上市公司229家,比2015年增加67家。保险业经济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2020年,全省实现保费收入3482.5亿元,是2015年的1.9倍。 (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深化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2020年,全省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4298.0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年年均增长5.7%;占服务业的比重为11.0%。商品房居住属性进一步稳固,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3271.7万平方米,是2015年的1.4倍,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占比为89.7%,比2015年提高2.0个百分点。居民住宅品质不断提升,全年90平米以上中大型住宅投资占比89.7%,销售面积占比94.0%,分别比2015年提高18.2和17.4个百分点。 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开启新征程,全省服务业发展面临新形势,各种积极因素加速集聚,同时也面临各种风险挑战。全省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抓机遇,化危为机,努力实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