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统计开放日 > 中国统计开放日2021 > 图说“十三五” > 区域发展综述
“十三五”时期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发布日期:2021-09-19 07:15:43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综合处 字体:[ ]

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

——“十三五”时期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十三五”时期是东营市经济发展爬坡过坎、转折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东营市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对增速换挡、结构调整的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上下勠力同心、迎难而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做好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一)经济总量不断攀升。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98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2015年增长27.8%,是2010年的2.1倍,圆满完成较2010年翻番目标。经济增长迈入新区间,2016-2020年分别增长6.8%、6.1%、4.3%和4.2%、3.8%,年均增长5.0%。三次产业比例由2015年的5.6∶62.3∶32.1调整为2020年的5.3∶56.3∶38.4,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1%,占GDP比重提高了6.3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13.6万元,位居全国前列。

(二)高效农业快速发展。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0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2015年增长了16.0%。粮食产量134.8万吨,较2015年增加22.2万吨;肉类产量29.4万吨,较2015年增加6.5万吨;奶类产量44万吨,较2015年增加19万吨。规模以上农产品营业收入达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倍以上。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682家、2579家、2316家。其中,2020年新认定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5家、示范性合作社30家、示范性家庭农场27家,全市农业规模化经营比重达到70%。

(三)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2020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615.8亿元,占GDP的54.2%。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超过7000亿元,位居全省前列。营业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30家,过百亿元的23家,过200亿元6家。原油加工量5510万吨,占全国的8.2%。橡胶轮胎外胎产量1.3亿条,占全国的15.4%。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快速推进,产业营业收入居全省前列,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综合实力跃升全国化工园区第七位。高端石油装备、橡胶轮胎产业入选省“雁阵型”产业集群,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新亮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7.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3.7%,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8家企业跻身中国企业500强,14家企业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5家企业跻身中国制造业500强,数量均居全省首位。广饶县列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第35位。

二、发展质量实现新突破

(一)潜力活力动力充分释放。消费实现新转变。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53.4亿元,较2015年增长23.6%。消费迭代升级态势明显,汽车类消费占限上零售市场的比重达到39.1%。202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9%,稳居全省第1位。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9倍,创近年新高;制造业投资增长20.0%;“四新”经济投资增长20.5%,占比达到45.0%;“十强”产业投资增长33.2%。“十三五”时期共争取原油进口配额1.4亿吨,带动进出口总额由798亿元增加到1344.3亿元。累计使用外资13.1亿美元。其中,2020年新设立外资企业64家,使用外资4.5亿美元,增长82.5%。市场主体数量由2015年的12.9万户增加至28.5万户,增长1.1倍。

(二)财政金融运行稳健。2020年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9.3亿元,较2015年增长13%。其中,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67.6%。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11.3亿元,较2015年增长20.8%。金融生态加快恢复,对实体经济保障服务作用不断增强。202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122.8亿元和3333.7亿元。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58.9亿元,占GDP比重为5.3%。保险公司47家,保费收入111.6亿元,较2015年增长41.6%。

(三)科技创新步伐加快。2020年全市科学技术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9%,较2015年提高0.9个百分点。科技型企业达到627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3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到41家,10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瞪羚企业,57家企业入选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优势产业+人工智能”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高水平技术改造,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22.7%。出台“人才新政”23条,组建东营市人才发展集团,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61人(个),引进高校毕业生2.1万人,其中“双一流”高校毕业生556人,较2019年实现倍增。东营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黄三角农高区建设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工作顺利推进。

三、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京沪高铁辅助通道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东青高速青州何官互通立交、长深高速广饶至高青段建成通车,黄大铁路东营段、东营港疏港铁路试运行,胜利机场通航城市增至15个。东营港10万吨级航道、25万吨级单点系泊工程加快推进。2020年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9332公里,较2015年末增加29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7公里,较2015年末增加57公里。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6022万吨,较2015年增加2657万吨,增长79.0%。邮政行业业务总量8.8亿元,是2015年的3.3倍。电信行业业务总量158.1亿元,是2015年的4.2倍。固定电话用户33.0万户,较2015年下降27.6%。移动电话用户286.6万户,较2015年增长11.6%。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91.2万户,较2015年增长69.5%。

(二)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20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204元,居全省第3位,较2015年增长41.8%,2016-2020年年均增长7.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684元,较2015年增长36.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3元,较2015年增长44.0%。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005元,居全省第3位,较2015年增长40.0%。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1286元,较2015年增长35.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819元,增长41.1%。人均居住面积超过46平方米,位居全省前列。民用汽车拥有量达79.5万辆,百人汽车拥有量高居全省第1位。

(三)社会保障扎实有力。2020年全市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65.6万人、30.4万人、68.6万人,分别较2015年末增加13.8万人、2.8万人、2.2万人。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5%,低于控制目标。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666元、每人每年5900元,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999元、每人每年8850元。养老设施达到365处,千人床位数达到40张。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8所、幼儿园12所,普通中小学大班额全部清零。市传染病医院、市中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在全省率先实现省级卫生乡镇、国家卫生县城全覆盖。成功创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连续三届入选全国文明城市。

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东营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强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扎实做好复工复产、涉外防控、复学防疫等各项工作,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成为全省唯一未出现疑似和确诊病例的市。经济运行率先恢复、稳步回升、逐月向好,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四五”及今后一个时期,东营市进入高质量发展关键阶段,仍具备保持平稳健康强劲发展的有利条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实施,全省“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布局,东营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全市上下将继续立足“两个大局”,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保持战略定力,抢抓发展机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快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奋力开创高水平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