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威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 ||||
| ||||
砥砺奋进“十三五” 风劲扬帆正当时 ——“十三五”时期威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威海市综合实力跃升明显、转型发展成效突出、人民生活改善明显的时期,在威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五年以来,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迎难而上、攻坚突破,经济运行保持平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精致城市·幸福威海”这张名片日益绽放光芒。 一、经济实力稳中有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16-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8%,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年均分别增长2.6%、4.4%、7.7%,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17.79亿元,增长3.0%。经济结构持续优化,2016年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二产,实现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10.0∶38.5∶51.5。 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十三五”期间,全市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撑作用,粮食生产喜获丰收。2020年粮食单产达到385.22公斤/亩,创十年来最高水平,较2015年增加8.78公斤/亩,年均增长0.5%。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全市现代农业基地发展到355个,智慧农业基地发展到13个,省级“新六产”示范主体28个,省级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个,企业产品品牌32个。 工业动能转换迈出新步伐。2016-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6%。近年来,全市大力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工程,打造了一批市场占有率高、抗风险能力强的“单项冠军”。2020年底,全市拥有9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3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4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位居全省前列。2016-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30%以上,“十三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37家,是“十二五”末的3.5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1.5%,位列全省第2位,比“十二五”末提高23个百分点。 服务业拉动作用逐渐明显。“十三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呈现“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的良好局面,共推进服务业重大项目600多个,总投资达2000亿元左右。同时,明确服务业区域功能定位,引导产业合理聚集,推动服务业重点聚集区快速发展,成功争取7个小镇获批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2016-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出GDP年均增速1.9个百分点。到“十三五”末,年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首次达到一半以上,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达到61.6%。 二、重点战略稳步推进,实施成效逐步显现 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坚持产业为王、项目为王、企业为王,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等七大产业集群,4个产业集群列入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库重点培育支持名单,3家企业列入集群领军企业库重点培育支持名单,形成了医药医疗器械、碳纤维等复合材料等10条优势产业链。 乡村振兴战略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全力优化农村产业布局,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累计创建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209个;重点打造80个乡村振兴样板片区(田园综合体),高标准实施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2019年全市有5个镇、54个村通过首批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工程认定。提升文化惠民精准度满意度,建设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748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设计形成22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102个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点,发展休闲农业项目1000多个。 海洋强市建设步伐加快。“十三五”期间,全市全力打造创新型国际海洋强市,是全国唯一同时获得海洋领域四个国家级试点示范的地级市,2016-2020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比重提高近5个百分点,年产海产品287万吨。涉海产品出口持续扩大,2020年全市出口涉海产品84.8亿元。 三、科技激发全新活力,创新引领崭新步伐 政策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充分发挥政策引领和协调服务作用,引导更多资金资源向科技新领域配置,在全省率先开展科技支行试点,2020年累计向198家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24.1亿元。“十三五”期间,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居全省第4位,创新环境指数居全省第1位,创新绩效指数居全省第3位,创新产出指数居全省第5位,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重大科技成果突破发展。建立“卡脖子”关键技术库,成立各类创新机构45家,实施产业化项目超过100项,孵化企业超过70家,实施市级重点创新项目280项,获批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达600余项,位居全省前列。科技创新平台向高能级迈进,“十三五”期间市级以上平台翻了一番,总数达到1000家,其中新获批省级以上平台100家。 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专利申请4.93万件,较“十二五”期间增长61%,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42万件,增长23%;累计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744件,增长109.6%;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3.23件,增长203.6%。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持续加强,知识产权运用效益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注册商标3.18万件,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4.78万件;全市办理知识产权质押登记117件,融资额14.44亿元,惠及企业116家。 四、新型城市化全面推进,精致威海再上新台阶 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十三五”期间,深入实施“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六大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深入推进四个“三年突破”战略,拉开东拓、西展、南延城市发展框架,实施精致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入选国家“城市双修”试点、获批全国首个“美丽城市”建设试点,“十三五”期间,累计解决不动产权“办证难”14.5万套,处置完成闲置项目及“半拉子”工程172个。在全国首批开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到2020年末,全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72%,较“十二五”末提高4.7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取得新突破。2016-202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7%。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新建市级重点项目712项,总投资达6380亿元。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省内首条城际高速铁路—青荣城际铁路全线通车,莱荣高铁正式开工建设。新机场场址获民航局批复,大水泊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主体完工。文莱高速建成通车,全市公路网总规模达到7230公里。港区功能优化整合,自2019年融入山东港口一体化以来,山东港口威海港保持快速发展势头,2020年底,集装箱吞吐量突破一百万标箱。石岛湾核电站建设稳妥推进,全市发电装机总容量414.9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32.4%,高于全省4.2个百分点。 文旅融合促进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聚焦文旅融合,精研城市文脉,突破业态创新,高质量发展精品文旅,助力精致城市建设。“十三五”期间,全市人均文化事业费、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文化站设施平均面积、城市书房数量均位列全省第1位。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连续两年全省第一。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7年的4.01%提高到2020年的4.24%。“十三五”期间,A级景区数量创历史新高,全市达50家。 五、改革开放打造新高地,国际化水平不断增强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威海市成功获批全国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荣膺“2020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开展15个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整理办理时限、办事环节、申报材料分别压缩69.9%、80.3%和74.5%,70多个事项实现减费用,累计为企业、群众节省6000多万元。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促进各类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十三五”末,全市各类新登记市场主体(不含外资企业)达到39.15万户,是“十二五”末的2倍;“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新设立外商投资项目1216个,是“十二五”期间的2倍,年均增长15.1%;累计使用外资59.4亿美元,规模总量是“十二五”时期的1.3倍,年均增长4.0%。 外贸新业态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市对外贸易形成了以东盟、中近东等新兴市场为主,欧美日韩传统市场兼顾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由2015年的1054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614.6亿元。深入推进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是全省第二个国家级综试区,2020年跨境电商进出口达到34.6亿元,增长74.7%,规模居全省第2位。加快推进全国唯一的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和“四港联动”促进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稳定开行中亚、中欧、中蒙等国际班列,搭建联通韩日和欧亚大陆的国际物流大通道。2018年开通以来,累计发行国际班列184列,集装箱运量1.51万标准箱。 六、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民生福祉持续增加 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坚持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坚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三五”期间,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1亿元,各类创业补贴4498.9万元,直接扶持创业1.7万人,吸纳带动就业5.1万人,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明显,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十三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19.2万人,提前完成了“十三五”就业17.5万人的目标任务,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全市技能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结构不断完善,目前,技能人才总量达33.9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8.89万人,比“十二五”末增加了1.8万人。 社会福利保障更加健全。“十三五”期间,威海市成功争创首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会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单位,社会救助体系和福利体系日趋完善和健全。全市各类养老机构达158家,各类养老床位总数3.5万余张;累计为3.6万名贫困人员足额发放居民养老待遇,进一步兜牢民生底线。社保制度进一步完善,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社保市级统筹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工伤认定、工伤医疗和工伤康复医疗费联网结算机制,构建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十三五”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人数分别达到了223.1万人、61.1万人、63.8万人,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9.6%、9.1%、8.5%;户籍适龄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1.9%,位居全省前列。 医疗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十三五”期间,全市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落实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从2015年的81.1岁提高到2019年的81.49岁,主要健康指标位居全国全省前列。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截至2019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2386个;卫生机构床位19843张,较“十二五”末增加2400张;卫生技术人员24862人,较“十二五”末增加5208人。 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质均衡。“十三五”期间,全市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事业呈现出“创新、协调、优质、高效”的良好发展态势。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程度大幅增加,“十三五”末,全市幼儿园329所,在园幼儿数7.98万人,分别较“十二五”末增加了34所和1.56万人;全市学前教育三年幼儿入园率达119%,高出全省预期目标29个百分点;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3.8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公办幼儿园覆盖率64.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全市省级示范园180所,占幼儿园总数的54.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0余个百分点。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十三五”期间累计投资74.46亿元新建、改建中小学校95所,新增学位9.1万余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小学每班不超过45人,中学每班不超过50人的标准班额。全市职业院校综合办学能力也在持续提升,2所市属高职院校全部达到省级示范校标准,9所公办和2所民办中职学校达到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 七、环境保护成绩亮眼,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威海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基本底线和最大优势,深入贯彻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理念,空气质量稳居全省第一,成为全省唯一实现“十三五”期间连续5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地级市。水源保护方面,加强重点河流水质管控和饮用水源地保护,推进排污口整治,开展海洋生态保护,全市13条市控以上重点河流水质达标率100%,1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100%,水环境标准达标指数位列全省第一位。节能减排持续发力,“十三五”期间,全市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城市。 总的来看,“十三五”期间,全市上下戮力同心,开拓创新,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即将站上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起点。面向新发展阶段,全市上下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谋划实施好全市“十四五”发展规划,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全力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新局面。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