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日照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 ||||
| ||||
逐浪前行海天阔 把舵定向新航程 ——“十三五”时期日照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十三五”时期,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沉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严峻挑战,聚力实施全市“一三五”总体发展战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聚力“9+3”重点工作攻坚,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现代化海滨城市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一、经济连续攀升,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总量连续迈上新台阶。日照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长,经济连续攀升,综合发展实力实现新跨越。2020年,全市经济总量由2015年的1396.29亿元提高到2006.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0%,增幅保持全省前列。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71.33亿元、844.20亿元、990.90亿元。 人均GDP不断提高。人均GDP由2015年的48561元增长到2019年的66313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7.2%。总量全省排名由2015年的第8位跃升至第7位。按年均汇率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九千美元,达到9613美元。预计2020年人均GDP达到6.7万元,是2015年的1.4倍。 地方财力不断增强。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1.65亿元,2017年突破140亿元,2019年突破170亿元,2020年达到176.31亿元,年均增长9.1%。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6.58亿元,是2015年的1.55倍,年均增长9.1%。 二、产业结构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成效显现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产业转型不断升级。202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8.5∶42.1∶49.4,与“十二五”末相比,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升3.7个百分点。 特色农业生产较快发展。日照绿茶入选首批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并跻身2019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区域品牌榜第51位。全市茶园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省的60%和75%以上。日照海通丝业高档白长丝获得国家首批首个“中国名牌”产品;五莲国光苹果、日照绿茶争创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20年,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达到30家、田园综合体13家。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84.89亿元,年均增长3.3%。 工业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推进。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强化建链、强链、补链,积极打造产业集群。山东钢铁一期投产、日钢集团ESP生产线增加,钢铁行业成为全市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20年,钢铁行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8.5%,粗钢产量比2015年增长66.4%。汽车制造业实现新突破。中兴汽车投产、长城(威奕)汽车落户日照,开启日照整车制造新篇章;五征、长城、现代威亚、中兴等核心企业集群效应突出;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逐步发展壮大。202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679.69亿元,年均增长8.0%,高于同期GDP增幅1.0个百分点。 服务业成为发展主引擎。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49.4%,比第二产业高7.3个百分点。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4.96亿吨和486.10万标箱,年均增长6.9%和11.6%。青连铁路、日兰高铁开通运营,“十三五”时期铁路累计发送旅客938.55万人次,年均增长8.0%。日照机场旅客吞吐量累计376.19万人次。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0.8%、6.5%,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长17.2%。 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2020年全市民间投资增长26.6%,居全省首位,快于全部投资23.4个百分点。其中,民间制造业投资增长41.7%,民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93.8%,民间教育投资增长34.8%。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7.5%,快于全部投资34.3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03.8%和87.8%。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2.1%,“四新”产业投资增长23.5%。2020年前三季度“四新”经济增加值、“十强”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9%和33.3%。 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优化。2020年新能源发电量19.39亿千瓦时,比2015年增长78.1%,年均增长12.2%,比全部发电量年均增速高8.8个百分点。占全部发电量的比重为7.8%,比2015年提高2.6个百分点。绿色交通加速发展。2020年公共交通运营车辆1603辆,其中清洁能源公交车300辆、新能源公交车1047辆,合计比重达到84.0%。 三、三大需求共同发展,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投资建设成就巨大。加快“双招双引”和项目建设。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龙头崛起,中兴5万辆、长城威奕10万辆整车项目落地投产。东华软件、能链集团、上海通用重工等重大项目落户日照。东夷小镇、日照海洋馆等“旅游富市”项目建成使用。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全面起势,奎山综合客运站、潍日高速、机场高速、204国道绕城段等工程建成。投资带动城镇化快速发展,2019年全市城镇化率61.0%,比2015年末提高5.63个百分点。 消费需求提档升级。日照万象汇、万达广场开业运营。食品、饮料和烟酒类商品零售额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比重由2015年的40.7%下降到2020年的14.8%。汽车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比重由2015年的22.9%上升至2020年的47.9%。限额以上单位实现汽车类零售额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比重比2015年提高24.9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比2015年增长971.8倍,年均增速达295.9%。 对外开放成果显著。日照港口岸扩大开放通过国家验收,日照综保区一期封关运营,对外贸易保持稳步增长。2020年,进出口总值达到1023.86亿元,其中出口343.46亿元,年均增长6.0%。贸易结构持续优化。机电产品出口91.08亿元,占全部出口的26.5%,比2015年提高1.1个百分点。美日韩传统市场出口占比31.7%,比2015年降低11.3个百分点,“一带一路”出口市场占比升至38.1%。实际使用外资4.67亿美元,增长149.6%,外资额创10年新高。 四、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居民获得感不断提升 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752元,年均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18274元,年均增长8.2%,高于同期GDP增幅1.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950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383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30.6%、39.2%,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分别增长5.5%、6.9%。 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2020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9.56万人、30.29万人和45.11万人,比2015年末分别增加14.71万人、4.26万人和9.7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9.98万人和234.12万人。“十三五”时期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9.39万人。城市低保标准由2015年的460元/人/月提高到718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由258元/人/月提高到559元/人/月。 五、科教文卫体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开创新局面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96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入库企业448家。加快国家级、省级创新园区培育、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山东黄海科技创新研究院成立。2019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55.15亿元,年均增长28.1%,占GDP的比重为2.83%,比2015年提高1.36个百分点。 教育事业全面进步。全面启动中小学课后服务,惠及89.5%的中小学生,群众满意率达99.5%。56人及以上大班额实现清零。2020年,全市在园儿童12.23万人,小学在校学生20.22万人,初中在校学生9.41万人,小学、初中入学率100%。高中、高等在校学生5.74万人、8.19万人,比2015年分别增长16.2%、29.4%。 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千百重点文化工程”,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信息网。日照图书馆开放日平均日接待量1.09万人次,高标准建成城市书房25处,丰富城市精制内涵。日照“云书屋”平台上线运营。2020年末各类文化机构92处,比2015年末增加11处。201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49.9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56%。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20年末,全市卫生技术人员数20805人,比2015年末增长5975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16345张,比2015年末增加2713张。全年完成诊疗1746.42万人次,出院病人50.45万人次,比2015年末增加1009万人次和5.34万人次。 体育事业发展迅速。日照香河体育公园、安泰网球公园、日照足球公园、日照阳光海岸绿道等成为城市新地标。100多所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积极筹办山东省第25届省运会,全力当好东道主。多项国家级体育赛事接连举办。日照国际马拉松影响力不断扩大。全市累计获得省级以上比赛奖牌711.5枚,体育彩票发行额累计27.19亿元。 过去的五年,是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五年,也是经受各种风险挑战和砥砺前行、开拓奋进的五年。五年来,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的台阶,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福祉不断改善。展望“十四五”,全市各级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改革创新,用好国家重大发展机遇,坚持“项目为王”理念,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着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