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临沂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 ||||
| ||||
高质量建成小康社会 高起点开启新的征程 ——“十三五”时期临沂市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十三五”时期,在经济结构性减速、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环境下,临沂各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大美新”临沂建设,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时期,回顾“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发展步伐,梳理经济发展脉络,对“十四五”发展谋划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三五”期间临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体量位次前移,根据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临沂GDP为4805.3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33.5%,总量从“十二五”末全省第7位攀升至第5位;与全国全省运行趋势相同,经济增长步入新区间,“十三五”时期的五年分别增长7.4%、7.8%、7.2%、3%和3.9%,年均增长5.8%。财政税收运行稳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升财政收入质量,确保财政增收与利企利民并行,2020年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9.8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23.2%,“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6.8%,其中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2.9%;税务部门完成收入674.7亿元、年均增长14.1%。金融市场保障有力,2020年末全市有金融机构425家,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8144.3亿元和6996.4亿元,比2015年末分别增长了72%和108%;金融业增加值达到327.7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65.6%,占GDP比重为6.8%、比2015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保险公司有73家,保费收入289.3亿元、比2015年末增长了91.7%。人均水平稳步提高,人均GDP、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从2015年的3.5万元、2765元,增加到2019年的4.3万元和3100元,4年内分别增长了23.3%和12.1%。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主导地位巩固,三次产业比例由2015年的9.1:42.7:48.2调整到2020年的9.2:36.5:54.3,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了6.1个百分点。临沂商城市场交易额、物流总额分别达到4403亿元和6847亿元,2019年实现地区旅游总收入900亿元。工业向中高端迈进,2020年全市轻、重工业比例为34.6:65.4,“十优”产业涉及工业部分完成产值3937.8亿元,八大传统优势产业完成产值3949.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0%、超出“十三五”规划目标5个百分点;大力发展“四新”经济,2020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8%。实施“名企培植”和企业家培训工程,雷沃传动变速器生产项目入选国家“工业强基”工程,拓普网络、凯米特新材料等4家企业获评省“瞪羚企业”,金锣、奥德等9家企业跻身山东民营企业百强。农业向现代化升级,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77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22.8%,粮食、蔬菜、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16.5万吨、790.3万吨和169.4万吨,比2015年增加了7.6万吨、90.6万吨和53.3万吨,现有高标准农田597万亩、优质农产品基地570万亩,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07家,登记家庭农场1万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3万家,“三品一标”累计认证产品2006个、居全省前列,培育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共同品牌45个。 (三)需求动力更趋协调。投资取得新进展,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围绕补短板、强弱项、促转型,高起点谋划了一批战略性、引领性、功能性的重点项目。“十三五”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万亿元,其中,工业投资6754亿元,基础设施投资2265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2548亿元,服务业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9.8%、比2015年提高了14.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比达72.2%。消费实现新转变,市场消费向高端化、个性化、定制化方向转变,202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528.2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6.5%,其中乡村消费额年均增长高于城镇0.2个百分点;消费迭代升级态势明显,2020年汽车类消费占限上贸易零售额的比重达到59.2%,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已达284.2万辆;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52.5%。2020年实现网络零售额352.8亿元、增长14.6%。外贸打开新通道,积极发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一带一路”综合实验区等试点政策叠加优势,202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67.2亿元、比2015年增长了210%;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49.7亿美元、同比增长85.3%,占全市出口比重达34.2%。 (四)改革创新成效彰显。市场动能有效激发,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改革部署,持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管服”改革等关键环节改革,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2020年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06.1万户、比2015年末增加了62.4万户,翻了一番多;其中企业数量达到31.4万户、比2015年末增加21.2万户,增长了208%。创新动能加速集聚,创新投入力度加大,2020年科学技术支出比2015年增长77%;创新要素加快汇集,全市已有高新技术企业532家,建有各类科技类创新平台818家,其中国家级31家、省级206家、市级581家,2020年发明专利申请量2719件、授权量884件。对外合作不断增强,2020年全市新备案外资项目173个,实际使用外资10.8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6.7倍。园区经济更具活力,工程机械、医药、高端复合肥等3个集群获批全省“十强”产业“雁阵型”集群,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全国工程机械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积极稳妥推进开发区改革,实行“大部门、扁平化”管理,内设机构人员分别压减53.6%和69.7%。 (五)绿色发展实现提升。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16-2020年全市节能环保支出73.3亿元。严抓新旧动能转换,统筹做好“压、转、育”三篇文章,仅2019年就清理取缔“散乱污”企业1460家,压减焦化产能280万吨、板材产能260万立方米、建陶生产线64条;劝退拒批环保不达标项目,高耗能行业投资占比由2015年的18.5%下降到2020年的16.5%,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煤炭消费压减完成情况居全省前列。强抓公用设施建设,全市公共供水普及率达84.5%,燃气普及率达到98%,建成区供水管道密度达到8.2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21平方米,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达到11.7公里/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6%,绿地率达36.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污水处理率达96.7%。狠抓生态环境优化,不折不扣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主要污染物减排效果明显。2020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15,同比改善12.9%。PM2.5、PM10、SO2、NO2、CO浓度分别改善14%、19.8%、20%、10.5%和6.3%;优良天数231天,优良率达63.1%、同比增加9.1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8天、同比减少9天;11个国家考核断面、3个省控考核断面达标率均为100%。 (六)共享发展成果丰硕。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办好民生实事,高质量发展成果得到充分共享,2020年全市各级民生支出638.2亿元、占全市财政支出的80.5%,占全省1/6的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聚焦富民增收,2020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万元和1.6万元,分别比2015年增长37.9%和47%;“十三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6.6%和8%,均高于GDP年均增速。推进就业创业,“十三五”时期年均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高于“十三五”预期3.5万人,累计组织职业技能培训3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4%、比2015年降低0.1个百分点。增进民生福祉,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从2015年的2.8万人、47.5万人下降到2019年的7168人和13.9万人,人均获得低保资金从2848元、1644元提高到4228元和2784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40万人和924.6万人。强化医疗供给,2019年卫生机构数达到7893家,其中:医院218家、村卫生室5619处;每万人拥有的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和医院床位数分别为25.7人、29.2人和64.8张,分别比2015年增长52.1%、48.2%和29.1%。优化教育配置,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9%,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0%,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达到10.1万人。 二、“十三五”以来临沂发展面临的挑战 “十三五”以来,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同时,临沂转型发展也面临资源环境约束、新旧动能转换有待加强、结构优化难度加大以及成本压力上升等诸多制约因素。 一是经济体量优势不足。GDP总量虽然在省内前移2位,但与苏北的徐州、盐城差距从2015年的1557亿元、449亿元,扩大到2020年的2515亿元和114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低于徐州132亿元、盐城50亿元,在城市竞争格局中面临“标兵渐远,追兵渐近”的严峻形势,相对欠发达仍是最大的阶段性特征。 二是增长平台有所下移。“十二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5%,2016年-2018年增长7%左右,2019年进一步回落至3%,2020年有所回升也仅增长3.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也从“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7.7%、14.6%、14%,回落到“十三五”期间的6.8%、4.6%和6.5 %。 三是发展质效相对不高。2019年人均GDP、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61.2%和47.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仅为7.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在16市中列14位,2018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7.2万元/人、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8%。 四是环境制约愈加明显。临沂常住人口过千万,工业法人企业达到4.8万户,粗钢、建陶等资源初加工及能源消耗型企业超过60%,能源消费及环境承载压力逐年加大,产业发展空间遇到节能减排、环保整治、安全管控等瓶颈制约。 五是资本投入持续回落。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9.4%回落至2016-2018年的11.9%、8%和7.8%,2019年同比负增长,2020年也仅增长4%,特别是工业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从2012年以来超过50%下降到2018年的46.8%、2019年的32.9%和2020年的38%,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投资比重也不足3%,发展动力亟待积蓄。 六是内生动力有待加强。高端产业还不具备集聚引领作用,“四新”经济增加值仅占GDP比重的25.2%,规上工业企业中从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仅占13.8%,高技术制造业企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比重仅为3.6%,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缺乏深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足。随着减税降费效应逐步扩大,财政收入的高增长态势已经难以为继,受高房价的制约以及汽车消费回落等因素的影响,消费增长也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三、临沂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临沂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红色基因厚重、生态环境优美、产业门类齐全、商贸物流发达,按照省委、省政府定位要求,努力在新旧动能转换中闯出新路径、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在鲁南经济圈发展中勇当排头兵,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一是外贸合作依然有基础。当前各国发展面临的困难都需要外部市场来缓解,中国既是世界工厂,又是世界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又较为稳定,是对发达国家最有吸引力的投资和消费目的国,特别是欧洲和日本等没有全面遏制中国发展的强烈意愿,国际经贸合作危中有机。 二是国内经济依然有动力。基于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国家统计局课题组研究显示,如果到2049年达到现代化中低阶段,2021年-2030年GDP需增长5.55%以上,即使达到现代化低级阶段也需要增长5.32%以上,而2021-2035年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在4.5%-6%之间,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依然存在。 三是重点投资仍然有空间。国家把基建投入作为稳投资的重要抓手,将继续加大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公共服务补短板力度;临沂城镇化处于加速提升期,将继续带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及其相关行业如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投资增长;减税降费政策和社保费率降低减轻了企业负担,也有利于促进企业投资扩张。 四是主导产业仍有活力。随着制造业结构和技术升级,“十四五”时期临沂将进入新旧动能交替的关键期和攻坚期,部分产业加快向制造业中高端领域迈进,精品钢基地建设、木业产业转型、高端装备制造等焕发出新活力,工业经济企稳运行,但技术含量不断提高。 五是消费市场仍有需求。减税降费增加了个人可支配收入,提升了居民消费能力,技术进步以及新兴消费群体的兴起将带来新的消费热点和增长点,或将提振居民消费需求;商城经济加速与网络化、智慧化、数字化深度融合,将推进商贸物流加快向现代化迈进,激活消费市场发展活力。 综合判断,“十四五”期间临沂经济实现较快增长虽然难度加大,但能够在合理区间内运行,经济稳中向好、结构调整优化、动能有序转换的趋势不会发生改变。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