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就之十七:卫生医疗篇 | ||||
| ||||
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 健康山东建设全面推进 ——山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就之十七卫生医疗篇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经数十年拼搏奋进,山东卫生事业获得跨越式发展。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基本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基层运行机制进一步巩固,服务质量和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健康指标居全国前列,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健康山东全面推进。 一、爱国卫生运动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面对贫弱现状,1952年开始,在全国广泛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到文革前,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增加到20.7万多个,城乡卫生医疗网基本形成,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同期,建立健全各级卫生行政机构和预防医疗机构;举办卫生学校,培养各种卫生专业人员;广泛开展防疫和农村妇婴保健工作。省、市、县普遍建立防疫站,有组织地防治黑热病和寄生虫病。1965年,按照“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重要指示,大批城市医务人员到农村开展巡回医疗,培训出大批“赤脚医生”,成为农村初级医疗服务的主要力量。 爱国卫生运动为山东医疗卫生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1978年底,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8389个,拥有卫生人员18.7万人,比1949年增加16.0万人。全省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5.0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7万人,注册护士2.2万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达到2.1人,比1949年增加1.5人。其中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0.8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0.3人。在医疗保障方面,全国基本建立起适应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医疗保障制度,但总体看,全省医疗卫生资源短缺,医疗技术和保障水平处于低层次。 二、改革开放前期的曲折探索(1978—2009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时期。1979年医疗改革“初露端倪”,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全面医改正式启动。1992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医疗改革按“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精神,向“医疗市场化”进军。2000年,宿迁公开拍卖卫生院,拉开了医院产权改革的序幕,新一轮的医改浪潮形成。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建议》中提出,“从总体上讲(医疗卫生)改革是不成功的”。2006年10月,中共中央第35次集体学习,确定公益性改革方向。2007年,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这一时期,山东卫生事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医疗保障体系开始转变。到2009年,全省卫生总费用达1163.2亿元。其中,政府卫生支出254.0亿元,占21.8%;社会卫生支出428.7亿元,占36.9%;个人卫生支出480.5亿元,占41.3%。 (一)医疗资源向中大型医院聚集 2009年末,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建筑面积2999.5万平方米,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妇幼保健院(所、站)面积分别占63.0%、22.2%、1.9%和2.8%;拥有床位34.7万张,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分别占68.2%和26.9%;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6.4万个,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别占2.1%、96.8%和0.9%;全省各类医院1319个,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分别占6.1%和29.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361个。 (二)人均医疗资源大幅增长 各级各类卫生计生机构卫生人员61.0万人,是1978年的3.3倍;卫生技术人员42.2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8.1万人,注册护士14.1万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达到4.3人,比1978年增加2.2人。其中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1.8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1.5人。 (三)社会医疗保险破题发展 同期,开始建立健全基本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历程。2000年,全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职工为256万人,2009年达到1428万人。2003年,运用政府、农民共同承担的方式,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低水平、广覆盖”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到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制度全面建立并基本实现农村居民全覆盖,2009年全省参保人数达到6439.2万人。 (四)疾病防控成效显著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制定了《山东省计划免疫实施细则》等有关规章制度。1986-1990年,统筹安排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防治工作,1989年制定了《山东省消灭脊髓灰质炎规划》,使这些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1990年在全国首先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标准,麻风、白喉等疾病已接近基本消灭,1994年又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以省为单位基本消灭麻风的目标。自1985年以来,全省疾病预防控制成效显著,未发生重点传染病暴发流行,甲乙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呈稳中趋降态势。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的医改深化(2009—2012年) 2009年4月,我国启动新一轮医改,《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新一轮深化医改全面启动实施。基本理念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2009年,省政府制定发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并先后出台完善医保制度、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建设健全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等四大体系。 (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更加完善 确立新农合在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地位,建立由政府领导,卫生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经办机构运作,医疗机构服务,农民群众参与、费用补偿公开的管理运行机制;明确了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形成了以住院大额费用补偿为主,并逐步向门诊统筹和重大疾病扩展的统筹补偿模式,参合农民受益范围更加广泛;建立了参合农民在统筹区域内自主就医、即时结报的补偿办法;建立了基金封闭运行机制和多方参与的监管机制;确立了“管办分开、政事分开”的新农合管理运行机制。到2012年底,全省参加新农合人数达到4215万人,基本覆盖了农村区域人口。城镇职工医保基本覆盖,2012年参保人数达到1734.1万人,比2009年增加306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对象为不属于职工医保制度覆盖范围的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2007年试点开始,到2012年底,山东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近达1400万人。 (二)医疗卫生条件更加优越 2012年,全省卫生总费用1928.9亿元,是2009年的1.7倍。其中,政府卫生支出498.4亿元,占25.8%;社会卫生支出726.4亿元,占37.7%;个人卫生支出704.1亿元,占36.5%。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建筑面积4118.5万平方米,比2009年扩大37.3%。万元以上设备数量为23.7万台,是2009年的1.3倍。拥有床位47.4万张,是2009年的1.4倍。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6.9万个,是2009年的1.1倍。其中,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别占2.3%、96.6%和1.0%。各类医院增加230个,达到1549家。 (三)卫生人员数量稳步增加 2012年底,全省卫生人员73.9万人,比2009年增加12.9万人;卫生技术人员53.0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0.0万人,注册护士19.2万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达到5.5人,比2009年增加1.2人。其中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1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2.0人。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下的健康中国和健康山东战略(2013年至今)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部署。山东同期发布“健康山东”行动方案。 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提出“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2018年5月,山东出台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全省各级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以“五项制度建设”为重点,以深化医改意见落实为统领,不断完善政策,加大财政投入,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在基础性、关联性、标志性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各项改革任务取得明显进展。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揽全局、果断决策,全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任务。 (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 随着全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得三大医保制度的覆盖对象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交叉,尤其对农民工、失地农民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等特殊人群应当纳入何种制度范围缺乏明确规定。2013年,山东先于国家启动医疗保险并轨改革探索,11月22日启动推进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工作,东营、淄博、威海三个市率先试点。2014年1月,《山东省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开启城乡医保整合路程,突破了多年来医疗保险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了全省统一、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14年底,全省顺利完成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工作。截至2017年底,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283万人,建立起包括基本医保、大病保险、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助在内的全覆盖、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保障能力和水平得到大幅提高。近年来,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不断完善,到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7374.5万人,比合并初期的2013年增加5536.3万人。 (二)推进医疗体系综合改革。2015年10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重点工作是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统筹其他改革。在整合建立了全省统一、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2016年开始长期护理险试点,保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在编制人事管理、建立科学补偿机制、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分级诊疗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医药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显著提升,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 (三)深化医药卫生体系改革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引领,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着力推进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保、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5项制度建设,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 期间,山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医改工作由试点探索、单项突破向系统配套、全面深化转变。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药品加成全部取消,实行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制度基本确立,基层用药品种不断扩大。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基本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开展免费医科生培养,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四)加强妇幼等特殊群体卫生保健 强化妇女病查治,2020年妇女病检查率达到86.8%,比2012年提高29.2个百分点,检出率为15.9%,降低5.1个百分点。加强婚前检查,2020年婚前医学检查率为83.3%。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3.4%,孕产妇死亡率由2012年18.9/10万降低到8.6/10万。加强儿童免疫规划实施,卡介苗、乙型肝炎、脊髓灰质炎、流脑、乙脑、甲肝、麻疹类和百白破等疫苗接种率均在99.4%以上。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93.9%,婴儿死亡率由6.3‰降低到3.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7.4‰降低到4.6‰。 (五)医疗卫生资源更加充足 2020年,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房屋建筑面积6674.0万平方米,比2012年扩大62.05%。万元以上设备数量为65.5万台,是2012年的2.8倍。拥有床位64.7万张,是2012年的1.4倍。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6.4张。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8.5万个,是2012年的1.2倍。各类医院2640个,卫生人员102.9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加1091个和29.0万人。 (六)卫生人员持续增加 全省各级各类卫生健康机构卫生人员102.9万人,是2012年的1.4倍。卫生技术人员81.4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2.9万人,注册护士35.6万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达到8.0人,比2012年增加2.6人。其中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3.5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2.5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6.9人。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6.2亿人次。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