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就之十六文化事业篇 | ||||
| ||||
文化筑魂 百年梦圆 ——山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就之十六文化事业篇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小康是全面小康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团结和带领全省人民,在进行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齐鲁大地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优势,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全面优化文化服务供给,有力促进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全省精神文明成长,人民精神力量增强,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一、锚定“小康”社会建设方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1978-1991年)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性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伟大纲领,为小康社会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促进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新时期。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小康”概念,并将其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1990年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小康作了具体描述:“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 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逐步恢复。1983年7月,中共山东省第四次代表大会强调,努力抓好各项文化事业建设。1986年2月,省委四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山东省“七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明确了全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在齐鲁大地兴起并迅速发展,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得到了恢复和发扬。 二是文化体制改革开始推行。1983年,山东省各级艺术表演团体较普遍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1985年,全省艺术表演团体改革全面展开,充分调动了广大艺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增强了艺术表演团体的活力,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1990年12月,全省16个市中有10个市建立了新闻出版局,4个市建立了出版管理办公室,全省新闻出版管理机构趋于完善,全省新闻出版单位达到245家,比1985年增长23%。 三是文艺创作恢复发展。1978年12月,举办山东省新创戏剧汇演,《相女婿》等43个剧目参加演出。这一时期,话剧《海边有个男儿园》《黄河人海流》等5部戏剧分别获得中宣部第一、第二、第三和第五届、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京剧《焦裕禄》《石龙湾》等8部戏剧分别获文化部第一届至第八届“文华新剧目奖”。《武松》《高山下的花环》《今夜有暴风雪》荣获全国电视剧评奖“三连冠”。 四是群众文化日渐兴起。1979年底,山东把依靠经济力量兴建乡镇文化中心提到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日程。1981年,全省兴建农村集镇文化中心工作全面铺开,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场所——文化大院。1982年3月,全省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召开,农村文化生活日益活跃。1988年,中共山东省第五次代表大会提出进一步繁荣和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创造良好城市文化环境和农村文化环境,1990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活动。 五是文化产业萌芽萌动。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随着全省经济逐渐恢复并初步发展,文化产业悄然萌动、开始起步。许多文化单位积极行动,开办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项目,山东省图书馆成立书刊、打字复印服务部,山东省艺术馆成立山东省东方艺术服务部等。娱乐业从无到有逐渐活跃,1979年起,山东各类书会、庙会相继推出,各类展览活动琳琅满目,涌现出一批业余歌手、演员、画家等。到1991年,全省共发展各类文化(艺术)馆156个,文化站2504个;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0个,剧场(院)121个。 二、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任务,文化建设逐步向纵深扩展(1992-2002年) 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作出了全面阐述,提出到 20世纪末,我国总体达到小康水平。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山东认真贯彻党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把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摆到重要战略地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新形势下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是文化大省建设开始启动。1996年10月,省委下发《关于学习宣传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通知》,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1998年山东社会文化先进县达到51个,全国文化先进县和文化模范地区达29个,居全国首位。2000年11月,在青岛召开专门会议,提出了建设山东文化大省的基本目标和初步构想。2002年6月,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大而强、富而美”新山东的奋斗目标。全省各级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顺应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要,开拓创新,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文化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门类众多、内容丰富的文化市场体系快速形成。 二是扶持鼓励艺术生产、精品创作。1997年,全省启动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工程,举办“山东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切实有效地组织和指导了优秀作品创作。当年,省杂技团演出的《车技》夺得“金小丑奖”,全省绘画、书法等艺术均有较大发展。这一时期,全省有24人获文化部“文华奖”,2人获京剧“梅兰芳金奖”,6人获戏剧“梅花奖”,还有近百人在全国各项专业评比或演出中获奖。2000年,省吕剧院《苦菜花》获文化部“文华大奖”。青岛市话剧院《工人世家》、济南市儿童剧《宝贝儿》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2001年,话剧《天鹅之歌》、儿童剧《宝贝儿》等5部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三是积极推进城乡基层文化事业发展。1990年,在全国首创出台《关于开展创建山东省“社会文化先进县”活动的意见》,做法和经验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1993年5月,文化部在山东召开首次全国文化先进县经验交流会,表彰了第一批“全国文化先进县”。山东农村文化市场也从无到有,1996年初具规模,许多地区将农村文化市场建设纳入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检验小康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考核指标。1996年11月,山东举办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在全国、全省均属首次。2000年,“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张网,广播电视并举,卫星地面结合,有线无线互补”遍布城乡的现代广播电视传输格局基本形成。 四是文化产业不断兴起。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力推动下,山东多渠道筹资、社会力量和外资参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格局开始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山东文化市场逐步发展,从过去影、视、剧、书摊等简单的市场发展为包括文化娱乐市场、电影市场、演出市场、书刊市场、音像市场、古玩艺术品市场等在内的综合性文化市场。1993年2月,山东演出公司成立运营。1994年8月,山东省齐鲁影业有限公司在济南正式挂牌。文化要素市场开始孕育和生长,许多文化实体相继成立,成为文化市场的重要主体。 五是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日益增多。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齐鲁文化走出国门,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显著增强。仅1996年和1997年两年,全省就开展文化交流160余次。交流范围涉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孔子文化大展”赴日本、西欧等地展出;风筝、剪纸、面塑、木版画、黑陶这些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先后走向世界。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对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山东对外影响,汲取国外艺术精华,增进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文化建设走向繁荣(2002-2012年)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四位一体”是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保证。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为深入贯彻党中央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全面加快小康社会建设,2008年1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7月,山东省委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两大目标任务。 一是文化建设加快推进。2006年8月,中共山东省委印发《山东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加快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2007年3月,省政府下发《山东省实施<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层文化建设等作为发展重点,把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作为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2007年底,全省基本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省、市、县、乡、村五级社区文化服务网络。2009年,全省已有17个全国文化优秀社区、264个省级优秀文化社区,社区文化活动总体水平处于全国前列。 二是群众文化工作扎实有效。2006年12月,山东省首届农村文化艺术节在邹平开幕,当地农民群众有了自己的节日。全省多次组织大型文化下乡活动、下乡文艺演出活动,举办文化艺术培训班,培训农村文艺骨干,引导各地农村发展庄户剧团、为农民送书、援建乡村图书室、赠送文化器材等,这些活动对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他们自觉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全国“群星奖”和“蒲公英奖”评选中,山东屡获金奖银奖,在全国名列前茅。 三是文化产业取得新突破。2007年12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7-2015)》,对山东文化产业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2008年,全省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4万家,实现营业收入2547.0亿元,均位列全国第4位。2008年8月,山东省文化产业博览会分别在济南、济宁两地同时举行,以“文化、创意、财富”为主题,参展观展规模空前,招商交易成果丰硕。2010年9月,第三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济南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 四是精品力作不断涌现。进入新世纪以来,“鲁剧”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扩大提升,电视剧《大染坊》《闯关东》及电影《沂蒙六姐妹》等一批精品力作不断呈现。文艺创作取得丰硕成果,涌现出一大批弘扬主旋律、反映改革开放现实生活的精品力作,有多个文艺作品获国家级奖项。大型现代吕剧《补天》被评为2004-2005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儿童剧《宝贝儿》入选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山小调》在北京获得全国民族交响乐决赛铜奖,填补了山东省交响乐作品30年来没有在全国获奖的空白。 五是文化市场规范发展。全省紧紧围绕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战略,在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和规范文化市场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2005年,制定发布《2005至2015年文化市场发展纲要》,颁布实施《山东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山东省文化娱乐市场管理规定》《山东省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连锁经营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管理条例和规定,文化市场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六是文化交流更加广泛。2002年,山东歌舞剧院民族乐团首次赴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省杂技团赴欧美巡演,均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2003年,在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活动,《孔子文化展》成为最受欢迎、最成功的展览之一。2007年6月,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施孔子文化品牌带动和文化‘走出去’战略”思想;9月,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这是首次由山东省政府、国家文化部、教育部、旅游局、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从“地方队”升格为“国家队”。 四、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文化建设成就辉煌(2013年至今)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牢牢把握“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要求,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工作的重大主题、文化战线的重大使命、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在“十三五”决胜阶段,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文化建设取得瞩目成就。 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服务能力大幅增强。2016年,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到2020年,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全省1822个乡镇(街道)和7万余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文化(艺术)馆、文化站服务人数分别为2887人和5628人,比1978年分别增长了34.2%和156.3%;广播人口、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5%和99.6%,与1978年相比,分别提高了26.55个和55.9个百分点;图书馆和博物馆数量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了92.5%和5670.0%。 二是艺术创作繁花似锦,优秀作品蓬勃涌现。近五年,涌现出民族歌剧《沂蒙山》《马向阳下乡记》等一批精品力作,先后收获2个“五个一工程”奖、1个“文华大奖”、1个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入选剧目、2个群星奖等重量级文艺奖项。2020年,话剧《孔子》成功立上舞台,群众艺术作品《未曾遗忘的爱》荣获第十五届“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金奖;全省11 部作品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庆祝建党成立 100 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名单,列全国前茅。 三是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市场体系不断培育。2017年起,山东连续举办四届文化惠民消费季,2020年“第四届山东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省、市、县三级发放使用惠民消费券1.5亿元,直接带动消费9.84亿元,间接带动消费115亿元。2020年,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100.8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4719.8亿元,分别是2004年的1.3倍和9.0倍;其中168家全省规模以上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48.5亿元,增长7.8%;利润总额17.6亿元,增长152.2%。建成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北方分中心,服务覆盖12个省份,成为全国第一个所有市、县全面实现平台上网运行的省份。 四是优秀文化传承发展,文旅融合共同推进。创新推进“图书馆+书院”模式,全省图书馆尼山书院基本实现全覆盖,累计建成乡村、社区儒学讲堂7400多个。坚持创造性传承、创新性保护、创意性发展,《济南市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等4个案例入选2020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实践案例、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十大优秀案例,入选数量全国最多。山东一、二、三级博物馆数量,非国有博物馆数量、革命类博物馆数量等六个指标,均居全国第一。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新业态,全省A级旅游景区达到1200余家,其中5A级景区12家,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一和第六位。 五是文化交流日趋活跃,齐鲁文化更添魅力。2013年“十艺节”在山东举办期间,共有3台剧目荣获“文华大奖”,荣获“文华奖”单项奖33个,创历届艺术节一个省份参赛和获奖数量之最、山东获大奖数量和获奖总数之最。“十三五”期间,山东举办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国际性文化活动,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文化交流关系,省直及各市艺术院团平均每年赴国外、境外举办演出、美展、非遗展1000余场,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最活跃的省份之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回首过往,全省上下将“文化”之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强大动能作用的深刻理解和把握贯穿始终,取得巨大建设成就;展望未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蓝图已然绘就,山东文化建设必将以新的担当、新的使命,焕发出强大内生动力,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力量,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更大业绩!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