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两会服务系统 > 两会服务系统2021 > 统计分析
山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就之十二科技事业篇

发布日期:2022-01-13 18:20:53 浏览次数: 字体:[ ]

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科技实力不断跃升

——山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就之十二科技事业篇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山东科技事业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从“四个现代化”的探索实践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坚守,从“科教兴鲁”的战略设想到“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升级,从“创新驱动”的全面实施到“科技强省”的落地落实,山东科技创新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蝶变,科技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大幅跃升,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省份。

一、发展历程

(一)科技事业迎来春天(1979年-1990年,初步提出小康目标阶段)

1978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会议制定《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澄清了长期束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打开了“文化大革命”以来长期禁锢知识分子的桎梏,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

同年5月,规模空前的山东省科学大会在济南召开。大会提出了山东省科学技术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及10项措施,并根据当时全省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落后、科技人员匮乏的实际情况,提出“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口号,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事业,认真整顿现有科研机构,建立一批新的科研机构,1979年成立山东省科学院。到1985年,基本形成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科研体系,为快速发展的工农业生产和各项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1987年12月,山东省委四届十次全会提出“科教兴鲁”战略方针,确定了把科技进步和智力开发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对全省科技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科技事业奏响时代强音(1991年-2000年,基本实现总体小康阶段)

随着山东“科教兴鲁”战略的实施,1994年颁布了《山东省科技进步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把“科教兴鲁”战略纳入法制化轨道。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经科教一体化发展,把科技教育发展纳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等优势力量,组织实施重大工程和专项计划,攻克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大关键技术,促进“科教兴鲁”战略的全面落实。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实践,“科教兴鲁”战略在山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创新型省份扬帆起航(2001年-2012年,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和地区,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这是第一次将“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到国家战略高度。

2001年10月,出台《山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006年2月,山东省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全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指导方针,全面实施《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配套推进人才、专利、技术标准“三大战略”;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大幅度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能力”,积极构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创新服务“三个体系”,推动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转变,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提供有力支撑。

(四)科技事业步入新时代(2012年至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隆重召开,会议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

山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相继出台了《山东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山东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关于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知识产权工作、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二、发展成就

自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山东与时代发展同奋进、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不断为科技创新事业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高水平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要素集聚、创新体系优化,全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得到有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6年稳居全国第6位、省区第4位。

(一)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山东历来高度重视科技投入,把科技投入作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支撑。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深入实施,科技活力不断增强,创新潜能得到释放,科技创新实力稳居第一方阵。

一是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呈大幅提升态势。山东把增加科研经费保障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金向科技创新领域集聚,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研发投入体系,有效破解研发经费瓶颈难题。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呈大幅提升态势,2020年为2.30%,由2003年全国的第12位升至第9位,比2004年提高1.37个百分点;由2003年低于全国0.26个百分点转为2017年反超全国0.28个百分点。

二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企业创新活力充分释放。2020年,全省R&D经费内部支出中企业资金占90.2%,比2009年提高1.1个百分点。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开展研发活动企业占39.2%,比2009年提高34.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设立研发机构企业占比达到13.4%,比2009年提高9.3个百分点

三是基础研究经费的保障力度不断加大。2020年,全省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50.4亿元,是2001年的44.6倍,年均增长22.1%,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由2001年的1.9%升至2020年的3.0%,提高1.1个百分点,原始创新经费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人才高地加快形成,研发队伍不断壮大

人才是第一资源。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大力推动人才培养、评价、流动、引进、使用、分配、激励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重点破解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对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

一是制度保障加速人才汇集。实施“人才兴鲁”战略,出台《山东省高层次人才评价标准指引(试行)》《关于促进山东自贸试验区海外人才流动便利化的措施(试行)》《山东省院士工作站管理服务办法》等政策措施,截至2020年底,全省共有住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达到98位,国家级和省级领军人才4145名,分别比2015年增长113%和215%。

二是研发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在人才政策持续激励下,全省研发人员队伍不断壮大。2020年,全省R&D人员达到51.9万人,是2009年的2.2倍,年均增长7.4%。每万人拥有R&D人员51人,比2009年增加21人,是2009年的1.7倍,年均增长4.9%。2020年全省R&D人员中博士和硕士毕业人员占13.5%。

(三)科技产出成绩斐然,重大工程多点突破

山东特别注重科技产出效益,加大科技创新资源供给,以关键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产业化示范为目标,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在核心技术攻关、知识产权创造、新产品价值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有力推进了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发明专利大幅增长,科技成果显著增多。2020年,山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0项。2020年全省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分别为36.9万件和23.9万件,分别是1985年的846倍和29733倍,年均增长分别为21.2%和34.2%;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6745件,是1987年的5349倍,年均增长29.7%。2020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部专利授权量的比重为11.2%,比1987年提高10.1个百分点。2020年全省重要科技成果2342项,是1978年的3.6倍,年均增长3.1%。

二是创新平台建设加速推进,重大工程取得突破。山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主动对接高端创新资源, 积极搭建各类高层次创新平台,有效促进了自主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尤其是“十三五”以来,以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山东研究院、中科院济南科创城等为代表的国家战略创新力量落户山东、稳步发展,有力推动了创新资源向山东汇聚。截至2020年底,全省建有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个,院士工作站392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30个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基本完成布局,实现全省地域全覆盖,分两批备案30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30+N”创新体系初步建立。

三是技术合同成交额创历史新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全省不断优化技术市场政策环境,持续完善技术市场体系,加强网上网下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培育和发展技术转移服务新业态,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以市场主导、需求牵引、开放共享、机制创新、系统推进的技术转移新格局,带动全省技术交易实现持续稳定增长。2020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创历史新高,达到1953.9亿元,是2004年的26.0倍,年均增长22.6%。

山东省委、省政府带领山东人民勠力同心、砥砺前行,科技创新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新的征程中,山东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实施“八大发展战略”、围绕“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主题主线,紧扣新发展阶段新要求,把科技创新放在全局核心地位,强化科技自立自强,为推动山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