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两会服务系统 > 两会服务系统2021 > 统计分析
山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就之十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篇

发布日期:2022-01-13 18:23:44 浏览次数: 字体:[ ]

交通运输邮电业阔步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好先行

——山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就之十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篇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事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全面优化升级,综合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1978-1991年,聚焦“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理念,破除交通“瓶颈”制约,交通运输邮电业开始起步

改革开放初期,山东境内仅有京沪、胶济、蓝烟三条铁路干线,铁路通车里程仅1385公里;全省民航只有济南张庄机场营运,客货运量分别为13297人次和624吨;沿海港口15个、生产性泊位88个,万吨级以上泊位12个,沿海港口吞吐量仅为3194万吨。改革开放后,山东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交通必须先行,交通必须打通,交通必须适应”的指导思想,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基础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山东交通运输邮电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一)交通基础设施改善,运输“瓶颈”制约缓解

铁路运输“先行”地位逐步加强。随着济南铁路枢纽、津浦铁路(山东境内)复线和胶济铁路复线,新(乡)兖(州)石(所)铁路相继建成通车,省内铁路营业里程由1978年的1388公里增至1990年的2041公里。公路建设进入提高阶段。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公路建设,公路通车里程迅速增加,等级提升。1990年,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4万公里以上,高、次级路面达到56.8%,98.6%的乡镇和75.6%的行政村通上了公路。民航体制改革取得成效。1987年,民航实施了以政企分开,管理局、航空公司、机场分设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山东民航不仅连接了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而且开通了国际航班。港口建设掀起热潮。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省掀起了一轮建港高潮,相继扩建和新建了青岛港、烟台港、烟台港龙口、蓬莱港区、威海、潍坊、东营等港口,开发了前湾港区和芝罘湾港区西港池集装箱作业区,建设日照港大型专业化煤炭装船码头。

(二)邮电业改革稳步推进,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通信事业坚持“三个依靠”,推动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1987年,全省开通直达电路,实现自动转报,长话电路总数达到3341条,济南、青岛、烟台开通4万门程控电话和2000路端长途程控交换机设备,通信能力比1978年翻2番。山东邮政首次开办国内特快专递业务。至1990年,全省拥有邮电局(所)2647处,邮政运输路线总长度5.8万公里;函件2.9亿件,比1978年增长89.4%;报刊期发数1047万份,比1978年增长93.2%。

(三)运输能力快速提升,“乘运难”问题基本解决

伴随着全面开放道路运输市场,打破部门专营,支持个体和联户发展发展运输,公路运力迅猛增加,运输生产空前繁荣,“乘车难、运货难”问题得到缓解。全省交通运输邮电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8.3亿元增至1991年的99.0亿元,增加了11倍。完成货运周转量为1978年的2.6倍,客运周转量为3.9倍,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为1.7倍,邮电业务总量为10.3倍。

二、1992-2000年,立足大交通发展理念,多种交通运输方式齐头并进,交通运输邮电业蝶变升级

1992年,全省确定“立足山东,面向国内外,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交通发展思想,铁路和以高速公路为主的高等级公路建设得到较快发展,经过近十年建设,山东省交通运输邮电业在转型发展中蝶变升级,运输服务能力大幅度跃升。

(一)综合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多种运输方式齐头并进

铁路建设加紧提速。1995年以来,纵贯山东的京沪线全线建成通车,京九铁路山东段开通运营,结束了鲁西无南北向铁路干线的历史,同时对管内的京沪、京九、胶济、兖石、蓝烟线进行全面技术改造提升。到2000年末,全省铁路运输业基本建设投资由1991年的2.9亿元增至22.3亿元,通车里程由2042公里增至2672公里。公路建设更重质量。1993年济青高速公路全面竣工,其后烟威、东港、济聊等一批高速公路相继建成。1998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914公里,跃居全国第一位。期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以每年3000公里的速度迅猛增长,至2000年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0686.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006公里,形成了国、省、市(地)、县、乡道路网络化。机场进入扩建提升期。1991年,山东第一家航空公司“东航山东分公司”在济南成立。1992年济南遥墙国际机场竣工,结束了山东没有专用民用机场的历史,威海、潍坊、临沂、东营机场也先后扩建为国家二级机场。青岛、济南相继跨入全国年旅客吞吐量百万人次机场行列。港口吞吐能力大幅提升。到2000年末,全省沿海港口共有生产用泊位239个,新建67个,增长39.0%;万吨级以上泊位77个,新建44个,增长113.9%;港口年综合通过能力达到16098万吨,新增9770万吨,增长154.4%。其中,青岛港迈入亿吨国际化大港口之列,烟台港、日照港,迈入千万吨国内大港口之列。

(二)邮电分营成绩斐然,行业服务覆盖面扩大

自1998年,经过邮电分营、政企分开等重大改革,邮政、电信业务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00年全省邮电信业务总量达到260.7亿元,是1991年的25.2倍,邮电局所达到3011处,邮路单程总长度17.0万公里,报刊期发数1701万份。电信业务同步发展,长话电路达到22.2万条,农村电话用户达到827万户,是1991年的102.1倍。国际互联网开始兴起,用户达到129万户。

(三)服务保障能力迅速提升,“以路兴业”成效显著

交通支撑能力持续增强。2000年,交通运输邮电业增加值增占GDP的6.5%,比1991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全省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到45.32公里,96.2%行政村通公路。营业性运输车辆68.6万辆,其中客车8.6万辆,货车3.3万辆。货物运输更加通畅,完成全社会客货周转量4417.1亿吨公里,是1991年的4.2倍;城乡居民出行更加便捷,完成客运量达到6.6亿人,人均出行7.4人次,比1991年增加3.6人次;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为348元,比1991年提高320元。

三、2001-2012年,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综合运输能力跨越式发展,交通运输邮电业提档加速

2001年以来,山东省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奋斗目标,着力提高交通运输、信息传输、能源供应能力,特别注重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交通通信条件,交通运输邮电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科技助推交通跨越式发展,交通运输服务升级

铁路步入高铁新时代。2003年全国第一条时速为100公里的铁路--胶新铁路全线开通,2011年山东铁路建设迎来新起点,京沪高铁山东段建成开通,正式迈入高铁时代。同时,山东铁路优化经营管理模式,实施了互联网售票、电话订票,铁路运营实现网络化。公路形成“半日生活圈”。2002年省会济南实现了与16市高速公路相连,构筑起了以济南为中心的“半日生活圈”。成为全国率先市市通高速公路的省份。2012年末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4.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975公里,有120个县(市、区)通达高速公路,“五纵四横一环八连”高等级公路网初步形成,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占全省公路通车里程的15.8%,居全国第一位。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45.6公里,国省干线公路优良率达84%。机场改造进一步提升。至“十一五”末,全省民用运输机场8个(含4个军民合用机场),形成了以济南、青岛机场为枢纽,烟台、威海、东营、潍坊、临沂、济宁等机场共同发展的格局。2010年全年完成起降22.7万架次,实现旅客吞吐量2231.5万人次、货邮发送量30.1万吨,旅客吞吐量、货邮发送量均较“十五”末实现了翻番。港口吞吐量突破十亿大关。在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沿海港口吞吐量迅速增长,2002年突破2亿吨,2008年达到6.6亿吨,一个月完成的吞吐量就相当于1978年全年的1.7倍。2012年全省拥有港口生产用泊501个,万吨级以上泊位221个,沿海港口货物年通过能力达到5.7亿吨,货物吞吐量为10.6亿吨。

(二)邮电改革持续推进,行业发展升级换代

速递物流业务从无到有。2005年邮政业实行政企分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2007年,山东省邮政管理局和山东省邮政公司正式成立。2012年,市级邮政管理局挂牌成立,下辖邮政所2856处,邮路总长度达到7.2万公里,快递企业(含分支机构)1034个。通信业升级3G时代。经过改革重组,全省通信业初步形成了以网通、移动、联通、电信、铁通、卫通六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和500多家增值电信企业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竞争新格局,全省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电话、通宽带,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电话。2009年,视频通话、手机购物、无线搜索开始融入生活,移动通信由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进入3G时代。2012年底,全省(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364.1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为4865.1万户,3G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517万户。

(三)供给能力实现突破,助力经济降本增速

交通运力不断增强,客货运量实现历史性突破。2012年,全省完成客运周转量1832.0亿万人公里、货运周转量12583.6亿万吨公里,沿海港口吞吐量达到10.6亿吨,内河港口吞吐量完成6600万吨。运行效率明显提升,铁路货车周转时间由2.22天缩短到2天。邮电业务总量达到849.2亿元,快递业务量累计2.5亿件,全国排名第七。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信支出提升至2005元,是2000年的5.8倍。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增加值比2000年增长3.2倍。

四、2012年至今,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交通高质量发展态势加速形成,交通运输邮电业迸发新活力

“十三五”以来,省委省政府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全省八大发展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三大支撑之一,深化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公路、地方铁路、机场、水运、地铁和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管理的综合体制;整合交通运输资源,组建或重组了高速集团、铁投集团、港口集团、机场集团以及海洋集团五大省属交通运输投融资建设和运营平台,为交通运输邮电业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交通建设成绩显著,综合运输体系加速形成

高速铁路密集成网。高速铁路建设突飞猛进,“四纵四横”货运铁路网全面建成,“一纵两横”环鲁高速铁路网、“四纵六横”高速客运铁路网基本成型。到2020年末,全省铁路运营里程达到7061公里,居全国第5位,其中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110公里,居全国第3位,全省16市中已有12个通高铁,以省会济南为中心,2小时交通圈覆盖省内高铁沿线城市。铁路网密度达到436公里/万平方公里,是2010年的1.8倍。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 “八纵四横一环八连”的高速公路网加快推进。到2020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8.7万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183公里,均居全国第3位,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率和通客车率均达到100%。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473公里,居全国第5位,县县通高速。智慧交通发展迅速,ETC收费站覆盖率达100%,基本实现不停车收费。港口建设迈向世界一流。立足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目标,进一步整合港口资源,推动沿海港口一体化发展。2019年成立山东省港口集团。2020年末,全省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607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达到340个,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9.2%和28.3%。2020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6.9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3150万标箱,分别居全国第2位和第4位。民航面貌焕然一新。为满足日益增长航空出行需求,加快形成“两枢一干多支”民用运输机场格局。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菏泽牡丹机场,烟台机场二期、济宁机场迁建工程相继完成,全省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到10个。2019年,组建成立山东机场管理集团,航线数量不断增多,共执飞国内外航线670余条,其中国际航线74条,与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多个国家直接通航。

(二)邮电业快速发展,5G成为新动能

快递业务迅速崛起。电子商务带动快递业突飞猛进,高铁快递、航空快递进一步提升了寄递服务品质,13市实现“快件上高铁”,邮政航空、顺丰航空相继落户山东。2020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55家。全行业拥有各类营业网点17565处,其中设在农村的6286处;快递服务营业网点12800处,其中设在农村的4197处。2021年邮政全面提速覆盖全国“1000+”城市,全国主要城市可享邮件“次日达”甚至“次晨达”的极速体验,6成以上特快专递可实现“次晨达”。5G网络加速商用。2020年末全省移动电话用户10907.1万户(5G用户1713.5万户),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119.5部。光缆线路总长度263.1万公里,(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445.6万户,全省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为96.8%;其中光纤宽带用户3202.8万户,占固定宽带用户的93.0%。5G建设和应用取得长足发展。2019年5G在山东正式商用,2020年全年新开通5G基站4万个,总数达到5.1万个,全省16市城区均已实现5G网络全覆盖,136个县(市、区)实现重点城区连续覆盖。

(三)新业务蓬勃发展,行业结构持续优化

充分发挥多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加快推进“公转铁”“公转水”结构调整。2020年,在货运量中,铁路占比为7.5%,比2012年提高1.5个百分点;水路为5.9%,提高1.8个百分点;公路为86.6%,下降3.3个百分点。在客运量中,铁路占比为32.6%,提高29.7个百分点;公路为64.7%,下降31.4个百分点;水路为2.7%,上升1.7个百分点。高速公路占公路通车里程比重为2.6%,提高0.6个百分点。新业态新技术快速发展,多式联运增加值占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比重提升至8.6%,快递业务收入占邮政业务收入比重为70.4%,光纤宽带用户占固定宽带用户的比重达93%,100M以上高速率固定宽带接入用户占比为92.4%。

展望未来,“十四五”时期是加强交通强省建设、推动交通运输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交通强省建设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局已开,全省将牢牢把握“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总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引领全省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加快交通运输数字化水平提升,以加快交通互联互通为主题和方向,加快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提供战略支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