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两会服务系统 > 两会服务系统2021 > 统计分析
山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就之九对外经贸篇

发布日期:2022-01-13 18:25:35 浏览次数: 字体:[ ]

勇立潮头  奋楫远航

开放型经济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

——山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就之九对外经贸篇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深入贯彻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改革创新发展理念,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国际经济合作等领域稳步推进,开放型经济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为推动山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一、对外贸易稳健运行,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实施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对外贸易蓬勃发展。山东外贸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0.03亿美元到2020年的3184.5亿美元,年均增长33.2%,近年来稳居全国第6位。其中,出口年均增长47.9%;进口年均增长30.6%。

(一)对外贸易呈现阶段性、跨越式发展

一是初步提出小康目标阶段(1979年-199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对外开放首次列入我国基本国策,山东开放型经济开启新航程。1984年国务院批准青岛、烟台为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山东进入以开放促开发阶段。1988年改革外贸体制,完善外贸管理审批制度,在全行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激发了外贸企业经营活力。这一时期,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对外贸易为全省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外贸发展实现第一次飞跃,总额由1980年的0.03亿美元增加到1984年1.1亿美元,1990年达到42.8亿美元。二是基本实现总体小康阶段(1991年-2000年)。以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为契机,山东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提出“全面开放、重点突破、梯次推进、东西结合、加快发展”的战略举措。这一阶段外贸体制改革按照党的十四大确定方针,实行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和推行代理制,外贸宏观调控体系和经营机制逐步完善,外经贸协调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全省扩大对外开放热情进一步迸发,开放型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91年至2000年,山东外贸总额从48.2亿美元起步,到2000年外贸总额249.9亿美元,年均增长高达20.1%。三是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2001年-2012年)。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山东制定了《山东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全面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行动纲要》,对“入世”应对工作进行全面系统部署。2003年山东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将外经贸列为经济工作的三大亮点之一,把对外开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2005年,制定了《关于突出重点全方位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树立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省情意识,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对外开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山东出台《关于促进外经贸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着眼于扩大开放,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放型经济实现较快发展。2001年至2012年,山东外贸总额从289.5亿美元增长到2455.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1.5%,堪称山东外贸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四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2012年-2020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山东深入贯彻党中央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视察山东时提出的“走在前列”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推进开放型经济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科学发展。2014年山东外贸保持稳步增长,规模总值达到2771.2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点,居全国第6位,增速一度在全国主要外贸省市居首位。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叠加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山东对外贸易2015、2016年出现连续下滑严峻局面。面对挑战,山东大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积极促进外贸经济转型升级,2017年山东外贸再度回升,2020年达到3184.5美元,同比增长7.2%。这一时期,外贸总额年均增长3.3%。

(二)外贸结构呈现转型稳、质量优态势。全省外贸在确保稳增长同时,积极推动外贸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外贸结构得到优化提升。从外贸商品结构看,改革开放初期,全省出口商品种类单一,主要以原料等初级产品为主,随着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工业制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提升。1980年,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为4.2%,到2000年、2020年比重提高18.7和38.7个百分点。随着科技水平提升,电器及电子产品、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技术等产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同时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和资源类产品的进口。从国际市场布局看,1978年,山东外贸市场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港澳地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海外市场开拓力度加大,2007年达到2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十八大以来,山东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到2020年海外市场年发展到全球240多个。目前,外贸传统市场份额保持稳定,主要集中在东盟、美国、欧盟、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快速开拓,市场布局不断优化,开放领域持续扩展。从外贸经营主体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全省仅有11家省级专业外贸公司开展进出口业务,随着外贸体制改革,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涌入外贸队伍,呈现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经过多年发展,私营企业已取代外资企业成为第一大经营主体,出口比重由2007年20.7%提升到2020年65.1%;外资企业出口比重由2007年53.6%回落到2020年22.2%;国有企业出口保持基本稳定。从省内区域布局看,提出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全省外贸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城市,随着外贸布局优化调整,沿海地区持续引领外贸发展,中西部地区外贸活力不断增强。2020年,青烟威潍四市进出口比重为59.7%,较2011年回落10.6个百分点,而枣庄、临沂、泰安、济南、济宁、德州6市合计占比达到18.0%,比2011提高4.0个百分点。

(三)外贸业态呈现模式新、发展快趋势。为加快外贸领域新旧动能转换,助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山东积极推动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在跨境电商发展方面。2016年1月,青岛被国务院批准成为山东第一批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之后,到2020年5月,山东又有威海、济南、烟台、东营、潍坊、临沂先后入选。2020年9月青岛获批跨境电商B2B出口新模式。海关数据显示,跨境电商进出口连续五年保持增长,2020年我省跨境电商进出口138.3亿元,同比增长366.2%。其中,网购保税进口22.5亿元,同比增长484.4%;跨境直购出口50.4亿元,同比增长101.6%。值得一提的是,青岛海关、济南海关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仅4个月,出口值就达到了63.4亿元。在市场采购贸易发展方面。2016年9月以来,临沂、青岛、烟台先后被国家批复为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试点建设紧紧围绕简化申报、免征不退、结汇灵活等优惠政策,立足实际、开拓创新,坚持从优化服务环境、强化信贷支持、创新监管体系等方面引领企业融入市场发展。同时,市场采购在发展中注重优势互补,探索开展“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组合拼箱出口业务,进一步提升新业态叠加效应,为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激发新活力。2020年,山东市场采购出口49.8亿美元,增长84.3%。劳动密集型产品超半数,出口25.1亿美元,增长151.9%,占出口总值的50.5%。

二、利用外资成效显著,质量效益持续提升

山东始终把吸引外资作为扩大开放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程来抓,根据不同阶段发展需求,及时转变招商引资理念,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努力改善外商投资环境,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一)利用外资不断迈上新台阶实现新发展。一是利用外资初期探索阶段(1979年-1991年)。这一阶段利用外资以对外借款、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商其他投资形式为主。1979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相继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利用外资取得进展,1981年山东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落户青岛,外资企业实现从无到有。1979—1991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61.0亿美元,年均增长35.0%。二是利用外资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2001年)。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强调要抓住时机,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革开放步伐。这一时期,引资规模不断攀升。1992年利用外资开始步入快车道,实际利用外资比上年增长5.4倍。1997年增加到25.0亿美元、2001年达到36.2亿美元,年均增长15.7%。三是科学有效利用外资阶段(2002—2011年)。2001年“入世”以来,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实际利用外资实现新发展,特别是进入“十一五”,全省利用外资迈上新台阶,2006年利用外资首次突破100亿美元,2007年达到110.1亿美元。2008年、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流动性紧缩,利用外资出现小幅下降。山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合理引导外资投向,利用外资在2011年再次跨越百亿美元。四是招商引资高质高效阶段(2012年—2020年)。十八大以来,山东围绕稳增长促平衡提质量,重点推进外资结构调整,利用外资呈现规模稳定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方式日趋多元的良好发展态势。特别是进入“十三五”,山东为更好适应新时期利用外资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引进外资,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在2017年出台《关于新时期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有力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利用外资领域持续扩大。2018年,山东大力实施“双招双引”工作,稳外资措施靶向发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利用外资发展态势持续向好。2012-2020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从1333个到3060个,实际利用外资年平均增长4.5%。

(二)外商投资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经过多年发展,山东投资环境日益完善,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质量水平不断提升。一是利用外资产业结构不断改善。改革开放40多年来,山东以市场为导向,狠抓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利用外资产业结构取得实质性突破。1992年开始,山东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初步建立。到2006年利用外资三次产业结构为1.4∶81.4∶17.2。2007年以来山东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是服务业快速发展时期严格落实“两高一低”政策,外商投资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利用外资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2.6∶79.1∶18.3调整为2020年的1.7∶59.7∶38.6。二是利用外资优势区域发挥引领作用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4年国务院批准青岛、烟台两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再加上东部沿海区位优势,青岛、烟台、威海等市成为引领山东利用外资的重要载体。多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始终发挥吸引外商投资的聚集效应,引领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比重逐步提升。从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山东利用外资开始快速发展的1992年看,青岛、烟台、威海3市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比重为58.2%;济宁、枣庄、聊城、临沂、菏泽5市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比重为7.8%。发展到2020年青烟威合计占比为53.8%;济宁、枣庄、聊城、临沂、菏泽5市占比为14.4%,比1992年提高了8.6个百分点。三是外资来源地多元化发展成效明显。改革开放初期,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以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方式为主,1981-1983年间,外资来源地主要集中在亚洲的香港、澳门、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随着国家开放体系愈加明确,山东利用外资步伐加快,至1991年底,山东利用外资来源地达到31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香港、澳门、日本、美国等。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视察谈话扩大开放,到2001年中国“入世”,山东省利用外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外资来源地从2001年的56个国家和地区扩大到2007年的外资来源地扩大153个。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山东调整优化引资结构,2020年,外资来源地遍布世界以亚洲为首的6个大洲130个国家和地区。

(三)外资企业投资效益显著提升。随着营商环境的逐步改善,外资企业稳定发展,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利用外资规模效益不断增长。在国家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1981年5月,山东省第一家从事特殊工艺文化品和五金器材经营的中外合资企业--山东省鲁兴实业有限公司成立,拉开了山东省吸收外资的序幕。在1981-1991年探索起步阶段,全省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735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6亿美元。从1992年到2001年中国“入世”之后,山东利用外资规模大幅度越升。2012年,全省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5万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251.6亿美元。十八大以来,山东大力优化招商环境,引资规模再上台阶。截至2020年,全省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8.0万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582.4亿美元。2020年,全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3060家,同比增长21.6%;实际利用外资176.5亿美元,同比增长20.1%。另一方面,引资项目质量明显提升。改革开放初期,山东省相继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利用外资政策。1981年11月,山东提出了“六五”时期利用外资、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重点,包括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支持煤炭、水泥、石油化工和非金属矿等资源的开采加工,重点引进能够发挥山东优势的关键性工艺技术等。加入世贸组织初期,山东利用外资仍然以制造业为主,2001年9月11日,钢铁冶炼业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韩国高丽钢线株式会社青岛高丽钢线有限公司在即墨市独资设立,项目总投资1.3亿美元。2004年6月18日山东最大的外商投资整船制造业项目青岛太平洋船舶工业有限公司在胶南市设立,项目总投资9900万美元。除制造业吸引外资规模继续保持增长外,山东省服务业在利用外资方面同样增长迅速。山东中华发电有限公司总投资22.9亿美元,是截至2007年投资额最大的外商投资项目;13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山东省投资了342家企业,主要集中在机电、纺织服装、化工、食品、电子、物流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2012年以来,特别是“十三五”期间,美国思科、IBM、雅培、江森自控、谷歌、日本软银等16家世界500强首次落户山东。截至2020年底,已有219家世界500强在山东投资兴业,山东已经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

三、“走出去”动力增强,国际经贸合作健康有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陆续启动并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合作,有力推动了开放型经济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山东加强“走出去”与“引进来”良性互动,带动国内资本和优势剩余产能走出去,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一)境外投资发展迅速。改革开放初期,山东境外投资规模较小,2000年中央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境外投资迅速展开并呈高速发展态势,投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2003年山东境外投资1.1亿美元,到2007年4.0亿美元、2010年18.5亿美元、2020年83.5亿美元,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截至2020年,山东累计设立境外投资项目6806个,核准中方投资总额1049.3亿美元。投资方式从初期以制造为主的直接投资建厂向境外营销网络、优势产能转移、境外资源开发、跨国并购、研发中心等形式发展,投资形式和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呈多元化发展。通过对外投资方式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有效利用境外科技和智力资源,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对缓解国内资源短缺、开拓市场空间、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对外承包劳务快速拓展。山东自1982年起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经过多年发展,业务项目遍布全球。目前,山东高速、青建集团、烟建集团等多家公司36次入选ENR250强企业名单,入选数量居全国前列。对外承包劳务合作保持快速发展。截至2020年,全省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劳务合同额11698.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352.7亿美元。累计外派劳务人员107.7万人次。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的严峻形势下,山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15万人。一方面,对外承包工程项目质量提升。承包工程逐渐向建营一体化转型发展,企业主体由早期的国有企业为主向多元化发展,工程项目由单一房屋建筑扩展到电力工程、交通、石化等行业,工程大项目成为推动对外承包工程发展的重要力量,2020年新签过亿美元大项目147个,合同额占全省的91.1%;亚洲市场新鉴合同额占全省的62.0%元。另一方面,外派劳务人员居全国前列。山东外派劳务起步于上世纪80个年代初期,1983年年末在外人数408人。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2005年派出人数3.8万人,2016年山东加大高端市场开拓力度,外派劳务人员达到6.9万人,连续九年位居全国第一。2019年、2020年居全国前三。目前,山东外派劳务已遍布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从事纺织服务、机械电子、电力、石化农业种植等行业。

(三)境外园区建设成效显著。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境外经贸合作发展模式,推动走出去企业集聚发展,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全省按照政府扶持、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原则,引导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抱团走出去,充分发挥大企业“头雁效应”,鼓励有能力企业建设各类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走出去,实现集群发展。上世纪90年代末期,山东企业开始推动以境外开发区的方式探索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生存发展之路,其中,标志性项目就是2000年海尔美国工业园的设立。随着国内市场的国际化,到2011年,山东拥有巴基斯坦、委内瑞拉、俄罗斯3个部级境外经济合作园区。截至2017年,山东境外建设纳入商务部统计的境外经贸合作园区达13家,全国通过认证考核的国家级境外合作园区20家,山东占4家,均居全国前列。2020年,纳入商务统计的13家境外经贸合作区完成投资33.9亿元。境外经贸合作区辐射带动作用日趋增强,成为带动产业链企业和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加速器,也是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提升走出去层次的载体平台。全省国家级和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已带动更多企业和商户入区发展,助推优势产业、富余产能等领域合作,对拓展开放型经济发展新空间,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至关重要,同时有效促进贸易伙伴的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