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两会服务系统 > 两会服务系统2021 > 统计分析
山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就之七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篇

发布日期:2022-01-13 18:29:21 浏览次数: 字体:[ ]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基础设施保障持续增强

——山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就之七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篇 


1978年以来,山东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在助力经济平稳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全省咬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围绕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的总体要求,着力提高投资的有效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基础设施保障逐步增强,民生领域投资比重提高,动能转换步伐不断加快,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就。

一、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一)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历史性决策: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后40多年,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跨越式发展。1979-2020年,山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50万亿元。

(二)三产投资格局发生较大变化。1978年以来,第一产业作为经济运行的基础,投资保持稳定增长;第二产业投资结构明显改善,是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在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带动下,第三产业投资占比持续稳步上升。1999年,全省三次产业投资之比为3.1∶44.8∶52.1,2020年,三次产业投资之比为2.3∶31.3∶66.4。第三产业对投资的引领、支撑作用与日俱增,已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

(三)民间投资不断发展壮大。40多年来,全省非公有制经济投资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非公经济中的民间投资得到极大发展。近年来,随着“放管服”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民间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2020年,全省民间投资同比增长6.9%,高于全部投资增速3.3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为63.9%。

(四)投资对经济稳定增长作出较大贡献。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1978年,全省资本形成率为34.2%,2010年达到48.0%。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深入发掘内需潜力,特别是消费需求潜力,使经济增长从过去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局面转变。2018年,全省资本形成率为45.9%,低于最终消费支出6.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3%,低于最终消费支出3.0个百分点。有效投资与消费升级良好互动的局面逐渐形成。

二、基础设施投资增长较快,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

(一)电力生产和电网建设扎实推进。1978年以来,全省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输变电网络结构,扩大机组容量规,极大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1979-2020年,全省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年均增长16.2%。截至2020年底,我省发电装机15896万千瓦,居全国第一。按机组类型分,煤电机组10644万千瓦,占67.0%;太阳能发电机组2272万千瓦,占14.3%;风电机组1795万千瓦,占11.3%;余能发电机组46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机组365万千瓦,核电机组250万千瓦,水电机组108万千瓦,合计占7.4%。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容量4541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8.6%;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居全国首位。电网建设方面,已初步形成最高交流电压等级1000千伏、最高直流电压等级±800千伏,以500千伏为省域主网架、220千伏为市域电网主网架,发、输、配电网协调发展的大型电网。

(二)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更加完善。1978年以来,全省交通运输业投资始终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运输保障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1979-2020年,全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年均增长18.0%。2020年,高铁通车里程达到2110公里,公路通车里程28.6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473.4公里;沿海港口生产型泊位607个,其中新增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4个,累计达到340个;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到10个,居华东地区首位;济南、青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里程分别达到84.1公里和255公里;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管道里程分别为3980公里、2200公里和6730公里。

(三)信息通信能力持续增强。1978年以来,全省不断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通信能力持续提升。近年来加速布局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促进新型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十三五”期间,全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18.3%。2020年,5G基站已经建成5.1万个,光缆线路总长度263.1万公里,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125.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0907.1万户,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119.5部,(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3445.6万户。

(四)水利、生态、公共设施等领域投资取得新成效。一是水利建设迈上大台阶。“十三五”期间,全省水利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长17.4%;基本完成小清河等10条河道重点河段防洪治理、丹河等128条中小河流治理,实施32座大中型水库、225座大中型水闸、2388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相继建成黄水东调工程、引黄济青改扩建等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二是生态环境治理投入持续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新的发展理念,“十三五”期间,全省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年均增长21.0%。三是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进一步扩大。“十三五”期间,全省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长10.2%,城市品质持续提升。2020年,全省新增城市地下综合管廊74.6公里,设区市新增海绵城市面积200平方公里;新建改造修复城市污水管网3320.8公里;累计建成运行城市污水处理厂328座,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80万吨/日;建成运行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场)128座,新增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1.5万吨/日;设区市新增城市公共停车位3.6万个。

三、民生领域投资持续加强,有力促进民生改善

(一)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投资逐年增加。1978年以来,山东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投资逐年增加,始终保持较快增长。1979-2020年,教育、卫生领域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9.9%、19.5%。2020年,全省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463所,新增学位30.1万个;新设立6所高职(专科)院校,成立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联合研究生院。截至2020年末,全省医疗卫生机构8.5万所,其中医院2640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1万所。

(二)文化、体育等消费升级领域投资快速增长。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文化、体育等领域投资呈快速增长,有效供给持续增加,人民生活不断改善。1979-2020年,全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年均增长20.2%。截至2020年,全省建成城市、县城和乡镇影院580家,艺术表演场馆93个,博物馆603个,公共图书馆154个,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157个,美术馆55个,文化站1815个,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分别为17个和171个,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226处和1711处。

(三)住房保障工程大力推进。1978年以来,山东房地产业从诞生到不断壮大,走过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展历程,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1998年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后,房地产开发投资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1998-2020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由131.9亿元扩张至9450.5亿元,年均增长21.4%;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98年的12.8平方米增加到2019年的37.1平方米。“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开工改造各类棚户区255万套(户),总量居全国第一,600多万棚户区群众“出棚进楼”,改善了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极大增强了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四、新动能投资力度加大,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

(一)“四新”经济投资引领产业发展。年来,全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开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新动能投资全面提速。2018-2020年,全省“四新”经济投资年均增长5.1%,占全部投资比重由2018年的43.9%提升至2020年的51.3%。

(二)“十强”产业成为投资新引擎。2018-2020年,“十强”产业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效农业、医养健康产业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1.1%、7.5%、3.7%。2020年,“十强”产业投资进一步加快,增速达9.1%,其中高端化工、高效农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增速分别为52.7%、45.3%、30.7%。

(三)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加大。“十三五”期间,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9%,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2015年的60.6%提升2020年的64.4%;化学纤维、钢铁、计算机等行业的技改投资年均增速超过15.0%。

1978年以来,山东不断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益,投资建设硕果累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望未来,山东将顺应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对投资的新要求,充分发挥投资在促进经济增长、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补齐各领域短板方面的作用,推进实施新一轮扩大有效投资行动,为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省提供坚实支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