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就之六服务业篇 | ||||
| ||||
服务业绘就小康路 新时代引领新征程 ——山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就之六服务业篇
从20世纪80年代“小康社会”战略构想提出以来,全省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改革创新、艰苦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在这一过程中,全省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逐步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小康路上服务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一)1979—1990年,从探索恢复到启动发展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入,各领域改革全面展开,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服务业改革按照先易后难、解决人民急需的步骤有序推进,1986年服务业发展首次列入国家“五年计划”,在政策引导上扭转了对服务业的歧视。这一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较改革开放初期有了明显提高,对吃、穿、用等基本物质条件的改善需求持续增强,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同时农业和初级工业为主的传统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对运输、销售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也产生了初步需求。到199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49.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1979年的36.2∶50.8∶13.0转变为28.1∶42.1∶29.8,服务业占比超过第一产业,比1979年提高16.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1979—1990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 (二)1991—2000年,从初具规模到加快发展 这一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的阶段,也是服务业发展最快的阶段,全国经济发展从低收入向中等收入水平迈进,人民生活从温饱向小康过渡,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对建立健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日益迫切。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提出要全面、快速地发展第三产业,将投资少、收效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行业,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行业,农村的第三产业,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作为发展重点。山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和《山东省第三产业“八五”及十年发展规划》。外部需求扩张与改革开放红利叠加,推动服务业经济地位明显提升,交通、商贸等基础行业快速增长,信息、咨询、旅游、房地产等新兴行业不断涌现,基本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对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起到重要作用。10年间,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在1994年、1997年突破1000亿元、2000亿元大关,2000年达到2905.8亿元;1991—2000年年均增长14.7%,高于GDP年均增速1.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5.1%,比1990年提高5.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3个百分点。 (三)2001—2012年,从基础建设到全面发展 这一阶段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全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全省工业化进程继续深入,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对服务业的市场需求全面扩张,种类齐全、独立完整的服务体系加快形成。2006年全省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极端重要性,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拓展生产性服务业、丰富生活性服务业、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总体要求,对服务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一时期,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大关,2012年达到17634.4亿元,2001—2012年年均增长10.8%;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1.1%,比2000年提高6.0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 (四)2012年至今,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 十八大以来,全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对服务业需求的品质更高、范围更广。同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发展任务更加艰巨,服务业在稳定经济、带动就业、促进转型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要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国务院印发《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强调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2013年,省政府制定《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十三五”期间制定《山东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山东省服务业创新发展行动纲要(2017—2025年)》,推动服务业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实现“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202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9153.0亿元,2013年以来年均增长8.6%,比GDP高1.6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3.5%,比2012年提高12.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5个百分点。 二、服务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经济增长“推进器” 服务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步增强,成为全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主引擎。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在1990年和2015年超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比1978年增长107.7倍,年均增长11.8%,年均增速比GDP高1.3个百分点;占GDP比重比1978年提高39.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7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1%,比1980年提高34.1个百分点。 (二)就业吸纳“蓄水池” 伴随着改革开放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全省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特别是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广大群众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逐步增强。2013年,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员数超过第二产业,2014年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到2020年,服务业年末就业人员达到2297.7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41.7%,比1978年末提高33.2个百分点。服务业结构偏离度,即就业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为-20.3%,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主渠道的趋势日益明显。 (三)促进投资“主阵地” 2006年,山东在《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突破性地提出自2006年至2010年,省财政按上年度全省GDP的万分之零点五安排引导资金,财政资金对服务业投资的引导作用明显加强,服务业投资占比稳步提升。近年来,全省各级政府用于支持服务业的财政性资金逐步增加,相继设立了服务业引导资金、文化产业资金、旅游发展资金等,国家和省为了支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服务业的发展又安排了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城区、园区、企业、项目“四大载体”建设,对推动服务业的跨越发展转型升级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2020年,全省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达到66.4%,比2005年提高了32.4个百分点。 (四)动能转换“领头雁” 2014年以来,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敲开核桃、一业一策”,全面推动服务业加快转型发展的总体部署,制定了《山东省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优化提升传统服务业”,目标更明确,政策更细化,措施更精准,全省服务业迈入转型与跨越发展的新阶段。2020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高端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5.0%,比2015年提高1.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5.2%,比2016年提高13.1个百分点。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快递业务量年均增长41.4%%,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年均增长25.8%。 (五)深化改革“先行官” 近年来,全国及山东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服务业行政审批逐渐减少,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发挥,金融资本、外贸商务、文化体育等领域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服务业税收、价格、收费等改革深入推进,特别是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工作,进一步激发了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活力。山东服务业改革步调与国家保持一致,同时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发出服务业改革的“山东声音”。如金融领域,2010年以来,山东先后成立了齐鲁股权交易中心、山东金融资产交易中心、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有效推进了区域资本市场和全国性更高层次资本市场的衔接。2016年又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地方金融立法文件《山东省地方金融条例》,加快了山东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步伐。 (六)对外开放“新高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将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山东省外向型经济也由此拉开序幕。1984年,国务院批准青岛、烟台为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逐步形成。进入新时代,山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推进文化、教育、科技等服务业行业对外开放,服务业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外资规模不断扩大,2020年实际使用外资124.4亿美元,占全省实际使用外资的70.5%;截至2020年,服务业累计实际使用外资898.6亿美元。服务贸易较快发展,2020年完成服务进出口2339.1亿元,排名全国第6位,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65.5亿元,排名全国第2位。 三、服务业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全省加快迈向服务经济新时代,但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仍需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提供坚强保障。 (一)加快扩容提质,扩大服务业引领作用 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推动企业积极研发新技术、拓展新市场、提供新服务,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激发消费潜力,扩大市场需求。发挥大规模经济体优势,稳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全面促进消费,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消费。 (二)推动转型升级,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 优化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大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力度,鼓励企业优化管理模式和经营业态,改造提升批零住餐、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商业综合体、定制化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满足多样化、社会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集聚引领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重点突破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现代金融、商务服务等领域,积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 (三)强化基础支撑,厚植服务业发展优势 加快资源集聚。强化人才支撑,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强化资金支撑,优化投资结构,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现代服务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空港、铁路、5G、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全省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效畅通;加快服务业聚集区建设,推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人力资源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服务业制度创新,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完善服务业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业市场。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