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就之四工业篇 | ||||
| ||||
奋力推进现代化 工业强省谋新篇 ——山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就之四工业篇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山东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风雨无阻,奋楫前行,在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谱写了一篇从弱到强、由旧变新的改革发展篇章。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紧扣“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由大到强跨越,工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发展历程 工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工业发展,矢志不渝推进工业现代化。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工业发展历程,按照工业化进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轻重工业调整、农村工业化提速阶段(1979-1991年)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为了纠正严重扭曲的工业结构,国家进行工业化战略重大调整,注重市场需求导向,大力发展消费品生产,对轻纺工业实行“六优先”政策,轻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到1982年,我省轻工业总产值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到59.4%。在需求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下,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从吃穿等基本需求转向家用电器等高档消费品,强烈刺激了家电等产业发展,结构失衡状况在轻重工业互动发展中趋于新的平衡。到1991年,全省轻工业完成总产值1326.8亿元,重工业完成总产值1272.4亿元,轻重工业比为51.0∶49.0。我省全部工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108.5亿元增加到1991年的66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1倍,年均增长11.5%,增幅比GDP高1.2个百分点,比全国工业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 这一时期,农村工业化迅猛发展。1984年开始的农村改革,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农村和农民生产活力,兴起了农村工业化潮流,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1988年,全省村办工业企业8.3万家,是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3.2倍,乡镇企业产值曾占到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随着农村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市涌入,深刻改变了过去工业化与城市化割裂的局面,极大促进了工业和服务业发展。 (二)重化工业加速发展、产业结构明显高度化阶段(1992年-2002年) 以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契机,全省按照党的十四大确立的改革目标,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推进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行国有企业改革攻坚,大力引进三资企业,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工业增长明显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格局,工业经济再回重化工业加速发展轨道。初期以解决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领域的瓶颈制约为目的,中后期在房地产以及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下持续进行。90年代中期全省城乡居民出现再次升级,在彩电、冰箱等传统家电消费依然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空调、个人计算机和通信设备、汽车等需求高速增长,带动相关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从而推动工业结构向高度化演进。比如,全省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1993年1.3%提高到2002年的3.9%,在38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位次由第22位上升至第11位;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销售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3.6%提高到6.4%,位次由第12位上升至第5位。到2002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436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1年增长4.0倍,年均增长15.7%,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7个百分点。 这一时期,重化工业特征较为明显。1991年全省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重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55.9%。此后,重工业比重一路攀升,1995年达到62.5%的峰值,2002年全省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9.7%。这期间,以基础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重工业产品产量快速增长,钢产量从1992年的281万吨增长到2002年的1001万吨,原煤产量从1992年的6350万吨增长到2002年的13066万吨,水泥产量从1992年的3162万吨增长到2002年的8239万吨,汽车产量从1992年的1.7万辆增长到2002年的10.8万辆。 (三)置身经济全球化、新型工业化进程迈出实质性步伐阶段(2003年-2012年)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山东凭借着巨大市场需求、低成本生产要素、相当实力的产业基础和生产能力等综合成本优势,获得了产业转移的有利地位,工业企业在资金、技术和管理等多方面得以大幅提升,全省新型工业化迈出实质性步伐。2012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18421.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2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12.9%,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201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87.5%,比2002年提高9.2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5.3%,提高5.9个百分点。 这一时期,外资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在工业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全省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5.1%,比重比2002年提高2.3个百分点。外资工业企业的贡献不仅是带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税收,而且境外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的持续输入,大大提高了产业链整体水平,缩小了山东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 (四)应对新常态、工业化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变化,全省上下着眼于构建强大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破立并举,加快产能过剩行业出清,全力加快培育新动能和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工业经济发展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效益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18年以来,全省累计关闭“散乱污”企业11万户,占全省企业总量3%以上;关停化工生产企业1500多家,化工园区由2016年的199个调整到2020年的84个,减少6成。在为长远发展持续做“减法”的情况下,全省资源和市场进一步向大企业集中,产业集中度提高,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更加合理,产业组织结构得以优化,工业企业实力得以改善,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资产比2015年增加1.32亿元,户均实力显著增强。5家企业上榜《财富》世界500强,76家企业上榜中国制造业500强,44家企业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 2020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23111.0亿元(初步核算数),按可比价计算,2013-2020年均增长6.0%,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新一代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产业、高端化工等十强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加快发展,已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工业增长的质量大幅改善。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9.6%,增速创2012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二、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走过波澜壮阔的工业化历史进程。尤其是“十三五”以来的五年,是山东工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勇毅转型的五年,是“打基础、立长远”奋力蹚出高质量发展路子的五年,工业发展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和产业生态系统重塑中取得新成就。 (一)工业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奋力推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加速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制造大省并向“智造强省”迈进,工业大省底蕴和实力在疫情考验下进一步彰显。 一是总体实力位居前列。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4270.4亿元(快报数,下同),占全国的7.9%,仅次于广东和江苏,居全国第三位。14个县(市)和11个区入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和百强区,5个园区进入中国化工园区30强,均位居全国前列。在常规统计的57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全省有55种产品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在20%以上,超过100种重点产品产量居全国前三。各地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通过“补链强链”,在生产、市场、研发等方面聚合上下游企业,形成了一批影响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产业集聚区。济南信息技术、青岛轨道交通装备、烟台先进结构材料和生物医药、淄博新型功能材料、临沂生物医药等7个优势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数量居全国首位。 二是行业门类齐全优势突出。山东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大省,产业体系完备,行业门类齐全,是我国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分类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拥有207个工业中类中的197个、666个工业小类中的526个。近年来,山东充分发挥工业底子厚、门类全的基础优势,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产业生态区域化为重点,打造完善的制造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这种优势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2020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峻疫情,全省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加班加点生产,各类防护物资、基础原材料等重点物资供应能力迅速拉升,为全国疫情防控物资供应和复工达产做出巨大贡献。2020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5.3%,高于全国5.8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保持10%以上的增速。 (二)工业转型升级增添新动力 全省工业领域聚力聚焦“十强”重点产业,全力推进腾笼换鸟,产业结构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调整优化,工业协调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和动力。 一方面狠抓“四减四增”,以“减法”腾出发展新空间。主动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有序推进钢铁优化布局和地炼产能整合转移,持续以安全、环保、质量等标准“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时期,全省积极推动钢铁、焦化、地炼、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压减粗钢产能2110万吨、生铁产能970万吨,推动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1936万吨粗钢、1716万吨生铁落实产能转移计划;焦化行业累计淘汰落后产能2800多万吨;电解铝行业关停违规产能321万吨,向省外转移合规产能241.4万吨;煤炭消费量由占全国的10.9%压减至9.4%,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4%,PM2.5年均浓度累计下降37%。“四减”腾出发展新空间,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日照精品钢铁基地、世界高端铝业基地、山东重工商用车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得以落地实施。 另一方面狠抓“四新四化四提”,以“加法”培强做大新动能。聚焦“十强”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2020年,全省新一代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产业、高端化工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4.5%、19.6%、9.0%和9.5%,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9.5、14.6、4.0和4.5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8%,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8个百分点。光电子器件、服务器、半导体分立器件、碳纤维、工业机器人等高端智能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4.8%、35.3%、15.5%、129.5%、24.9%。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157家,总量达到1.46万家,增长27.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45.1%,比2015年提高12.6个百分点。 “十三五”时期,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30个、专精特新“小巨人”141家,数量居全国前列。以新产业、新产品为代表的工业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为全省“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由2017年的21.7%提高到2020年的30.2%做出重大贡献。 (三)工业创新发展塑造新优势 全省紧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工业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转变。 一是持续推动高水平技术改造和两化融合。“十三五”时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7万余项,完成技改投资3万亿元以上。数字赋能全面起势,截至2020年底,累计开通5G基站5.1万个,实现设区市主城区全覆盖,上云用云企业达到22.6万家。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等一批国家级平台获批建设。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率分别达到82.3%和55.7%。实施“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项目370个,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率先走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之路,智能制造指数居全国首位。 二是持续加强创新载体和人才建设。坚持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累计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3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4家,国家工业强基项目45项,262家企业入选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6个项目入选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改进创新机制,激活人才动力。整合设立120亿元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重点支持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实行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促进创新成果加速涌现。出台“人才兴鲁32条”,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加快隆起。2020年驻鲁两院院士和海外学术机构院士达98位,比2015年增长113%。 三是持续推动工业经济向中高端迈进。山东大力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产品结构优化,档次提升。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8AT)等重大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墨子号”量子卫星、C919大飞机、可燃冰试采装备“蓝鲸一号”等国之重器都有山东制造的贡献,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入选国家首批十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强省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四)工业多元化发展呈现新格局 全省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实体经济发展45条”“扩内需补短板促发展42条”“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5条”“国企10条”“非公10条”等高含金量的政策,营商环境大幅改善,改革红利有效释放,市场预期企稳向好,国有企业混改加速推进,民营市场主体持续增多,多种所有制竞相发展局面进一步打开,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一方面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取得积极进展。国有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牢牢占据主导地位。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扎实推进省属企业混改,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十强”产业、优势产业和核心主业集结集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进一步增强。2020年,国有控股工业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24.9%和22.1%,分别比2015年提高11.3和11.1个百分点。2020年8月,山东能源集团、兖矿集团、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钢铁集团,分别以营收518.93亿美元、413.23亿美元、404.26亿美元、290.60亿美元和277.55亿美元登上《财富》世界500强。 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历练中发展壮大。“十三五”时期,民营工业企业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不断健全微观运行机制,发展质量持续优化,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9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3家,数量均居全国首位。52家企业上榜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比2015年增加4家,数量居全国第4位。2020年,民营工业企业个数、营业收入、平均用工人数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87.2%、64.4%和69.7%,在稳定增长、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新的起点召唤使命与担当。山东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实干托起梦想,以奋斗成就未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历史性跨越,加快实现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共同富裕的伟大转变。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