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就之三农业农村篇 | ||||
| ||||
“三农”加快发展 全面小康梦圆 ——山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成就之三农业农村篇
改革开放开辟了农村经济发展新纪元。山东历届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带领全省人民锐意进取,勇于实践,走出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改革发展道路,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各级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全面小康建设,农业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现代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时代。 一、山东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发展历程 中国的改革始于农村,并率先从农村取得突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有力地支撑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纵观山东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辉煌历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一)农业经济迅速恢复,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起步阶段(1979-1990年) 改革从农村拉开序幕,确立了新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到1983年底,全省农村基本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责任制形式开始于种植业、养殖业,继而扩展到林业、渔业、商业、服务业。从1983年开始,又对“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进行改革。实行政社分开、撤社建乡,到1984年底,全省2109个人民公社全部改建为乡、镇,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基础从此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改革的重大成就,是亿万农民在党领导下的伟大创造。广大农民有了充分经营自主权,极大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劳动效率成倍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快速发展,到199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645.75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年均增速7.1%。整个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观。 在这一阶段,农村发展突破“以粮为纲”单一结构,在保证粮食总产基础上,实现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并重。在确保种植业稳定发展基础上,大力发展林牧渔业,初步实现以农促多种经营,以多种经营养农的良性循环。1990年粮食、棉花、蔬菜、水产品产量分别为3570.0万吨、102.8万吨、1401.2万吨和167.8万吨,依次是1978年的1.6倍、6.7倍、2.0倍和2.3倍;生猪出栏1936.2万头,是1978年的2.1倍。全省农村发展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商品生产为重点,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林牧渔业和整个农村经济结构。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占比由1978年的82.9∶1.8∶11.9∶3.4调整为1991年的65.0∶3.2∶23.3∶8.6。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重大战略措施来抓,1986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半壁江山。乡镇企业的大发展,改变了农村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的状况,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省从解决温饱开始向小康水平过渡。 (二)农业经济加快增长,农村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阶段(1991—2000年) 随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全面确立,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山东农村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进入全面探索市场化改革新阶段。到1991年全省初步形成以国有商业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渠道搞活农产品流通的新格局。 在这一阶段农村经济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切实转变增长方式,使农村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了很大提高。从1991年底开始,山东把高产优质高效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使农业发展由增量为主转到增量与增效并重上来,走出一条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具有山东特色的农业发展路子。特别是在1992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更是催化了山东商品化农业的飞速发展。山东于1993年率先提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路,极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效益。到200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294.4亿元,年均增速7.7%,是发展速度最快的阶段。 1990年末“海上山东”的概念首次提出,随后“海上山东”建设进入快车道。全省积极实施建设“海上山东”战略,大力开发海洋和内陆渔业资源,带动山东渔业迅速发展,2000年渔业产值达到347.1亿元,是1991年的4.4倍和1978年的100.6倍。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98.2万吨,其中,海水产品产量595.1万吨,占比85.2%。水产品总产量从1993年起连续26年居全国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渔业大省。山东渔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满足本省需要,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也为繁荣全国水产品市场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2001—2012年)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5年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阶段,全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城乡”基本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进一步加大“三农”支持力度,贯彻执行系列惠农政策,着力强化农村基础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更加重视农村民生问题,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从2004年开始,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2006年全省取消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到201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817.8亿元,年均增长4.3%。经济内部结构向多元化转变,农林牧渔服务业加快发展,产值达到325.14亿元,占比提高到4.2%。粮食总产量4816万吨,比2001年增加1095万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06元,是2001年的3.4倍。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城乡收入比自2010年开始下降,2012年为2.58:1。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恩格尔系数31.8%,比1978年和2001年分别下降29.9和9.8个百分点。 (四)农业经济提质增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2013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并深刻阐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一总方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提升到新的历史高度。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写入党章,这是重大战略安排。提出实施这一战略的总方针,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中央部署,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改革力度,制定实施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多项农业专项改革方案,全面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和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依法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在这一阶段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持续向好,农业经济总量迈上万亿新台阶,达到10190.6亿元,比2013年增加1613.5亿元,年均增长3.4%,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二、山东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发展成就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 山东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深入实施家庭联产承包,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农业生产得到持续、快速、全面发展,农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保障有力,为应对风险挑战增添了底气,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坚强的基础支撑。 1.农业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三农”政策支持有力,农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经济总量率先迈上万亿新台阶。202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190.6亿元,比1978年增加10088.4亿元,是1978年的99.7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5.7%。分行业看,种植业产值5168.4亿元,年均增长5.2%;林业产值214.2亿元,年均增长5.9%;牧业产值2571.9亿元,年均增长7.1%;渔业产值1432.1亿元,年均增长6.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04.1亿元,比2003年增加756.0亿元,年均增长10.8%。自1989年开始,山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连续32年位居全国第一。1994年,山东农业经济总量迈上1千亿元台阶,2008年突破5千亿元,2020年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一个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省份。 2.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升。1978年,全省粮食总产仅有2288万吨,单产仅173.2公斤/亩。1984年,粮食总产量突破3000万吨,1993年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突破4000万吨大关。2002年,受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气候不利等因素影响,粮食产量下降到3292.7万吨,为1990年以来最低水平。为保证粮食供给,2004年全面推开粮食直补,确定最低保护价,农民种粮积极性极大提高,粮食产量稳步提高。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加剧,世界粮食安全形势空前严峻。山东牢牢扛起产粮大省重任,紧抓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推动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粮食生产连年稳产丰收,总产量达到5446.8万吨,连续7年站稳千亿斤台阶,为全国粮食丰收作出了重要贡献。粮食单产再创历史新高,亩产达到438.5公斤,比1978年增加265.3公斤。 3.主要农产品保障有力。山东蔬菜品种多、品牌响、规模大、产量高,是全国重要的蔬菜生产供应基地。1978年以来,全省各地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将大力发展蔬菜水果生产作为结构调整主要抓手,推动了蔬菜水果迅猛发展。2020年蔬菜总产量8434.7万吨,是1978年的11.8倍,蔬菜产量连续6年超过8000万吨,多年稳居全国第一。园林水果产量1829.8万吨,是1978年的12.1倍,居全国第二位。随着畜禽产品市场和价格的逐步放开,主要畜禽产品生产快速增长,畜牧业发展已进入规模养殖、产业升级、提质增效的新阶段。2020年肉类总产量达到728万吨,是1978年的11.9倍,自2000年开始,山东肉类总产量连续21年位居全国第一。山东水产资源丰富,渔业发展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迈进。2020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828.6万吨,是1978年的11.2倍,年均增长5.9%。 (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山东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累计培育家庭农场8.7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3.6万个。全省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各类经营主体超过50万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日趋完善,带动农民增收能力显著增强。 2.品牌农业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把农业品牌建设作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提高农业品牌建设能力,培育一批品质优异、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品牌。2020年,全省“三品一标”获证产品10275个。农产品监测合格率多年稳定在97%以上。建立完善以区域公用品牌、特色产业品牌、领军企业品牌为主体的农产品品牌体系,促进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绿色崛起。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分别达到60个和500个,17个品牌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数量居全国第一。 3.农业对外开放成绩显著。着力拓展品牌国际营销渠道,不断提升出口农产品国际知名度。把提高质量安全水平作为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的关键举措,大力推进“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推进可追溯体系,全力保障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2020年,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257.4亿元,连续22年稳居全国首位。 4.农业科技创新水平稳步提升。坚持以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引导农业向绿色、优质、特色和品牌化发展,保障农业供给质量,提升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累计建成27个团队,聚集专家415名,涉及110余家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及企业。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18%;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8%;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8.95%,高于全国近18个百分点。 (三)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乡村振兴战略取得重要进展。 1.农业农村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圆满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积极推进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一批农村改革的有效途径,部分试验成果上升为国家政策。率先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截至2020年底,全省土地流转面积2541.9万亩,流转率达到26.2%,通过整理,耕地一般多出8%左右,成方连片适于大机械作业,有利于节约成本、增产增收,为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经营提供了条件。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进一步加大基建投入,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基础建设提档升级,筑牢乡村振兴发展之基。截至2020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25.8万公里,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投资900亿元。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为农村集聚了人气财气,更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全部乡镇、建制村实现通沥青(水泥)路,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实现通客车,农村公交化改造率达91.1%。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1.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行政村占比95%,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完善,乡村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3.乡村产业发展动能持续增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振兴。聚焦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加工企业重心下沉,把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全省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超过1万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07家,领先河南、江苏,继续居全国第一。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超过1800万户。推动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全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实现360.3亿元,总量居全国第五。深入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52万人次,整体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乡村产业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4.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重中之重。脱贫攻坚以来,全省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病残”,坚持精准方略,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落实,累计减少省标以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1.6万人,8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退出,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贫困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升,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5.农村居民收入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有115元,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劳动力转移加快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1994年超过千元,达到1320元,2013年突破万元,达到10687元。近年来,全省各级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农业补贴支持力度,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53元,是1978年的163.1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逐年下降,由2010年的2.70缩小到2020年的2.33,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