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目录 > 统计数据 > 统计数据解读
索引号: 11370000004502016L/2022-0000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山东省统计局 组配分类: 统计数据解读
有效性:
解读:2022年上半年全省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发布日期:2022-07-22 16:49:10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综合处 字体:[ ]

2022年上半年全省经济运行情况解读

山东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

2022年7月22日

解读:2022年上半年全省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稳增长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省宏观经济大盘稳健前行,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向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为41717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84亿元,同比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16643亿元,同比增长3.4%;第三产业增加值22190亿元,同比增长3.5%。

一、生产供给支撑有力。农业生产稳中有增。上半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5163.8亿元,同比增长5.4%。夏粮总产再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2641.6万吨,增长0.2%,连续4年稳定在2500万吨以上。蔬菜生产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其中,蔬菜总产达到3976.0万吨,增长4.9%。主要畜禽肉蛋奶产量达到769.0万吨,同比增长2.8%。工业生产企稳回升。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6月份当月增速达到6.1%。41个行业大类看,6月份有30个行业增加值同比保持增长,增长面达到73.2%。消费品行业增长较快、拉动力大。6月份,消费品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高于规上工业2.8个百分点。服务业稳步增长。1-5月,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274.9亿元,同比增长18.2%,较前4个月提高1.6个百分点。32个行业大类中,23个实现同比增长,增长面为71.9%。生活性服务业较快恢复,1-5月,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0%,较前4个月提高5.9个百分点。

二、有效需求持续扩大。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5%。三次产业投资协同增长,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6.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4%。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同比增长16.7%,高于全部投资9.2个百分点。消费市场持续恢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64.9亿元,同比下降0.3%,比1-5月回升1.0个百分点,扭转近2个月连续下滑局面,6月份当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3%,较上月提高9.3个百分点。餐饮消费明显好转。上半年,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2.8%,比1-5月提高2.7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同比增长8.8%,比上月提高12.0个百分点。外经外贸高位增长。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15734.9亿元,同比增长17.0%。其中,出口9449.6亿元,同比增长25.4%;进口6285.3亿元,同比增长6.3%。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5783.7亿元,同比增长35.7%,占进出口总值的36.8%。

三、发展动力持续增强。新产业新动能加速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增势良好,同比增长15.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0.7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61.0%、33.1%和18.2%。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上半年,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9.0%,增速高于全部投资1.5个百分点。“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4.9%,高于全部投资增速7.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3.4%,同比提升3.5个百分点。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扩容。上半年实现网上零售额3207.2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868.2亿元,增长14.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8.5%,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4个百分点。

四、市场活力加速释放。市场主体持续增加。上半年,新登记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2.9%,其中,6月份当月同比增长40.7%。金融支撑稳健有力。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20009.8亿元,增长12.3%,比年初增加8974.4亿元。对实体经济支撑力度加大,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增长14.2%,占比达到63.9%。交通物流运转良好。上半年,公路、水路货物运输量同比分别增长5.2%、6.7%。邮政充分发挥保障作用,上半年,邮政业务总量增长6.6%,其中快递业务总量增长7.8%。用电量平稳增长,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2.4%,较1-5月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增长7.6%,比上月提高5.8个百分点。

五、绿色发展成效显著。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快速增长。上半年,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6637.0万千瓦,同比增长28.8%,占全部装机容量比重为37.3%,同比提高5.6个百分点;发电量为678.9亿千瓦时,增长17.5%,占全部发电量比重为21.8%,同比提高2.7个百分点。煤炭消费降幅扩大。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18704.5万吨,同比减少258.4万吨,下降1.4%,降幅较一季度扩大0.9个百分点。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煤炭消费17790.2万吨,下降0.9%。主要产品单耗水平持续下降。纳入统计监测的69项产品中,27种产品单耗指标同比下降,下降面为39.1%。

六、就业民生保障改善。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1.8万人,快于时序进度;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两个月回落至5.5%的年度控制目标内。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上半年同比上涨1.4%,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环比持平。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上半年核心CPI上涨0.4%。居民收入平稳增加,上半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29元,同比名义增长4.5%。其中,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6%、5.3%。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2.01,比一季度缩小0.07。民生领域投资力度继续加大,上半年,卫生、教育投资同比分别增长78.9%、29.3%。

总的看,上半年,面对国际环境复杂演变、国内疫情冲击等超预期因素,对短期经济形成的下行压力,全省上下沉着应对、精准施策、积极作为,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为全年经济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全省上下应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抓好稳工业运行、促消费复苏、细化房地产调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为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更加坚实基础。

附注:

(1)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均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均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3)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是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是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由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单位)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每年都有部分企业(单位)达到限额标准纳入调查范围,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单位)因规模变小达不到限额标准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开业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单位)的影响。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5)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范围包括: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行业法人单位;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的房地产业(不含房地产开发经营),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行业法人单位;以及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行业法人单位。

(6)固定资产投资包括辖区内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建设项目投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开发项目投资,不包括农户投资。

(7)就业人员是指16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从事一定社会劳动的人员。

(8)财政收支数据来源于省财政厅;金融机构信贷数据来源于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使用外资数据来源于省商务厅;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据来源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济南海关和青岛海关;市场主体数据来源于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公路、水路、港口运输数据来源于省交通运输厅。

(9)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