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两会服务系统 > 两会服务系统2022 > 统计分析
砥砺奋进十年路  同心铸梦谱华章

发布日期:2023-01-06 19:07:56 浏览次数: 字体:[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坚定不移抓好“八大发展战略”“九大改革攻坚”“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等工作部署,落实“六个一”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重点任务,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胜利收官,社会繁荣和富足前所未有,高水平现代化新征程全面开启。

一、综合实力连上新台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2012年GDP超过4万亿元,之后稳步攀升,2021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83095.9亿元,首次突破8万亿元大关,是2012年的近2倍。2013—2021年,全省GDP年均增长7.1%,快于全国0.5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世界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全省人均GDP由2012年的44348元增加到2021年的81727元,年均增长6.5%,比全国水平高出751元,按年均汇率折算为12668美元,向着高收入国家水平迈进。三次产业结构日趋优化。2015年全省产业结构实现了“二三一”向“三二一”的重大转变。2018年起,第三次产业占比跃升至50%以上,成为经济发展主引擎。2021年三次产业之比为7.339.952.8,相比2012年,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11.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2年的39.6%提升至59.5%。

二、动能转换加速突破,发展动力换挡升级

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狠抓“三个坚决”,全力推进腾笼换鸟,全省经济发展动力显著增强。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截至2021年底,全省累计治理“散乱污”企业11万多家,化工园区由199个压减至84个,关闭退出不达标化工企业2344家、危化品仓储经营企业168家;压减焦化产能1866万吨,关停淘汰落后煤电机组305台、852.6万千瓦。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7万多个,完成技改投资3万亿元以上。正在争创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30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日照精品钢铁基地、世界高端铝业基地、山东重工商用车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2021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1.7%,比2017年提高10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6.8%,比2012年提高17.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比上年增长38.2%,比2012年增长了7倍。

三、锐意改革纵深推进,发展新优势不断塑强

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也是山东强省建设的必由之路。聚焦制约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锐意改革、勇闯新路”,统筹推进制度创新、流程再造、健全市场体系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塑强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改革开放的广度深度全面拓展。深化改革呈现新气象。发起“九大改革攻坚行动”,形成130项制度成果,扩权强县、国资国企、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一批力度大、影响深、举措实的重要改革落地实施,“一次办好”、职业教育改革等成为全国典型。“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开办平均时间由20多天压缩到1天,营商环境整体水平位列全国第一方阵,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营商环境最好十大省份”。市场发展活力持续释放,2021年,全省市场主体突破1300万家,十年翻了近两番。国企改革支撑实体经济发展。大力度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一盘棋”优化国资国企布局,“一企一策”抓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一把手”扛起改革责任,省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分别是2012年的3.6倍、4.4倍。农村改革助力乡村振兴。率先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省流转承包地面积预计超过4400万亩。圆满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累计发放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9亿多元。

四、人才高地加快构筑,创新引领持续增强

大力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加快人才强省建设,加快构建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环境,齐鲁大地澎湃创新动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到2021年底,全省院士工作站448家,比2012年增长75.0%,共有住鲁“两院”院士59人,比2012年增长34.1%;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10人,是2012年的32.8倍;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536人,是2012年15.4倍。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稳步提升。2021年,全省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908项,比2012年增长21.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4.85件,是2012年6.5倍;发明专利授权量36345件,是2012年4.9倍。创新引领能力显著增强。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全球首款“国密算法高抗冲突物联网安全芯片”面世;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料电池智能雪蜡车服务冬奥会;世界首座四代技术高温气冷堆核电机组并网发电;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研发团队连续创造300公里、404公里、509公里的量子密钥分发世界纪录。

五、城乡一体统筹推进,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把城乡协调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筹划,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区域深度融合。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202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94%,比2012年提高11.91个百分点。城镇环境不断优化。2021年,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82万吨/日,整治黑臭水体工程104条。新增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5100吨/日,城乡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率达到90%,所有县(市、区)全部启动垃圾分类。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农村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持续优化,农村垃圾清理、清洁饮水、客运班车基本普及。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一个过万亿元的省份,2021年达到11468.0亿元,比2012年增加3650.2亿元,连续33年位居全国首位,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站稳千亿斤台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8%。区域发展提质增效。加快“一群两心三圈”建设,全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区域互补、协同推进成效明显。2021年,省会、胶东、鲁南经济圈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6.0%、43.2%和20.8%。济南、青岛合计实现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8%,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5%。

六、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对外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

内需潜力逐步释放。投资总量扩大、结构优化。2013—2021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8%,其中,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5.5%,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6.6%。消费需求强劲、升级加快。2021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15785.2亿元增加到33714.5亿元;网络消费增势明显,2021年实现网上零售额5409.1亿元。民营经济总量和占比扩大。2021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43366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2.2%,比2013年提高2.3个百分点。对外贸易量增质升。2021年,全省进出口总值由2012年1.55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93万亿元,增长89.1%。机电产品作为全省最主要的出口商品,2021年实现7585.6亿元,占出口总值的43.1%,较2012年提高4.0个百分点。自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全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值从2013年的4044.5亿元,增长至9376.0亿元,占全省外贸总值的比重从24.5%提升至32.0%。双向开放步伐稳健。2021年,全省实际使用外资215.2亿美元,一、二、三产业实际使用外资比重由2012年的3.160.736.2调整为0.139.360.6。其中,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6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2.9%。对外投资规模总体平稳,2021年,对外实际投资69.8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128.3%。

七、基础设施提速升级,硬件设施日臻完善

牢牢把握现代化开路先锋新定位,全面开启交通强省建设新征程,担当作为、克难攻坚,掀开交通强省建设的“新篇章”。立体交通网渐趋完善。2021年,全面推进“轨道上的山东”,高速铁路突破2300公里,进入全国前3位。地铁节节开花,全省城市轨道交通超过370公里;积极构建现代化机场群,全省民用运输机场达到10个,雁阵齐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山东省港口集团2021年货物吞吐量突破了15亿吨,稳居全球前列。先进通信网络加速布局。2021年,(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为3863.7万户,100M以上用户占比达到97.3%。全省电话用户总数达12356.0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11248.5万户。数字经济取得新突破。2021年,信息技术产业营收突破1.2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累计开通5G基站10.1万个,16市的市区、县城城区均实现5G网络连续覆盖,交通枢纽、医院、大型商超等重点场景实现针对性覆盖,乡镇镇区5G覆盖比例达到100%。电子商务带动邮政快递业突飞猛进。2021年邮政业务总量642.8亿元,是2012年的12.5倍。

八、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绿色发展成效显著

明确“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绿水青山底色更靓”,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重点工作任务,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21年,全省单位GDP能耗比2012年下降32.3%,年均下降4.2%。非化石能源快速增长。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核电、水电和生物质发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为6099.2万千瓦,比2012年累计增长11.9倍,占全省电力总装机容量的35.2%,比2012年提高29.2个百分点。一次能源(原煤、原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生产结构由2012年的73.324.40.41.9调整为2021年的48.924.40.526.1,非化石能源生产占比大幅上升。环境质量不断改善。2021年,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39μg/m3;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38;优良天数平均比例达71.1%;重污染天数平均3.6天。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按153个计算)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5.2%;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92.3%。省控以上48条入海河流全部达到或优于四类,蓝天白云,繁星皓月成了人民群众生活的标配。

九、人民生活殷实富足,民生底板更加厚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就业保障充分。年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保持在116万人以上,2013—2021年累计城镇新增就业1126.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5%以下,2021年为2.94%。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21年,全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17127元增加到35705元,年均增长8.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24496元增加到47066元,年均增长7.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9506元增加到20794元,年均增长9.1%。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58下降到2021年的2.26。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2020年,省标以下251.6万人全部脱贫,8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退出。社会保障日益完善。2021年末,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226.7万人和2435.6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50元,较2014年增幅达100%。

十、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更加协调

教育事业成效卓著。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56人及以上大班额保持动态清零。高等教育加快发展。2021年,全省研究生在校生达14.9万人,比2012年增长62.2%;普通高等学校达到153所,比2012年增加16所,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13.0万人,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243.0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长35.2%、46.5%。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深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总量分别达到21个、206个,机构加项目总量居全国第2位;2021年,获批全国首批海外“中文工坊”3所,数量居全国第一。文化产业百花齐放。文化产业领域拓宽,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信息联网,广播人口、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9.51%和99.65%。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分别达到154个和639个,分别比2012年增长2.7%和258.0%;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158个,其中133个文化馆被命名为国家一级馆,数量居全国第一。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分别为16个和171个。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分别为186项和1073项。国家、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226处和1711处。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卫生医疗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形成覆盖全省的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救治和紧急救援指挥体系。2021年末,医疗卫生机构8.6万所,其中,医院2660所,比2012年末增加20所。每万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卫生机构床位数分别达到33.4人和66.3张,分别比2012年增长61.8%、35.8%。累计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3.2万个,签约居民4686.2万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79元。

年一砺展芳华,十载艰辛铸丰碑。十年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山东发展呈现出由“量”到“质”、由“形”到“势”的明显转变。综合实力跨越式提升,产业结构历史性巨变,发展动能战略性转换,产业生态系统性重塑,基础设施突破式发展,人民生活大幅度改善。当前,山东发展进入全面求强、大踏步向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全省上下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坚决扛起“走在前、开新局”的光荣使命,事争一流、唯旗是夺,不断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