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两会服务系统 > 两会服务系统2022 > 统计分析
经济发展量质齐升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发布日期:2023-01-06 19:09:28 浏览次数: 字体:[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牢记总书记嘱托,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量的增长为经济社会运行托底,以质的提升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实现经济在转型升级中行稳致远、在提质增效中高质量发展。

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2021年全省生产总值(GDP)为83095.9亿元,是2012年的近2倍,稳居全国第三位,占全国的8.2%,比2012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省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14年突破5万亿元,2017迈上6万亿元,2019年迈上7万亿元台阶,2021年突破8万亿元大关。2013—2021年,全省GDP年均增长7.1%,比全国平均增速高0.5个百分点。发展质量持续提升,2021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1727元,是2012年的1.8倍,比全国水平高751元,年均增长6.5%。2020年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3.2万元/人,是2012年的1.8倍,年均提高0.74万元/人。

高质量发展态势逐步显现(20122017年)。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深刻变化,全省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2017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3012.1亿元,比2012年净增加2万亿元,年均增长8.1%。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2993元,比2012年净增加18645元,年均增长7.4%。

加快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182021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2018年以来,山东牢牢抓住新旧动能转换这个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综合实力跨越提升,全省生产总值跨上两个万亿大台阶,年均增长5.8%。经济全面提质增效,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1825元,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突破8万元大关,年均增长5.4%。动能转换强势突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31.7%,比2017年提高10个百分点。

二、三次产业齐头并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坚持巩固加强第一产业、改造提升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扎实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2021年,全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6029.0亿元、33187.2亿元、43879.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9.449.541.1调整为7.339.952.8。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2015年,全省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2018年,第三产业比重跃升到50%以上,成为高质量发展“主引擎”。

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全省坚决扛牢农业大省责任,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2021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029.0亿元,比2012年增加1982.0亿元,现价总量扩大了1.5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3.6%。2020年成为全国首个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省份,2021年达到11468.0亿元,全省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100亿斤大关,连续8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肉蛋奶总量达到1564万吨,稳居全国首位。累计建设海洋牧场132.75万亩,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54处,数量全国第一。水产品加工量达646.5万吨,加工产值1099亿元,居全国首位。“菜篮子”供给稳定,为全国稳产保供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工业加快转型升级。2021年全省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3187.2亿元,比2012年增加11911.3亿元,现价总量扩大了1.6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6.1%。其中工业增加值为27243.6亿元,比2012年扩大了1.5倍,年均增长6.2%。全省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抓手,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达到23506.6亿元,同比增长9.3%,比工业增加值增速高0.7个百分点,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6.3%。2018年以来,山东累计治理“散乱污”企业11万余家,化工园区由199个压减至84个,完成粗钢产量、焦炭产能压减任务,实施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3.8万个,投资规模居全国首位。

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山东坚持把促进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推动服务业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全省服务业迈入转型与跨越发展的新阶段。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7634.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3879.7亿元,现价总量扩大了2.5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8.6%,比GDP年均增速高1.5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52.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5%,比2012年分别提高11.7和19.9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2021年全省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22203.6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50.6%,比2015年提高1.3个百分点;2018年以来年均增长7.1%,比GDP年均增速高1.3个百分点,对全省经济的引领作用持续增强。传统服务业优化提升,2021年全省传统服务业增加值为21676.2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49.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3.2%,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等行业在经历疫情的短期冲击后持续恢复,有效稳定全省经济运行质量。

三、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民营经济作为宏观经济的蓄水池、稳定器,是推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繁荣市场、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积极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全省民营经济市场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21年底,全省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1287.3万户,同比增长12.3%,占全省市场主体比重达96.9%。其中,私营企业391.5万户,同比增长13.4%,个体工商户895.8万户,同比增长11.8%。在2021年度全国工商联组织的“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中,山东营商环境位居全国第5名,比2020年前进1个位次。在山东省委、省政府评选表彰的73名优秀企业家中,有43名企业家来自民营企业,占总人数的58.9%。在2021年度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山东共有53家企业上榜,比2012年增加10家,走在全国前列。

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支撑作用持续增强。2021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3366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2.2%,比2013年提高2.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2%,贡献了全省76.7%的税收,已经成为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改变”,先后出台“非公经济10条”“民营经济35条”《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促进条例》等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提振民营经济发展信心,创造民营经济发展优势,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全省民营经济运行趋稳向好的态势持续巩固。

四、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城乡融合互补互促

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把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八大发展战略”之一,突出做好联动、培强、扶弱三篇文章,加快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山东半岛城市群整体位势加快提升。科学谋划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思路,全面提升城市群综合承载力、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2021年,全省16市生产总值达到8.3万亿元,占全国GDP的8.2%,11市入围全国GDP百强城市,其中潍坊首次突破7000亿元,临沂和济宁首次突破5000亿元,淄博首次突破4000亿元,东营首次突破3000亿元。发展质量全面提升,16市中有6个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有5个市在万元以上。

两大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全面增强。深入实施“强省会”战略,高水平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支持青岛以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强化济青双城联动,建设全国最具创新力、竞争力的发展轴带。2021年,济南、青岛两市生产总值为25568.7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30.8%,比2012年提高2.9个百分点。济南首位度持续提升,2020年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大关,2021年生产总值达到11432.2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13.8%,比2012年提高1.6个百分点;常住人口达到933.6万,跻身全国特大城市行列。青岛能级加速跃迁,2021年生产总值站上1.4万亿元新台阶,达到14136.5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17.0%,比2012年提高1.3个百分点,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动能迅速起势,跻身全国创新型城市十强。

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2021年,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生产总值分别为31074.6亿元、35534.7亿元和1646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7.8%、8.3%和8.6%,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6.0%、43.2%和20.8%。三大经济圈互联互通,鲁南高铁、济泰高速等建成通车,省会经济圈“环米字型”、胶东经济圈“扇形”、鲁南经济圈“三字形”综合交通运输骨架初步形成。一体化发展走向深入,印发实施省会、胶东、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构建“1+3+3+N”区域政策体系,明确三大经济圈各市主导产业,确定9大产业领域42条产业链,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加快形成。

城乡融合发展全面起势。全省坚持城乡一盘棋理念,深入推进双向城镇化,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2021年全省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2.26,比2012年缩小0.31。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94%,比2012年提高11.91个百分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达到79元,连续9年提高人均经费标准,居民基本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580元,各级财政投入资金101亿元支持疫情常态化防控,归集医保基金98亿元支持新冠疫苗全民免费接种,支持举办建党百年群众文化活动2.8万余场、“送戏下乡”11万余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持续加强,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