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旧动能转换 谱写工业强省华章 | ||||
| ||||
工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工业发展,矢志不渝推进工业现代化。作为传统工业大省,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发展寄予厚望,要求山东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在高质量发展上奋力蹚出一条新路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推进由大到强跨越,尤其是2018年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以来,全省按照“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时间表,顶住压力、忍受阵痛、浴火重生、勇毅转型,工业经济发展呈现由“量”到“质”、由“形”到“势”的根本性转变,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发展成色越来越足。 一、规模扩大,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中心,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产业生态区域化为重点,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加速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迈进,工业经济底蕴和实力进一步彰显。 (一)总体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2021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27243.6亿元(快报数,下同),仅次于广东和江苏,居全国第3位;全部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2.8%,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比28.3%,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按可比价计算,2013—2021年均增长6.2%。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2271.5亿元,占全国的8.0%,居全国第3位。100多种重点产品产量居全国前3位,46种产品居全国首位。拥有7个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8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4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09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等工业领域的“十强”重点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规模迅速提升,形成了一批影响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产业集聚区。比如,在高端装备产业领域,济南智能装备、烟台海工装备、潍坊动力装备等优势集群初具规模,15家装备制造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28家企业入围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数量居全国前列。 (二)行业门类齐全优势突出 山东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有207个工业中类中的197个,666个工业小类中的603个。庞大的工业体系、雄厚的产业基础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20年年初疫情防控最艰难时期,全省率先实现复工复产,有力支撑了全国防控大局。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国外很多企业组织不了生产。全省产业体系完备,行业门类齐全,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强,承接了大量的出口订单,有力支撑了全省货物进出口平稳增长,稳住了经济基本盘。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23.5%,高于全国5.8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7585.6亿元,增长35.8%,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为43.1%。2020年7月全面推行“链长制”以来,聚焦9大产业领域42条重点产业链,“链长+链主”协同发力,促进上中下游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推动企业做大做强、跨越发展,全省工业发展的质效进一步提升。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268.8亿元,同比增长20.9%,年度增速创2012年以来的历史新高。 二、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增添新动力 近年来,全省工业领域聚力聚焦“十强”重点产业,全力推进腾笼换鸟,加快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格局,产业结构在新旧动能转换中调整优化,工业协调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一)狠抓“四减四增”,以“减法”腾出发展新空间 加快推进高耗能行业调结构、优布局、提质效,主动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有序推进钢铁优化布局和地炼产能整合转移,持续以安全、环保、质量等标准“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期间,全省积极推动钢铁、焦化、地炼、电解铝等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压减粗钢产能2110万吨,整合转移和淘汰炼油产能4447万吨,推动落实1936万吨粗钢产能转移计划,转移电解铝产能241.4万吨,退出焦化产能2800万吨,压减合成氨产能147万吨,退出轮胎产能折标胎2200余万条;化工园区由199家压减到84家,减少6成。2021年,压减焦化产能180万吨,整合转移地炼产能780万吨。“四减”腾出发展新空间,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日照精品钢铁基地、世界高端铝业基地、山东重工商用车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得以落地实施。推动规上企业智能化绿色化技改要素对接全覆盖,持续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传统动能持续优化。2021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装备工业比重达46.4%,高端化工增加值占高耗能行业比重达28.1%,均比2017年显著提升。 (二)狠抓“四新四化四提”,以“加法”培强做大新动能 聚焦“十强”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重点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新动能积厚成势,开辟发展新局面。2021年,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等体现工业高质量发展方向的行业实现快速增长,增加值分别增长10.5%和18.5%。“十强”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7.1%、32.2%和17.5%。光电子器件、半导体分立器件、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等高端智能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73.1%、34.6%、65.2%和38.7%。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2万家,比上年增长38.2%,比2012年增长了7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6.8%,比2015年提高14.3个百分点。以新产业、新产品为代表的工业新动能不断发展壮大,“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由2017年的21.7%提高到2021年的31.7%。 三、智造强基,创新发展塑造新优势 全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坚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紧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以创新型省份建设为抓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工业加快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转变,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厚植创新发展优势。 (一)持续推动高水平技改和两化融合 滚动开展“万项技改、万企转型”,“十三五”期间累计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7万多个。深入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制造业企业,截至2021年底,建成并开通5G基站10.1万个,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115个,“上云用云”企业超过35万家,数字赋能全面起势。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等一批国家级平台获批建设。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率显著提高,两化融合整体发展水平达到64.2,位居全国第2位。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率先走上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之路,智能制造指数居全国前列。 (二)持续加强创新载体和人才建设 坚持把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十三五”时期,全省累计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3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4家,国家工业强基项目45项,262家企业入选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6个项目入选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数量均居全国前列。改进创新机制,做强做活创新平台。整合设立120亿元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重点支持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实行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促进创新成果加速涌现。2021年,建设6家山东省实验室,省级“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发展到31家;院士工作站数量达到444家。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制定省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出台“人才兴鲁32条”等政策,激活人才动力。2021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10人、高技能人才340万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加快隆起。企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9万家,居全国第3位。 (三)持续推动工业经济向中高端迈进 积极推进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大高端生产性服务要素密集投入生产制造的力度,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延伸,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重型商用车动力总成、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8AT)等重大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墨子号”量子卫星、C919大飞机、可燃冰试采装备“蓝鲸一号”等国之重器都有山东制造的贡献,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入选国家首批十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2021年获批建设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成功创建国家智能制造工业设计研究院,深海1号、深蓝1号、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为冬奥会量身研制的雪蜡车等一批装备填补国内空白。启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工业领域碳达峰“1+N”政策体系和实施方案初步形成,列入工信部绿色制造项目累计达到567个,居全国第2位。 四、深化改革,多元化发展呈现新格局 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破解体制机制束缚,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随着“实体经济发展45条”“扩内需补短板促发展42条”“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5条”“国企10条”“非公10条”“促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等高含金量的政策落实落细,营商环境大幅改善,改革红利有效释放,市场预期企稳向好,国有企业混改加速推进,民营市场主体持续增多,多种所有制竞相发展局面进一步打开。各类政策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为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一)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取得积极进展 国有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牢牢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省属国资国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扎实推进混改,促进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十强”产业、优势产业和核心主业集结集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控制力进一步增强。202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27.1%和26.5%,分别比2012年提高8.7和10.5个百分点。2021年8月,山东有5家企业进入2021《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其中,新组建的山东能源集团以2020年度营业收入978.6亿美元,位列第70位。 (二)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历练中发展壮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和政府深入开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拿出更多实招硬招,为民营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一次办好”“一业一证”等改革成为全国典型案例。“十三五”时期,全省民营工业企业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转型升级为重点,以绿色低碳为方向,以安全生产为底线,不断健全微观运行机制,发展质量持续优化,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9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3家,数量均居全国首位。53家企业上榜202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居全国第4位。2021年,民营工业企业个数、营业收入、平均用工人数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88.3%、66.6%和71.0%,在稳定增长、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统筹联动,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眼发挥九个方面的比较优势,强化区域、城乡、陆海发展统筹,工业经济协调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近年来,全省加快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出台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方案,印发实施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导意见、“十四五”规划、专项规划,构建“1+3+3+N”区域政策体系。在高效的政策体系推进下,一体化发展不断走向深入。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作用,提升济南、青岛两市发展能级,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2021年,济南、青岛工业增加值合计达到6630.1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24.4%,较2012年提高1.1个百分点。健全突破菏泽、鲁西崛起协同推进机制,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省会、胶东、鲁南经济圈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10427.0亿元、11222.8亿元和5572.4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38.3%、41.2%和20.5%。其中,菏泽工业增加值1415.9亿元,排名全省第9位,较2012年提升2个位次,占全省的比重为5.2%,较2012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二)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坚决扛起“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重大政治责任,率先出台战略规划及5个振兴工作方案,探索重塑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的新路子,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工业发挥串联一二三产、产业关联度高、一体共振效应明显的作用,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2021年,全省累计创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7个,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133家。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8897.2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8.5%。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06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94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12年的2.73∶1缩小为2.26∶1。 (三)统筹陆海联动发展 山东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地理优势突出,发展海洋经济条件得天独厚。从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特别是2018年3月以来,全省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坚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努力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2021年,全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49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6.5%。集中打造青岛船舶、烟台海工、潍坊动力装备等产业集群,国家级海洋牧场占全国近40%。深化港口一体化改革,整合后的山东港口集团2021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5亿吨,稳居全球第1位。2021年,全省货物进出口总值29315.9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实际使用外资、境外投资均居全国前列。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新的起点召唤使命与担当。山东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实干托起梦想,以奋斗成就未来,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加快实现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历史性跨越,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