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两会服务系统 > 两会服务系统2022 > 统计分析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重点领域支撑有力

发布日期:2023-01-06 21:15:18 浏览次数: 字体:[ ]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确定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项目推动高质量发展,精准着力,加快经济强省建设。全省投资结构不断优化,现代化产业布局日臻完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社会事业提质增效,有效投资较好支撑了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一、投资稳定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一)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较快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推进投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始终坚持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2013—2021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7.8%。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进入规模快速扩张阶段,2013—2015年,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速达16.5%。“十三五”期间,投资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呈现增速放缓、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的特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2%。2021年疫情过后,山东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全省经济迅速恢复,投资表现出较强韧性,同比增长6.0%。

(二)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深化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投资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2013—2021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为8.5%、5.5%和8.9%,三次产业投资之比由2012年的2.247.650.2转变为2021年的1.932.465.7,服务业投资引领的格局逐步稳固。

三次产业投资变化情况

(三)民间投资活力增强

间投资是稳增长的主要力量,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通过政策引导、减税降负、深化简政放权、简化审批手续等多项措施,优化民间资本发展环境,加大民营企业帮扶力度,全省民间投资持续保持较强活力,2013—2021年,年均增长6.3%,其中2021年增长8.2%,高于全部投资增速2.2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65.2%。

二、工业投资增势强劲,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破立并举,加快新动能培育和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加速由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制造大省并向“智造强省”迈进。以优势特色产业为依托,集中打造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现代医药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3—2021年,山东工业投资年均增长5.9%。其中2021年增长9.8%,好于全部投资增速3.8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与工业投资增速对比

(一)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山东切实加强顶层设计,对传统产业进行方向引导和政策支持。颁布全国首部技术改造地方性法规《山东省企业技术改造条例》,启动实施高水平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滚动实施“万项技改”“万企转型”,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跃迁。2013—2021年,山东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6.6%,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6.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11.2%。

(二)高耗能行业优化调整

东坚持走绿色低碳道路,坚定调整低效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腾出空间。推动钢铁、地炼、焦化、电解铝等行业优化调整,扎实推进烟台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高端铝业、日照精品钢基地等项目建设。2013—2021年间,全省高耗能投资年均增长7.3%,低于全部投资年均增速0.5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2012年的13.6%降为2021年的12.0%。

(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制造业是山东经济的根基和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坚持培育壮大新动能,集中做强先进制造业。2013—2021年间,山东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5.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的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1.6%、16.9%,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分别提升0.4和0.8个百分点。2021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2.8%,增速分别高于全部投资和制造业投资16.8和9.7个百分点。

三、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强力支撑经济发展

山东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有力支撑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13.3%,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2012年的10.9%提升至2021年的19.2%。

基础设施投资变化情况

(一)交通基础设施跨越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加速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成功构建省内外互联互通的交通运输大通道格局。2013—2021年间,全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年均增长12.3%。截至2021年底,全省高速铁路里程达到2319公里,居全国第3位,形成“一纵两横”环鲁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477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运输机场达到10个,通用机场达到14个;内陆港增加到26个,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近18亿吨,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功能和布局进一步完善;二级公路及以上规模位居全国首位;城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到377公里。

(二)水利基础设施全面跃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不断加大水利投入力度,加快现代水网建设,全省水利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水安全保障水平全面提升。2013—2021年间,全省水利管理业投资年均增长13.7%。截至2021年8月,全省注册登记各类水库5893座(大型水库37座、中型水库217座,小型水库5639座),总库容达到181亿立方米;各类水闸5197座(大型水闸139座、中型水闸794座,小型水闸4264座),修建加固各类堤防3万余公里;省级骨干水网工程达到1459公里,年调水能力突破20.4亿立方米。2021年,完成99座大中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设施提升改造、383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庄里水库、引黄济青改扩建等国家重大水利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南水北调山东干线工程完成完工验收;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主体工程顺利完工。

(三)能源保障水平大幅提高

全省全面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2013—2021年间,全省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年均增长13.0%。2021年,全省发电装机总容量17334万千瓦,其中火电11599.2万千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099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的35.0%,年内新增装机1308万千瓦,创历史新高;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分别达到3343万千瓦、396万千瓦,稳居全国首位。

四、补短板强弱项,民生福祉不断增强

(一)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着力推进卫生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国家医养结合示范省、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成效显现。2013—2021年间,全省卫生投资年均增长20.6%,临沂市人民医院临海新城分院、枣庄市医养康复医院、烟台鲁东医院、青岛中德国际医院、仁和养老护理中心、聊城爱尔眼科医院等一批医养健康项目充实了全省的医疗卫生资源。截至2021年末,全省医疗卫生机构85716个,其中医院2654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206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780个。

(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山东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制定建设教育强省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惠民重点工程,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2013—2021年间,教育投资年均增长15.7%,建设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诸城一中国际学校、宁津县综合高中、高新区实验学校等一批教育项目,全省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截至2021年末,全省教育系统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94万所(不含技工学校),独立设置幼儿园25203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2754所,高中阶段教育学校1123所,普通高等学校153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155所,教育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三)文化领域投资力度加大

山东作为儒学文化的发源地,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和创新转化,近年来,文化、娱乐领域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13—2021年间,全省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同比增长4.8%。建设青岛西海岸国际体育文化中心、日照市体育公园、山东青州航空科技博览基地、蒙阴县“六馆一中心”文化综合体建设项目、东方田园文旅综合体、文化创意产业园、尼山圣境、东方影都、齐河博物馆群等特色鲜明的文化项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经济社会迈向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坚定基础。展望未来,山东将持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扩大有效投资,提高投资质效,迎接新发展阶段对投资带来的新挑战,充分发挥投资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的关键性作用,为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省提供坚实支撑。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