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势蓄能抓机遇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 ||||
|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坚持以双向开放释放新旧动能转换潜力,把山东开放发展放在全国大局中谋划,放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推进,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开展高质量的“双招双引”,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对外开放由扩面增量到内涵提升,由依靠资源区位到注重制度创新,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开新空间、注入新动能、形成新优势。 一、把握历史新机遇,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一)开放吹响新号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判断世界发展大势,作出扩大对外开放战略部署,推出一系列扩大开放重大举措。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山东开放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要求山东“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大局,提高开放水平,扩大高质量招商引资,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全省紧跟时代步伐,牢记总书记嘱托,积极响应对外开放集结号,乘起全国新一轮开放东风,因势利导开启对外开放新篇章。 (二)铸牢开放新基础 近年来,全省屡出新招实招,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创造了良好环境。2017年召开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大会,制定出台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20条意见,对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具体部署。2018年召开全省“双招双引”大会,积极搭建平台,吸引海内外客商投资山东、创业山东。2019年,省委、省政府把“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列为八大发展战略之一。2020年,把“开放倒逼改革”作为九大改革攻坚行动的重要内容,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创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意见》,推出45条实打实的政策措施,构建起全省高水平扩大开放的“四梁八柱”。2021年,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七个求突破”的重要内容,出台《全省对外开放工作领导小组2021—2022年工作要点》。 (三)搭出开放新平台 山东主动服务国家开放大局,面向全球搭平台、育生态、培土壤,从纵深推进黄河国家战略,到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重大平台先后获批建设,再到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全面推开,综合保税区整合优化,国别产业园区充分发挥纽带作用,高能级载体试验田作用越发凸显。特色重大经贸活动层出不穷,儒商大会、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外交部“蓝厅”推介会、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山东国际友城合作发展大会、“对话商协会•齐鲁之约”活动、RCEP经贸合作高层对话会、“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等,架起沟通新桥梁。自2018年中欧班列(齐鲁号)统筹运营以来,截至2021年累计开行超过4000列,运营线路直达“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54个城市。“中日韩海上高速公路”一再提速……如今的山东,在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国际经济合作等领域千帆竞发,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二、对外贸易稳旧拓新,规模质量实现新突破 (一)外贸规模实现新跨越 从整体看,外贸总量迈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外需市场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多,全省外贸在震荡承压中实现量的稳步增长,在提速换挡新阶段稳居全国外贸第一集团。进出口总值从2012年的1.55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93万亿元,增长89.1%,年均增长7.3%,分别高于全国32.8和2.2个百分点,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从2012年的6.3%提高至7.5%,外贸总量近年来稳居全国第6位。其中,出口1.76万亿元,比2012年实现翻番,增长116.1%,平均增长8.9%,分别高于全国48.1和3.0个百分点;进口1.18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9.4%,平均增长5.3%,分别高于全国8.1和0.6个百分点。 分阶段看,外贸实现新发展 阶段一:2012年至2014年,稳步增长期。到2014年进出口值达到1.7万亿元,创下改革开放全省外贸总值的历史最高点,增速在全国主要外贸省市中位居榜首。 阶段二:2015年至2016年,矛盾暴露期。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多年来产生和累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开始显露,全国经济走到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关键当口;再加上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劳动力成本增加、投资增长放缓等诸多因素影响,2015年全省外贸总值降幅12.1%,外贸形势面对严峻挑战,全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2016年恢复性增长3.5%。 阶段三:2017年至2019年,动能换挡升级启动期。随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大幕在2017年徐徐拉开,传统外贸优势不断放大,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不断积聚,与此同时,稳外贸系列政策相继出台。2017年,全省外贸再度回升,贸易结构显著改善,进出口值大幅增长15.8%至1.79万亿元,扭转了外贸不振的不利局面。2018、2019年,在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贸环境更复杂严峻背景下,全省外贸保持逆势增长势头,同比分别增长7.7%和6.1%。 阶段四:2020年至2021年,疫情冲击期。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海运费暴涨等因素叠加的特殊时期。山东外贸交出了“两个率先”“两个好于”的亮眼成绩单,即外贸企业率先在全国复工复产,在全省主要经济指标中率先转正;外贸指标好于预期、好于全国水平,全年增长8.1%。到2021年,全省进出口连续第6年刷新历史新高,比2020年增长32.5%,比2019年增长43.2%;出口规模跃居全国第4位,进口规模首年突破万亿元大关;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前6大主要外贸省市中,全省进出口和出口增速均居首位,进口增速居第3位;全省外贸依存度达到35.3%,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农产品出口规模连续23年居全国首位。 (二)外贸发展呈现新内涵 全省外贸结构由传统的靠“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呈现转型稳、质量优态势。 从外贸结构看,优化升级取得新进展。截至2021年,全省一般贸易进出口达到历史新高1.95万亿元;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58.2%上升至2021年的66.5%。其中,一般贸易出口达到历史新高1.27万亿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由2012年的53.4%上升至2021年的72.0%。机电产品作为全省最主要的出口商品,2021年实现7585.6亿元,占出口总值的43.1%,占比较2012年提高4.0个百分点,“山东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从全省布局看,区域协调实现新变化。沿海地区持续引领外贸发展,中西部地区外贸活力不断增强。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的进出口比重,从2012年的20.3∶72.7∶7.0调整到25.7∶63.0∶11.3,其中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比重分别提高了5.4和4.3个百分点,胶东经济圈比重下降9.7个百分点。到2021年,全省16市进出口成绩斐然,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临沂、东营、济南、潍坊和泰安进出口增速领先,分别为50.5%、46.8%、39.8%、39.8%和37.1%。 从市场主体看,外贸企业焕发新活力。外贸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山东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累计服务外贸企业近25万家,全省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比2017年压缩50%以上。在优良营商环境助推下,2021年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超过6万家,达到6.1万家。其中,民营企业经营灵活、市场应变能力强,已经成为全省外贸最主要的活力来源,2021年全年进出口2.0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5.6%,对全省进出口增长的贡献度达到76.3%;比2012年增长185.2%,平均增长12.4%;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71.2%,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2.6个百分点,高出2012年25.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值占比自2012年连年走低,到2021年,实现进出口5875.1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比重降至20.0%;国有企业表现较为平稳,2021年进出口2524.2亿元,比2012年增长33.3%,年均增长3.2%。 从国际市场看,山东“朋友圈”呈现新布局。截至2021年,海外市场发展到全球240多个。传统市场保持领先地位,进出口规模前五保持稳定,主要集中在东盟、美国、欧盟、韩国和日本,全省对其进出口分别达4308.8亿元、3339.3亿元、2887.6亿元、2695.5亿元和1821.5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125.2%、63.0%、59.9%、47.4%和16.3%,平均增速分别为9.4%、5.6%、5.4%、4.4%和1.7%,总额占进出口总值的51.4%,比2012年下降6.4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快速开拓,自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全省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日益紧密,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全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值从2013年的4044.5亿元,增长至9376.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1.1%,占全省外贸总值的比重从24.5%提升至32.0%。全省积极抢抓RCEP机遇,2021年在全国率先出台落实RCEP的先期行动计划,密切与RCEP区域国家企业合作,对RCEP其他14个成员国进出口1.03万亿元,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值的35.2%。其中,出口6005.3亿元,进口4313.6亿元。 从发展动能看,外贸竞争育出新优势。新平台、新模式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为外贸增长注入了新动能。2019年,山东获批建设自贸试验区,到2021年,山东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合计进出口3843.4亿元,增长39.4%,有进出口实绩的自贸试验区内企业达到3294家,自贸试验区作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2016年9月,临沂商城工程物资市场获批开展市场采购,2020年10月,青岛即墨国际商贸城、烟台三站批发交易市场获批,全省又添新型贸易业态,到2021年,山东市场采购方式出口1077.5亿元,占出口总值比例攀升至6.1%。2011年,全省首家综合保税区潍坊综保区获批,到2021年,全省现有的13个综合保税区已全部通过验收,综保区数量仅次于江苏、广东,位列全国第三位;全年进出口值达4884.2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比例达16.7%。2019年,《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获批通过,山东在“做实、做好、做美、做响”上合示范区上狠下功夫,着力探索地方经贸合作新路径、新模式、新机制,到2021年上合示范区常态化开行25条国际、国内班列路线,与上合组织国家贸易额达40亿元,比2019年增长4倍;跨境电商出口5.2亿元,实现零突破;新型易货贸易首单成功。2016年青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作为全省首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获批,到2021年,山东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数量已升至9个,跨境电商进出口突破千亿元。 三、稳外资持续发力,优质外资凝聚新动力 (一)外资规模达到新高度 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不断强化政策供给,先后出台稳外贸稳外资“32条”、高水平利用外资“20条”、落实RCEP先期行动计划等推动外资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举措,形成优化营商环境的“清单化”“目录化”政策体系。据全国工商联调查结果显示,山东已连续两年入选营商环境最好的十大省份之一,2021年位列全国前五名,整体水平已位列全国第一方阵。良好的营商环境带动外资快速增长,全省利用外资除2014、2017、2018年增速回落至个位数增长外,始终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态势。2021年比2012年累计增长3倍以上,年平均增长16.7%;2021年全省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064家,实际使用外资首次突破200亿美元,达到215.2亿美元,居全国第四位,占全国的12.4%。 (二)外资质量得到新提升 随着全省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大力发展“四新”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十强”产业,全省经济正奋力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对国际优质资本的吸引力大大增强,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质量水平不断提升,三次产业引资结构不断改善。2021年,全省一、二、三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为0.3、84.5和130.3亿美元,比重由2012年的3.1∶60.7∶36.2调整为0.1∶39.3∶60.6,其中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6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2.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1个百分点。高度重视与世界500强合作发展,打造“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系列活动品牌,223家世界500强在山东投资兴业,投资区域覆盖全省16市。 (三)多元化平台拓展新空间 2019年8月,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2020年,自贸区设立仅一年,新设外资企业288家,实际使用外资22.1亿美元,占全省万分之7.6的面积,创造了全省12.5%的实际使用外资;2021年,全省自贸试验区112项试点任务已实施110项,实际使用外资25.6亿美元,贡献了全省约11.9%的实际使用外资。开发区回归主责主业,全省173家开发区实际使用外资,由体制机制改革前的49.5%提高到75.6%。上合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带动区域双向投资合作加快发展;中韩(烟台)产业园、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等国别产业园区均成为吸引重点地区外资的有效载体。从点的带动,到面的联动,全省重大经贸活动多点开花,据统计,仅2021年,通过重大经贸活动累计签约的重点外资项目311个,投资总额351.2亿美元,合同外资130.3亿美元。 (四)区域布局现出新气象 从外资去向看,2021年省会经济圈实际使用外资59.5亿美元,增长39.5%;胶东经济圈实际使用外资121.1亿美元,增长9.7%;鲁南经济圈实际使用外资34.5亿美元,增长47.7%。三圈实际使用外资布局更趋优化,构成由2012年的24.0∶66.7∶9.3,调整到2021年的27.7∶56.3∶16,胶东经济圈较2012年下降10.4个百分点,省会、鲁南经济圈分别提高3.7和6.7个百分点。从外资来源看,主要外资来源地投资加速增长,2021年,香港地区对全省实际投资162.5亿美元,同比增长20.2%;新加坡投资14.9亿美元,增长46.8%;日韩投资18.2亿美元,增长52.4%;RCEP国家投资34.7亿美元,增长47.9%;“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16.3亿美元,增长51.9%。 四、对外合作深化拓展,良性互动实现新成果 (一)盘活资源开拓新市场 对外合作带动国内资本和优势剩余产能走出去,不断盘活全省经济发展资源优势,对外合作增长平稳。2021年,全省累计有实际出资的境外投资企业333家,对外实际投资69.8亿美元,居全国第五位,比2012年增长128.3%,平均增长9.6%。外派劳务人员稳居全国前列。2012年至2016年外派劳务人员数量持续位列全国第一,2021年3.1万人,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三位。 (二)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新成效 山东参与“一带一路”共建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2015年,全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境外企业(机构)157家,实际投资11.1亿美元,占全省的19.2%。2021年,全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企业108家,投资额17.9亿美元,占比25.7%,比2015年提高6.5个百分点。2015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合同完成营业额47.1亿美元,占全省的46.3%,2021年对外承包合同完成营业额58.8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63.2%,较2015年提高16.9个百分点。 (三)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形成承包工程新势力 2021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1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比2012年增长27.5%,平均增长2.7%;完成营业额93.1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14.8%,平均增长1.5%,总量居全国第三位。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千万美元以上大项目114个、合同额107.3亿美元,增长15.5%,占比高达95.6%。大承包商承揽大项目,2012年,全省4家企业入选ENR年度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和全球承包商,到2021年,7家企业(山东高速集团有限公司、青建集团股份公司、烟建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德建集团有限公司、山东淄建集团有限公司、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科瑞石油装备有限公司)入选ENR国际承包商250强。 (四)跨国并购回归助推产业实现新集聚 党的十八大以来,“借船出海”的跨国并购进程日趋成熟,重点围绕市场、资源、技术等要素开展跨国并购,整合资源,完善产业链,提高国际竞争力。2012年全省跨国并购投资10.1亿美元,2016年力度最大,并购企业高达82家,投资金额超百亿美元,占全省的55%,到2021年全省跨国并购实际投资12.6亿美元,占比18.1%,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烟台联测控股有限公司境外并购回归建设高端产业园,实现内外协同、产业带动、资本技术回归。 (五)境外经贸合作区数量实现新增长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带动产业链企业和中小企业走出去的加速器,也是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提升走出去层次的载体平台。2021年新认定5家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安哥拉奥德工业园、尼日利亚大众工业园、东非商贸物流产业园、海信南非综合产业园、柬埔寨桔井省经济特区),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共计13家,数量居全国前列。2021年纳入商务部统计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额10.1亿美元,总产值48.6亿美元;带动货物进出口26.3亿美元。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