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能源转型 谱写绿色低碳发展新篇章 | ||||
| ||||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聚焦节能降碳,深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动能转换,推动能源转型,非化石能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能源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绿色低碳发展迈上新台阶。 一、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12年以来,全省着力优化能源生产、供给结构,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一次能源(原煤、原油、天然气、非化石能源)生产结构由2012年的73.3∶24.4∶0.4∶1.9调整为48.9∶24.4∶0.5∶26.1,非化石能源生产占比大幅上升。 (一)非化石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 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核电、水电和生物质发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为6099.2万千瓦,比2012年累计增长11.9倍,占全省电力总装机比重由6.0%提高到35.2%。其中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分别为3343.4、395.6万千瓦,均居全国首位,核电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装机容量为250万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量首次突破千亿规模,达1108.5亿千瓦时,累计增长11.4倍,年均增长32.3%,占全省发电量比重由2.2%提高到17.9%。其中风电、生物质发电和水电发电量依次为409.4、179.6、12.4亿千瓦时,分别增长5.5、6.5和9.4倍,光伏发电、核电分别为310.4、196.7亿千瓦时,从无到有、迅速壮大。非化石能源快速发展,深度优化了一次能源生产结构,非化石能源生产占比提高24.2个百分点,与同期全国相比,非化石能源生产占比实现反超,由低于全国9.3个百分点到高出约5.5个百分点。 (二)传统化石能源开采量显著减少 为实现能源开采业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全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原煤、原油产量大幅下降。2021年,原煤矿井数量由2012年的214对减至97对,累计压减54.7%;原煤产量由1.77亿吨降至0.93亿吨,累计下降47.3%,平均每对矿井原煤产量提高16.3%。原油产量由2774.7万吨降至2210.7万吨,累计下降20.3%。从一次能源生产结构看,原煤占比下降较快,拉动化石能源占比由98.1%降至73.9%。 (三)二次能源增长放缓 2012年以来,对二次能源产能积极实施改造提升,淘汰落后,“上大压小”,严格限批等措施,火电、焦化、炼油等二次能源有序生产,增速放缓。从年均增速看,2021年火电增长2.9%,焦炭下降2.7%,油品增长10.3%,与同期全国相比,火电、焦炭年均增速分别低1.4和3.3个百分点,油品高5.4个百分点。党的十九大以来,严控 “两高”能源项目超额生产,火电、焦炭生产扭转增长势头,出现下降,油品增速大幅回落。从年均增速看,火电下降1.4%,焦炭下降6.6%,油品增长6.8%,与同期全国相比,火电、焦炭分别低6.3和8.4个百分点,油品高2.1个百分点。 (四)利用省外清洁能源步伐加快 积极实施“外电入鲁”战略,持续扩大省外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利用规模,有力保障了清洁能源需求。2021年,外电入鲁输电通道由2012年的3条增至8条,初步形成“五交三直”通道格局,联通西北电网、华北电网,“西电东输”能力显著增强,接纳外电能力突破3500万千瓦,累计增长3.1倍。输入电量为1197.1亿千瓦时,累计增长1.4倍,年均增长10.5%;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6.2%,提高5.4个百分点。党的十九大以来,外电入鲁步伐进一步加快,输入电量年均增长20.3%。天然气输入量为222.5亿立方米,累计增长2.7倍,年均增长15.6%。 二、能源消费结构显著优化 2012年以来,全省聚焦动能转换,加快经济转型,持续推动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严控高耗能工业过快增长,能耗增速放缓,能耗结构向好,煤炭清洁化利用程度明显提升。 (一)能源消费低速增长 全省能耗总量一直位居全国首位,其中煤炭消费量由全国首位退居第三,用电量退居全国第二,能耗总量增速低于全国,以较低的能耗增速支撑了较快的经济增长。2021年,能耗总量为4.5亿吨标煤,累计增长26.8%,年均增长2.7%,其中煤减电增,煤炭消费量为3.9亿吨,累计下降3.8%,年均下降0.4%,用电量为7386.1亿千瓦时,累计增长63.3%,年均增长5.6%。与同期全国相比,能耗总量、煤炭消费量、用电量年均增速均低于全国,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趋势更加明显,年均增速依次为2.4%、-1.6%和4.1%,分别低于全国1.1、2.7和1.9个百分点。 (二)能源消费品种结构显著优化 在经济、民生领域广泛实施电代煤、气代煤措施,全省煤炭消费下降,能源消费结构由煤炭“一枝独大”向清洁可再生能源“多点支撑”转变,偏煤状况明显缓解。2021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外电输入量、天然气输入量,合计替代煤炭消费量1.3亿吨,累计增长2.6倍,年均增长15.2%。全省煤炭消费量累计下降3.8%,年均下降0.4%,与同期全国年均增长0.8%相比,低1.2个百分点。能耗结构中煤炭消费占比由76.8%降至63.0%,降低13.8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由0.9%升至9.0%,天然气消费占比由2.2%升至5.7%,输入电力占比由4.4%升至7.5%。 (三)工业能耗结构出现好转 严控“两高”行业能源消费,工业能耗低速增长,结构优化。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能耗为3.3亿吨标煤,累计增长21.1%,年均增长2.1%,占全省能耗总量的75.7%,比重降低2.7个百分点。从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结构看,炼化焦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等五大高耗能行业占比,由2012年的57.5%升至2017年的61.7%,随后回落至59.4%,先升后降,回落态势明显。特别是钢铁、有色金属两大行业,能耗占比由2012年的30.0%升至2017年的34.0%,随后大幅回落,降至24.5%。 (四)工业煤炭利用更加清洁高效 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减少散煤粗放消费,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举措。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量中,用于发电、供热、炼焦、制气等二次能源生产的投入比例,由75.1%升至85.2%,提高10.1个百分点,其中发电供热投入比例由59.7%升至73.0%,提高13.3个百分点,炼焦投入比例由15.3%降至11.3%,降低4.0个百分点。 三、节能降碳取得显著进展 (一)单位GDP能耗显著下降 经济能耗强度大幅下降,特别是煤炭消费强度几乎下降一半,绿色低碳发展取得重大进展。2021年,全省单位GDP能耗比2012年累计下降32.3%,年均下降4.2%。其中,单位GDP电耗累计下降11.8%,年均下降1.4%;单位GDP煤耗累计下降48.0%,年均下降7.0%。与同期全国相比,全省单位GDP能耗、电耗、煤耗累计降幅分别快4.9、6.5和6.2个百分点。 (二)二次能源产出效率持续提高 规模以上工业二次能源产出效率由2012年的75.6%提高到2017年的78.3%,继而提高到2021年的80.7%,累计提高5.1个百分点,合计节能1.6亿吨标煤,为工业节能降耗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发电、供热、炼焦产出效率依次为42.5%、84.9%、90.6%,分别累计提高6.2、3.1、1.1个百分点,炼油产出效率稳定在95%以上。与全国相比,全省二次能源产出效率高出6.3个百分点,其中发电及供热效率高9.9个百分点。 (三)重点耗能产品单耗普遍下降 作为能源、原材料生产大省,注重创新和科技进步,加快产品调整结构,重点耗能产品单位能耗普遍较快下降,许多产品能源利用水平超过全国。从单位产品综合能耗累计下降情况看,2021年,火力发电为280.6克标准煤/千瓦时,下降10.8%,粗钢为535.9千克标准煤/吨,下降1.4%,电解铝为1655.9千克标准煤/吨,下降1.9%,水泥为68.0千克标准煤/吨,下降12.2%,平板玻璃为12.1千克标准煤/重量箱,下降17.4%,合成氨为1215.2千克标准煤/吨,下降8.3%,纯碱为316.7千克标准煤/吨,下降11.8%,烧碱为323.4千克标准煤/吨,下降21.8%,原油加工为64.7千克标准煤/吨,下降9.6%,焦炭为121.7千克标准煤/吨,下降12.0%,机制纸及纸板为268.1千克标准煤/吨,下降26.4%。上述11种产品中,火力发电、电解铝、水泥、合成氨、纯碱、烧碱、焦炭和造纸等8种产品的单位能耗均低于全国平均指标。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