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发展战略不断完善 长期均衡发展基础全面夯实 | ||||
| ||||
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分别做出“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提升人口素质,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等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间,山东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结合人口发展趋势特征,进一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落实政策配套支持措施,使全省人口结构逐步优化,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与资源环境保持和谐发展。 一、人口平稳增长,总量超过一亿 十年来,山东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显著变化,育龄妇女减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们的婚育观念发生根本转变,人口总量增长势头明显减弱。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全省先后四次调整完善生育政策。2013年6月,取消“女方再育必须年满30岁”的“生育间隔”规定;2014年5月30日起,实施“单独二胎”生育政策;2016年,实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2021年5月31日,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受生育政策调整影响,十年来全省常住人口总量实现平稳增长,由2012年末的9708万人增长到2021年年末的10170万人(详见下图)。十年增加462万人,增长了4.76%,年均增长率为0.51%。继续保持人口总量全国第2位,是两个常住人口过亿的省份之一。
全省常住人口总数
二、出生率出现波动,死亡率略有上升 十年来,全省人口自然变动基本保持平稳,出生率略有波动,死亡率缓慢上升。2001—2013年,全省人口出生率长期维持在11‰左右。2014年开始,受四次生育政策调整影响,出生率出现波动。2014—2017年4年间出生率提升,特别是2016年实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后,出生率一度达到17.89‰。之后受二孩生育累积消化完成、育龄妇女总量减少、妇女生育模式从“早、密、多”向“晚、稀、少”转变等因素影响,出生率开始逐年下降,2021年出生率为7.38‰。目前全面三孩政策效应还未显现,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配套措施不断完善下,全省出生率将会保持在一个合理区间,实现全省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善。受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人口总量增加因素影响,2012—2021年全省死亡率略有上升。其中2013年死亡率最低,为6.40‰;2019年最高,为7.50‰。 三、平均预期寿命提高,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 十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省公共卫生医疗体系更加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养健康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在健康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的背景下,2020年全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9.18岁,比2010年增长2.72岁,其中男性为76.46岁,增长2.41岁;女性为82.11岁,增长3.05岁。 随着上世纪50年代第一次出生高峰期(1950—1957年)出生人口逐步步入老年人口行列,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出生人口减少等因素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加深,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及占比持续攀升,总量不断增加。2012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42%,总量为1011.57万人,到2021年占比上升到15.92%,总量增加到1619.00万人,提高了5.50个百分点,人口增加607.43万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省委省政府秉承养老、孝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全力创建老年友好型社会。一方面大力发展成本可负担、方便可及的普惠性养老服务,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服务业融合发展,积极开发适老生活用品市场,更好满足差异化、个性化养老需求。营造出良好的尊老敬老养老爱来的社会氛围,全面推进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四、人口年龄结构逐步改善,劳动力供应较为充足 十年来,全省人口结构渐呈“两头增、中间减”特点,即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2012年,0—14岁少儿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6.05%;2021年为18.42%,提高2.37个百分点,总量达到1873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由10.42%提高到15.92%,提高5.50个百分点,总量达到1619万人。“两头增,中间减”的人口结构,意味着当前一段时间社会的总抚养压力会增大,但随着0—14岁少儿人口的成长,未来全省人口年龄结构必将会得到逐步改善。 2021年,全省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59.33%,劳动年龄人口总量6034万人,全省劳动力资源较为充沛。 五、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高,高学历人才逐年增加 十年来,全省加快文化强省、健康强省、体育强省建设,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均明显提高,特别是人们的平均受教育程度逐年提升。2012年,全省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为8.83年,到2021年提高到9.89年,提高1.06年。其中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由9.73年提高到10.99年,提高1.26年。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劳动年龄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对全省经济发展转变和结构性调整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十年来,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以改革完善人才使用、培养和引进机制为着力点,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除全力培养本土优秀人才外,更大力度引进省外、国外各类人才,全省高学历人才数量不断增加。2012—2021年,全省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8.12%提升15.58%,提高7.46个百分点;总量从约788.32万增长到1569.28万,增加788.96万人,增长了99.07%。 六、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质量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省委省政府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步伐,使得全省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城镇人口加快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城乡统筹加快推进,一体化新格局初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加快融合,区域增长极进一步显现;基础设施加快完善,生产生活生态全面发展;县域城镇加快崛起,综合竞争实力明显提高,城镇化进入高质量健康发展阶段。 城镇人口集聚能力持续上升。2021年,全省城镇常住人口6502.69万人,比2012年增加1451.62万人,年均增加161.2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3.94%,比2012年提高11.9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2个百分点。十年来,全省城镇化质量持续上升态势进一步凸显,城市载体建设日新月异,交通、市政、教育、文体、医疗卫生设施不断健全。2020年,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9.3%;供水普及率达到99.8%;城镇家庭户人均住房面积37.3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3.9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26元,比2012年增加19230元;城镇人均消费支出27291元,比2012年增加11942元;拥有卫生机构数84870个,比2012年增加16030个;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52所,比2012年增加15所。十年来,城镇化发展布局协调性逐步提升,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大城市为龙头、以中小城市为支撑、以小城镇为基础,规模结构合理、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城镇常住人口中,约40%分布在主城区,30%分布在县城,30%分布在小城镇镇区,分布相对均衡,以往城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显著改善。 七、家庭户结构简单化,规模呈缩小趋势 家庭户代际关系简单化、户规模逐步缩小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生育水平下降、人口流动性增强、住房条件改善以及人们家庭观念转变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012年家庭户中,36.2%是一代户,49.4%是二代户,13.9%是三代户,0.5%是四代及以上户。到2021年,一代户增加到49.3%,二代户减少到41.9%,三代户减少到8.63%,四代及以上户仅占0.17%。家庭户规模从2012年的2.92人/户下降到2.54人/户。家庭户人口规模的减少,充分反映了时代变化的新特点。一方面意味着每一家庭子女数的减少,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青年、成年家庭的核心化和老年家庭的空巢化,这都将对老年人口赡养、儿童照看和社会服务体系建立等产生深远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强化人口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主线,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科学调控人口总量,不断优化人口结构,着力提升人口素质,合理统筹人口分布,妥善处理人口转型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未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山东人口发展必将实现长期均衡可持续发展。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