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民生高质量发展底色 跑出社会事业建设加速度 | ||||
| ||||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人心,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极大提升,全省社会事业发展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广大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全面增强,经济社会向协调发展、充分发展坚实迈进,民生福祉达到新高度。 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民生兜底功能强化提升 十年来,全省上下围绕保国家长治久安、保百姓康寿福安的根本社会保障目标,充分发挥社会保障重要职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脱贫攻坚赢得决定性胜利 “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全省在贯彻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七个强化”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策供给,按照“2018年基本完成、2019年巩固提升、2020年全面完成”的工作部署推进落实扶贫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出关键性贡献。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累计减少省标以下贫困人口251.6万人,8654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退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2021年,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实现有效衔接,在新起点上推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144.3万脱贫享受政策人口中,77.2万人纳入低保、特困保障范围。 (二)社会保障体系更为完善 编牢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坚持兜底线、保民生。稳妥推进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完善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社保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提升。省级社会保险基金统收统支平稳运行,新开工和在建项目实现工伤保险全覆盖。2021年,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226.7万人、2435.6万人、1542.7万人、1921.9万人和1607.5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614.1万人。 (三)收入水平稳步提升 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连续17年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高质高效完成全省753万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调整发放工作。失业保险金标准与最低工资标准挂钩联动机制得到落实,发放最高标准提高至每月1890元,处于全国较高水平。连续17年提高工伤保险三项定期待遇水平,把工伤惠民政策兑现为参保群众救急救命的“真金白银”。经历8次提升,2021年全省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50元,高出国家标准57元,较2014年增幅达100%。2021年月最低工资标准第一档2100元,第二档1900元,第三档1700元,分别较2012年1240元、1100元、950元提高670元、630元、600元。2021年全省人均可支配收入35705元,是2012年的2.1倍。 二、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群众享有更多发展红利 十年来,以健康强省为目标,扎实推进健康山东建设,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2020年,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1岁,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主要健康指标居全国前列。 (一)医疗卫生资源更加丰富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推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省建立行动方案,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资金投入。2021年,卫生健康支出1092.7亿元,较2012年提高1.6倍;全省各级各类卫生健康机构卫生人员102.9万人,是2012年的1.4倍;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达到8.02人,比2012年增加2.55人。2021年,全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8.6万个,是2012年的1.25倍,其中,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达标排名居全国第二位。 (二)医疗卫生改革持续推进 2013年,山东先于国家启动医疗保险并轨改革探索,次年底,全省顺利完成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工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并轨。持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加强居民医疗保障,至2021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7296.7万人,比2013年合并初期增加5458.5万人。2015年10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部署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工作。山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基本药物制度基本确立,药品加成全部取消,基层用药品种不断扩大,分级诊疗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完善。 (三)特殊群体保护更为周密 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肺结核、慢性病毒性肝炎等6种花费较大的疾病纳入门诊慢特病保障。加强儿童免疫规划实施,2020年,卡介苗、乙型肝炎、脊髓灰质炎、乙脑、甲肝、麻疹类和百白破等疫苗接种率均在99.4%以上;婴儿死亡率降低到3.7‰,较2012年减少2.6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7.4‰降低到4.6‰;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达93.9%。强化妇女病查治,2020年妇女病检查率为86.8%,比2012年提高29.2个百分点,检出率为15.9%,降低5.1个百分点。加强孕产妇健康管理,2020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3.4%,死亡率8.6人/10万,较2012年下降10.3人/10万。 三、加大教育投入,发展更加公平和更有质量的教育 十年来,全省教育全领域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性、基础教育均衡性成效显著,普通高等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为山东走在前列提供持续人才支持。 (一)学前教育普惠率大幅提升 2011年以来,全省连续实施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特别是2018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大幅增长,普惠率不断提高,“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2020年,全省幼儿园数24701所,其中城市公办2638所,县镇公办3048所,农村公办6357所,相较于2012年分别增加7171所、404所、794所、700所,增长率分别达40.9%、18.1%、35.2%、12.4%;公办园占48.8%,普惠性幼儿园比重达到85.0%。在园幼儿达380.8万人,比2012年增加51.2%。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0%,比2012年提高15.8个百分点。 (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2012年以来,全省先后制定出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全面改薄”实施意见及系列配套政策,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5年9月6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有关事宜的通知》,采取建设学校、补充师资、“三同步”落实等方式,在全国率先启动消除普通中小学大班额工作。“十三五”期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064所,新增中小学学位354万个。2020年底,中小学56人以上教学班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全部消除。 (三)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全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2013年始,实行重点建设和全面改革相结合的战略,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6年,省委和省政府两办印发《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作了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2020年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0%以上,实现规划目标。到2021年底,全省普通高等学校153所,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243.0万人,专任教师13.0万人,分别较2012年多16所、77.1万人、3.4万人。其中,本科院校70所,位列全国第2位。 (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建设 2012年以来,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关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政策体系的意见》等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2020年,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决定在建设国家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框架下,山东整省推进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为全国探索可复制的经验和模式。2020年起,连续两年在山东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开幕式,山东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 四、加快体育强省建设,全民健身事业再上新台阶 十年来,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成果丰硕,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一)体育规范化建设见成效 2018年,在全国首家推出体育标准化工作意见,推动体育产业产品标准建设。到2018年5月底,全省市、县(市、区)和1847个乡镇(街道)、23570个行政村(社区)建立体育总会,实现县、乡镇体育总会全覆盖。增建少儿体育运动学校,2020年学校数为38所,较2013年增加2.5倍。加强数字体育建设,2个应用入选2021年度山东省大数据创新应用,所有项目的运动员等级证实现一网通办。建设山东省体育产业服务大厅,为市场主体提供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 (二)全民健身更加普及 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的全民健身发展格局,制定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意见的措施,部署启动补短板行动。2020年,各类健身场地设施数为6.6万,与2013年相比提高1.2倍。2021年,县级“三个一”、乡镇“两个一”健身工程覆盖率分别达84%和82%,115所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成功举办第11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参与人数超过450万人次;在8个市试点举办800多场社区运动会;创新办赛模式,第二届云走齐鲁线上健步走比赛参赛人数达到41万人。 (三)竞技体育创造新辉煌 坚持奥运争光战略,以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运动队为目标,努力推动竞技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体育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21年,东京奥运会勇夺7枚金牌、1枚银牌、3枚铜牌,金牌数位列全国各省市第一位,创全省参加奥运历史最好成绩。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以58枚金牌、160枚奖牌,列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一位,实现全运会“四连冠”。 五、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十年来,全省以科教兴鲁、文化强省建设为目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领域建设日新月异,成就突出。 (一)文化事业蒸蒸日上 全省基本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重点工程为抓手、以文化惠民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山东省会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山东美术馆新馆等一大批场馆建成使用,公共文化服务硬件水平居全国前列。2021年末,山东广播人口、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5%和99.7%,与2012年相比,分别提高了1.2个和1.7个百分点;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分别达到153个和629个,与2012年相比,分别增加3个和451个。 (二)文化产业欣欣向荣 以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为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作为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内容,积极培育发展文化市场主体,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调整优化文化领域结构,“互联网+”助力产业融合,文化产业发展进入黄金时期。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3年的1860.8亿元升至2020年的2708.9亿元,比2013年增长45.6%。全省文化产业正朝着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 (三)踔厉奋发新时代,踵事增华再出发 山东社会事业发展以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为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滴水石穿、久久为功,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并向更高质量发展赓续迈出坚实步伐。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